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紗帽街:數百年前的人氣也不輸現在

封面新聞記者 吳冰清 攝影 劉陳平

如今, 來成都, 太古裡已成必須“打卡”的景點。 因為“太古裡”這個名稱太響亮, 不少人都忽略了這裡的街名:中紗帽街。 在其附近, 還有北紗帽街和南紗帽街。

相比於最近幾年火起來的“太古裡”, “紗帽街”已有數百年歷史。 街如其名, 最開始, 這裡真的是賣紗帽的。 數百年前的紗帽街, 定位可是“高端人士”呢。 紗帽街真有紗帽賣官員是主要客流“紗帽街上官帽好, 天涯石接慶雲庵。 ”1955年前, 一首《唱成都》的成都民謠很火。 歌詞中, 就有寫到紗帽街上的官帽。

從明朝開始, 烏紗帽就成了官員的代名詞。 明朝洪武三年(西元1370年), 太祖朱元璋規定:“凡常朝視事, 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 ”烏紗帽的興起, 也帶動了它的生產, 甚至衍生出了街名。 《錦江街巷》中收錄了方志辦的解釋, 稱此街(紗帽街)系明代做官帽(也叫烏紗帽)的手工業聚居地, 街名始於明代。

明代時的紗帽街長啥樣?我們只能從書中找到答案。 著名學者何韞若的《錦城舊事竹枝詞》中這樣寫道:“蟒袍玉帶帽烏紗, 鎖子黃金亮鎧甲。 出將入相尋常事, 行當穿戴細分家。 ”可見, 當時的紗帽街就熱鬧非凡, 而且還主要針對“高端人士”。 清代後改賣戲服 民國初年仍繁華到了清代, 紗帽街不再以生產官帽為主, “轉型”為買戲服了。

“清代官員不再戴烏紗帽了, 那麼, 這些生產帽子的商家怎麼辦呢?他們也懂得順應‘潮流’。 ”四川著名民俗學者袁庭棟說, 當時, 四川省各縣、鄉鎮幾乎都有川劇團, 此外省外還有一些京劇團、漢劇團等, 所以, 這裡賣起了各種戲曲服裝。

大清和民國的成都府, 遍地都是戲臺子, 僅紗帽街旁的江南會館就搭有七方戲臺子。

據說過去紗帽街專事戲服製作的作坊多達數十家, 名師技匠百餘人, 這還不包括機坊、繡坊、絲坊、花布莊、綢緞行等那些從事配套行業的作坊商號。

直到新中國成立後, 紗帽街仍是全省戲曲服裝的主要生產與發售地。 曾一度因賣汽車配件出名,

改革開放後隨著經濟發展, 紗帽街逐漸發展為汽車配件一條街。 10餘年裡, 紗帽街專營汽配的商家從最初10餘戶發展到1千餘戶, 在全國赫赫有名。

直到2002年7月20日, 紗帽街片區城市規劃建設正式實施, 舊房拆遷, “汽配一條街”格局不再。

如今, 紗帽街比鄰的千年古刹大慈寺、坐擁現代遠洋太古裡, 成為了時尚與古樸的結合區。

這裡, 也成了成都一個最美地標之一。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 歡迎向我們報料, 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 報料微信關注:ihxdsb, 報料QQ:3386405712】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