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湖水乾涸現“天星”墓,專家搶救性挖掘,出土2具戰國棺材

湖北在歷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 可以說是兵家必爭之地, 在春秋戰國時期這裡屬於最強大的諸侯國“楚國”。 楚國從建國到被秦國滅國的800年間, 留下了非常多的文化隗寶, 因為與中原文化有區別, 後世稱為“楚文化”。 因為年代久遠, 要通過古文獻研究楚文化是不切實際的, 目前研究楚文化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考古。

按照發現的古墓以及出土的文物來說, 楚國遺留的文化隗寶主要留在了湖南湖北一帶。 這兩個地區的博物館收藏的很多文物都是戰國時期楚國的寶物, 但這些文物從何而來呢?其實也基本都是來源於考古。 考古究竟是怎麼進行的呢?是逢墓必挖還是逢墓不挖。

其實世人對考古有很大的無解, 考古既不是挖人祖墳斷人風水, 更不是為了墓中寶物的“官盜”。 我國的考古有很多規定以及原則, 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古墓不能亂挖, 古墓以及古墓中文物能就地保護就就地保護;當文物受到自然或者人為條件威脅破壞時方可申請搶救性挖掘。

2000年2月, 湖北省荊州市天星觀村一湖水因為春旱而乾涸。 這個幾百年都從未乾涸的深水湖突然乾涸後湖灘上暴露出一座古代墓葬, 當地人知道這是古墓, 但嫌棄晦氣而置之不理。 直到荊州市博物館知道後方對其進行了搶救性發掘。 此墓緊臨1978年發掘的天星一號墓, 因此編為“天星2號墓”。

既然是搶救性挖掘, 挖出的目的就不是單純為了寶物, 更重要的是為了尋求失傳的歷史真相。 考古家不忘眾托, 在經過長時間的考古挖掘後終於全部清理完畢。 但可惜的是這個戰國楚墓早在千年前就被盜墓賊盜掘過, 而且一共盜掘了5次, 裡面的金銀財寶等值錢文物早就被盜掘一光。

幸運的是盜墓賊對古墓中的竹簡、漆木竹器(如虎座鳥架鼓、虎座飛鳥)並不感興趣, 因而考古家在此墓共出土了各類器物1430件, 在江陵楚墓群中算是比較大的考古發現了。 但奇怪的是在這個古墓居然是長方形豎穴土坑帶墓道的木槨墓, 而這些文物也不是散落在棺木之外的, 基本都是發現於該墓的2具戰國棺材之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