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李鴻章是“糊裱匠”還是“賣國賊”,如果這樣看,算是“好官”!

李鴻章去世已經100多年了, 但是人們對他評價還是褒貶不一的爭議人物。 一派人說他是“賣國賊”“, 身為外交官的他, 有三十多個喪權辱國的條約都有他的身影, 尤其是甲午戰爭的失敗更是成為眾矢之的。 有的則說他只是腐朽王朝的糊裱匠, 不應該讓他“背鍋”。 對於種種評論, 我想說說我的看法。

李鴻章和“洋人”

“權傾一時, 謗滿天下”是當時的人們對李鴻章的評價, 在他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25年時間裡, 他推動建立了中國第一支海軍, 第一批留學生, 第一條鐵路等等47個中國“第一”。 所以《清史稿》裡評價李鴻章是“中興名臣”。

1862年, 胸懷大志的李鴻章在家鄉招募近萬名淮軍, 通過洋人的火輪船將淮軍偷渡到上海, 抵抗太平軍。 那時在上海, 剛剛火燒圓明園的英法聯軍的軍艦停在上海沒有回國, 這讓李鴻章有了想登上洋人軍艦參觀的想法。

當他第一次登上洋人船堅炮利的軍艦時,

他深深的感受到了中西方軍事實力的巨大差距, 並在寫給老師曾國藩的信中透露了向西方學習的想法。 “欲學習外國利器, 則莫如覓制器之器”, 於是在他的操辦下, 1865年江南製造總局成立。 至此拉開了李鴻章操辦洋務的序幕。

江南製造總局

經過苦澀的辦洋務的經驗後, 李鴻章得出了“自強”, 必須要建立在“求富”的基礎之上, 沒有雄厚的工業基礎, “自強”就是無水之源, 無米之炊。 於是李鴻章開始轉向新辦民企, 1872年年底, 中國近代最大的民企——輪船招商局應運而生, 之後的民企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如河北磁州煤鐵礦、開平礦務局、上海機器織布局、山東嶧縣煤礦、唐胥鐵路、津沽鐵路等等, 形成了當時社會一種清王朝“中興”的假像。

甲午海戰描繪圖

這種假像隨著甲午戰爭的失敗而破滅, 北洋艦隊傾注了李鴻章大量精力, 當時的北洋艦隊可是大小艦艇也有將近50艘, 表面實力也是亞洲第一、世界第四, 但是卻敗給了當時實力不相上下的日本, 縱然有指揮失當, 軍官貪生怕死的原因, 但是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官員的腐敗, 制度的腐朽。 甲午戰爭失敗後, 李鴻章“官督商辦”的洋務企業也在“官”掣肘下, 成了強弩之末, 走到了盡頭。

李鴻章合肥老家舊居

雖說國敗, 但是卻讓家富了, 李鴻章從當初的一個中產之家, 變成了有良田100多萬畝的地主, “宰相合肥天下瘦”, 這樣的清朝怎能不敗?或許李鴻章是當時眾多大臣的一個縮影, 只是李鴻章在“腐敗”的同時, 能用他見過世面的頭腦勇於承擔挽救大清的重任, 對於這樣冒著被罵的風險幹實事的“官”, 我們只能退而求其次, 認為他已經算是個“好官”了。

認為他已經算是個“好官”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