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一場刻骨銘心的文化情緣

草長鳶飛, 春日爛漫, 再沒有比春天更適合閱讀的了。 王國維有詩雲:“萬木沉酣新雨後, 百昌蘇醒曉風前。 四時可愛唯春日, 一事能狂便少年。 ”春天, 總讓人與陽光燦爛、青春活力、鮮花少年、萬象更新等美好的事物聯繫在一起。 於我, 在書店安靜地獨處一個下午, 是非常美好而享受的事。

書本是記憶頑固存在的形式, 書店則是收藏城市記憶的地方。 在虹口的北外灘地區, 曾經有一家面積不足200平方米的小書店, 由於它開在不沿街的辦公樓附近, 幾乎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 這家小書店一直默默經營著, 迎來送往那些老客人和為數不多的新客人。 那時, 書店更像是一個私人圖書館, 你可以安靜地在那裡看書、辦公、寫作。 店員都是老相識, 點頭致意即可, 然後各自專心於自己的活兒。 店裡的選書、書籍的分類與陳列都令人印象深刻, 這個獨立又溫暖的“小據點”曾讓我無比留戀,

一度竊喜自己可以完全佔據它而不被外人知。

2016年夏天, 這家小書店搖身一變, 成了一家 “網紅書店”。 英倫風格的設計, 在原先小店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規模改造, 書店面積拓建至1500平方米, 最大的主會場即圖書館區域可容納120人以上。 絡繹不絕的網友和讀者從全國各地紮堆前來觀摩這家“滬上最美書店”。 從原先的“小而美”到如今的“網紅”, 有些東西註定要失去。 然而在新時代, 書店的涵義一直在拓展, “溫暖的小據點”也可以變成“文化空間的集大成者”。 書店身份角色的轉變是為了滿足與引導大眾對文化消費的訴求與期待。

從2017年到2018年, 我跟隨這家令我頗為“陌生”的書店的腳步, 經歷了一場又一場文化活動。 除了一些可圈可點的或高品質或高人氣的文化類講座, 書店有了十分明確的專注點——人物傳記, 並出版了諸多知名品牌創始人傳記。 此外, 書店空間更加開放了, 它成了音樂廳、博物館, 甚至是畫廊。 令我至今難忘的還屬2017年5月的“古典音樂季”, 容納了古董名琴展覽、午間音樂會、音樂文化講座、室內音樂四重奏等模式,

讓人們在書店的氛圍裡沉浸于高雅藝術, 展現實體書店的先驅風貌。 此外, 專注於通識教育的講堂系列更是令人撫掌稱好, 大家鴻儒們從“東西方多元文明的比較”聊到“哲學的現代性”, 從“全球經濟新動能”聊到“引力波和量子力學”, 這個系列講座已陸續舉辦了兩年, 于我們讀者群而言是珍貴的識科學、識社會、識人類的高校課堂, 于書店經營者而言, 是他們堅韌的文化關懷和社會責任的彰顯。

我還很喜歡他們組織讀者“從書店出發”, 用行走的方式體察海派歷史, 挖掘書本中人物與城市的關係。 猶記得當時40人的行走團隊, 分兩組, 于濱江貫通開放後的第一個週末,

一路聽著船鳴, 講著故事, 觀看著虹口的歷史前行。

也許, 這就是一家理想的書店的模樣, 它不僅僅是一間好書的收藏場所, 更應成為一座都市的文化源泉, 激發人們在這個空間裡伸手觸摸到智慧的邊緣, 體會生命中最重要的趣味。

僅僅在這家“建投書局”裡, 我似乎就經歷了一場刻骨銘心的文化情緣。趁著春光好,如果你走入這家書店,請替我獻上我的吻。

我似乎就經歷了一場刻骨銘心的文化情緣。趁著春光好,如果你走入這家書店,請替我獻上我的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