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明長城本溪段很另類:柞木構築牆體 城堡開市通商(轉載)

李家堡子邊牆遺跡(資料圖片)。

核心提示

3月初, 記者隨本溪滿族自治縣文物所工作人員考查本溪境內的明長城。

1469年, 明王朝開始修築遼東境內長城。 1616年, 努爾哈赤攻破清河城, 明長城失去了屏障作用。 讓人驚奇的是, 遼東段明長城有一部分是由木頭構築的, 包括木柵欄、木質烽火臺等。

回望烽火 建州女真給明朝帶來了大麻煩

記者從史料中查知, 西元1423年, 原本居住在吉林境內輝發河流域的建州女真人, 因不堪蒙古草原韃靼人的頻繁襲擾, 請奏永樂皇帝後, 向南遷徙至遼寧境內的渾江流域, 在今天的桓仁滿族自治縣五女山南麓安頓下來。

建州女真的首領李滿住被歷史學家吳晗稱為“東北史上一位怪傑”, 眼見初來乍到的5000餘人衣食無著, 李滿住便率領部族開始了南征北戰、東打西殺的擴張生涯。 隨著部族的逐步強大及與漢民族交往的日漸頻繁, 建州女真人的生產生活方式悄然改變, 以遊牧漁獵為主的經濟形態漸漸向農耕轉型。 於是, 本來偏安一隅的建州女真人開始將鐵騎踏進明朝的東北門戶。

明成化三年, 建州女真對東北邊陲的襲擾已成家常便飯。 征剿犯邊之敵已不可回避地擺在了成化皇帝和王公大臣的面前, 皇帝震怒, 明朝發兵了。 但兩個月的討伐過後, 建州女真的勇猛讓明軍吃盡了苦頭。 指揮征剿的明軍提督遼東軍務左都禦史李秉坐不住了,

他一面組織迎敵, 一面緊急奏報朝廷, 懇請修築長城, 構建防禦工事。

在本溪市博物館原副館長梁志龍撰寫的考古名著《沸流集》中, 記者查到了李秉奏請朝廷在本溪縣修建長城的原始初衷:“若不乘勝立為經久之計, 恐班師後, 逃遁餘賊複為邊患。 ”李秉的奏摺很明白, 為長久考慮, 籲請朝廷速速定奪, 修建長城。 他還提出了三條方案:“第一, 從廣寧(今錦州北鎮)調入2400人, 補充遼陽以東的守備部隊。 第二, 在遼陽以東接近建州女真的地區, 築立城堡。 從蓋州、複州、廣甯三衛各抽出兩個千戶所, 駐紮新堡。 第三, 沿邊增置驛道、墩台, 方便軍士往來和邊警的通報。 ”成化皇帝回復准奏。 據《全遼志》記載,

成化四年(1468年), 明朝在本溪縣境內籌備修建城堡長城事宜。 次年, 清河、堿廠兩座城堡率先動工, 城堡之外再修長城, 並有烽火臺監控城堡和長城內外。

考古發現 本溪明長城由柞木構築

本溪明長城從1469年開建到1616年努爾哈赤攻破清河城止, 在近150年的時間裡, 一直作為明朝的東北屏障, 同樣作為邊關屏障, 本溪明長城與秦朝等各代長城相比, 卻是一朵不折不扣的“奇葩”。

從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起, 國內的考古專家便開始調查本溪境內的長城。 21世紀初至今, 由國家文物局統一組織的遼寧省長城資源調查取得重大進展, 一系列的考古發現逐步解開籠罩在村民和考古專家心中的歷史謎團。

本溪縣文物管理所所長喬程告訴記者,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考古發掘, 本溪縣境內共發現長城遺址33段, 計4.6萬米。 其中, 堿廠鎮李家堡子段、樺皮峪段、南甸鎮李王溝段保存完好, 遺址留存最高處達1.5米, 寬1.1米至1.5米不等, 全由當地盛產的小豆岩(玄武岩)壘砌而成, 與秦長城那樣的磚石結構完全不是一個風格。 儘管建材不同, 但長城的防禦功能卻並無二致, 城牆、城堡、烽火臺遠近相接, 烽堠相望, 形成一道或穿溪走澗或橫亙山梁的攻防屏障。

隨著考古的推進, 專家在實地發掘的同時, 也不斷通過史料來還原明長城曾經的宏偉壯觀。 據考古專家、本溪市博物館原副館長梁志龍考證, 本溪縣明長城在初設時期, 僅在通衢衝要處構築溝牆, 在河水和溪流通過的地方,

用的卻是木頭構築柵欄牆, 木牆高6尺、寬4尺。 在平地上, 則完全用木頭構築城牆, 寬百餘尺。 在高峰上築的烽火臺, 也是用木頭構築, 高8尺, 四面各寬13尺, 臺上設有木板屋, 高5尺。

“其實, 史料最初記載的本溪明長城溝牆並不是石質工事, 而是木柵欄、木質烽火臺。 ”梁志龍介紹說, “由此可見, 長城初設, 是罕有石頭牆的。 ”

“必須承認, 本溪境內的長城即使是木頭構築, 也是遼東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由北向南, 從新賓下夾河過太子河, 入本溪境, 經南甸、堿廠、東營房、蘭河峪等鄉鎮, 出本溪境內, 抵寬甸, 穿山過澗形成了綿延50公里的長龍。 ”喬程告訴記者。

喬程說, 本溪長城是明朝戰事吃緊時被逼修築的, 這與秦朝主動構築軍事屏障有著本質的區別。 秦長城多是磚石結構,而本溪長城則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築法靈活,形制多變,有一半山體一半壘石的山險牆、有劈山開鑿的牆,有石牆,還有土溝牆、木柵欄等,各式各樣。也正因如此,本溪縣明長城與秦長城相比更加另類,更有考古價值。

鼓角爭鳴處 打仗是戰場停戰是市場

在明長城體系中,城堡既是防禦工事,又是古城兵民生產生活的重要場所。在眾多的城堡中,清河城、孤山新堡成為明軍與建州女真的必爭之地。

清河城遺址位於本溪縣清河城鎮清河村,坐落在山谷平原上,地勢平坦,呈方形,邊長各500米。經考證,城堡始建于明成化五年(1469年)四月,是遼東長城最早的十大守城之一。城原高6米、牆寬3米,牆基部分以大石砌築,高2米。上部用青磚砌築,白灰勾縫,牆外設置馬面(攻防掩體),轉角設有角台,城設四門,外有護城壕,城東有點將台、先鋒台。

1618年,努爾哈赤率後金兵從赫圖阿拉出發,攻打清河城,待援的明軍關閉城門據守。7月22日,後金兵改變策略,將清河城東北角城牆掏開,殺入城內,萬余名居民幾乎全部喪生。戰後,後金兵士在努爾哈赤的指揮下,拆毀了清河城,大舉揮師南下。從此,清河城的長城重鎮功效徹底失效。現在,清河城遺址殘存的東牆北端,還保留著一個大豁口,那就是當初城牆被挖開的地方。

孤山新堡位於本溪縣蘭河峪鄉新城子村,村莊四周至今還保留著古城牆。在新城子村出土的一塊名叫《創築孤山新堡記》的石碑,詳細記述了建堡過程。碑文出自時任遼東巡撫、後任明兵部尚書的張學顏之手,碑文中有一段關於孤山新堡選址的軼事。文中說,起初明朝本想將孤山堡建在女真人來犯的要衝張其哈喇甸子,但負責建堡的清河守備王惟屏考察地形時,對其“蜂腰之地”甚驚,害怕女真人武裝侵襲,於是自作主張,另選他地,在舊堡東北十裡建起新堡,仍稱其為孤山新堡,名稱雖然未變,方位已有所移動。

新堡築成後,遼東巡撫張學顏上報朝廷,朝廷派人驗收,發現選址有違原議,以為他“畏虜勢,偽呈不便”。皇上大怒,不日下令,“坐惟屏以罪”,參與建堡的各官一律不給獎賞。

據梁志龍考證,包括清河城、孤山新堡在內的六堡的建立,拓展了明朝在遼東的轄地。尤為值得一提的是,經過萬曆皇帝批准的在城堡開市通商的政策,使得古堡具有了雙重功用,即“打仗作戰場,休戰開市場”,戰爭與和平在這裡輪番上演,反差強烈。梁志龍反問記者:“作為軍事防禦工程,還沒有哪朝哪代的長城具有這樣的市井煙火氣吧?”

秦長城多是磚石結構,而本溪長城則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築法靈活,形制多變,有一半山體一半壘石的山險牆、有劈山開鑿的牆,有石牆,還有土溝牆、木柵欄等,各式各樣。也正因如此,本溪縣明長城與秦長城相比更加另類,更有考古價值。

鼓角爭鳴處 打仗是戰場停戰是市場

在明長城體系中,城堡既是防禦工事,又是古城兵民生產生活的重要場所。在眾多的城堡中,清河城、孤山新堡成為明軍與建州女真的必爭之地。

清河城遺址位於本溪縣清河城鎮清河村,坐落在山谷平原上,地勢平坦,呈方形,邊長各500米。經考證,城堡始建于明成化五年(1469年)四月,是遼東長城最早的十大守城之一。城原高6米、牆寬3米,牆基部分以大石砌築,高2米。上部用青磚砌築,白灰勾縫,牆外設置馬面(攻防掩體),轉角設有角台,城設四門,外有護城壕,城東有點將台、先鋒台。

1618年,努爾哈赤率後金兵從赫圖阿拉出發,攻打清河城,待援的明軍關閉城門據守。7月22日,後金兵改變策略,將清河城東北角城牆掏開,殺入城內,萬余名居民幾乎全部喪生。戰後,後金兵士在努爾哈赤的指揮下,拆毀了清河城,大舉揮師南下。從此,清河城的長城重鎮功效徹底失效。現在,清河城遺址殘存的東牆北端,還保留著一個大豁口,那就是當初城牆被挖開的地方。

孤山新堡位於本溪縣蘭河峪鄉新城子村,村莊四周至今還保留著古城牆。在新城子村出土的一塊名叫《創築孤山新堡記》的石碑,詳細記述了建堡過程。碑文出自時任遼東巡撫、後任明兵部尚書的張學顏之手,碑文中有一段關於孤山新堡選址的軼事。文中說,起初明朝本想將孤山堡建在女真人來犯的要衝張其哈喇甸子,但負責建堡的清河守備王惟屏考察地形時,對其“蜂腰之地”甚驚,害怕女真人武裝侵襲,於是自作主張,另選他地,在舊堡東北十裡建起新堡,仍稱其為孤山新堡,名稱雖然未變,方位已有所移動。

新堡築成後,遼東巡撫張學顏上報朝廷,朝廷派人驗收,發現選址有違原議,以為他“畏虜勢,偽呈不便”。皇上大怒,不日下令,“坐惟屏以罪”,參與建堡的各官一律不給獎賞。

據梁志龍考證,包括清河城、孤山新堡在內的六堡的建立,拓展了明朝在遼東的轄地。尤為值得一提的是,經過萬曆皇帝批准的在城堡開市通商的政策,使得古堡具有了雙重功用,即“打仗作戰場,休戰開市場”,戰爭與和平在這裡輪番上演,反差強烈。梁志龍反問記者:“作為軍事防禦工程,還沒有哪朝哪代的長城具有這樣的市井煙火氣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