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聊聊銀行那點事——1、利率

我們先從銀行賺錢的主要來源——息差說起。 銀行支付給儲戶存款利息, 同時向企業收取貸款利息, 兩者的息差構成了利潤的大頭。 而利息的多少取決於存貸款利率水準。 當存款利率上升時, 銀行需要支付更多的存款利息, 當貸款利率上升時, 銀行能夠獲得更多企業貸款利息。

理論上來說, 人們更願意把錢放在存款利率高的銀行, 而企業則向貸款利率更低的銀行去借錢, 因而存貸款利率差會逐步收窄。 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完全市場化的利率”。

那麼我們現在的利率是否完全市場化了呢?

我國最初存貸款利率是全面管制的(由央行來定存款和貸款各自的基準利率,

同時限定存款利率最高的上浮比例和貸款利率最低的下浮比例)。 近年來我們持續下調貸款利率浮動下限(2013年徹底放開限制), 上調存款利率上限(2015年徹底放開限制)。 然而事實是, 雖然在2015年, 存貸款利率名義上完全放開了浮動上下限, 但銀行之間還是以基準利率為“錨”調整存貸款利率, 並沒有真正實現完全的市場化。 特別是在存款利率方面, 仍然存在銀行業內自律的“浮動上限視窗指導”(不得超過50%)。 這些因素使得存貸款利差過大。

打個比方來說:小張100萬存銀行一年, 存款利率2%。 銀行拿到這筆存款的成本就是到期後要付給小張的2萬利息。 銀行按照業內規定預留了10萬的保證金,

然後將剩餘的90萬存款借給了急著用錢的企業, 一年利率5%, 到期後企業多支付給銀行4.5萬的利息, 整個環節銀行把錢一轉手, 淨賺2.5萬的利息。

這個例子裡面, 2%的存款利率是人工干預的, 假設現在有另一家銀行存款利率提高到4%, 小張一定會毫不猶豫的把錢存在利率高的銀行, 誰會和錢過不去呢?然而假設畢竟是假設, 真實的局面就是, 小張本應多得的2%利息, 補貼給了銀行去放貸。 當然上面這個例子只是對現實情況的簡化, 實際中還有包括銀行管理摩擦成本等等諸多細節, 不過對我們討論的內容並不會有太大影響, 可以忽略。

得益於利率管制帶來的“政策紅利”, 結合銀行現在160萬億的存款規模,

在其中有相當一部分的資金成本(存款利息)被補貼給了銀行拿去放貸, 最終貢獻於銀行過多的利潤上。 這也就是常聽人們戲言的“銀行躺著賺錢”。

這次博鼇論壇上新央行行長談及利率問題說到了利率雙軌制的問題:“........一是在存貸款方面仍有基準利率, 二是貨幣市場利率是完全由市場決定的........其實我們的最佳策略是讓這兩個軌道的利率逐漸統一, 這就是我們要做的市場化改革。 ”海通證券的薑超認為“中國的利率雙軌制並非存貸款利率與貨幣市場利率的對立, 而是存款利率存在著高度的管制, 而其他包括貨幣市場, 債券市場以及貸款利率都是高度市場化的利率”。 貸款利率水準反應的是社會的融資需求(企業向銀行借錢);而存款利率反映的是銀行的融資需求(銀行向儲戶借錢)。

對一個經濟體來說, 銀行如果破產, 對整個金融系統乃至經濟系統容易造成系統性風險。 同時考慮到銀行本身的不良貸款率和壞賬率, 而最初限制存款利率的目的更多地為了保護銀行的生存和發展的需要。

然而, “有需求就有生意”, 一方面, 銀行期望獲得更多資金放貸來增加收益, 然而貸款額度有著嚴格的監管考核;另一方面, 儲戶期望獲得更多“存款利息”對抗通脹(按目前存款活期利率以及官方給出的通貨膨脹率, 儲戶的存款相當於是零利率或者負利率), 而目前的存款利率無法滿足預期。 於是包括貨基、銀行理財、互聯網理財等一批多元化的金融理財產品應運而生。

這些產品的利率普遍在4.5%~5.5%之間, 遠高於活期存款利率。

這些產品本質上同銀行的存貸款業務如出一轍或者說大同小異, 區別在於, 這些產品名義上屬於理財範疇, 游離於銀行資產負債表的貸款專案外(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表外理財), 因而也就不會佔用銀行的貸款額度, 放貸量不受監管影響。 由於理財產品兼顧了儲戶的“存款利率預期”與銀行的“放貸需求”, 自推出以來勢頭發展迅猛, 規模越來越大, 進一步催生了“影子銀行”。 那麼“影子銀行”到底是什麼?它的影響又有多大?我們下次接著說~

文章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小狸投資”, 歡迎搜索關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