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關於熊孩子,這樣的故事你一定不知道

答 / 黃章晉

上周, 一位中科院工作的朋友來辦公室做客, 我說, 因為你, 我一定要寫篇關於熊孩子的文章, 我要講你的故事, 希望它能拯救無數絕望的父母,

拯救那些會因為家長和老師的無知而被毀滅的熊孩子。

講這位朋友的故事前, 請容許我先定義一下熊孩子。

今天網上討伐熊孩子, 最常見的是公共場合喧嘩打鬧不守秩序, 少數是調皮搗蛋招貓鬥狗。

對這種熊孩子, 我討厭不起來。

好奇好動是動物幼年時期的共同特性, 這是為了讓孩子時刻處於學習狀態, 即使成年後宅得像個植物一般的人, 兒童時代也是蹦蹦跳跳的。

如果人的行為和情緒是一個從 0 到 100 的開關, 那麼成年人會有 100 個檔位, 學齡前兒童大概只有弱、中、強三檔, 更小一些的, 就只有 0 或 100 兩個檔位。

不考慮少數家長的自私, 中國大都市公共空間的狹小, 孩子即使是正常的活潑喧鬧, 也會容易對周圍造成干擾。

要我看, 中國現在的孩子是越來越安靜了, 孩子追逐打鬧, 很少有拿著棍子、小石塊的, 更不會用彈弓專門瞄著窗戶和人的。

上面的截圖是因為危險上了電視, 在我童年時代, 多數男孩都會有此舉動。

我小學二年級暑假, 一個最要好的同學跳進鄰居的菜窖想找吃的, 菜窖口子那兒有一個掛籃子用的鐵鉤子, 他跳下去時沒看到, 胳膊被鐵鉤子掛傷, 開學報導上他沒來。

開學報導那天, 班裡又少了一個人。 剛開學, 男孩手上的自製弓箭還沒來得及被老師們收繳乾淨, 有個孩子隨手一箭,

恰好射中我們班一個同學的眼睛。

今天, 中國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 每個門外玩耍的學齡前兒童, 都不會脫離成人的視線, 因為怕被人販子抱走。 這樣的孩子, 能夠熊到什麼程度?

為什麼今天人們突然無法忍受孩子的喧嘩了?

在我看, 原因很簡單, 當年我們在外面熊, 父母們都在家裡忙家務, 根本沒時間被我們打擾。 而今天網上的主流聲音, 大部分都是為了打拼晚婚晚育的白領, 只有在人流密集的商場、餐廳等公共場合, 才會與孩子出現交集。

大多數人熟悉的是貓和狗, 而不是孩子。

有了孩子後, 我對「有熊孩子必然就有熊家長」這種說法頗為懷疑。

因為我親身體驗到, 一旦自己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 會是世界上最可怕的災難。

父母內心的憤怒、絕望和焦急, 往往會比被打擾的鄰居強一萬倍, 他們強做鎮定, 不敢指責孩子, 是因為他們知道, 一旦突然制止或教訓別人眼中的熊孩子, 孩子的情緒瞬間會由 0 跳到 100。

是不是只有中國家長為了避免孩子被別人看成熊孩子, 才會交流如何給孩子喂安眠藥?

打住, 前面說的, 都不是我眼中真正的熊孩子, 不是我要討論的重點。

什麼是真正的熊孩子?

前些天網上刷屏的新聞中, 那個推孕婦只是為了看她是否會流產的, 才是真正的熊孩子。

以我對這類真正熊孩子的瞭解, 他的類似行為絕不只此一次。

前幾天, 我在社區散步聽鄰居們講到一個典型熊孩子:

熊孩子八歲, 他有個不到兩歲的弟弟, 他家六個大人嚴防死守,因為連雜貨店的老闆都從熊孩子口中得知,他很想把弟弟弄死,這個熊孩子的擾民,主要是他父母親定期修理他時的鬼哭狼嚎。

熊孩子幼稚園、學校換了無數個,沒有一個願意收留他,沒有人能管得好他,他父母對他已經徹底絕望,只求他不傷害弟弟。

網上有句流行的話,叫「熊孩子和殺人犯之間,隔著一個熊家長而已」。

這句話我不評價了,我還是講一下中科院的這位朋友的故事吧。

三年前,他來我們辦公室聊天,我無意中聊到在一家醫院做注意力障礙診斷的問卷,順嘴說這醫院的問卷特別奇怪,選擇題裡居然還有什麼「你是否會在課堂裡突然站起來」?

他突然眼睛一亮,甚至都濕潤了:「真有這樣的題目?你知道嗎?我很懷疑,這選擇題有我的貢獻。因為忍不住做怪動作,突然在課堂上站起來,這就是當年的我啊……」

「你知道嗎?我小學的時候,坐我前面的女生真的對我很好的,但是,她夏天穿著短袖,露出雪白的胳膊,我就忍不住用自動鉛筆去紮,我就好奇能不能紮出血,我不能制止自己的念頭,不能制止自己去紮,非紮不可……」

典型熊孩子的一切他都有,他上課坐第一排,扭頭看窗外時,見大樓上有工人在清潔玻璃,就想像著可以把工人一個個捏下來扔在地上摔死,沒有注意到老師停下來怔怔地看著他。

他製造的險情不多,像把酒精倒在水缸裡再點燃這類舉動,因為父母時刻守在邊上,並未造成事故。

二年級以前,做家庭作業,不但父母必須守在邊上,而且必須把桌子上除了書、作業本和鉛筆之外的一切東西都收拾乾淨——如果橡皮擦和小刀在手,即使當著父母的面,他也會忍不住去切橡皮擦,切成絲、切成片、切成丁。

他不但學習能力低下,而且動作協調能力低下,因為列隊走路他總是手腳順拐,被稱為「拐王」,以他當年在學校全面墊底的表現,沒有人會相信他居然有一天能在中科學院拿到博士,而且還留院工作。

像他這樣的人,人群中一般會占到 5-10%——每個人的童年時代,都應該遇到過這樣的人吧,他們是被老師嘲諷、家長嫌棄的無可救藥的廢物和次品。這種孩子,男女性別比,通常在 5:1 以上。

父親遇到這樣的兒子,除了痛打別無選擇,直到絕望懶得再打。我這位朋友的幸運之處在于,他父親雖然也打罵羞辱,但聽人介紹南京一家精神科醫院後,立即帶著他去求診,幸運地遇到一位專家。

他父親這才知道,多動症居然可以治療。

今天的研究認為,多動症是注意力障礙的一種表現型,它主要是大腦內神經化學遞質失衡引起,有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及 5-羥色胺等假說,雖然更進一步的發生機制仍在研究之中,但在相關治療上已有相當成效。

這位專家不但給他開了利他靈,還給他父親介紹可用獎勵來改變重塑行為習慣。因為他的表現與正常人相比,只會收到批評和嘲諷,無法獲得正回饋,所以,只要他有好的表現,哪怕對別人來說不值一提,比如連續十分鐘沒有走神,也要及時獎勵肯定,由此逐漸培養出良好的習慣,通過後天努力克服先天不足。

屬於人群中十分之一或二十分之一的那種熊孩子,不會是「因為家裡的熊家長,才使得原本如一張白紙的孩子,變成了熊孩子」,而是因為家長和老師的愚昧無知,毀滅了一個本可變得正常的孩子的希望。

能得到正常診斷的孩子的可能性有多低呢?

容我給你舉個簡單例子吧。

我是典型的注意力障礙,我曾為此寫過一篇《如果能遇到 25 歲的自己,這是我給自己最好的建議》,後來網上很多人留言說,他們到本地精神病醫院去求診,發現醫生竟然對此一無所知。

我相信每個看到這篇文章的人,一定都聽過「多動症」這三個字,也一定知道周圍有我講過的真正的「熊孩子」的案例,但是,像中科院這位朋友的故事,我想應該沒人聽過。

當時我向這位朋友徵求意見道:「如果我不認識你,我根本不知道每個熊孩子居然都還可以有完全不同的命運,所以我想把你作為一個案例寫進來,你覺得怎樣?」

他回答:「你要加上這麼一句,多一個轉發也許會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他家六個大人嚴防死守,因為連雜貨店的老闆都從熊孩子口中得知,他很想把弟弟弄死,這個熊孩子的擾民,主要是他父母親定期修理他時的鬼哭狼嚎。

熊孩子幼稚園、學校換了無數個,沒有一個願意收留他,沒有人能管得好他,他父母對他已經徹底絕望,只求他不傷害弟弟。

網上有句流行的話,叫「熊孩子和殺人犯之間,隔著一個熊家長而已」。

這句話我不評價了,我還是講一下中科院的這位朋友的故事吧。

三年前,他來我們辦公室聊天,我無意中聊到在一家醫院做注意力障礙診斷的問卷,順嘴說這醫院的問卷特別奇怪,選擇題裡居然還有什麼「你是否會在課堂裡突然站起來」?

他突然眼睛一亮,甚至都濕潤了:「真有這樣的題目?你知道嗎?我很懷疑,這選擇題有我的貢獻。因為忍不住做怪動作,突然在課堂上站起來,這就是當年的我啊……」

「你知道嗎?我小學的時候,坐我前面的女生真的對我很好的,但是,她夏天穿著短袖,露出雪白的胳膊,我就忍不住用自動鉛筆去紮,我就好奇能不能紮出血,我不能制止自己的念頭,不能制止自己去紮,非紮不可……」

典型熊孩子的一切他都有,他上課坐第一排,扭頭看窗外時,見大樓上有工人在清潔玻璃,就想像著可以把工人一個個捏下來扔在地上摔死,沒有注意到老師停下來怔怔地看著他。

他製造的險情不多,像把酒精倒在水缸裡再點燃這類舉動,因為父母時刻守在邊上,並未造成事故。

二年級以前,做家庭作業,不但父母必須守在邊上,而且必須把桌子上除了書、作業本和鉛筆之外的一切東西都收拾乾淨——如果橡皮擦和小刀在手,即使當著父母的面,他也會忍不住去切橡皮擦,切成絲、切成片、切成丁。

他不但學習能力低下,而且動作協調能力低下,因為列隊走路他總是手腳順拐,被稱為「拐王」,以他當年在學校全面墊底的表現,沒有人會相信他居然有一天能在中科學院拿到博士,而且還留院工作。

像他這樣的人,人群中一般會占到 5-10%——每個人的童年時代,都應該遇到過這樣的人吧,他們是被老師嘲諷、家長嫌棄的無可救藥的廢物和次品。這種孩子,男女性別比,通常在 5:1 以上。

父親遇到這樣的兒子,除了痛打別無選擇,直到絕望懶得再打。我這位朋友的幸運之處在于,他父親雖然也打罵羞辱,但聽人介紹南京一家精神科醫院後,立即帶著他去求診,幸運地遇到一位專家。

他父親這才知道,多動症居然可以治療。

今天的研究認為,多動症是注意力障礙的一種表現型,它主要是大腦內神經化學遞質失衡引起,有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及 5-羥色胺等假說,雖然更進一步的發生機制仍在研究之中,但在相關治療上已有相當成效。

這位專家不但給他開了利他靈,還給他父親介紹可用獎勵來改變重塑行為習慣。因為他的表現與正常人相比,只會收到批評和嘲諷,無法獲得正回饋,所以,只要他有好的表現,哪怕對別人來說不值一提,比如連續十分鐘沒有走神,也要及時獎勵肯定,由此逐漸培養出良好的習慣,通過後天努力克服先天不足。

屬於人群中十分之一或二十分之一的那種熊孩子,不會是「因為家裡的熊家長,才使得原本如一張白紙的孩子,變成了熊孩子」,而是因為家長和老師的愚昧無知,毀滅了一個本可變得正常的孩子的希望。

能得到正常診斷的孩子的可能性有多低呢?

容我給你舉個簡單例子吧。

我是典型的注意力障礙,我曾為此寫過一篇《如果能遇到 25 歲的自己,這是我給自己最好的建議》,後來網上很多人留言說,他們到本地精神病醫院去求診,發現醫生竟然對此一無所知。

我相信每個看到這篇文章的人,一定都聽過「多動症」這三個字,也一定知道周圍有我講過的真正的「熊孩子」的案例,但是,像中科院這位朋友的故事,我想應該沒人聽過。

當時我向這位朋友徵求意見道:「如果我不認識你,我根本不知道每個熊孩子居然都還可以有完全不同的命運,所以我想把你作為一個案例寫進來,你覺得怎樣?」

他回答:「你要加上這麼一句,多一個轉發也許會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