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這是北影節你最不該錯過的一部“普通”影片

今年的奧斯卡電影節很特殊, 因為它的“最佳外語片”聚集了歐洲三大電影節的最高獎。

起初呼聲最高的是斬獲了坎城金棕櫚的《方形》, 其次是柏林金熊獎的《肉與靈》。

不過誰都沒想到, 最終獲獎的卻是一部“平凡”至極的電影——《普通女人》。

說它“平凡”, 是因為《普通女人》的知名度遠遠遜於前兩部, 甚至薩金塞夫的《無愛可訴》呼聲都略高於它。

要說各大榜單的評分, 《普通女人》也只是表現平平。

但把《普通女人》鋪開來看, 在劇作上, 這絕對不是一部平庸之作, 它甚至斬獲了柏林電影節的“最佳劇本”和泰迪熊獎。

要我說, 《普通女人》這份“不平凡中的平凡”, 正是其最可貴之處。

《普通女人》, 英文名為《A Fantastic Woman》, 此中反差不免惹人發笑, 但只有在切實地看過電影后才能理解,

兩種不同的譯名均有其道理。

和《春光乍泄》一樣, 《普通女人》的男女主也要去伊瓜蘇大瀑布, 只不過, 王家衛鏡頭下的瀑布代表了永遠去不到的理想愛情。

而《普通女人》中的瀑布, 則代表了具體某一段愛情的理想狀態(本片男女主的憧憬),

也代表了社會對變性人的理想態度, 它就在那裡, 卻永遠到達不了。

片頭, 導演展示1到2分鐘的瀑布空鏡頭, 水汽蒸騰, 然後馬上接洗澡堂的畫面, 男主角躺在澡堂的水汽中, 水汽被燈光打成七彩的。

七彩代表了“同志”, 主人公的身份在這裡得到了暗示。

(女主在還是男兒身的時候就和男主戀愛, 當然這是靠之後的臺詞交代的)。

同時, 也暗示了本片為少數群體題材。

女主面臨的最殘酷現實, 是她要衝破重重阻礙才可以像一個普通女人一樣去和愛人告別, 進而與一段無疾而終的感情說再見。

影片從女主瑪麗娜和夕陽戀情人奧蘭多的一次約會開始, 緊接著劇情急轉直下。

奧蘭多意外死去,而作為小自己20多歲的瑪麗娜開始遭受各種排斥和區別對待,甚至一度被認為是導致奧蘭多死去的嫌疑犯。

整部電影便是圍繞瑪麗娜在喪失摯愛後的傷感,以及與此同時被相關人員不公平對待的過程。

不論是男友的家人還是員警,都因為她“變性人”的身份而用別樣的眼光來審視她。

他們都有自己獨特的一套理論,看似有理有據,其實可笑。

比如性犯罪調查員堅持認為男友身上的傷痕並非不小心摔下樓梯,而是瑪麗娜造成的,以確認她沒有被性暴力為由,強迫她當眾脫下衣服拍照。

另一方面,男友的前妻和兒子對瑪麗娜進行威脅和恐嚇,甚至將她綁架,用膠帶纏繞其面部。

周遭各種惡言惡語也撲面而來,那些平日偽裝的紳士面容被逐一撕扯開。

我們能看到在當今這個看似開放文明的年代下,那些深藏在骨子裡的惡意和求同排異。

但是巧妙的是,影片並沒有在一開始就亮出瑪麗娜的真實性別。

從她在酒吧中拋著媚眼熱情歌唱時,這種南美火辣女性的形象便呼之欲出。

她生日受眾人祝福,進電梯會被男士禮讓,生活中的任何細節都讓她女子身份坐實,片中的普通路人和觀眾也不會質疑。

直到影片將近一半的部分,瑪麗娜和奧蘭多的前妻見面後,她的身份才被真正袒露,觀眾的情感認同便在這種安排下瞬間發生了轉換。

在遭遇了一系列的羞辱和為難之後,瑪麗娜走進一家Gay Bar,縱情聲色麻痹自我。

而Gay Bar的場景則代表了一種烏托邦,因為只有在Gay Bar裡,LGBT人群才可以盡情打扮自己,展示自己的妖嬈,接受同伴的歡呼和掌聲。

這與《春風沉醉的晚上》裡面,秦昊被同性戀男友的老婆羞辱後,獨自跑到Gay Bar裡反串演唱的情節異曲同工。

《普通女人》的導演塞巴斯蒂安·萊裡奧安排了一場超現實的戲。

Gay Bar的整個舞臺突然之間變成了一場著裝整齊的歌舞秀,瑪麗娜身著華服濃妝豔抹作為領舞盡享簇擁和圍繞。

緊接著畫面迅速切到瑪麗娜在大雨中獨自步行回家的畫面,她渾身濕透狼狽不堪,與剛才光彩照人形成鮮明對比。

導演想表達的不過是:Gay Bar只是一個虛無的國度,人終究要回到殘破的現實。

另外,影片最令人心疼的片段,並不是瑪麗娜如何被排擠、歧視。

而是她為了找到男友生前留下的瀑布票,來到桑拿室,她徘徊在兩個不同性別的浴室之間,先是走進女性浴室,後又來到了男性浴室。

在一番糾葛後,最終她站在了男性衣櫃前,打開期待已久的櫃子……空空如也。

空衣櫃代表了捉襟見肘的現實,瑪麗娜終於意識到:除非親自去葬禮和男友做一個儀式上的告別,她得不到任何可以寄託哀思和回憶的舊物。

於是瑪麗娜飛奔到墓地,在奧蘭多“亡靈”的引導下進行告別,之後便努力投入到了新生活。

《普通女人》作為一部揭露社會的LGBT片,不論是內容還是其拍攝手法,都將在影史上必定會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它拋去泛泛而談的大道理,用鏡頭語言帶來最有力的嘶吼和呐喊。

最後必須一提的是,女主瑪麗娜的飾演者丹妮拉·維加在現實生活中也是一位變性人。

在他14歲時,強烈地意識到:我必須走出那一步,要完完全全接受自己。我不能像一個男人一樣生活。

17歲高中畢業,丹妮拉就做了變性手術。

她說,“有些人以黑白兩色定義這個世界,而我卻看到了其它顏色”,隨後,她普通的生活,卻開始因被世人視為“變態”而受盡他人歧視和人身攻擊。

這導致她除了自身的演技外,完美地表現出瑪麗娜在傷痛與孤獨中尋覓自我認同的心理過程。

每一個眼神都飽含深意,每一個動作都生動而克制。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路)

銳影Vanguard編輯 |茶小妹

✪▽✪歡迎轉載,但一定要注明來源和作者喲

緊接著劇情急轉直下。

奧蘭多意外死去,而作為小自己20多歲的瑪麗娜開始遭受各種排斥和區別對待,甚至一度被認為是導致奧蘭多死去的嫌疑犯。

整部電影便是圍繞瑪麗娜在喪失摯愛後的傷感,以及與此同時被相關人員不公平對待的過程。

不論是男友的家人還是員警,都因為她“變性人”的身份而用別樣的眼光來審視她。

他們都有自己獨特的一套理論,看似有理有據,其實可笑。

比如性犯罪調查員堅持認為男友身上的傷痕並非不小心摔下樓梯,而是瑪麗娜造成的,以確認她沒有被性暴力為由,強迫她當眾脫下衣服拍照。

另一方面,男友的前妻和兒子對瑪麗娜進行威脅和恐嚇,甚至將她綁架,用膠帶纏繞其面部。

周遭各種惡言惡語也撲面而來,那些平日偽裝的紳士面容被逐一撕扯開。

我們能看到在當今這個看似開放文明的年代下,那些深藏在骨子裡的惡意和求同排異。

但是巧妙的是,影片並沒有在一開始就亮出瑪麗娜的真實性別。

從她在酒吧中拋著媚眼熱情歌唱時,這種南美火辣女性的形象便呼之欲出。

她生日受眾人祝福,進電梯會被男士禮讓,生活中的任何細節都讓她女子身份坐實,片中的普通路人和觀眾也不會質疑。

直到影片將近一半的部分,瑪麗娜和奧蘭多的前妻見面後,她的身份才被真正袒露,觀眾的情感認同便在這種安排下瞬間發生了轉換。

在遭遇了一系列的羞辱和為難之後,瑪麗娜走進一家Gay Bar,縱情聲色麻痹自我。

而Gay Bar的場景則代表了一種烏托邦,因為只有在Gay Bar裡,LGBT人群才可以盡情打扮自己,展示自己的妖嬈,接受同伴的歡呼和掌聲。

這與《春風沉醉的晚上》裡面,秦昊被同性戀男友的老婆羞辱後,獨自跑到Gay Bar裡反串演唱的情節異曲同工。

《普通女人》的導演塞巴斯蒂安·萊裡奧安排了一場超現實的戲。

Gay Bar的整個舞臺突然之間變成了一場著裝整齊的歌舞秀,瑪麗娜身著華服濃妝豔抹作為領舞盡享簇擁和圍繞。

緊接著畫面迅速切到瑪麗娜在大雨中獨自步行回家的畫面,她渾身濕透狼狽不堪,與剛才光彩照人形成鮮明對比。

導演想表達的不過是:Gay Bar只是一個虛無的國度,人終究要回到殘破的現實。

另外,影片最令人心疼的片段,並不是瑪麗娜如何被排擠、歧視。

而是她為了找到男友生前留下的瀑布票,來到桑拿室,她徘徊在兩個不同性別的浴室之間,先是走進女性浴室,後又來到了男性浴室。

在一番糾葛後,最終她站在了男性衣櫃前,打開期待已久的櫃子……空空如也。

空衣櫃代表了捉襟見肘的現實,瑪麗娜終於意識到:除非親自去葬禮和男友做一個儀式上的告別,她得不到任何可以寄託哀思和回憶的舊物。

於是瑪麗娜飛奔到墓地,在奧蘭多“亡靈”的引導下進行告別,之後便努力投入到了新生活。

《普通女人》作為一部揭露社會的LGBT片,不論是內容還是其拍攝手法,都將在影史上必定會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它拋去泛泛而談的大道理,用鏡頭語言帶來最有力的嘶吼和呐喊。

最後必須一提的是,女主瑪麗娜的飾演者丹妮拉·維加在現實生活中也是一位變性人。

在他14歲時,強烈地意識到:我必須走出那一步,要完完全全接受自己。我不能像一個男人一樣生活。

17歲高中畢業,丹妮拉就做了變性手術。

她說,“有些人以黑白兩色定義這個世界,而我卻看到了其它顏色”,隨後,她普通的生活,卻開始因被世人視為“變態”而受盡他人歧視和人身攻擊。

這導致她除了自身的演技外,完美地表現出瑪麗娜在傷痛與孤獨中尋覓自我認同的心理過程。

每一個眼神都飽含深意,每一個動作都生動而克制。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路)

銳影Vanguard編輯 |茶小妹

✪▽✪歡迎轉載,但一定要注明來源和作者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