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從抗癌藥到汽車,中國主動擴大進口的三重考慮

↑ 點擊上方“國際銳評”關注我們

進口抗癌藥從5月1日起全部實施零關稅、汽車進口關稅今年也將大幅度降低……這些決定, 在習近平主席博鼇講話宣佈四項對外開放新舉措後迅速出臺,

充分顯示中國“言必信、行必果”, 以實際行動落實主動擴大進口這一開放新舉措, 來促進經常專案收支平衡, 推進經濟全球化。

資料顯示, 從1978年到2017年, 中國貨物貿易進口總額從109億美元提高到1.87萬億美元, 進口年均增速為14%。 截至2018年1月11日, 中國對8000餘種進口產品實現了零關稅, 包括格魯吉亞和智利的紅酒、瑞士部分手錶等。

中國在擴大進口方面推出的一系列重磅政策舉措, 給中外民眾帶來了諸多紅利, 也標誌著中國對外貿易政策正發生實質性調整。

2017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促進貿易平衡, 擴大進口正是落實這一貿易戰略調整的務實舉措。 今年3月中國對外貿易再次出現逆差,

充分顯示了擴大進口帶來的貿易平衡效應。

長期以來, 中國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出口導向。 金融危機爆發後, 國際市場需求疲軟使得國內生產過剩問題凸顯, 發輾轉型勢在必行。 通過開放進口市場, 有助於形成一種強有力的外部“倒逼”機制,

促使國內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

國際經驗表明, 中等及以下規模國家在發展貿易經濟方面具有更高的增長效率。 比如, 荷蘭、英國、德國、日本以及亞洲四小龍經濟體的經濟體量, 均屬於中等規模。 相比之下, 中國龐大的供給體量會直接影響甚至改變國際市場的供給格局, 因而不可避免地產生各種貿易紛爭。 因此, 中國提出促進貿易平衡, 另一重考慮是基於中國的世界角色轉變而做出的戰略性調整, 有助於塑造更加包容和可持續的外部發展環境。

事實上, 可持續的貿易發展不只是經濟問題, 更多地體現為社會和政治領域的問題。 金融危機後, 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採取貿易保護主義, 根源上受到社會自我保護機制的驅動。 歐債危機背景下, 歐元區南方和北方國家之間的分歧也主要是因為受到各自社會和政治層面的壓力。

今年11月, 中國將在上海舉辦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 而且還將年年辦下去。 由此可見, 這個博覽會不是一般性的會展,

而是中國主動開放市場的一個重要平臺。 這充分表明, 中國深刻認識到貿易問題的複雜性, 正通過讓世界共用貿易發展之紅利, 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以及可持續的全球化進程。 從這個意義上說, 促進貿易平衡, 更體現了中國的世界經濟角色以及責任擔當。

(作者:王玉柱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副研究員、經濟學博士)

歡迎發表評論, 期待您的真知灼見!

【長按點擊下圖“國際銳評”二維碼, 存儲到手機, 然後點擊微信掃一掃, 選擇“從相冊選取二維碼”, 再選中剛剛存下的的二維碼, 即可瞬間訂閱“國際銳評”公眾號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