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世界閱讀日 走近南充的作家詩人們

封面新聞記者 張傑 謝傑 閬中攝影報導

南充自古崇文尚學, 文化厚重, 讀書藏書之風盛行。 文脈之盛, 千古流傳, 也滋養哺育出眾多傑出的當代作家。 南充的作家們, 他們如何書寫嘉陵江畔的川北大地?他們如何用深情表現描摹家鄉?作為四川省推廣全民閱讀活動的盛會, 2018“書香天府·全民閱讀”暨南充市“書香天府·萬卷南充”全民閱讀活動啟動儀式, 於4.23世界閱讀日, 在古色古香的閬中古城舉行。 這也讓人們的目光對準這座文脈旺盛的土地。 趁此機會, 封面新聞記者也採訪到南充的幾位作家, 他們生於南充,

長於南充, 熱愛南充, 用散文、詩歌、小說等文學的多種方式, 書寫這片熱情的川北沃土。

用小說描摹川北嘉陵江畔半個世紀命運史

被改編成新編川劇 入選第十五屆中國戲劇節

“太陽出來嘛照大江囉, 照得江水嘛藍汪汪囉。 今天是個嘛好日子喲, 又該哪家噻娶婆娘囉……”由四川省川劇院創作, 由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崔光麗、國家一級演員李豔冬擔綱主演, 國家話劇院副院長查明哲指導的新編現代川劇《鐸聲陣陣》, 演繹了20世紀初葉直至1949年, 川北嘉陵江畔“裡鎮”近半個世紀的命運故事, 盪氣迴腸, 令人深思。 2017年, 該劇斬獲中國戲劇藝術節獲優秀劇碼獎, 入選第十五屆中國戲劇節參演劇碼。 獲評國家藝術扶持基金專案。

而川劇《鐸聲陣陣》正是改編自南充作家李一清的長篇小說《木鐸》。

《鐸聲陣陣》劇照

李一清1975年開始發表作品, 199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先後任四川省作協副主席、南充市作協主席南充市作協主席。 除了長篇小說《木鐸》被改編為川劇, 他的小說《山杠爺》被改編成電影《被告山杠爺》,

曾獲第十五屆電影金雞獎、第十八屆電影百花獎、政府華表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曹禺戲劇文學獎。 長篇小說《父老鄉親》獲首屆巴金院優秀作品。 在李一清的筆下, 充滿對家鄉南充的繾綣深情。 他的每一部作品, 都充滿濃濃的南充味道。

“作家的作品和生活經歷、生活環境密不可分。 ”4月22日下午, 李一清告訴封面新聞記者, 他生活在南充土地上, 從小受這片土地的滋潤, 對南充的人、對南充人的生活方式、行為習慣都非常熟悉, 充滿感情。 南充文化底蘊深厚, 出了很多有影響力的人物, 如陳壽、譙周。 2018四川省“書香天府·全民閱讀活動, 在南充舉辦。 身為南充作家的李一清也向記者分享了自己的閱讀心得, “於我而言,

讀書比寫書更重要。 ”李一清的閱讀很廣, 近期擺在他書案上的書, 就有《金穀銀山》、《安娜卡列尼娜》、《戰爭與和平》、《論法的精神》等。 李一清還會作讀書筆記。 “閱讀是一個學習、思考、收穫的過程, 好的書百讀不厭, 每一次閱讀都會有新收穫。 ”

把鄉村記憶整合到城市生活經驗之中

多篇散文成為中考、高考語文試題

“鄉村其實是屬於草木的, 村民本是不速之客。 在發現有水有樹後, ……開始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談婚論嫁, 生兒育女。 於是, 鄉村便改變成了另一種模樣。 正是由於村民們的到來, 那些山山嶺嶺、溝溝坪坪便也同時有了名字, 成為村民們最樸素的方位標識。 ” 作家彭家河出生在南充市南部縣鄉下, 曾在南部縣擔任小學、中學當教師,

他熱愛文學, 鍾情閱讀與寫作。 他熱愛南充的山山水水, 一草一木, 其散文創作多以南充鄉土情懷為主題。 而且, 他的目光不再僅僅停留在對自然終結的傷感之中, 不依仗鄉村體驗來吸納好奇的讀者, 而是善於把鄉村記憶整合到城市生活經驗之中。 2017年, 彭家河的散文集《瓦下聽風》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推出。 他的散文《瓦下聽風》《草木故園被《人民日報》刊登。 《湖底的河流》《春桑園》《一個村莊的地名志》《定居的河流》《捕風者》則在《光明日報》上發表。

由於文筆流暢,思考真誠,散文集《瓦下聽風》中有多篇文章,還進入國內多省中考、高考模擬試題或正式考題中。比如《捕風者》曾是2016年鎮江市中考語文試題、2017年浙江中考語文點跟蹤訓練題、江蘇省海安紫石中學2017屆九年級語文試題 ;《草木故園》則是2015江西省語文中考模擬試題、2015屆高三名校試題解析系列語文試題金卷;《鏽》則進入上海市五校2015屆高三第一學期聯合教學品質調研語文試卷,上海2015高三聯考語文試題;《遠去的鄉村》則入選2017年高考語文一輪複習考點強化訓練等等。

2018“書香天府·全民閱讀”暨南充市“書香天府·萬卷南充”全民閱讀活動,在南充舉行。身為南充人的彭家河感到高興而自豪。生長於川北鄉下的他,自幼體會家鄉崇文尚教、耕讀傳家精神彌漫,以及對書香的尊重之心,“很多人家裡都有一些古書、舊書,對知識、文化的追求的氣氛非常濃厚。大家都深深知道,知識改變命運,閱讀豐富人生。” 如今成為作家的彭家河,拿起筆書寫自己的家鄉,也非常感激家鄉文脈對自己的滋養。

先鋒詩人癡心解讀大自然密碼

將閱讀與賞石結合起來 開石頭書屋

閬中是孕育詩歌的沃土。特別是上世紀後期,閬中有著詩歌“搖籃”的美譽,是詩歌愛好者眼中的 “聖地”,活躍著一批詩人。其中袁勇就是其中一位。袁勇是閬中市作家協會主席,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他就是蜚聲國內的先鋒詩人、 評論家,他的《真實的生活》被國家級詩歌刊物《詩刊》以頭條位置刊登。早在1985年,閬中就成立了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當時在文聯工作的袁勇見閬中詩歌如此繁盛,建議利用閬中在詩歌創作方面的人才優勢,開設詩歌函授班。時任閬中市文聯主席的李文明採納了這個建議,成立了“蓓蕾詩人”函授中心。函授中心於1987年正式開班授課。第一期函授學員多達900餘人,以後每期都在千人以上,最多時達1800餘人。“蓓蕾詩人”函授中心還聘請了白航、葉延濱、楊牧等知名詩人面對面給學員逐字、逐句修改習作,孜孜不倦地為學員指點迷津。堅持辦學13屆的“蓓蕾”,馨香影響輻射至全國詩壇。在此基礎上,閬中又策劃舉辦了詩歌大賽,吸引了全國30多個省份的3800餘名詩歌創作者參賽,主辦方共收到1.7萬餘件作品。主辦方將獲獎詩歌編印成集,由詩人流沙河題寫集名。獲得一、二等獎的作者被邀請到閬中,參加盛大的頒獎典禮。當時業界人士認為,“蓓蕾詩人”函授中心與當時的詩刊社、星星詩刊社的函授班,並稱為中國詩歌的三大函授班。回憶曾經用心參與的那段詩歌的激情往事,袁勇心中依然存有懷念。

袁勇近些年來癡愛賞石,他喜歡到嘉陵江邊尋找奇石。他將對石頭的收藏和欣賞與閱讀結合起來,開了一個石頭書屋。如今,他的石頭書屋,已經成為閬中文化界人士交流的一個文藝網站。4月22日,封面新聞記者來到閬中古城上新街5號的這間石頭書屋探訪。一進門就看到,40平米的房間裡,長江石、戈壁石、天蛾石、壽山石、靈璧石、珊瑚化石、金海石、墨蝦石、雲錦石……多個種類的石頭,林林總總幾百多件,放置在博古架上。而石頭一起擺放的則是,與詩歌、文史、哲學和民俗類相關的書籍。

身為詩人的袁勇會把自己撿的石頭曬到互聯網上,也經常為一些石友的奇石配詩作詞。他賞石讀石的視角也帶有詩意。在一塊石頭上,袁勇會看到一個屈原式的人物在孤獨地前行。“路漫漫其修遠兮”的境界。之所以將書與石頭結合起來,袁勇告訴封面新聞記者,是因為在他心中,“這兩種有共通之處。石頭中凝聚有大自然的生命資訊,書則是人類知識資訊的繼承。閱讀書,與欣賞石頭,也是一致的,相輔相成的。欣賞石頭也是一種閱讀,而用書中的知識,也有助於更深層次地解讀、打開石頭上潛藏的來自大自然的生命密碼。”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由於文筆流暢,思考真誠,散文集《瓦下聽風》中有多篇文章,還進入國內多省中考、高考模擬試題或正式考題中。比如《捕風者》曾是2016年鎮江市中考語文試題、2017年浙江中考語文點跟蹤訓練題、江蘇省海安紫石中學2017屆九年級語文試題 ;《草木故園》則是2015江西省語文中考模擬試題、2015屆高三名校試題解析系列語文試題金卷;《鏽》則進入上海市五校2015屆高三第一學期聯合教學品質調研語文試卷,上海2015高三聯考語文試題;《遠去的鄉村》則入選2017年高考語文一輪複習考點強化訓練等等。

2018“書香天府·全民閱讀”暨南充市“書香天府·萬卷南充”全民閱讀活動,在南充舉行。身為南充人的彭家河感到高興而自豪。生長於川北鄉下的他,自幼體會家鄉崇文尚教、耕讀傳家精神彌漫,以及對書香的尊重之心,“很多人家裡都有一些古書、舊書,對知識、文化的追求的氣氛非常濃厚。大家都深深知道,知識改變命運,閱讀豐富人生。” 如今成為作家的彭家河,拿起筆書寫自己的家鄉,也非常感激家鄉文脈對自己的滋養。

先鋒詩人癡心解讀大自然密碼

將閱讀與賞石結合起來 開石頭書屋

閬中是孕育詩歌的沃土。特別是上世紀後期,閬中有著詩歌“搖籃”的美譽,是詩歌愛好者眼中的 “聖地”,活躍著一批詩人。其中袁勇就是其中一位。袁勇是閬中市作家協會主席,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他就是蜚聲國內的先鋒詩人、 評論家,他的《真實的生活》被國家級詩歌刊物《詩刊》以頭條位置刊登。早在1985年,閬中就成立了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當時在文聯工作的袁勇見閬中詩歌如此繁盛,建議利用閬中在詩歌創作方面的人才優勢,開設詩歌函授班。時任閬中市文聯主席的李文明採納了這個建議,成立了“蓓蕾詩人”函授中心。函授中心於1987年正式開班授課。第一期函授學員多達900餘人,以後每期都在千人以上,最多時達1800餘人。“蓓蕾詩人”函授中心還聘請了白航、葉延濱、楊牧等知名詩人面對面給學員逐字、逐句修改習作,孜孜不倦地為學員指點迷津。堅持辦學13屆的“蓓蕾”,馨香影響輻射至全國詩壇。在此基礎上,閬中又策劃舉辦了詩歌大賽,吸引了全國30多個省份的3800餘名詩歌創作者參賽,主辦方共收到1.7萬餘件作品。主辦方將獲獎詩歌編印成集,由詩人流沙河題寫集名。獲得一、二等獎的作者被邀請到閬中,參加盛大的頒獎典禮。當時業界人士認為,“蓓蕾詩人”函授中心與當時的詩刊社、星星詩刊社的函授班,並稱為中國詩歌的三大函授班。回憶曾經用心參與的那段詩歌的激情往事,袁勇心中依然存有懷念。

袁勇近些年來癡愛賞石,他喜歡到嘉陵江邊尋找奇石。他將對石頭的收藏和欣賞與閱讀結合起來,開了一個石頭書屋。如今,他的石頭書屋,已經成為閬中文化界人士交流的一個文藝網站。4月22日,封面新聞記者來到閬中古城上新街5號的這間石頭書屋探訪。一進門就看到,40平米的房間裡,長江石、戈壁石、天蛾石、壽山石、靈璧石、珊瑚化石、金海石、墨蝦石、雲錦石……多個種類的石頭,林林總總幾百多件,放置在博古架上。而石頭一起擺放的則是,與詩歌、文史、哲學和民俗類相關的書籍。

身為詩人的袁勇會把自己撿的石頭曬到互聯網上,也經常為一些石友的奇石配詩作詞。他賞石讀石的視角也帶有詩意。在一塊石頭上,袁勇會看到一個屈原式的人物在孤獨地前行。“路漫漫其修遠兮”的境界。之所以將書與石頭結合起來,袁勇告訴封面新聞記者,是因為在他心中,“這兩種有共通之處。石頭中凝聚有大自然的生命資訊,書則是人類知識資訊的繼承。閱讀書,與欣賞石頭,也是一致的,相輔相成的。欣賞石頭也是一種閱讀,而用書中的知識,也有助於更深層次地解讀、打開石頭上潛藏的來自大自然的生命密碼。”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