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廡、廂、舍、齋、寢,百姓家的建築也有不同的稱呼

上次說到, 在古代建築中, 府、宅、家、廬、寓, 各有各的涵義, 不可亂用。 中國的建築文化非常深厚, 除了皇家常用的宮和殿之外, 平常百姓家的建築也是稱呼名目繁多, 一般人只叫得習慣, 還真搞不清楚。

廡 (wǔ)

原是指高堂下四周的走廊, 即廊屋;後來正房對面和兩側的小屋子都稱廡。

廂, 古漢語中又寫作“箱”。 《說文解字》中說:“凡堂之內, 中為正室, 左右為房, 所謂東房、西房也。 ”這裡所說的東房、西房, 指的便是廂房。

據漢代的資料顯示, 古人在堂室外還築有一道牆。 其中, 北半部分, 即房與牆之間的間隔叫做東夾西夾,

南半部分叫做東堂西堂, 也叫東廂西廂。

有一種觀點認為, 廂指的是君王辦公的正室東西方向的屋子。 《周昌傳》有: “呂後側耳於東廂聽。 ”後來, 人們將南北向分佈的正房兩側的房子通稱為“廂房”。 ​
​​舍

廚無煙火室無妻, 籬落蕭條屋舍低。

“舍”泛指房屋。 《說文解字》中說,

“舍”指的是市居之所, 包括客棧、旅館、廬室之類。 在古語中, 人們也以“舍”作代詞使用, 借指破舊或簡陋之家。 如“廬舍” 、 “茅舍”、 “寒舍”等。

軒是有窗檻的長廊或小室。 原是指車上邊較高的部位(低的部位叫輊), 古時一種有帷幕而前頂較高的車也叫軒。

陶潛《飲酒》詩:“嘯做東軒下。

”杜甫《夏夜歎》詩:“開軒納微涼。 ”又殿堂前簷下的平臺亦稱軒。

古時皇帝不坐正殿而在殿前平臺上接見臣屬, 稱“臨軒”。
齋齋, 戒潔也。 山中習靜觀朝槿, 松下清齋折露葵。 古代的齋室一般指的是書房和學校。 齋, 常含清心雅靜、讀書思過之意。


說到寢, 人們經常想到的就是臥室。

《爾雅·釋宮》中說: “無東西廂有室日寢。 ”也就是說, 在古代, 沒有東西廂的堂室總稱為寢。

到了周代大寢為堂, 小寢為室。 寢還有指代帝王宮室的意思。 後來, 人們將很多人睡覺的大房間稱為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