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中國畫經典詞彙

《範疇論》

道 、理 、心 、性 、意 、思 、想 、靈 、興 、氣 、韻 、奇 、骨 、格 、真 、逸 、妙 、象 、虛實 、疏密 、生熟 、繁簡 、縱橫 、質華 、自然 、奇正 、偏正 、剛柔 、黑白 、動靜 、藏露 、參差 、中外 、開合 、有無 、陰陽 、幹濕 、濃淡 、主賓 、肥瘦 、枯潤、色墨 、老嫩 、粗細 、性情 、呼應 、遠近 、明暗 、厚薄 、隱顯 、方圓 、雅俗 、意境 、醞釀 、心印 、意象

《功能論》

功能論 、使民知神奸 、繪事後素 、依仁遊藝 、明鏡察形 、成教化, 助人倫 、窮神變, 測幽微 、千載寂寥, 披圖可鑒 、興廢之誡 、聘遠之別 、心存懿跡, 默匠儀形 、識萬世禮樂 、遷善遠罪 、存乎鑒戒 、文之極 、非畫為真道 、五色令人目盲 、暢神 、作畫在攝情 、含道映物 、披圖按牒, 效異《山海》 、澄懷味象 、明神降之, 此畫之情 、不下堂筵, 坐窮泉壑 、學不為人, 自娛而已 、觀者悅情 、林泉之心 、怡悅性情 、啟人高志, 發人浩氣 、格高思逸 、澄懷觀道, 臥以遊之 、存形莫善於畫 、萬類由心 、望者息心, 覽者動色 、以補世道 、鑄鼎象物 、獨詣 、寫載其狀, 托之丹青 、內可樂志,

外可養身 、筆墨當隨時代 、圖之縑素 、千秋遐想 、牛頭阿旁

《形神論》

傳神論 、形似 、神似 、取神 、寫形 、傳神 、傳形 、神骨 、神采 、神氣 、神明 、神韻 、以形寫神 、傳神寫照 、形具神生 、寫心傳神 、傳形寫影 、以神寫形 、以形寫形 、以形媚道 、遺貌取神 、傳神肖貌 、形真而圓, 神和而全 、君形 、運思神會 、神思專一 、畫思入神 、造理入神 、賤形貴神 、論畫以形似, 見與兒童鄰 、形易神難 、畫不徒寫形, 正要形神在 、取形用勢 、凝神遐想 、神超理得 、謹毛失貌 、畫龍點睛 、常形常理 、不求形似求生韻 、古畫畫意不畫形 、形模為先 、以形作畫, 以畫寫形 、神工獨運 、神行氣中 、神味機趣 、神會心謀 、神有少乖, 竟非其人 、神與萬物交 、機神初到 、舍形悅影 、移神定質 、忘形得意 、以形似為末節 、神興俱成 、神澄氣定 、神骨俱全 、一牛百形 、人不厭拙,

只貴神清 、景不嫌奇, 必求境實 、畫以摹形 、舍形不能求意

《意境論》

境 、境界 、真境 、神境 、化境 、妙境 、畫境 、實境 、虛境 、境與性會 、因心造境 、境界已熟 、荒寒之境 、景 、情景 、春題 、夏題 、秋題 、冬題 、對景造意 、對景寫情 、深景真意 、景少意長 、景愈藏, 境界愈大 、景愈露, 境界愈小 、景外意 、情景入妙 、以情造景 、得意 、畫意 、立意 、寫意 、新意 、意趣 、意似 、意態 、意外妙 、意造境生 、以意為主 、以意運法 、以意尋意 、意到筆不到 、無畫處皆成妙境 、蕭條澹泊, 難畫之意 、意存筆先, 畫盡意在 、意居筆先, 妙在畫外 、意不在於畫, 故得於畫 、意足不求顏色似 、意匠慘澹經營中 、意在筆先, 直追所見 、意在筆先, 氣在筆後 、師其意而不師其跡 、師其意不在跡象間 、出新意於法度之中,

寄妙理於豪放之外 、必極工而後能寫意 、為象 、物象 、取象形器 、取之象外 、得意忘象 、隨心寫象 、神遊象外, 意到環中 、事絕言象 、度物象而取其真 、畫禪 、凡畫有三次第

《氣韻論》

氣象 、氣骨 、氣格 、氣魄 、氣勢 、氣力 、氣貌 、氣概 、氣韻 、氣味 、氣候 、氣色 、氣度 、氣機 、氣勝 、意氣 、靈氣 、生氣 、骨氣 、奇氣 、秀氣 、壯氣 、真氣 、習氣 、霸氣 、稚氣 、俗氣 、村氣 、爽氣 、喜氣 、怒氣 、養氣 、士氣 、筆氣 、墨氣 、理氣 、黑氣 、衰氣 、火氣 、嫩氣 、惰氣 、昏氣 、元氣 、清氣 、靜氣 、富貴氣 、書卷氣 、丈夫氣 、脂粉氣 、廊廟氣 、台閣氣 、蔬筍氣 、山林氣 、作家氣 、塵俗氣 、卷軸氣 、腳汗氣 、不平之氣 、勁逸之氣 、氤氳之氣 、蒼莽之氣 、雄獷之氣 、縱橫之氣 、氣正跡高 、氣正神完 、氣質俱勝 、氣脈貫通 、氣韻非師 、氣韻本乎遊心 、情韻 、體韻 、風韻 、觀韻 、乏韻 、生韻 、傷韻 、骨韻 、格韻 、韻雅 、韻勝 、韻度 、韻致

《品評論》

品 、六法 、氣韻生動 、骨法用筆 、應物象形 、隨類賦彩 、經營位置 、傳移模寫 、二品 、三品 、三格 、三趣 、四品 、神品 、妙品 、逸品 、能品 、奇品 、巧品 、四格 、逸格 、神格 、妙格 、能格 、五等 、七候 、八格 、十二品 、二十四畫品 、神妙 、高古 、蒼潤 、沉雄 、沖和 、淡逸 、樸拙 、超脫 、奇辟 、淋漓 、荒寒 、性靈 、圓渾 、幽邃 、明淨 、健拔 、簡潔 、精謹 、雋爽 、空靈 、韶秀 、疏體 、密體 、肖品 、八種筆意 、簡古 、奇幻 、蒼老 、雄厚 、清逸 、味外味 、精利潤媚 、秀骨清像 、劉氏六要 、李氏六要 、荊氏六要 、心隨筆運, 取象不惑 、隱跡立形, 備儀不俗 、刪拔大要, 凝想形物 、制度時因, 搜妙創真 、雖依法則, 運轉變通 、高低暈淡, 品物淺深 、上格 、卑格 、正格 、變格 、正傳正派 、畫有三到 、畫有四宜 、山水有五美 、平淡天真 、神、骨、肉 、不立一格, 不留一格 、畫有五雅 、作畫十四要 、六長 、粗鹵求筆 、僻澀求才 、細巧求力 、狂怪求理 、無墨求染 、平畫求長 、畫家四要 、畫花卉八法 、品格取韻 、理趣 、天趣

《修養論》

立品 、人品與畫品 、人品既高,氣韻不得不高 、書畫清高,首重人品 、品學兼長 、目飽前代奇跡 、畫至文人而後能變 、由博返約 、人品不高,用墨無法 、落筆無塵俗之氣 、繪事必須多讀書 、繪事清事韻事 、讀書養氣 、讀書明理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立身畫外,存心畫中 、學畫當先修身 、讀書以養性,書畫以養心 、畫家三昧 、畫才 、四傳 、四知 、胸中丘壑 、胸中逸氣 、胸次灑脫 、胸滌塵埃 、胸中盤鬱 、胸有爐錘 、立萬象於胸懷 、修養心性 、飽遊飫看 、師古人之心 、尊古卑今 、不局一家,兼收並覽 、煙雲供養 、自立門戶 、求格之高,其道有四 、處處是法 、處處有我 、畫前養興 、腕底煙霞 、齋戒疏瀹,方始援毫 、存雅去俗 、登樓去梯

《避忌論》(36條)

不患不了 、二病 、用筆三病 、用筆四忌 、唯俗病最大 、妄生圭角 、繪宗十二忌 、佈置迫塞 、遠近不分 、山無氣脈 、水無源流 、境無險夷 、路無出入 、石止一面 、樹少四枝 、人物傴僂 、樓閣錯雜 、滃淡失宜 、點染無法 、邪、甜、俗、賴 、作畫三忌 、畫有四病 、四窮 、畫有五忌 、畫有五俗 、畫忌六氣 、六不可 、畫有七忌 、山水有五惡 、山水用筆最忌平勻 、畫柳三病 、畫竹六病 、作畫十四忌 、作畫忌名利之見 、用筆之鬼關 、畫虎類犬

《筆法論》

起訖 、顫筆 、接筆 、減筆 、繁筆 、撚筆 、幹筆 、濕筆 、渴筆 、醉筆 、筆蹤 、逸筆草草 、筆筆相搭而生 、春蠶吐絲 、春雲浮空 、筆法精妙 、筆法細潤 、筆法超妙 、筆法磊落 、筆力雄健 、筆跡圓勁 、筆意清潤 、筆如流水 、信筆塗抹 、筆意超動 、樹如屈鐵,山如畫沙 、一波三折 、勾綽縱掣 、筆有四勢 、筆骨墨肉 、用筆剛柔 、意到筆隨 、筆墨 、有筆有墨 、有墨無筆 、有筆無墨 、無筆無墨 、筆力能扛鼎 、筆精墨妙 、筆簡意足 、用筆四要 、用筆五法 、筆使巧拙 、筆要巧拙互用 、拙中有巧 、生拙 、工拙 、巧拙 、一筆即見凹凸 、初學用筆,規矩為先 、畫無筆痕 、散筆之法 、遇圓成圓,遇方成方 、輕重疾徐 、神采生於用筆 、下筆風雨快 、立意歸乎用筆 、筆墨情景 、筆墨性情 、筆墨相生 、氣韻由筆墨而生 、用筆宜活 、用筆要變 、皴法 、點皴 、線皴 、面皴

《墨法論》

高墨猶綠,下墨猶赬 、水墨為上 、墨分五色 、五墨 、五彩 、六彩 、水暈墨章 、墨法妙於用水 、墨不礙色,色不礙墨 、色中有色,墨中有墨 、墨中有色,色中有墨 、以色助墨光,以墨顯色彩 、惜墨如金 、死墨 、活墨 、嫩墨 、老墨 、正墨 、副墨 、墨痕圓綻 、墨浮於筆 、墨為我用,我為墨用 、墨豬 、潑墨 、破墨 、積墨 、宿墨 、亮墨 、七墨 、七法齊備 、調墨染翰 、落墨 、水法 、五墨齊備 、墨點衝破彩色 、彩色滲破墨色 、點苔法 、畫繢之事,雜五色 、以色貌色 、以墨為主,以色為輔 、以色運水,以水運色 、以水融色,以色融水 、濃淡相間,燥濕並行 、以濃襯淡,以淡襯濃 、濃淡得宜 、濃淡相間 、肥瘠各稱,妍淡曲盡

《章法論》

章法 、當千仞之高,體百里之迥 、山立賓主 、三遠 、六遠 、高遠 、深遠 、平遠 、闊遠 、幽遠 、迷遠 、以大觀小 、每看每異 、步步移 、面面看 、腹稿 、三不朽 、九朽一罷 、佈局 、構圖 、剪裁 、佈景 、佈置氣象 、位置求生新 、整中亂,亂中整 、置陳佈勢 、章法如作文開合 、起結 、朝揖 、生髮收拾 、不難為繁,難於用減 、以奇取勝易,以平取勝難 、增之不得,減之不能 、密不通風,疏可走馬 、空白即畫 、畫中之白 、章法位置,靈氣往來 、遠取其勢,近取其質 、山水佈置 、取勢活法 、起勢 、得勢 、失勢 、奪勢 、大勢 、龍脈 、知白守黑 、計白當黑 、三大 、水口 、雲氣 、煙嵐 、三疊 、兩段 、分疆 、層次井然 、虛實得宜 、虛實相生 、繁簡之道,在境與筆 、畫眼 、山之大體 、水之活體 、局法 、舍取 、實處易、虛處難

《創作論》

心師造化 、畫松萬本,方如其真 、鬥牛夾尾 、身即山川而取之 、師於物,未若師諸心 、遍歷廣觀 、探囊得物 、到處雲山是我師 、模寫記之 、萬物為師,生機為運 、解衣般礴 、遷想妙得 、應目會心 、類之成巧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身與竹化 、不知我為草蟲,草蟲為我 、吾師心,心師目,目師華山 、精思天蒙 、搜盡奇峰打草稿 、胸中之竹 、眼中之竹 、手中之竹 、胸有成竹 、胸無成竹 、畫到生時是熟時 、得心應手 、入細通靈 、乘興遣畫 、畫凡三變 、畫有四難 、似與不似 、不似之似 、畫無定法,物有常理 、從規矩入,從規矩出 、真馬為師 、以真為師 、本真性情 、自成一家始逼真 、畫鬼魅易犬馬難 、寫心惟難 、一畫 、無不肖即無肖 、與古人敵乃成名家 、寫生必須博物 、具古以化 、自有我法 、借古開今 、無法而法,乃為至法 、合作 、自有我在 、古人為賓我為主 、有法必有化 、以無法生有法,以有法貫眾法 、熟視默識 、畫到天機流露處 、平中求奇 、心清氣清 、學一半,撇一半 、各有靈苗各自探 、學不師古,如夜行無火 、畫聞與畫見 、臨畫不如看畫 、凡畫須要臨,臨多自然曉 、各寫其本來面目 、摹古須有我 、物物相需 、畫山水之可居 、表現自我 、畫適吾意 、學吾者生,似吾者死 、遠思即合 、情山活水 、畫奪造化 、大膽落筆,細心收拾 、畫須熟中生 、不齊而齊,齊而不齊 、畫中有龍蛇 、上法古人 、擬而不同 、三思 、畫貴乎思 、胸備萬物 、味外取味 、造化入筆端,筆端奪造化 、兔起鶻落 、形容出造化,想像成天地 、心敏手運 、運思 、凝神靜思 、用志不分,乃凝於神 、以目入心,以手出心 、畫貴古質,尤貴新穎 、畫以天地為師 、變化在心,造化在手 、粗服亂頭 、落筆成像,不預構思 、登臨探索,遇物興懷 、心遊目想 、畫竹難畫風竹哭 、蕭郎下筆獨逼真 、韓幹畫肉不畫骨 、敗牆張素 、作畫貴有古意 、真似畫,畫似真 、觀畫易,作畫難

《詩書畫論》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詩畫本一律 、詩為有聲畫,畫為無聲詩 、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 、畫詩非合轍 、畫即詩中意,詩亦畫裡禪 、詩畫相表裡 、詩畫相生 、拈詩作畫,景宜隨時 、手揮五弦易,目送歸鴻難 、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 、亂山藏古寺 、蝴蝶夢中家萬里 、自古詞人是畫師 、難畫之景,以詩湊成 、吟難吟之詩,以畫補足 、題畫詩 、字畫根本 、書畫同源 、善書必能畫,善畫必能書 、工畫如楷書,寫意如草聖 、書中有畫,畫中有書 、畫與書通,書與畫通 、畫透書中,書透畫中 、畫題 、三絕 、書畫之妙,當以神會 、畫即書理,書即畫法 、書畫異名而同體 、入畫 、石如飛白木如籀 、書畫並進,以飾雙觀

畫派、畫風

西晉畫聖 、六朝三傑 、隋代三大家 、北齊畫聖 、曹衣出水 、吳帶當風 、薛家鶴樣 、曹家樣 、吳家樣 、吳裝 、張家樣 、周家樣 、畫家四祖 、佛畫之祖 、二李畫派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 、徐黃畫體 、黃筌畫派 、徐熙畫派 、關家山水 、燕家景致 、龍眠白描 、減筆劃風 、北方山水畫派 、南方山水畫派 、米家墨戲 、米派 、南宋四家 、夏半邊 、馬一角 、寫生趙昌 、崔生丹墨 、湖州竹派 、楊派墨梅 、元代四家 、寫竹之聖 、逸然畫派 、明四家 、浙派 、江夏派 、吳門畫派 、吳派 、院派 、松江畫派 、華亭派 、蘇松派 、雲間派 、武林派 、姑熟派 、嘉興派 、休寧三逸 、畫中九友 、畫中十哲 、禁中三絕 、妍麗派 、寫意派 、鉤花點葉派 、墨竹派 、南陳北崔 、波臣派 、南北宗 、停雲派 、清初四僧 、金陵八家 、揚州八怪 、婁東派 、虞山派 、四王 、清初六大家 、清末三大家 、松壺派 、常州派 、惲派 、南田派 、毗陵派 、武進派 、新安派 、江西派 、黃山派 、京江派 、丹徒派 、嶺南派 、二石 、二溪 、新安四大家 、海陽四家 、海上畫派 、後海派 、寫生正派 、繆派 、鴛湖派 、指頭畫派 、改派 、費派 、三任 、四任 、晚清畫苑第一家 、小四王 、後四王 、羅家梅派 、十洲派 、老蓮派 、折中派 、龍眠派

畫訣

畫體之訣 、兩字訣 、畫花卉總訣 、畫枝訣 、畫花訣 、畫葉訣 、畫蕊蒂訣 、梅傳口訣 、梅之有象訣 、一丁 、二體 、三點 、四向 、五出 、六枝 、七須 、八結 、九變 、十種 、畫梅三十六病訣 、畫梅總論訣 、梅有四字訣 、寫梅十二要 、畫梅八忌訣 、畫梅枝幹訣 、畫梅宜忌訣 、畫梅四貴 、畫蘭四言 、畫蘭五言 、畫墨竹總歌 、畫竹竿訣 、畫竹點節訣 、畫竹安枝訣 、畫竹葉訣 、寫雪竹訣 、畫竹忌廿八病訣 、畫菊訣 、畫菊花訣 、畫菊枝訣 、畫菊根訣 、畫菊葉訣 、畫菊諸忌訣 、畫草蟲訣 、畫蛺蝶訣 、畫螳螂訣 、畫百蟲訣 、畫魚訣 、畫翎毛訣 、畫鳥全訣 、畫宿鳥訣 、畫鳥嘴尾長短訣 、看畫訣 、圖畫歌 、六字訣 、觀畫訣 、畫山水歌 、畫宮室歌 、畫橋樑歌 、寫真古訣 、寫像秘訣 、傳神起手訣 、畫人物訣 、畫肖像總訣 、畫人物用筆層次訣 、立七坐五蹲三 、三停五部 、三庭五配三勻 、天三地四 、三光定準 、天庭地閣 、盤三跪四 、三白法 、三准歸一 、五嶽 、開臉 、畫人三要 、九宜六易 、人物采繪訣 、人物衣紋用筆訣 、傳神以遠取神訣 、點睛取神訣 、笑容部位不同訣 、取笑訣 、氣色訣 、心法歌 、畫天庭訣 、畫地閣訣 、畫鼻准訣 、畫兩顴訣 、畫眼光訣 、畫海口訣 、畫耳訣 、畫眉訣 、畫發訣 、畫須訣 、畫面色訣 、提神要訣 、三停九似 、十日畫一水五日畫一石 、作畫十字訣 、三等妙訣 、石分三面,樹分四面 、三辨 、四視 、三知 、四氣 、四梁 、八柱 、十病五嫌 、將無項,女無肩 、文胸武肚 、畫樹難畫柳 、近有遠無 、丈山尺樹,寸馬分人 、三拳一肘 、十鹿九回頭 、紅間黃,秋葉墮 、紅間黃,喜煞娘 、烘天青,潑地綠 、軟靠硬,色不楞 、黑靠紫,臭狗屎 、紅靠黃,亮晃晃 、粉青綠,人品細 、要想俏,帶點孝 、要想精,加點青 、富道釋、窮判官,輝煌耀眼是神仙 、活蟲魚,死蔬果,天宮玉闕是宮室 、彩走獸,墨竹蘭,朱黑二色畫蝠判 、文相軟,武相硬 、斷國孝,三藍墨 、金人物,玉花卉,模糊不盡是山水 、閉嘴龍,開口貓,翻身獅子轉頸牛 、配色歌 、女紅、婦黃、寡青、老褐 、紅忌紫,紫怕黃,黃喜綠,綠愛紅 、顏料歌 、四時山色訣 、四時水色訣 、四時天色訣 、頭像采繪法

畫著

魏晉勝流畫贊 、畫雲臺山記 、論畫 、述畫記 、畫山水序 、敘畫 、古畫品錄 、山水松石格 、續畫品 、後畫錄 、貞觀公私畫史 、畫品拾遺 、續畫品錄 、畫斷 、丹青引 、山水論 、山水訣 、唐朝名畫錄 、歷代名畫記 、筆法記 、山水賦 、山水訣 、畫龍輯議 、益州名畫錄 、五代名畫補遺 、東坡題跋 、圖畫歌 、夢溪筆談 、圖畫見聞志 、德隅齋畫品 、聖朝名畫評 、林泉高致 、山谷題跋 、後山談叢 、畫史 、廣川畫跋 、宣和畫譜 、山水純全集 、石門題跋 、畫山水訣 、北山文集 、翁牖閑評 、畫繼 、捫虱新語 、洞天清錄 、江湖長翁集 、鶴林玉露 、雲煙過眼錄 、藏一話腴 、梅花喜神譜 、畫繼補遺 、竹譜 、畫鑒 、繪宗十二忌 、寫山水訣 、寫像秘訣 、圖繪寶鑒 、華山圖序 、新增格古要論 、金川玉屑集 、繪事指蒙 、皇明書畫史 、書畫傳習錄 、四友齋畫論 、莆田集 、中麓畫品 、升庵畫品 、藝苑卮言 、鈐山堂書畫記 、畫引 、王氏畫苑 、畫苑補益 、弇州題跋 、畫說 、畫箋 、珊瑚木難 、趙氏鐵網珊瑚 、寓意編 、吳郡丹青志 、庚子銷夏記 、味水軒日記 、清河書畫舫 、真跡日錄 、南陽名畫表 、畫旨 、畫禪室隨筆 、妮古錄 、鬱岡齋筆麈 、竹嫩畫媵 、六研齋筆記 、紫桃軒雜綴 、書畫史 、繪事微言 、畫史會要 、寶繪錄 、鬱氏書畫題跋記 、孫氏書畫鈔 、天形道貌 、寶綸堂集 、畫旨 、梅譜 、畫禪 、繪妙 、燕閑清賞箋 、廣東新語 、魯氏墨君題語 、珊瑚網 、無聲詩史 、畫麈 、石濤畫語錄 、龔安節先生畫訣 、賴古堂書畫跋 、西廬畫跋 、論畫絕句 、畫筌 、畫筌評 、雨窗漫筆 、麓台題畫稿 、讀畫錄 、明畫錄 、式古堂書畫匯考 、墨井畫跋 、繪事備考 、平生壯觀 、江村銷夏錄 、清暉畫跋 、染香庵跋 、芥子園畫傳 、佩文齋書畫譜 、大觀錄 、天下有山堂畫藝 、繪事發微 、國朝畫征錄 、東莊論畫 、墨緣匯觀 、傳神秘要 、指頭畫說 、石渠寶笈 、浦山論畫 、冬心畫跋 、板橋題畫 、南宋院畫錄 、海虞畫苑略 、吳越所見書畫錄 、書畫說鈴 、畫梅題記 、畫學心法問答 、山水畫式 、墨梅人名錄 、西圃題畫詩 、芥舟學畫編 、石渠隨筆 、繪事雕蟲 、繪事瑣言 、過雲廬畫論 、山靜居畫論 、越畫見聞 、玉台畫史 、國朝畫識 、寫真秘訣 、山南論畫 、養素居畫學鉤深 、二十四畫品 、國朝院畫錄 、溪山臥遊錄 、小蓬萊閣畫鑒 、石村畫訣 、畫筌析覽 、畫耕偶錄 、似山竹譜 、草心樓讀畫集 、小松園閣書畫跋 、書畫所見錄 、墨餘瑣錄 、閩中書畫錄 、練水畫征錄 、歷代題畫詩 、青霞館論畫絕句 、學畫雜論 、頻羅庵畫跋 、畫譚 、辛醜銷夏記 、讀畫紀聞 、畫說 、南宗抉秘 、松壺畫憶 、夢幻居畫學簡明 、墨林今話 、桐陰論畫 、醉蘇齋畫訣 、南田畫跋 、揚州畫苑錄 、習苦齋畫絮 、頤園論畫 、書畫鑒影 、觀畫百詠 、退庵金石書畫跋 、過雲樓書畫記 、四銅鼓齋論畫集刻 、甌缽羅室書畫過目考 、歷代畫史匯傳 、無益有益齋論畫詩 、虛齋名畫錄 、美術叢書 、海上墨林 、八旗畫錄 、寒松閣談藝瑣錄 、毗陵畫征錄 、書畫書錄解題 、嶺南畫征略 、春覺齋論畫

不留一格 、畫有五雅 、作畫十四要 、六長 、粗鹵求筆 、僻澀求才 、細巧求力 、狂怪求理 、無墨求染 、平畫求長 、畫家四要 、畫花卉八法 、品格取韻 、理趣 、天趣

《修養論》

立品 、人品與畫品 、人品既高,氣韻不得不高 、書畫清高,首重人品 、品學兼長 、目飽前代奇跡 、畫至文人而後能變 、由博返約 、人品不高,用墨無法 、落筆無塵俗之氣 、繪事必須多讀書 、繪事清事韻事 、讀書養氣 、讀書明理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立身畫外,存心畫中 、學畫當先修身 、讀書以養性,書畫以養心 、畫家三昧 、畫才 、四傳 、四知 、胸中丘壑 、胸中逸氣 、胸次灑脫 、胸滌塵埃 、胸中盤鬱 、胸有爐錘 、立萬象於胸懷 、修養心性 、飽遊飫看 、師古人之心 、尊古卑今 、不局一家,兼收並覽 、煙雲供養 、自立門戶 、求格之高,其道有四 、處處是法 、處處有我 、畫前養興 、腕底煙霞 、齋戒疏瀹,方始援毫 、存雅去俗 、登樓去梯

《避忌論》(36條)

不患不了 、二病 、用筆三病 、用筆四忌 、唯俗病最大 、妄生圭角 、繪宗十二忌 、佈置迫塞 、遠近不分 、山無氣脈 、水無源流 、境無險夷 、路無出入 、石止一面 、樹少四枝 、人物傴僂 、樓閣錯雜 、滃淡失宜 、點染無法 、邪、甜、俗、賴 、作畫三忌 、畫有四病 、四窮 、畫有五忌 、畫有五俗 、畫忌六氣 、六不可 、畫有七忌 、山水有五惡 、山水用筆最忌平勻 、畫柳三病 、畫竹六病 、作畫十四忌 、作畫忌名利之見 、用筆之鬼關 、畫虎類犬

《筆法論》

起訖 、顫筆 、接筆 、減筆 、繁筆 、撚筆 、幹筆 、濕筆 、渴筆 、醉筆 、筆蹤 、逸筆草草 、筆筆相搭而生 、春蠶吐絲 、春雲浮空 、筆法精妙 、筆法細潤 、筆法超妙 、筆法磊落 、筆力雄健 、筆跡圓勁 、筆意清潤 、筆如流水 、信筆塗抹 、筆意超動 、樹如屈鐵,山如畫沙 、一波三折 、勾綽縱掣 、筆有四勢 、筆骨墨肉 、用筆剛柔 、意到筆隨 、筆墨 、有筆有墨 、有墨無筆 、有筆無墨 、無筆無墨 、筆力能扛鼎 、筆精墨妙 、筆簡意足 、用筆四要 、用筆五法 、筆使巧拙 、筆要巧拙互用 、拙中有巧 、生拙 、工拙 、巧拙 、一筆即見凹凸 、初學用筆,規矩為先 、畫無筆痕 、散筆之法 、遇圓成圓,遇方成方 、輕重疾徐 、神采生於用筆 、下筆風雨快 、立意歸乎用筆 、筆墨情景 、筆墨性情 、筆墨相生 、氣韻由筆墨而生 、用筆宜活 、用筆要變 、皴法 、點皴 、線皴 、面皴

《墨法論》

高墨猶綠,下墨猶赬 、水墨為上 、墨分五色 、五墨 、五彩 、六彩 、水暈墨章 、墨法妙於用水 、墨不礙色,色不礙墨 、色中有色,墨中有墨 、墨中有色,色中有墨 、以色助墨光,以墨顯色彩 、惜墨如金 、死墨 、活墨 、嫩墨 、老墨 、正墨 、副墨 、墨痕圓綻 、墨浮於筆 、墨為我用,我為墨用 、墨豬 、潑墨 、破墨 、積墨 、宿墨 、亮墨 、七墨 、七法齊備 、調墨染翰 、落墨 、水法 、五墨齊備 、墨點衝破彩色 、彩色滲破墨色 、點苔法 、畫繢之事,雜五色 、以色貌色 、以墨為主,以色為輔 、以色運水,以水運色 、以水融色,以色融水 、濃淡相間,燥濕並行 、以濃襯淡,以淡襯濃 、濃淡得宜 、濃淡相間 、肥瘠各稱,妍淡曲盡

《章法論》

章法 、當千仞之高,體百里之迥 、山立賓主 、三遠 、六遠 、高遠 、深遠 、平遠 、闊遠 、幽遠 、迷遠 、以大觀小 、每看每異 、步步移 、面面看 、腹稿 、三不朽 、九朽一罷 、佈局 、構圖 、剪裁 、佈景 、佈置氣象 、位置求生新 、整中亂,亂中整 、置陳佈勢 、章法如作文開合 、起結 、朝揖 、生髮收拾 、不難為繁,難於用減 、以奇取勝易,以平取勝難 、增之不得,減之不能 、密不通風,疏可走馬 、空白即畫 、畫中之白 、章法位置,靈氣往來 、遠取其勢,近取其質 、山水佈置 、取勢活法 、起勢 、得勢 、失勢 、奪勢 、大勢 、龍脈 、知白守黑 、計白當黑 、三大 、水口 、雲氣 、煙嵐 、三疊 、兩段 、分疆 、層次井然 、虛實得宜 、虛實相生 、繁簡之道,在境與筆 、畫眼 、山之大體 、水之活體 、局法 、舍取 、實處易、虛處難

《創作論》

心師造化 、畫松萬本,方如其真 、鬥牛夾尾 、身即山川而取之 、師於物,未若師諸心 、遍歷廣觀 、探囊得物 、到處雲山是我師 、模寫記之 、萬物為師,生機為運 、解衣般礴 、遷想妙得 、應目會心 、類之成巧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身與竹化 、不知我為草蟲,草蟲為我 、吾師心,心師目,目師華山 、精思天蒙 、搜盡奇峰打草稿 、胸中之竹 、眼中之竹 、手中之竹 、胸有成竹 、胸無成竹 、畫到生時是熟時 、得心應手 、入細通靈 、乘興遣畫 、畫凡三變 、畫有四難 、似與不似 、不似之似 、畫無定法,物有常理 、從規矩入,從規矩出 、真馬為師 、以真為師 、本真性情 、自成一家始逼真 、畫鬼魅易犬馬難 、寫心惟難 、一畫 、無不肖即無肖 、與古人敵乃成名家 、寫生必須博物 、具古以化 、自有我法 、借古開今 、無法而法,乃為至法 、合作 、自有我在 、古人為賓我為主 、有法必有化 、以無法生有法,以有法貫眾法 、熟視默識 、畫到天機流露處 、平中求奇 、心清氣清 、學一半,撇一半 、各有靈苗各自探 、學不師古,如夜行無火 、畫聞與畫見 、臨畫不如看畫 、凡畫須要臨,臨多自然曉 、各寫其本來面目 、摹古須有我 、物物相需 、畫山水之可居 、表現自我 、畫適吾意 、學吾者生,似吾者死 、遠思即合 、情山活水 、畫奪造化 、大膽落筆,細心收拾 、畫須熟中生 、不齊而齊,齊而不齊 、畫中有龍蛇 、上法古人 、擬而不同 、三思 、畫貴乎思 、胸備萬物 、味外取味 、造化入筆端,筆端奪造化 、兔起鶻落 、形容出造化,想像成天地 、心敏手運 、運思 、凝神靜思 、用志不分,乃凝於神 、以目入心,以手出心 、畫貴古質,尤貴新穎 、畫以天地為師 、變化在心,造化在手 、粗服亂頭 、落筆成像,不預構思 、登臨探索,遇物興懷 、心遊目想 、畫竹難畫風竹哭 、蕭郎下筆獨逼真 、韓幹畫肉不畫骨 、敗牆張素 、作畫貴有古意 、真似畫,畫似真 、觀畫易,作畫難

《詩書畫論》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詩畫本一律 、詩為有聲畫,畫為無聲詩 、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 、畫詩非合轍 、畫即詩中意,詩亦畫裡禪 、詩畫相表裡 、詩畫相生 、拈詩作畫,景宜隨時 、手揮五弦易,目送歸鴻難 、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 、亂山藏古寺 、蝴蝶夢中家萬里 、自古詞人是畫師 、難畫之景,以詩湊成 、吟難吟之詩,以畫補足 、題畫詩 、字畫根本 、書畫同源 、善書必能畫,善畫必能書 、工畫如楷書,寫意如草聖 、書中有畫,畫中有書 、畫與書通,書與畫通 、畫透書中,書透畫中 、畫題 、三絕 、書畫之妙,當以神會 、畫即書理,書即畫法 、書畫異名而同體 、入畫 、石如飛白木如籀 、書畫並進,以飾雙觀

畫派、畫風

西晉畫聖 、六朝三傑 、隋代三大家 、北齊畫聖 、曹衣出水 、吳帶當風 、薛家鶴樣 、曹家樣 、吳家樣 、吳裝 、張家樣 、周家樣 、畫家四祖 、佛畫之祖 、二李畫派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 、徐黃畫體 、黃筌畫派 、徐熙畫派 、關家山水 、燕家景致 、龍眠白描 、減筆劃風 、北方山水畫派 、南方山水畫派 、米家墨戲 、米派 、南宋四家 、夏半邊 、馬一角 、寫生趙昌 、崔生丹墨 、湖州竹派 、楊派墨梅 、元代四家 、寫竹之聖 、逸然畫派 、明四家 、浙派 、江夏派 、吳門畫派 、吳派 、院派 、松江畫派 、華亭派 、蘇松派 、雲間派 、武林派 、姑熟派 、嘉興派 、休寧三逸 、畫中九友 、畫中十哲 、禁中三絕 、妍麗派 、寫意派 、鉤花點葉派 、墨竹派 、南陳北崔 、波臣派 、南北宗 、停雲派 、清初四僧 、金陵八家 、揚州八怪 、婁東派 、虞山派 、四王 、清初六大家 、清末三大家 、松壺派 、常州派 、惲派 、南田派 、毗陵派 、武進派 、新安派 、江西派 、黃山派 、京江派 、丹徒派 、嶺南派 、二石 、二溪 、新安四大家 、海陽四家 、海上畫派 、後海派 、寫生正派 、繆派 、鴛湖派 、指頭畫派 、改派 、費派 、三任 、四任 、晚清畫苑第一家 、小四王 、後四王 、羅家梅派 、十洲派 、老蓮派 、折中派 、龍眠派

畫訣

畫體之訣 、兩字訣 、畫花卉總訣 、畫枝訣 、畫花訣 、畫葉訣 、畫蕊蒂訣 、梅傳口訣 、梅之有象訣 、一丁 、二體 、三點 、四向 、五出 、六枝 、七須 、八結 、九變 、十種 、畫梅三十六病訣 、畫梅總論訣 、梅有四字訣 、寫梅十二要 、畫梅八忌訣 、畫梅枝幹訣 、畫梅宜忌訣 、畫梅四貴 、畫蘭四言 、畫蘭五言 、畫墨竹總歌 、畫竹竿訣 、畫竹點節訣 、畫竹安枝訣 、畫竹葉訣 、寫雪竹訣 、畫竹忌廿八病訣 、畫菊訣 、畫菊花訣 、畫菊枝訣 、畫菊根訣 、畫菊葉訣 、畫菊諸忌訣 、畫草蟲訣 、畫蛺蝶訣 、畫螳螂訣 、畫百蟲訣 、畫魚訣 、畫翎毛訣 、畫鳥全訣 、畫宿鳥訣 、畫鳥嘴尾長短訣 、看畫訣 、圖畫歌 、六字訣 、觀畫訣 、畫山水歌 、畫宮室歌 、畫橋樑歌 、寫真古訣 、寫像秘訣 、傳神起手訣 、畫人物訣 、畫肖像總訣 、畫人物用筆層次訣 、立七坐五蹲三 、三停五部 、三庭五配三勻 、天三地四 、三光定準 、天庭地閣 、盤三跪四 、三白法 、三准歸一 、五嶽 、開臉 、畫人三要 、九宜六易 、人物采繪訣 、人物衣紋用筆訣 、傳神以遠取神訣 、點睛取神訣 、笑容部位不同訣 、取笑訣 、氣色訣 、心法歌 、畫天庭訣 、畫地閣訣 、畫鼻准訣 、畫兩顴訣 、畫眼光訣 、畫海口訣 、畫耳訣 、畫眉訣 、畫發訣 、畫須訣 、畫面色訣 、提神要訣 、三停九似 、十日畫一水五日畫一石 、作畫十字訣 、三等妙訣 、石分三面,樹分四面 、三辨 、四視 、三知 、四氣 、四梁 、八柱 、十病五嫌 、將無項,女無肩 、文胸武肚 、畫樹難畫柳 、近有遠無 、丈山尺樹,寸馬分人 、三拳一肘 、十鹿九回頭 、紅間黃,秋葉墮 、紅間黃,喜煞娘 、烘天青,潑地綠 、軟靠硬,色不楞 、黑靠紫,臭狗屎 、紅靠黃,亮晃晃 、粉青綠,人品細 、要想俏,帶點孝 、要想精,加點青 、富道釋、窮判官,輝煌耀眼是神仙 、活蟲魚,死蔬果,天宮玉闕是宮室 、彩走獸,墨竹蘭,朱黑二色畫蝠判 、文相軟,武相硬 、斷國孝,三藍墨 、金人物,玉花卉,模糊不盡是山水 、閉嘴龍,開口貓,翻身獅子轉頸牛 、配色歌 、女紅、婦黃、寡青、老褐 、紅忌紫,紫怕黃,黃喜綠,綠愛紅 、顏料歌 、四時山色訣 、四時水色訣 、四時天色訣 、頭像采繪法

畫著

魏晉勝流畫贊 、畫雲臺山記 、論畫 、述畫記 、畫山水序 、敘畫 、古畫品錄 、山水松石格 、續畫品 、後畫錄 、貞觀公私畫史 、畫品拾遺 、續畫品錄 、畫斷 、丹青引 、山水論 、山水訣 、唐朝名畫錄 、歷代名畫記 、筆法記 、山水賦 、山水訣 、畫龍輯議 、益州名畫錄 、五代名畫補遺 、東坡題跋 、圖畫歌 、夢溪筆談 、圖畫見聞志 、德隅齋畫品 、聖朝名畫評 、林泉高致 、山谷題跋 、後山談叢 、畫史 、廣川畫跋 、宣和畫譜 、山水純全集 、石門題跋 、畫山水訣 、北山文集 、翁牖閑評 、畫繼 、捫虱新語 、洞天清錄 、江湖長翁集 、鶴林玉露 、雲煙過眼錄 、藏一話腴 、梅花喜神譜 、畫繼補遺 、竹譜 、畫鑒 、繪宗十二忌 、寫山水訣 、寫像秘訣 、圖繪寶鑒 、華山圖序 、新增格古要論 、金川玉屑集 、繪事指蒙 、皇明書畫史 、書畫傳習錄 、四友齋畫論 、莆田集 、中麓畫品 、升庵畫品 、藝苑卮言 、鈐山堂書畫記 、畫引 、王氏畫苑 、畫苑補益 、弇州題跋 、畫說 、畫箋 、珊瑚木難 、趙氏鐵網珊瑚 、寓意編 、吳郡丹青志 、庚子銷夏記 、味水軒日記 、清河書畫舫 、真跡日錄 、南陽名畫表 、畫旨 、畫禪室隨筆 、妮古錄 、鬱岡齋筆麈 、竹嫩畫媵 、六研齋筆記 、紫桃軒雜綴 、書畫史 、繪事微言 、畫史會要 、寶繪錄 、鬱氏書畫題跋記 、孫氏書畫鈔 、天形道貌 、寶綸堂集 、畫旨 、梅譜 、畫禪 、繪妙 、燕閑清賞箋 、廣東新語 、魯氏墨君題語 、珊瑚網 、無聲詩史 、畫麈 、石濤畫語錄 、龔安節先生畫訣 、賴古堂書畫跋 、西廬畫跋 、論畫絕句 、畫筌 、畫筌評 、雨窗漫筆 、麓台題畫稿 、讀畫錄 、明畫錄 、式古堂書畫匯考 、墨井畫跋 、繪事備考 、平生壯觀 、江村銷夏錄 、清暉畫跋 、染香庵跋 、芥子園畫傳 、佩文齋書畫譜 、大觀錄 、天下有山堂畫藝 、繪事發微 、國朝畫征錄 、東莊論畫 、墨緣匯觀 、傳神秘要 、指頭畫說 、石渠寶笈 、浦山論畫 、冬心畫跋 、板橋題畫 、南宋院畫錄 、海虞畫苑略 、吳越所見書畫錄 、書畫說鈴 、畫梅題記 、畫學心法問答 、山水畫式 、墨梅人名錄 、西圃題畫詩 、芥舟學畫編 、石渠隨筆 、繪事雕蟲 、繪事瑣言 、過雲廬畫論 、山靜居畫論 、越畫見聞 、玉台畫史 、國朝畫識 、寫真秘訣 、山南論畫 、養素居畫學鉤深 、二十四畫品 、國朝院畫錄 、溪山臥遊錄 、小蓬萊閣畫鑒 、石村畫訣 、畫筌析覽 、畫耕偶錄 、似山竹譜 、草心樓讀畫集 、小松園閣書畫跋 、書畫所見錄 、墨餘瑣錄 、閩中書畫錄 、練水畫征錄 、歷代題畫詩 、青霞館論畫絕句 、學畫雜論 、頻羅庵畫跋 、畫譚 、辛醜銷夏記 、讀畫紀聞 、畫說 、南宗抉秘 、松壺畫憶 、夢幻居畫學簡明 、墨林今話 、桐陰論畫 、醉蘇齋畫訣 、南田畫跋 、揚州畫苑錄 、習苦齋畫絮 、頤園論畫 、書畫鑒影 、觀畫百詠 、退庵金石書畫跋 、過雲樓書畫記 、四銅鼓齋論畫集刻 、甌缽羅室書畫過目考 、歷代畫史匯傳 、無益有益齋論畫詩 、虛齋名畫錄 、美術叢書 、海上墨林 、八旗畫錄 、寒松閣談藝瑣錄 、毗陵畫征錄 、書畫書錄解題 、嶺南畫征略 、春覺齋論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