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原房主隱瞞“凶宅”資訊被要求退房賠錢 法院咋判

原標題:法治課|原房主隱瞞“凶宅”資訊被要求退房賠錢, 法院怎麼判

電影《京城81號》, 影片裡不斷出現的驚悚情節及畫面, 曾讓人看得心驚膽跳!影片中出現的這座老宅子位於北京市朝陽門內81號院, 這棟老宅子曾一度被傳說成“京城第一凶宅”。

當然傳說就是傳說, 謠傳經不住考驗, “凶宅”的故事後來被證實都是子虛烏有。

其實, “凶宅”的概念並無權威官方或法律界定, 但在房屋的買賣過程中, 如果房主故意隱瞞房子應予披露的資訊, 可能涉嫌欺詐而會導致《房屋買賣合同》被撤銷。

長沙市天心區人民法院就曾經辦理過一起這樣的案件, 因為房主與購房戶在簽訂《房屋買賣合同》時, 沒有將有人曾在這間房屋自殺的資訊向購房戶披露。 購房戶知曉此資訊後, 向法院起訴請求撤銷《房屋買賣合同》, 最後得到了法院的支持。

那麼, 這起案件的詳情是怎樣的?天法小新今天就帶您瞭解此案。

85萬元買套“問題”房屋

之後, 房產仲介公司為蘇閔推介了一套位於長沙市天心區竹塘西路某社區的一套住房。 雖然這是一套老房子, 但看到這裡交通便利, 社區環境還可以, 加上價格適中, 蘇閔便看上了這套住房。

2017年3月,

蘇閔與房主李敏(化名)通過房產仲介公司居間服務下, 簽訂了一份《房屋買賣合同》, 購房總價款為85萬餘元。 合同簽訂當日, 蘇閔按照合同約定向李敏支付了購房定金3萬元, 同時向房產仲介公司支付購房仲介費1.7 萬元。

2017年3月底, 蘇閔又通過銀行轉帳, 將16萬余元購房首付款轉帳至李敏銀行帳戶內。

不久後, 蘇閔又將餘下的房款通過銀行轉帳的方式支付給李敏。

據瞭解, 為了湊齊房款, 蘇閔還與長沙某銀行簽訂了一份《個人購房抵押(保證)借款合同》, 約定還款方式為等額本息還款, 約定貸款利率為浮動利率, 月利率為3.675‰。

法院判決“退房賠錢”

自己花了85萬元的錢, 卻買到了一套“問題”房子, 蘇閔遂向李敏提出了退房的要求, 但遭到了李敏的拒絕。 在多次協商無效的情況下, 蘇閔將李敏起訴至長沙市天心區人民法院。

而被告李敏辯稱, 當時簽合同時她沒注意看合同條款, 她的本意並不是欺瞞, 不存在蓄意隱瞞, 請求法院依法判決。

天心區法院開庭審理後, 對此案作出一審判決, 撤銷原告蘇閔與被告李敏之間簽訂的《房屋買賣合同》;被告李敏向原告蘇閔返還購房款85萬元餘元, 並向原告蘇閔支付購房款中65萬元銀行貸款實際產生的利息;原告蘇閔將涉案房屋的產權重新過戶登記至李敏名下。 法院同時還判決, 被告李敏向原告蘇閔支付1.7 萬元購房仲介費, 並向蘇閔賠償損失3萬元。

此案一審宣判後,原被告均未上訴,目前一審判決已經生效。

案件主審法官 周長軍

法官說法

 天心區法院辦案法官周長軍解釋,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撤銷該合同。

“本案中,李敏向蘇閔故意隱瞞了交易房屋在之前出租期間有人在房中自殺身亡的真實情況,導致蘇閔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違背其真實意思而簽訂了《房屋買賣合同》,李敏的行為已經構成欺詐,故蘇閔有權請求撤銷該《房屋買賣合同》。”周長軍說。

“凶宅”並無法律界定

有媒體披露,2014年,浙江余姚的溫女士通過仲介看中一套住房,並與房主金先生以115萬元的價格達成購房協定。2014年6月,溫女士將全部房款付清,並辦理了相應的轉讓過戶手續。

2015年11月,溫女士打算出售這套房屋,與賈某簽訂了《房地產轉讓契約》,賈某交付了1萬元的定金。沒過幾天,賈某卻向溫女士提出解除契約,給出的理由是2013年,這套房屋內有人非正常死亡。

2016年3月,溫女士把前房主金先生告上法院,她認為金先生在出售房屋時隱瞞了房屋出現人員非正常死亡的事實,這一行為已構成欺詐,請求法院判決撤銷該買賣合同,退款房款並賠償相應損失。

法官調取了公安筆錄,筆錄中的記載並沒有出現他殺或者自殺的惡性事件。當時的死者很有可能是其自身原因或者疾病死亡,因此排除了自殺或者他殺,因此與大眾觀念中的“凶宅”是不同概念。經審理,法院最終駁回了溫女士的訴訟請求。

那麼,“凶宅”說法到底屬於民俗還是迷信?

2018年3月16日,天心區法院家事少年審判庭庭長董燕,曾應邀參加湖南省委法治辦、湖南省司法廳、湖南經視聯合打造的法治電視專欄《鐘山說法》,對這一問題談了她個人的看法。

董燕認為,“凶宅”的概念並無權威官方或法律界定。目前來講沒有哪一部法律對“凶宅”下一個準確的定義。民間的說法“凶宅”就是指房屋內出現過不吉利的事件,比如非正常死亡。

“一般來說如果房屋發生過非正常死亡事件,對房屋之外的人心裡上可能會產生恐懼感。”董燕認為,所以這樣的房屋在出售時比正常的房屋會難很多。如果在同等價格的情況下,沒有人會接受這樣的房屋,這可以看作是一種從民間習俗。

“這種民間習俗在法律上可以歸為善良風俗,應受法律保護的。如果房主故意隱瞞應予披露的資訊,可能涉嫌欺詐而會導致房屋買賣合同被撤銷。”董燕說。

董燕建議,由於房屋買賣金額較大,市民們在購二手房房前可以進行實地勘察,也可向周圍住戶瞭解房屋的相關情況,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產生購房糾紛。

並向蘇閔賠償損失3萬元。

此案一審宣判後,原被告均未上訴,目前一審判決已經生效。

案件主審法官 周長軍

法官說法

 天心區法院辦案法官周長軍解釋,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撤銷該合同。

“本案中,李敏向蘇閔故意隱瞞了交易房屋在之前出租期間有人在房中自殺身亡的真實情況,導致蘇閔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違背其真實意思而簽訂了《房屋買賣合同》,李敏的行為已經構成欺詐,故蘇閔有權請求撤銷該《房屋買賣合同》。”周長軍說。

“凶宅”並無法律界定

有媒體披露,2014年,浙江余姚的溫女士通過仲介看中一套住房,並與房主金先生以115萬元的價格達成購房協定。2014年6月,溫女士將全部房款付清,並辦理了相應的轉讓過戶手續。

2015年11月,溫女士打算出售這套房屋,與賈某簽訂了《房地產轉讓契約》,賈某交付了1萬元的定金。沒過幾天,賈某卻向溫女士提出解除契約,給出的理由是2013年,這套房屋內有人非正常死亡。

2016年3月,溫女士把前房主金先生告上法院,她認為金先生在出售房屋時隱瞞了房屋出現人員非正常死亡的事實,這一行為已構成欺詐,請求法院判決撤銷該買賣合同,退款房款並賠償相應損失。

法官調取了公安筆錄,筆錄中的記載並沒有出現他殺或者自殺的惡性事件。當時的死者很有可能是其自身原因或者疾病死亡,因此排除了自殺或者他殺,因此與大眾觀念中的“凶宅”是不同概念。經審理,法院最終駁回了溫女士的訴訟請求。

那麼,“凶宅”說法到底屬於民俗還是迷信?

2018年3月16日,天心區法院家事少年審判庭庭長董燕,曾應邀參加湖南省委法治辦、湖南省司法廳、湖南經視聯合打造的法治電視專欄《鐘山說法》,對這一問題談了她個人的看法。

董燕認為,“凶宅”的概念並無權威官方或法律界定。目前來講沒有哪一部法律對“凶宅”下一個準確的定義。民間的說法“凶宅”就是指房屋內出現過不吉利的事件,比如非正常死亡。

“一般來說如果房屋發生過非正常死亡事件,對房屋之外的人心裡上可能會產生恐懼感。”董燕認為,所以這樣的房屋在出售時比正常的房屋會難很多。如果在同等價格的情況下,沒有人會接受這樣的房屋,這可以看作是一種從民間習俗。

“這種民間習俗在法律上可以歸為善良風俗,應受法律保護的。如果房主故意隱瞞應予披露的資訊,可能涉嫌欺詐而會導致房屋買賣合同被撤銷。”董燕說。

董燕建議,由於房屋買賣金額較大,市民們在購二手房房前可以進行實地勘察,也可向周圍住戶瞭解房屋的相關情況,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產生購房糾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