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朱大可:書架上的戰爭——謹以此文獻給世界讀書日

上海是水性揚花的城市。 上海的秘密就在於它沒有歷史。 在這個失憶的消費天堂, 記憶不過是異鄉人的病態反應而已。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

我越來越強烈地意識到, 一個遭到簡單曲解的時代, 需要動用內在的生命經驗來加以修復。 這是我折回歷史的原因。

其實我已無法記住第一本有字讀物的名字了, 但八歲時的日記表明, 那年我讀了長篇小說《紅旗插上大門島》。 這本現在看來很乏味的書當時就是我的啟蒙者, 它是一個犀利的咒語。 在兒童讀物和連環畫之外, 我意外地抓住了大人世界的把手。 那種狂歡式的喜悅真是難以言表。 但就在那年, 一號紅衛兵貼出了他的“大字報”, 我的讀書蜜月剛剛開始, 就被在天安門上揮手的老人折斷了。 革命突如其來地蒙上了我的眼睛。 除了毛的語錄和選集, 中國不再需要其它思想。

我有幾本非常好玩的書,

來自女同學俞欣。 她是那種典型的迷你資產階級, 身材纖細小巧, 膚色白皙, 聲音輕柔得宛如耳語, 而家裡的花園卻大如操場。 我們是莫逆之交。 念小學一二年級時, 每天她都到我的窗下叫我一起上學。 她的叫聲細弱得像蚊子, 但我卻能清晰地聽到。

“老大可!”她形銷骨立地叫道。

“來啦, 老俞頭!”我在窗口吼道。

我們那時流行互相在名字前加個“老”字。 那是童年友情的偉大標誌。 但她偷著親我的時候更像是我的妹妹。 我喜歡她臉上的“百雀靈”護膚霜的香氣。 我們差一點就成了夫妻。 她好幾次對我說要和我結婚。 我們好得形影不離, 連小便都互相密切跟著。

小學三年級才開學, 她就塞了幾本書給我, 說是她最心愛的, 問我想看嗎。 我歡天喜地地拿回家去了。 它們是一套《安徒生童話集》和一本叫做《一千零一夜》的怪書。 但還沒有來得及歸還, 她就從我們班裡突然消失了。 老師說她家搬走了。 我為此傷心了很久。 後來我才知道她父母被打死, 而她則被送到蘇南的一個小城, 與老祖母相依為命。

這書是她預先藏在我這裡的。 她年幼的心靈仿佛預見了巨大的災難。 我的童年自此揭過了最黑暗的一頁。 在她離去之後, 我淪為一個性別自閉症患者, 幾乎無法再與其他小女生說話。

在抄家風熾盛的1967年, 父親在家裡開始了秘密的燒書行動。 為了掩蓋私藏反動書刊的罪行, 父親把門窗緊緊關閉, 拉上窗簾, 把四大名著和許多珍貴書籍付之一炬, 這其中包括那幾部封面華麗的童話。 灰燼被抽水馬桶反復地沖走。 母親和我則是銷毀罪證的幫兇。

屠書行動整整耗費了幾天時間, 它看起來很像是電影裡常見的那種場面:地下革命者在緊急燒毀譯電碼和機密文件, 而其實正好相反:我們在消滅那些最危險的思想。

火焰吞噬著書頁, 文字從空氣中迅速蒸發了, 臉盆裡只剩下黑色而輕盈的灰燼。 而此後的許多天裡, 屋裡都縈繞著書的屍骸的焦味。 書的這種易燃性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在此後很長時間裡我都以為, 書就是那種專門用來焚燒的事物。

但還是有一些圖書殘留了下來, 放在儲藏室的架子上。 父親是歷史教師, 他偷藏的大都是與此有關的書, 其中包括吳晗的《朱元璋傳》、範文瀾的《中國通史》和胡繩的中共黨史等等。 這個書目篡改了我童年的精神程式:我繞過童話, 直接到達了歷史。 就小孩子而言, 文革是童話的最辛酸的敵人。

密閉的儲藏室既沒有窗戶,也沒有電燈(我很奇怪二十年間父母竟沒有想過要去裝一盞電燈),在其間找書必須先點燃一盞帶玻璃罩的小煤油燈。儲藏室裡除了濃烈的煤油氣味,就是書的黴味,它讓我呼吸到了距離久遠的年代。微弱的燈火閃爍著,燃燒在我手裡,在石灰牆上張貼著龐大的影子。每次我都會產生一種幻覺,仿佛進入了一個藏寶的密室。這種神秘性所帶來的快感真是難以名狀。在整個少年時代,這個小室成了我從事閱讀陰謀的營地。與喧鬧的鋼琴截然不同,它是永久緘默的,恪守著家庭的細小美妙的秘密。

除了歷史,我家的儲藏室裡還有少量漏網的小說,如被查禁的歐陽山的《三家巷》和《苦鬥》,以及《紅岩》、《青春之歌》和《把一切獻給黨》等等。由於無法進行選擇,我陷入了一種混亂的閱讀。在我的書單裡既有各種地下手抄本,也有官方內部發行的供批判用的“反動作品”(如索爾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島》)。但對我影響最大的,還是我在16歲到19歲期間所讀的那些書:雪萊的詩劇《欽契》和陀思托耶夫斯基的《罪與罰》》等等。我對他們的崇拜,曾經到達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前者的清純與後者的瘋狂,都令我窒息和喘不過氣來。

那時許多小說書有一個共同外觀,就是書頁發黃,沒有封面和封底,也沒有開頭和結尾,頁碼總是從“10”以後開始。我既不知道書名,也不知道作者。無數傳閱的髒手毀損了它們,令其呈現為一個衰老和殘缺的面容,其上不時出現血斑、頭髮和汙跡。這種骯髒的“盲讀”令我生氣,因為書頁總是在結局呈現之前消失,留下可惡的懸念,逼著我猜測故事的結尾。後來我就能準確預言幾乎每一部好萊塢電影的結局。革命把我訓練成了閱讀的高手。

我受到的另一種監獄式訓練是快速閱讀。一部好書必然面臨排隊輪候和漫長的旅行,如《苦難的歷程》(阿-托爾斯泰)、《靜靜的頓河》、《基度山恩仇記》和《約翰克利斯朵夫》這樣的多卷巨著,在世面上就像鑽石一樣珍貴。通常十晚上八點左右,書被一個人送達了,而次日早晨八點,書將被另一個人取走。許多人在書上留下不可捉摸的痕跡。我只有十二小時的閱讀時間。我的眼睛開始高速掃描起來。亮度為15支的燈光照在書頁上,昏黃而黯淡,屋裡漂動著感傷的氣息。下半夜之前,我總是能夠先把全書流覽一遍,而後用剩下的時間細讀那些重要的章節。母親也加入了我們的輪讀行列。天亮的時刻,我交出了上百萬字的大書,猶如交出一個被榨空的錢袋。我筋疲力盡,但心情很愉快,頭腦裡佈滿了清澈的文學陽光。

而在短暫的高速閱讀之後,我便長時間地沉浸在對書的回味之中,這形成了時間上的鮮明對比。我事後躺在床上,在黑暗裡回味那些熱烈的意義。記憶仔細碾過了每一個發亮的細節。那時,克利斯朵夫的天才生活就是我的明燈,我把那本只在我手中停留了一夜的書變成了自己的聖經。也許,它還是文革後期整個上海西區“音樂幫”的公共指南。書裡的浪漫主義氣息像瘟疫一樣四處傳播,把我們大家都搞得小資兮兮的,說話舉止都很克利斯朵夫。這種危險的情調滋養著我們的信念。我們籍此開拓著世界的未來面貌。

在很多年以後,當我回憶那個滿含淚水的歲月時才懂得,我從來沒有被八十年代塑造過。平庸的大學生涯只能把我毀掉。我身體的搖籃是五十年代,而我的精神搖籃則是光華四射的七十年代。我和許多人在那時就已經做好邁向文化新紀元的全部準備。在一個貌似壓抑和黑暗的時代,我們茁壯成長,並在殘缺不全的閱讀中找到了自己的神性。

在中學一兩年級的時候,馬克思和恩格斯也曾照亮我的頭腦。我尤其喜愛《共產黨宣言》和《法蘭西內戰》。在精神早熟的前夜,大革命預言家為我勾勒了一幅自我解放的激越場景。馬克思的思想有助於平息我的小資情調,並且激勵起我對於真理的無限思念。今天,即使紅色烏托邦早已破滅,他的激辯氣質仍然鑲嵌在我的骨頭裡,像一顆隱隱作痛的子彈,提示著一種反叛者的熱烈意義。我始終是這個人的緘默的信徒。

中學兩年級時我們下鄉勞動,向農民學習無產者的真實經驗。全班二十幾個男生一起住在農民家的客堂裡,泥地上鋪著潮濕的稻草,昏暗的電燈鬼魅似地在高高的房梁上閃爍,木織機的咿呀聲從遠處斷續地傳來,稻草人正在守望著沉睡的田野。我信口講起了福爾摩斯的故事,四周鴉雀無聲,連呼吸都被恐怖的敘述淹沒了。但這個故事會立即成了宣揚資產階級思想的罪狀。第二天我就在大會上遭到點名批判。本來他們想把我拎到臺上鬥爭一番,後來因我母親的緣故放過了我(她那時在同一所學校教書)。但從此我暴露了隱藏很久的“本來面目”。

沒有任何一個時代像我的時代那樣,在書和生命之間建立了最深切的聯繫。我嗜書如命,蛀蟲般的貪婪。我們這幫人有時也聚眾打架,不為了別的,就為了一個人不還另一個人書。這樣,在書的道義呼聲中出現了隱形的幫會。最激烈的一次,我們甚至動了刀子。對方落荒而逃。第二天,書被中間人送了回來。我們得意洋洋,到處炫耀著戰果。1972年,我們那裡還發生了一件事:有個女孩遺失了別人借她的書,她唯一贖罪的方法就是從樓上跳下去自殺了。在她死去的現場,逼債的男孩被人痛毆,打斷了腿骨。女孩肝腦塗地的畫面變成了一場惡夢。我驚駭地發現,書不僅刺痛了我們的眼睛,而且開始殺人,它看起來比刀子更危險。而書就這樣用暴力建起了與生命的血的聯盟。

當手抄本風靡起來時,我曾經讀過至少十幾個不同版本的《少女的心》(拙劣的和比較不拙劣的)。其中有的居然被加上“毛選”的塑膠封套,偽裝成革命聖典。這些版本因抄寫者加入了自己的感受與想像而變得面目全非。在圖書嚴重匱乏的年代,抄書的風氣像傷風一樣在我們之間互相傳染。有人抄唐詩三百首(編注者是另一個叫“朱大可”的老先生),也有人抄中華活頁文選。但我從不抄書。我只抄寫詞和句子,在把各種人物描寫景物描寫加以歸類後,偷偷搬到老師佈置的作文裡。

儘管《少女的心》、〈第二次握手〉和《塔里的女人》是截然不同的書,但它們都毫無例外地指涉了情欲。這個文革的內在動力,最終竟然成為造反者的死敵。許多人因“非法閱讀”而付出沉重代價。我的一個同學,在看了《少女的心》後就出現嚴重的中毒症狀:兇猛地追求他自己的親姐。他姐哭著把他送進派出所。他在挨了一頓毒打之後被放了出來,當晚就把刀捅進了姐姐的肚子。他被槍斃前在學校操場開了公審大會。我們平生第一次目睹這種肅殺可怖的場面。公安和民兵荷槍實彈、如臨大敵,高音喇叭裡聲色俱厲地宣讀著罪行。而我們這些半大的孩子在驚悸地傾聽。他的死是一個信號,顯示書所能達到的那種搖撼人心的力度。很多年以後,我還能清晰地回憶起他受死前的表情:小流氓在人群裡仔細搜尋著我們班的位置,然後沖我們放肆地一樂,露出了黃黃的牙齒。

殘酷的青春降臨了。我們被逼到精神世界的盡頭,並且要窮盡一種無望的希望。一個秘密讀書公社就這樣誕生了。那是一些令人顫慄的黑夜,城市電力不足導致的供電障礙,帶來了漫長的黑暗。幾個中學生在小屋裡點燃蠟燭,就著迷亂的火焰,朗誦詩歌或小說的片段。然後是一陣長時間的激辯與和解。我們讀過雪萊和萊蒙托夫的抒情短詩、陀思托耶夫斯基的《白癡》、和托爾斯泰的《復活》等等,試圖逃到光線的最深處。世界躲藏在那裡,向我們發出親切而倦怠的微笑。讀巴爾扎克《農民》的時候,我做了一份兩千多字的筆記,把它寫在一個小紙卷上,看起來像支香煙,但展開後卻成了思想。這份幼稚的筆記被人在圈子裡傳閱,猶如散佈一條叛逆的真理。階級異己份子終於走出了童年。

靈魂的對白總是在夜深的時候達到高潮,我們沐浴在難以名狀的激情之中。直到現在我都無法確切地難描述那種奇異的經驗。在脆弱的冬天,我們為每本書仔細撣去歷史的塵土,探求它們的諸多含義:苦難、愛欲、孤獨和道德淨化,如此等等。文學之愛與現實發生了微妙的融合。這是由幾個男孩結成的情感與知識的堅固同盟。我們野心勃勃、因擁有內在的思想而蔑視女孩。友誼在我們中間流動,猶如溫暖的呵氣。

其中那個叫K的男孩,是我最親密的兄弟。他有一個圓圓的臉和略帶憂傷的眼睛。有很長一段時間,他幾乎天天來我這裡,我們促膝而談,互相凝視著對方的眼睛。我愛他愛得心痛。我們彼此可以為對方兩肋插刀。當我們對話時,我感到四周停頓和沉默下來,整個城市都在傾聽。幸福像不可捉摸的霧氣一樣籠罩在四周。這茫茫黑夜就是我們的最高光明。很久以後我才知道,這是典型的青春期同性戀症候。在一個嚴酷的時代,我們靠這種溫情涉過了早年的河流。

本文圖片為書雕藝術作品

本文圖片皆來自互聯網

上傳與管理:傑夫

———————————————————————————————————————

《華夏上古神系》為朱大可先生耗費20多年的研究成果。全書以跨文化的全球視野,運用多種學科工具,獨闢蹊徑地探研中國上古文化和神話的起源,發現並證明,全球各地的上古宗教/神話均起源於非洲,這是繼美國學者發現全球智人源於非洲、紐西蘭學者發現全球語言源於非洲之後,第三個具有原創性的學術貢獻,有助於修正人類文化起源的傳統觀點,向西方主流人文闡述體系注入“中國元素”。這些觀點顛覆晚清以來的學界定見,為認識華夏文化的開放性特徵、傳承本土歷史傳統、推動中國文化的未來復興,提供了富有卓見的啟示,可視為1949年以來中國學術的重大收穫。

歡迎各位網友訂閱《文化先鋒》,搜索微信公眾號iwenhuaxianfeng,或掃描如下二維碼即可。

密閉的儲藏室既沒有窗戶,也沒有電燈(我很奇怪二十年間父母竟沒有想過要去裝一盞電燈),在其間找書必須先點燃一盞帶玻璃罩的小煤油燈。儲藏室裡除了濃烈的煤油氣味,就是書的黴味,它讓我呼吸到了距離久遠的年代。微弱的燈火閃爍著,燃燒在我手裡,在石灰牆上張貼著龐大的影子。每次我都會產生一種幻覺,仿佛進入了一個藏寶的密室。這種神秘性所帶來的快感真是難以名狀。在整個少年時代,這個小室成了我從事閱讀陰謀的營地。與喧鬧的鋼琴截然不同,它是永久緘默的,恪守著家庭的細小美妙的秘密。

除了歷史,我家的儲藏室裡還有少量漏網的小說,如被查禁的歐陽山的《三家巷》和《苦鬥》,以及《紅岩》、《青春之歌》和《把一切獻給黨》等等。由於無法進行選擇,我陷入了一種混亂的閱讀。在我的書單裡既有各種地下手抄本,也有官方內部發行的供批判用的“反動作品”(如索爾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島》)。但對我影響最大的,還是我在16歲到19歲期間所讀的那些書:雪萊的詩劇《欽契》和陀思托耶夫斯基的《罪與罰》》等等。我對他們的崇拜,曾經到達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前者的清純與後者的瘋狂,都令我窒息和喘不過氣來。

那時許多小說書有一個共同外觀,就是書頁發黃,沒有封面和封底,也沒有開頭和結尾,頁碼總是從“10”以後開始。我既不知道書名,也不知道作者。無數傳閱的髒手毀損了它們,令其呈現為一個衰老和殘缺的面容,其上不時出現血斑、頭髮和汙跡。這種骯髒的“盲讀”令我生氣,因為書頁總是在結局呈現之前消失,留下可惡的懸念,逼著我猜測故事的結尾。後來我就能準確預言幾乎每一部好萊塢電影的結局。革命把我訓練成了閱讀的高手。

我受到的另一種監獄式訓練是快速閱讀。一部好書必然面臨排隊輪候和漫長的旅行,如《苦難的歷程》(阿-托爾斯泰)、《靜靜的頓河》、《基度山恩仇記》和《約翰克利斯朵夫》這樣的多卷巨著,在世面上就像鑽石一樣珍貴。通常十晚上八點左右,書被一個人送達了,而次日早晨八點,書將被另一個人取走。許多人在書上留下不可捉摸的痕跡。我只有十二小時的閱讀時間。我的眼睛開始高速掃描起來。亮度為15支的燈光照在書頁上,昏黃而黯淡,屋裡漂動著感傷的氣息。下半夜之前,我總是能夠先把全書流覽一遍,而後用剩下的時間細讀那些重要的章節。母親也加入了我們的輪讀行列。天亮的時刻,我交出了上百萬字的大書,猶如交出一個被榨空的錢袋。我筋疲力盡,但心情很愉快,頭腦裡佈滿了清澈的文學陽光。

而在短暫的高速閱讀之後,我便長時間地沉浸在對書的回味之中,這形成了時間上的鮮明對比。我事後躺在床上,在黑暗裡回味那些熱烈的意義。記憶仔細碾過了每一個發亮的細節。那時,克利斯朵夫的天才生活就是我的明燈,我把那本只在我手中停留了一夜的書變成了自己的聖經。也許,它還是文革後期整個上海西區“音樂幫”的公共指南。書裡的浪漫主義氣息像瘟疫一樣四處傳播,把我們大家都搞得小資兮兮的,說話舉止都很克利斯朵夫。這種危險的情調滋養著我們的信念。我們籍此開拓著世界的未來面貌。

在很多年以後,當我回憶那個滿含淚水的歲月時才懂得,我從來沒有被八十年代塑造過。平庸的大學生涯只能把我毀掉。我身體的搖籃是五十年代,而我的精神搖籃則是光華四射的七十年代。我和許多人在那時就已經做好邁向文化新紀元的全部準備。在一個貌似壓抑和黑暗的時代,我們茁壯成長,並在殘缺不全的閱讀中找到了自己的神性。

在中學一兩年級的時候,馬克思和恩格斯也曾照亮我的頭腦。我尤其喜愛《共產黨宣言》和《法蘭西內戰》。在精神早熟的前夜,大革命預言家為我勾勒了一幅自我解放的激越場景。馬克思的思想有助於平息我的小資情調,並且激勵起我對於真理的無限思念。今天,即使紅色烏托邦早已破滅,他的激辯氣質仍然鑲嵌在我的骨頭裡,像一顆隱隱作痛的子彈,提示著一種反叛者的熱烈意義。我始終是這個人的緘默的信徒。

中學兩年級時我們下鄉勞動,向農民學習無產者的真實經驗。全班二十幾個男生一起住在農民家的客堂裡,泥地上鋪著潮濕的稻草,昏暗的電燈鬼魅似地在高高的房梁上閃爍,木織機的咿呀聲從遠處斷續地傳來,稻草人正在守望著沉睡的田野。我信口講起了福爾摩斯的故事,四周鴉雀無聲,連呼吸都被恐怖的敘述淹沒了。但這個故事會立即成了宣揚資產階級思想的罪狀。第二天我就在大會上遭到點名批判。本來他們想把我拎到臺上鬥爭一番,後來因我母親的緣故放過了我(她那時在同一所學校教書)。但從此我暴露了隱藏很久的“本來面目”。

沒有任何一個時代像我的時代那樣,在書和生命之間建立了最深切的聯繫。我嗜書如命,蛀蟲般的貪婪。我們這幫人有時也聚眾打架,不為了別的,就為了一個人不還另一個人書。這樣,在書的道義呼聲中出現了隱形的幫會。最激烈的一次,我們甚至動了刀子。對方落荒而逃。第二天,書被中間人送了回來。我們得意洋洋,到處炫耀著戰果。1972年,我們那裡還發生了一件事:有個女孩遺失了別人借她的書,她唯一贖罪的方法就是從樓上跳下去自殺了。在她死去的現場,逼債的男孩被人痛毆,打斷了腿骨。女孩肝腦塗地的畫面變成了一場惡夢。我驚駭地發現,書不僅刺痛了我們的眼睛,而且開始殺人,它看起來比刀子更危險。而書就這樣用暴力建起了與生命的血的聯盟。

當手抄本風靡起來時,我曾經讀過至少十幾個不同版本的《少女的心》(拙劣的和比較不拙劣的)。其中有的居然被加上“毛選”的塑膠封套,偽裝成革命聖典。這些版本因抄寫者加入了自己的感受與想像而變得面目全非。在圖書嚴重匱乏的年代,抄書的風氣像傷風一樣在我們之間互相傳染。有人抄唐詩三百首(編注者是另一個叫“朱大可”的老先生),也有人抄中華活頁文選。但我從不抄書。我只抄寫詞和句子,在把各種人物描寫景物描寫加以歸類後,偷偷搬到老師佈置的作文裡。

儘管《少女的心》、〈第二次握手〉和《塔里的女人》是截然不同的書,但它們都毫無例外地指涉了情欲。這個文革的內在動力,最終竟然成為造反者的死敵。許多人因“非法閱讀”而付出沉重代價。我的一個同學,在看了《少女的心》後就出現嚴重的中毒症狀:兇猛地追求他自己的親姐。他姐哭著把他送進派出所。他在挨了一頓毒打之後被放了出來,當晚就把刀捅進了姐姐的肚子。他被槍斃前在學校操場開了公審大會。我們平生第一次目睹這種肅殺可怖的場面。公安和民兵荷槍實彈、如臨大敵,高音喇叭裡聲色俱厲地宣讀著罪行。而我們這些半大的孩子在驚悸地傾聽。他的死是一個信號,顯示書所能達到的那種搖撼人心的力度。很多年以後,我還能清晰地回憶起他受死前的表情:小流氓在人群裡仔細搜尋著我們班的位置,然後沖我們放肆地一樂,露出了黃黃的牙齒。

殘酷的青春降臨了。我們被逼到精神世界的盡頭,並且要窮盡一種無望的希望。一個秘密讀書公社就這樣誕生了。那是一些令人顫慄的黑夜,城市電力不足導致的供電障礙,帶來了漫長的黑暗。幾個中學生在小屋裡點燃蠟燭,就著迷亂的火焰,朗誦詩歌或小說的片段。然後是一陣長時間的激辯與和解。我們讀過雪萊和萊蒙托夫的抒情短詩、陀思托耶夫斯基的《白癡》、和托爾斯泰的《復活》等等,試圖逃到光線的最深處。世界躲藏在那裡,向我們發出親切而倦怠的微笑。讀巴爾扎克《農民》的時候,我做了一份兩千多字的筆記,把它寫在一個小紙卷上,看起來像支香煙,但展開後卻成了思想。這份幼稚的筆記被人在圈子裡傳閱,猶如散佈一條叛逆的真理。階級異己份子終於走出了童年。

靈魂的對白總是在夜深的時候達到高潮,我們沐浴在難以名狀的激情之中。直到現在我都無法確切地難描述那種奇異的經驗。在脆弱的冬天,我們為每本書仔細撣去歷史的塵土,探求它們的諸多含義:苦難、愛欲、孤獨和道德淨化,如此等等。文學之愛與現實發生了微妙的融合。這是由幾個男孩結成的情感與知識的堅固同盟。我們野心勃勃、因擁有內在的思想而蔑視女孩。友誼在我們中間流動,猶如溫暖的呵氣。

其中那個叫K的男孩,是我最親密的兄弟。他有一個圓圓的臉和略帶憂傷的眼睛。有很長一段時間,他幾乎天天來我這裡,我們促膝而談,互相凝視著對方的眼睛。我愛他愛得心痛。我們彼此可以為對方兩肋插刀。當我們對話時,我感到四周停頓和沉默下來,整個城市都在傾聽。幸福像不可捉摸的霧氣一樣籠罩在四周。這茫茫黑夜就是我們的最高光明。很久以後我才知道,這是典型的青春期同性戀症候。在一個嚴酷的時代,我們靠這種溫情涉過了早年的河流。

本文圖片為書雕藝術作品

本文圖片皆來自互聯網

上傳與管理:傑夫

———————————————————————————————————————

《華夏上古神系》為朱大可先生耗費20多年的研究成果。全書以跨文化的全球視野,運用多種學科工具,獨闢蹊徑地探研中國上古文化和神話的起源,發現並證明,全球各地的上古宗教/神話均起源於非洲,這是繼美國學者發現全球智人源於非洲、紐西蘭學者發現全球語言源於非洲之後,第三個具有原創性的學術貢獻,有助於修正人類文化起源的傳統觀點,向西方主流人文闡述體系注入“中國元素”。這些觀點顛覆晚清以來的學界定見,為認識華夏文化的開放性特徵、傳承本土歷史傳統、推動中國文化的未來復興,提供了富有卓見的啟示,可視為1949年以來中國學術的重大收穫。

歡迎各位網友訂閱《文化先鋒》,搜索微信公眾號iwenhuaxianfeng,或掃描如下二維碼即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