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天龍山流失海外石窟造像“畫中歸來”

這是一場特別的繪畫展覽, 畫作中的石窟造像, 均來源於山西太原天龍山石窟, 但是卻被收藏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

4月19日, 名為“追尋瑰寶——天龍山石窟流失海外佛造像繪畫作品展”在太原美術館開展。 山西畫家張晉峰歷時7年創作的78幅繪畫作品讓這些流失海外的石窟造像以繪畫的方式“重回故里”。

玻璃展櫃內, 殘破的石窟現狀照片和精美、飄逸的流失海外造像畫作一起呈現。 展櫃下面的卡紙上, 清晰地標注著造像年代和現藏國家。 柔和的燈光下, 北齊、唐代的佛像畫作立體感極強, 滄桑感十足。

天龍山石窟位於山西太原市區西南40公里處, 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 天龍山石窟始鑿於1400多年前的北朝東魏時期, 歷經北齊、隋、唐歷代開鑿, 共存石窟25座, 石窟造像1500餘尊, 浮雕、藻井、畫像1144幅。 各窟的開鑿年代不一, 以唐代最多。 其中東魏石雕比例適度, 形象寫實、逼真, 生活氣息濃郁;唐代石雕體態生動, 姿勢優美, 刀法洗練衣紋流暢, 具有豐富的質感。 天龍山石窟具有頗高的學術價值與藝術價值, 為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典範, 在世界雕塑藝術史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被譽為“東方雕塑藝術的寶庫”。

19世紀20年代, 外國侵略者對天龍山石窟進行了掠奪和破壞, 大量石窟精品造像流失。 據不完全統計, 天龍山石窟約有160餘件佛像流失海外,

去向明確的有130餘件。 散落在歐美和日本等國的30多個博物館及藏家手中。

多年致力於石窟造像及壁畫創的張晉峰出生在太原西山腳下, 從小就對本土文化興趣濃厚。 他說, 天龍山石窟造像風格獨特, 也正是因為它的美麗, 石窟遭到盜采、破壞, 大批造像流失海外。 每每看到那些殘破的佛像和洞窟上的累累鑿痕, 張晉峰說他“心中就有說不出的痛”。

從2011年開始, 張晉峰往返各地、頻繁探訪天龍山石窟, 搜集、整理流失海外的石窟造像照片, 繪製造像畫作。 為能精准地繪製出流失造像的神韻, 7年間張晉峰憑著老資料、網路圖片和朋友們從世界各地博物館中拍回的照片, 完成了創作。 7年間, 張晉峰不記得自己去過多少次天龍山石窟。

每當創作遇到瓶頸時, 就會跑到石窟裡面, 看著石窟造像殘缺的身體, 看著被砍去佛頭後留下的斧頭印, 他就覺得這些石窟是有溫度的, 就會給他提供創作的靈感。

展廳內, 最為出名的一幅畫作是21窟北壁中央的坐佛造像, 真品在美國哈佛大學福格藝術博物館。 張晉峰說:“這是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在美國時看到的, 當他知道是來自太原天龍山石窟的造像後, 在20世紀90年代和去年, 兩次來到天龍山石窟。 ”

一長串名單、一幅幅畫作、一張張照片……天龍山石窟造像無聲地展現在觀眾面前, 往來的人們輕聲細語, 不時在畫作前駐足、拍照。

看到展廳內歷史和現實的強烈對比, 年近八旬的老畫家陸賢能泣不成聲, 觀者為之動容。

山西省文史研究館館員楊吉魁表示, 對山西人來說, 借助這種藝術形式填補天龍山石窟的殘缺, 可算是一種慰藉。

用天龍山石窟實景圖片搭配流失海外造像繪畫的形式展示, 佛像慈悲、安詳的神情和石窟殘缺的現狀反差強烈。

張晉峰說,雖然散佚他方的佛像難以回到故土, 但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嘗試讓大家看到天龍山流失海外造像的“回歸”。 但張晉峰更希望用這種強烈對比喚醒民眾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 同時引起更多人對文化傳承的思考。

事實上, 作為文物保護者, 天龍山文物管理所長期致力於石窟保護、“復原”, 乃至國寶回歸。 天龍山文物管理所長于灝在天龍山工作20餘年。 在和石窟朝夕相處的過程中, 於灝對石窟造像的感情更甚于常人。

於灝介紹說, 目前, 他們正和美國芝加哥大學合作, 用數年時間對流失海外造像進行三維資料掃描。 在此基礎上, 雙方對石窟進行數位復原, 計畫今年底啟動海內外巡展。 於灝說, 在石窟造像本體還未回歸的情況下, 希望通過數位復原形式, 讓天各一方的造像相聚, 再現資訊完整、精美絕倫的造像藝術。

作者:李建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