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桐城茶俗:情趣和特色兼而有之

文| 許謙

桐城種茶、飲茶的歷史悠久, 最早的有關桐城茶事的文字記載是在北宋時期, 距今已近千年。 民間更有“居家開門七件事,

柴米油鹽醬醋茶”的說法。 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日常生活中, 積累了許多與茶葉有關的習俗, 且饒有情趣和地方特色, 直至廿一世紀的今天, 這些古老的茶俗仍保留在人們的現實生活或美好記憶裡。 據筆者的搜集和調查, 桐城茶俗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種茶。

桐城在明代已盛產茶葉, 其種茶歷史應更為久遠。 長期以來, 人們都懷著崇敬的心情對待茶樹和茶葉, 流傳著“茶是神仙草”的諺語, 種茶前要選好山, 選好適宜茶葉的土壤, 即“一者山來二者土, 山要雲霧繞, 土要泥夾沙”。 同時“栽後不移、移不復生”。 所以桐城的茶園多在西北山區, 正如人們所說的“平地有好花, 山裡有好茶”。 茶樹樹齡一般四、五十年, 甚至數百年,

可以“一代栽茶, 數代受益”。 為保持茶園興旺和不衰, 茶農十分講究“一種九管年年摘”, 新茶園“三年之內九打頂, 修剪雜枝茶成壟”。 採摘茶園“一年挖三交, 勝過上糞草”, 特別是重視“若要茶, 伏裡挖”、“七挖金、八挖銀, 九月十月挖不靈”, 這樣即能消雜草, 又利於茶樹根系發育, 促使來年茶芽多發而肥壯。 是桐城茶葉經久不衰和品質優良的基礎。

二、採茶。

每年茶葉開始採摘稱之為“開園”。 據傳, 明清時期桐城一些面積較大的茶園, 在“開園”之前都要舉辦一次活動來祭祀“茶神”, 以求保佑茶園興旺和茶事順利, 且頗為虔誠和隆重, 擺“三牲”, 燒紙錢、燃鞭炮等;民國後, 此俗逐漸淡化, 但“茶有茶神”的觀念仍存在於山區群眾中, 十分重視“開園”, 並選擇最佳“開園”時日。

春茶採摘一般在“穀雨”前後, 即“清明早, 立夏遲, 穀雨採茶正當時”, 即避免因過嫩採摘而造成的茶葉淡味, 也不因過遲採摘的茶葉味澀, 達到質和量完美結合的最佳效果;此時選采的一芽兩葉、肥壯勻整、芽毛顯露的茶草, 再經過加工精製, 便成為芽葉完整、白毫隱現、色澤翠綠、香氣撲鼻的桐城小花茶。 還有“春茶苦, 夏茶澀, 秋茶好喝摘不得”的說法, 所以桐城茶葉以春茶為主, 兼采夏茶。

三、保茶。

四、飲茶。

桐城人嗜茶之俗歷史悠久且極為盛行, 無論是達官貴人, 還是平民百姓, 對茶葉都有特殊的嗜好, 甚至是“君一日不可無茶”。 北宋著名詩人郭祥正, 曾于熙寧八年(1075)至十年(1077)任桐城縣令, 他在桐城任職期間寫過不少名篇佳作,

其中包括多首有關飲茶的詩篇, 如《龍眠行留別修禺頁禪師》中的“城市客少民事簡, 屢攜茗酌來煎烹。 ……明朝官滿重回首, 別試寫作龍眠行。 ”又如《和公擇(系李公麟從弟)游壽聖院啜茶題名》中的“使君尚清淨, 攜客無杯肴。 茗酌誦佛經, 塵緣頓沉拋。 ”這些也許是桐城飲茶的最早文字記載。 桐城人嗜茶, 過去就連買不起茶葉的貧苦百姓, 也到山裡採摘類似茶葉的野生植物作毛粟果茶、觀音茶等, 以替代茶葉來煎烹飲用。 桐城還有以鍋熬茶、火宕悶茶, 瓦罐煨茶的習俗, 乾隆諸生、邑人姚興泉在《龍眠雜憶》中, 就記述有“火宕悶茶灰迸迸, 暖鍋煨茶滾湯湯”的詞句。

桐城人不僅在家裡飲茶, 出外也飲茶。 明清時期, 桐城為七省通衢、驛道官道縱橫,

過往官旅商賈雲集, 除縣城有數十家茶館外, 鄉村集鎮也有許多茶館, 龍眠橋頭茶館的對聯“龍眠山上茶, 紫來橋下水”正說明了桐城茶館特色。 桐城還有施茶的風俗, 是民間的一種行善活動, 即在炎天暑熱時節, 於交通要道擺放茶水, 免費供行人飲用, 如縣城至沙河鋪的西大路上, 就有官莊橋、項河、石井鋪、掛車河、童家鋪、陶沖驛等30多處茶亭;縣城至安慶府道上的油榨巷“勉濟茶亭”還撰有“勉力行其善, 濟茶解所難”的楹聯, 充分表現了桐城人熱心公益、與人為善的胸懷和淳樸和諧、克已寬人的民風

五、茶禮。

禮義之鄉的桐城, 歷史視茶為神仙草, 是敬意、聖潔、仁愛、友誼的象徵, 而形成特有的茶禮習俗。 “客來敬茶”、“寒夜客來茶當酒”、“淺茶滿酒”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行的禮俗之一。 祭祀上除有雞、魚、肉外,還有酒和茶,且茶在左酒在右,茶的地位還在酒之上。婚姻嫁娶更離不開茶,有“三茶六禮”之俗,這三道茶是過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來主宰男女婚姻的產物,反映了那個時代男女相互瞭解、相互尊重還是必不可少的。桐城還有在祝壽時送茶葉的禮俗,人們把茶看作“二十”和“八十八”兩個數字構成,相加則為“一百零八”,祝壽時送茶即可為老人添福添壽,“茶壽”也就成為百歲老人的代名詞了。民間更有“客來燒茶”、“送個茶”等禮俗,即客人來後打“荷包蛋”,說是“燒個茶”,親友鄰居婚嫁時送雞蛋,也就是“送個茶”,這些茶禮也體現了相互關心、相互敬愛的精神。

六、茶品。

桐城茶俗中有吃茶葉蛋、用茶葉枕頭的習慣和做法。桐城的茶葉蛋俗稱“炆蛋”,即用茶葉來煮雞蛋,煮熟剝殼後,香氣撲鼻,觀之似玉,食之更是餘味無窮,是新春正月家家必做的食品,款待來賓則稱之“得元寶”,寓恭喜發財和祈求福氣之意;婚嫁喜慶款待來賓則稱之“喜蛋”,以寓喜慶之事多得成擔(蛋的諧音)以及圓滿幸福。桐城有以用過的茶葉曬乾作枕頭芯的習慣做法,此枕頭稱之為“茶葉枕”,認為用這樣的枕頭有清神醒腦之功效,對兒童可促進智力發展,對老年人可預防頭昏、頭痛等;茶性溫涼,茶葉枕的清神醒腦功效之說有其一定的科學道理。

七、茶療。

桐城民間依據“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說法,認為茶可以治療一些疾病,並習慣用於日常生活,如用茶湯洗傷口,可滅菌清毒;用茶湯來洗腳治腳氣;常用濃茶漱口消除口臭;咽喉發炎、聲音嘶啞,用冰糖泡濃茶飲用減輕症狀;用野菊花加到茶葉中一起沖泡飲用,可消火,且有明目清心之效;用茶葉、大米、食鹽放在一起,下鍋炒後再加水燒開飲用,稱之“鹽茶”,對消化不良、腹脹腹痛有一定療效;喝濃茶以解醉酒;用薑片與茶葉一起沖泡飲用,以治風寒之症,如此等等。根據科學分析和實驗,茶葉確實有一定的保健及預防治療疾病之功效,桐城民間的茶療習俗也證明這一點。

八、茶歌。

桐城歌謠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氤氳薰陶一代又一代人,是一部無形的人生教科書,這其中也包括著流傳於桐城地區的茶歌,因其歌體和風格等地方特色鮮明、鄉土氣息濃郁,是桐城茶俗的重要內容之一;但也由於以口頭相傳和歷史條件限制,見於文字記載的只是為數不多的部分,有待於進一步發掘和搜集。明代著名文學家馮夢龍在他收集的《桐城時興歌》中,有一首題為“茶”的茶歌:“斟不出茶來把口吹,壺嘴放在姐口裡。不如做個茶壺嘴,常在姐口討便宜,滋味清香分外奇。”簡短的三十六個字,深刻地、詼諧地表達了青年男女之間的愛戀之情,因情生幻,以幻訴情,既是寫實,又是真心的傾吐,讀後不得不讓人叫絕,這是目前所見到的最早一首桐城茶歌。葉瀕先生主編《桐城歌謠》中也有多首茶歌,如《茶兒經》、《桐城有三寶》、《魯谼茶》、《盤茶歌》、《我誇乖姐美勝花》、《新婚絮祝》等,都以茶為主題,從不同的方面反映了人們的喜怒哀樂和生產生活,語言樸實,情感真摯,可堪稱桐城民歌中精華部分之一。

桐城茶俗是桐城民俗的一部分,有其獨特的傳承性、類型類、穩定性和變異性,更有著極豐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內涵,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桐城茶俗將會存優汰劣、革故鼎新,不斷走向科學和文明,使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更健康、更美好。

祭祀上除有雞、魚、肉外,還有酒和茶,且茶在左酒在右,茶的地位還在酒之上。婚姻嫁娶更離不開茶,有“三茶六禮”之俗,這三道茶是過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來主宰男女婚姻的產物,反映了那個時代男女相互瞭解、相互尊重還是必不可少的。桐城還有在祝壽時送茶葉的禮俗,人們把茶看作“二十”和“八十八”兩個數字構成,相加則為“一百零八”,祝壽時送茶即可為老人添福添壽,“茶壽”也就成為百歲老人的代名詞了。民間更有“客來燒茶”、“送個茶”等禮俗,即客人來後打“荷包蛋”,說是“燒個茶”,親友鄰居婚嫁時送雞蛋,也就是“送個茶”,這些茶禮也體現了相互關心、相互敬愛的精神。

六、茶品。

桐城茶俗中有吃茶葉蛋、用茶葉枕頭的習慣和做法。桐城的茶葉蛋俗稱“炆蛋”,即用茶葉來煮雞蛋,煮熟剝殼後,香氣撲鼻,觀之似玉,食之更是餘味無窮,是新春正月家家必做的食品,款待來賓則稱之“得元寶”,寓恭喜發財和祈求福氣之意;婚嫁喜慶款待來賓則稱之“喜蛋”,以寓喜慶之事多得成擔(蛋的諧音)以及圓滿幸福。桐城有以用過的茶葉曬乾作枕頭芯的習慣做法,此枕頭稱之為“茶葉枕”,認為用這樣的枕頭有清神醒腦之功效,對兒童可促進智力發展,對老年人可預防頭昏、頭痛等;茶性溫涼,茶葉枕的清神醒腦功效之說有其一定的科學道理。

七、茶療。

桐城民間依據“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說法,認為茶可以治療一些疾病,並習慣用於日常生活,如用茶湯洗傷口,可滅菌清毒;用茶湯來洗腳治腳氣;常用濃茶漱口消除口臭;咽喉發炎、聲音嘶啞,用冰糖泡濃茶飲用減輕症狀;用野菊花加到茶葉中一起沖泡飲用,可消火,且有明目清心之效;用茶葉、大米、食鹽放在一起,下鍋炒後再加水燒開飲用,稱之“鹽茶”,對消化不良、腹脹腹痛有一定療效;喝濃茶以解醉酒;用薑片與茶葉一起沖泡飲用,以治風寒之症,如此等等。根據科學分析和實驗,茶葉確實有一定的保健及預防治療疾病之功效,桐城民間的茶療習俗也證明這一點。

八、茶歌。

桐城歌謠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氤氳薰陶一代又一代人,是一部無形的人生教科書,這其中也包括著流傳於桐城地區的茶歌,因其歌體和風格等地方特色鮮明、鄉土氣息濃郁,是桐城茶俗的重要內容之一;但也由於以口頭相傳和歷史條件限制,見於文字記載的只是為數不多的部分,有待於進一步發掘和搜集。明代著名文學家馮夢龍在他收集的《桐城時興歌》中,有一首題為“茶”的茶歌:“斟不出茶來把口吹,壺嘴放在姐口裡。不如做個茶壺嘴,常在姐口討便宜,滋味清香分外奇。”簡短的三十六個字,深刻地、詼諧地表達了青年男女之間的愛戀之情,因情生幻,以幻訴情,既是寫實,又是真心的傾吐,讀後不得不讓人叫絕,這是目前所見到的最早一首桐城茶歌。葉瀕先生主編《桐城歌謠》中也有多首茶歌,如《茶兒經》、《桐城有三寶》、《魯谼茶》、《盤茶歌》、《我誇乖姐美勝花》、《新婚絮祝》等,都以茶為主題,從不同的方面反映了人們的喜怒哀樂和生產生活,語言樸實,情感真摯,可堪稱桐城民歌中精華部分之一。

桐城茶俗是桐城民俗的一部分,有其獨特的傳承性、類型類、穩定性和變異性,更有著極豐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內涵,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桐城茶俗將會存優汰劣、革故鼎新,不斷走向科學和文明,使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更健康、更美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