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出土文物再現賀蘭山下古人類群生息勞作生動場景

人民網銀川4月13日電(馬甜)4月12日, 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在京揭曉。 由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青銅峽市文物管理所發掘的青銅峽鴿子山遺址獲評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據悉, 這是1990年寧夏宏佛塔天宮西夏文物被評選為首屆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後, 寧夏考古專案再獲殊榮。

鴿子山遺址地處青銅峽市西北約20公里的賀蘭山山前盆地, 是一處舊石器時代末期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古人類文化遺址, 遺址年代距今1.27萬至0.8萬年, 2006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物專家點評表示, 青銅峽鴿子山遺址, 在遺址發掘出距今4800年、10000年和12000年的三個文化層位, 揭示出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文化序列, 在鴿子山遺址獲取的逾萬件石製品, 包括各類細石器、精美的小型兩面器和形制多樣的石磨盤-石磨棒。 其中, 數枚直徑不足 2毫米的精緻串珠在目前世界範圍內已知舊石器時代裝飾品中尺寸最小, 這些珍貴文物不僅昭示著製作者獨特的匠心和高超的工藝水準, 同時也彰顯了發掘工作的精細、縝密。

考古隊在12000年層位考察出一組條帶狀分佈的柱洞, 是在我國舊石器時代遺址中首次發現的房屋建築遺跡。 在同層還發現多處具有結構特徵的火塘, 與同期北美古印第安人用於加工食物、具有多層結構的火塘十分相似,

表明先民對火和熱能具有了嫺熟的控制利用能力。 這些遺物和遺跡生動描繪了一幅賀蘭山腳下的古人類群在噴湧的泉水邊構築營地、佩戴串珠在篝火前歌舞與生息勞作的清晰場景。

據瞭解, 上個世紀末, 文物發掘成果顯示:鴿子山遺址是我國晚更新世末期的一處重要史前遺址。 自2013年始, 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與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青銅峽市文物所聯合組隊開始對該遺址進行系統調查, 並於2014 年選擇該遺址第10地點進行系統發掘。 2016年, 通過對鴿子山遺址第10地點系統科學的發掘, 並首次在遺址發現了原地埋藏的磨盤、磨棒和典型的兩面器與賀蘭尖狀器,

出土了數件超微小裝飾品, 以及數個結構性火塘在內的大量用火遺跡。 彭菲、郭家龍等業內專家認為, 寧夏鴿子山遺址的發掘首次在西北沙漠邊緣區建立了晚更新世末期到全新世早期的年代序列, 為研究這一特殊地理單元史前人類活動及環境變遷提供了重要材料。

延展閱讀

鴿子山遺址地層共分5層。

1 層:約 4 米現代工程擾動層, 雜色砂土, 出土大量石製品、動物化石、裝飾品等;

2 層 : 0~0.45 米灰 色 細 砂 ; 0.45~0.65 米白色條帶狀細砂, 質地較堅硬;0.65~1米細砂中含有黃褐色鐵銹斑及灰燼;1~1.2米灰色細砂, 部分含植物根系, 石製品 多出土於該層底部1.2米~1.3米深處。 該層頂部和底部OSL測年結果分別為4.9及4.8ka;

3 層:黃色細砂, 約2米厚, 含大量鏽斑和植物根孔,

下部出土較多石製品, 也有一些火塘和灰燼遺跡。 C14測年結果顯示其時代約為10ka;

4 層:灰褐色細砂層, 約 1.5 米~1.8 米厚, 含有一些植物根系, 出土大量石器、動物化石、裝飾品以及火塘遺跡, 底部有泉眼湧水。 C14測年結果顯示其時代約為 11ka-12ka.

5層:紅褐色砂礫石層, 厚約 0.2~0.4米, 無文化遺物。

目前共紀錄大於 2 釐米的約7000件石製品和超過500件動物化石的三維座標, 另有大量以探方為單位收集的小於2釐米的石製品(不包含細石葉產品)數量仍在整理統計中;數十件由鴕鳥蛋皮製作而成的串珠展示了古人類高超的工藝和精緻的審美能力, 特別是幾件直徑不足2毫米的串珠成為此次發掘的一個重要收穫, 其製作工藝、使用方式及所反映的古人類技能和認知能力仍需進一步研究。

水篩收集的超過 500 份樣品仍在整理中, 已挑選出大量細石葉產品及一些裝飾品殘段。 發掘還在不同層位採集近400件木炭標本, 希望能建立高解析度的時代框架, 為文化研究提供堅實的背景, 另以5釐米為單位收集文化層土壤樣品進行環境指標分析。 超過 20 處用火遺跡及炭屑密集區被揭露, 大量的燒石散落于發掘區內, 部分遺跡顯然為結構性火塘, 圍繞這些火塘散落大量燒骨, 包括完整脊椎骨, 動物下頜等, 呈現了古人類生動的活動場景。 T5 發掘區第4層揭露數個直徑約10~20釐米, 深度約5~20釐米不等的近圓形遺跡, 在約20平方米範圍內呈帶狀分佈, 根據民族學資料推測其很可能是一種臨時建築遺跡, 相關分析工作正在開展。

學術價值及意義:

鴿子山遺址的發掘首次在西北沙漠邊緣區建立了晚更新世末期到全新世早期的年代序列,為研究這一特殊地理單元史前人類活動及環境變遷提供了重要材料。通過系統科學的發掘,首次在鴿子山遺址發現了原地埋藏的磨盤、磨棒和典型的兩面器與賀蘭尖狀器,明確了這類遺物的時代屬性,相關遺物的殘留物分析和技術-類型分析已經展開,隨著研究工作的深度,這批材料可望為我們揭示當時這一地區古人類生計方式與食譜;近年來,晚更新世人類認知與審美能力的探討越來越成為研究的熱點。鴿子山出土的鴕鳥蛋皮及裝飾品,特別是數件超微小裝飾品的出土,刷新了我們對萬年前人類認知水準和加工微小物品能力的認識,也為我們研究當時人類的複雜技術與認知能力提供了絕佳樣品;遺址內包括數個結構性火塘在內的大量用火遺跡不僅反映了古人類的生存模式和氣候環境背景,其空間分佈資訊也為探尋古人類取火、用火、居址空間利用等相關行為提供了重要資訊;賀蘭山是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也是中國河流外流區與內流區的分水嶺,是半乾旱地區與乾旱地區界限,也是內蒙古溫帶草原地區與西北溫帶及暖溫帶荒漠地區界限,一直以來,在該地區很少發現有完整地層序列的遺址,鴿子山第10地點至少3個不同時代的原地埋藏文化堆積不僅豐富了鴿子山遺址的時代特徵和文化內涵,更使其成為探討我國西北地方晚更新世晚期-全 新世早期文化演化、舊新石器過渡階段不同區域文化特徵、沙漠邊緣區文化演化與史前人群活動等多個重大課題的典型地點。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7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相關分析工作正在開展。

學術價值及意義:

鴿子山遺址的發掘首次在西北沙漠邊緣區建立了晚更新世末期到全新世早期的年代序列,為研究這一特殊地理單元史前人類活動及環境變遷提供了重要材料。通過系統科學的發掘,首次在鴿子山遺址發現了原地埋藏的磨盤、磨棒和典型的兩面器與賀蘭尖狀器,明確了這類遺物的時代屬性,相關遺物的殘留物分析和技術-類型分析已經展開,隨著研究工作的深度,這批材料可望為我們揭示當時這一地區古人類生計方式與食譜;近年來,晚更新世人類認知與審美能力的探討越來越成為研究的熱點。鴿子山出土的鴕鳥蛋皮及裝飾品,特別是數件超微小裝飾品的出土,刷新了我們對萬年前人類認知水準和加工微小物品能力的認識,也為我們研究當時人類的複雜技術與認知能力提供了絕佳樣品;遺址內包括數個結構性火塘在內的大量用火遺跡不僅反映了古人類的生存模式和氣候環境背景,其空間分佈資訊也為探尋古人類取火、用火、居址空間利用等相關行為提供了重要資訊;賀蘭山是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也是中國河流外流區與內流區的分水嶺,是半乾旱地區與乾旱地區界限,也是內蒙古溫帶草原地區與西北溫帶及暖溫帶荒漠地區界限,一直以來,在該地區很少發現有完整地層序列的遺址,鴿子山第10地點至少3個不同時代的原地埋藏文化堆積不僅豐富了鴿子山遺址的時代特徵和文化內涵,更使其成為探討我國西北地方晚更新世晚期-全 新世早期文化演化、舊新石器過渡階段不同區域文化特徵、沙漠邊緣區文化演化與史前人群活動等多個重大課題的典型地點。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7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