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官二代張伯駒收藏的書畫每一張都價值連城,但他全部捐獻給了國家

張伯駒先生與夫人潘素在鑒賞書畫

張伯駒先生

張伯駒(1898-1982), 字家騏, 號叢碧, 別號游春主人、好好先生, 河南項城人。 生於官宦世家, 系張錦芳之子(他是直隸總督張鎮芳的弟弟, 張伯駒的生父, 家族中排行老六, 人稱“張六大人”), 袁世凱的表侄, 後過繼其伯父張鎮芳(光緒三十年進士,

袁世凱哥哥的內弟, 歷任天津道、長蘆鹽運使、直隸按察使、河南提法使等職), 是民國四公子之一, 標準的官二代。

張伯駒先生自幼天性聰慧, 7歲入私塾, 9歲能寫詩, 享有"神童"之譽。 曾與袁世凱的幾個兒子同在英國人辦的一所書院讀書。 畢業後, 張伯駒進入袁世凱的陸軍混成模範團騎兵科受訓, 並由此進入軍界。 後曾在曹錕、吳佩孚、張作霖部任提調參議等職(皆名譽職)。

因不滿軍閥混戰, 1927年起投身金融界。 歷任鹽業銀行總管理處稽核, 南京鹽業銀行經理、常務董事。 秦隴實業銀行經理等職。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 一度去西安, 後致力於寫詩填詞。

新中國成立後, 曾任故宮博物院專門委員、國家文物局鑒定委員會委員,

吉林省博物館副研究員、副館長, 中央文史館館員, 任燕京大學國文系中國藝術史名譽導師, 北京中國畫研究會名譽會長, 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 故宮博物院專門委員、北平市美術分會理事長, 國家文物局鑒定委員會委員、第一屆北京市政協委員, 吉林省博物館副研究員、副館長, 中央文史館館員等職。

作為民國四公子之一的張伯駒沒有染上紈絝子弟不學無術吃喝嫖賭的惡習, 他是集收藏鑒賞家、書畫家、詩詞學家、京劇藝術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 由於他天資超逸, 便利用一切閒暇時間, 寫下了大量古體詩詞和音韻、戲曲論著, 主要著作有《叢碧詞》、《春遊詞》、《秦遊詞》、《霧中詞》、《無名詞》、《續斷詞》和《氍毹紀夢詩》、《氍毹紀夢詩注》、《洪憲紀事詩注》及《亂彈音韻輯要》、《叢碧書畫錄》、《素月樓聯語》等。

另外, 張伯駒對中國書法藝術的研究, 造詣頗深, 著有《中國書法》一書;他本人亦擅長書法, 其書法源學王羲之《十七帖》, 融真、草、隸、篆、於一爐, 晚年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 用筆飄逸, 如春蠶吐絲, 被人稱為"鳥羽體"。

張伯駒的"鳥羽體"書法

張伯駒的"鳥羽體"書法

為繼承和發展中國古典藝術,建國初期,張伯駒創辦北京古琴研究會、京劇基本藝術研究社、中國書法研究社、詩詞研究社,直至臨終前,還對中國韻文學會籌備事宜念念不忘。

《京城玩主張伯駒》

張伯駒一生醉心於古代文物,致力於收藏字畫名跡。他自30歲開始收藏中國古代書畫,初時出於愛好,繼以保存重要文物不外流為己任,他不惜一擲千金,雖變賣家產或借貸亦不改其志。如曾20萬銀元買下中國傳世最古墨蹟西晉陸機《平復帖》,傳世最古畫跡隋展子虔《遊春圖》等。經過他手蓄藏的書畫名跡見諸其著作《叢碧書畫錄》者,便有118件之多,被稱為天下第一藏。自雲:"一件《遊春圖卷》使他從豪門巨富變為債臺高築,甚而被匪徒綁架、生命堪虞,猶稱"寧死魔窟,決不許變賣家藏",其傳奇般的際遇,成為久傳不衰的佳話。

不惜代價、甚至置性命於不顧以求保藏文物珍品,既是出於愛國至誠,也是基於對民族文化遺產的深刻認識與由衷的酷愛。張先生慧眼識寶,所藏書畫件件堪稱藝術史上的璀璨明珠。在他的藏品中,晉陸機《平復帖》是中國傳世書法作品中年代最早的一件名人手跡,隋展子虔《遊春圖卷》則是傳世最早的卷軸畫,也是最早的獨立山水畫,合為雙璧。此外還有唐杜牧《張好好詩卷》,宋黃庭堅《諸上座帖》、趙佶《雪江歸棹圖卷》,元錢選《山居圖卷》等等,都是在藝術史上佔有獨特地位的重要文物。

對於斥鉅資購藏並用心血保護的法書名畫,張伯駒先生和夫人潘素女士(金碧青綠山水畫家)並不視為一己所有,而是看作全民族的文化遺產。

自20世紀50年代起,張先生夫婦陸續將收藏30年之久的書畫名跡捐獻國家,使這些文物成為博物館的重寶,表現了崇高的愛國情操和無私的奉獻精神。

1965年,張伯駒將《百花圖》以及所剩的其他古書畫共計三十多件藏品捐獻給吉林省博物館,也就是今天的吉林省博物院時,當時吉林省有一位叫宋振庭的文化官員,他握住張伯駒的手說:張先生一下子使我們博物館成了富翁了。

1956年,故宮博物院收到了一份極為珍貴的大禮:著名收藏家張伯駒及其夫人潘素,將其30年所收藏的珍品--包括陸機的《平復帖》、杜牧的《張好好詩》、范仲淹的《道服贊》以及黃庭堅《草書》等8幅書法,無償捐獻出來。而陸機的《平復帖》、展子虔的《遊春圖》、杜牧《張好好詩》等古代書畫極品都是故宮博物院的鎮院之寶。

"張伯駒先生捐獻的任何一件東西,用什麼樣的形容詞來形容它的價值都不為過。"電視紀錄片《故宮》的策劃之一、紫禁城出版社社長章宏偉由衷地感慨,章宏偉說,為故宮做捐獻的最頂尖的有兩位,一位是捐瓷器的孫瀛洲,一位則是捐書畫的張伯駒。陸機的《平復帖》,是現今傳世墨蹟中的"開山鼻祖"。雖長不足一尺,只有9行字,卻蓋滿了歷代名家的收藏章記,朱印累累,滿紙生輝,被收藏界尊為"中華第一帖";隋代大畫家展子虔所繪的《遊春圖》,距今1400多年,被認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幅畫作。"這幾樣東西父親隨便留給我們一件,就夠我們幾代人吃不完的,那可是百萬富翁、千萬富翁啊!"張伯駒與潘素惟一的女兒、73歲的張傳彩老人笑咪咪地說。父親在後海留下的惟一一所老宅因年久而修繕,她與老伴樓宇棟兩位白髮蒼蒼的老人,一大早便冒雨搭公共汽車來約定地點接受採訪。從外套後面不小心露出來掛著月票的紅繩,讓人很難想像眼前這位衣著樸素的七旬老人,曾經是鼎盛時期在北京擁有數處院落、那個顯赫而富有的張家大小姐。

1956年7月,時任文化部部長沈雁冰(茅盾)親筆為捐獻8件國寶的張伯駒頒發了一個褒獎令,這張薄薄的紙片,被張家仔仔細細地保存著,它也見證了一個深愛中華文化的人為保存本民族文化遺產所做的偉大貢獻。

以下是張伯駒捐獻的書畫絕品:

《平復帖》

《平復帖》為西晉大文人陸機手書真跡,距今已有近1700年,比王羲之的手跡還早七八十年,是現今傳世墨蹟中的"開篇鼻祖"。它長不足一尺,只有9行字,卻蓋滿了歷代名家的收藏章記,朱印累累,滿紙生輝,被收藏界尊為 "中華第一帖"。


《遊春圖》

《遊春圖》為隋代大畫家展子虔所繪,距今1400多年,被認為中國現存最早的一幅畫作,歷代書畫界都將其奉為絕無僅有的極品,有人稱它是"國寶中的國寶"。《遊春圖》畫卷長二尺有餘,運筆精到,意趣無限,素有"天下第一畫卷"的美稱。

杜牧《張好好詩卷》

杜牧,唐代詩人、書法家。杜牧《張好好詩》等真跡能流傳至今,實在是一個奇跡。

元錢選《山居圖卷》

趙佶《雪江歸棹圖卷》

趙佶《雪江歸棹圖卷》,趙佶即宋徽宗。

宋黃庭堅《諸上座帖》

范仲淹的《道服贊》


《百花圖》

《百花圖》宋代楊婕妤(jié yú)的作品,為素絹本,畫卷長3米24,分為十七段,每段畫一種花卉或景物,畫筆精麗,書法俊秀--這幅畫卷被認為中國繪畫史上保存下來的第一位女畫家的作品,被歷代宮廷和大收藏家視為絕代珍品,張伯駒本人也對其加蓋的收藏印章。

《上陽臺帖》

《上陽臺帖》為唐代大詩人李白所書自詠四言詩,也是其唯一傳世的書法真跡;紙本,縱28.5cm,橫38.1cm。草書5行,共25字;款署"太白"二字;引首清高宗弘曆楷書題"青蓮逸翰"四字,正文右上宋徽宗趙佶瘦金書題簽:"唐李太白上陽臺"七字。後紙有宋徽宗趙佶,元張晏、杜本、歐陽玄、王餘慶、危素、騶魯,清乾隆皇帝題跋和觀款。卷前後鈐有宋趙孟堅"子固"、"彝齋"、賈似道"秋壑圖書",元"張晏私印"、"歐陽玄印"以及明項元汴,清梁清標、安岐、清內府,近代張伯駒先生等鑒藏印;實乃曠世絕品!

1982年正月,參加宴會歸來的張伯駒突患感冒,被送進北大醫院,因所謂"級別不夠"不能住雙人或單人病房,張伯駒和七八位病人擠在一個病房,不時有重病號抬進來,死的人被拉出去,心緒不安的老人便要回家,2月26日,等到女兒終於拿到同意調換醫院的"批令"時,張伯駒卻不幸離開人世,享年84歲。

張伯駒一生捐獻的國寶,在當時便有人估計已高達億元之巨,但隨著古代書畫價格的上漲,又何止這個數目 ,他的大儒景行、菩薩慈行、高道善行是中國文化藝術史上一座無法逾越的豐碑。

張伯駒的"鳥羽體"書法

張伯駒的"鳥羽體"書法

為繼承和發展中國古典藝術,建國初期,張伯駒創辦北京古琴研究會、京劇基本藝術研究社、中國書法研究社、詩詞研究社,直至臨終前,還對中國韻文學會籌備事宜念念不忘。

《京城玩主張伯駒》

張伯駒一生醉心於古代文物,致力於收藏字畫名跡。他自30歲開始收藏中國古代書畫,初時出於愛好,繼以保存重要文物不外流為己任,他不惜一擲千金,雖變賣家產或借貸亦不改其志。如曾20萬銀元買下中國傳世最古墨蹟西晉陸機《平復帖》,傳世最古畫跡隋展子虔《遊春圖》等。經過他手蓄藏的書畫名跡見諸其著作《叢碧書畫錄》者,便有118件之多,被稱為天下第一藏。自雲:"一件《遊春圖卷》使他從豪門巨富變為債臺高築,甚而被匪徒綁架、生命堪虞,猶稱"寧死魔窟,決不許變賣家藏",其傳奇般的際遇,成為久傳不衰的佳話。

不惜代價、甚至置性命於不顧以求保藏文物珍品,既是出於愛國至誠,也是基於對民族文化遺產的深刻認識與由衷的酷愛。張先生慧眼識寶,所藏書畫件件堪稱藝術史上的璀璨明珠。在他的藏品中,晉陸機《平復帖》是中國傳世書法作品中年代最早的一件名人手跡,隋展子虔《遊春圖卷》則是傳世最早的卷軸畫,也是最早的獨立山水畫,合為雙璧。此外還有唐杜牧《張好好詩卷》,宋黃庭堅《諸上座帖》、趙佶《雪江歸棹圖卷》,元錢選《山居圖卷》等等,都是在藝術史上佔有獨特地位的重要文物。

對於斥鉅資購藏並用心血保護的法書名畫,張伯駒先生和夫人潘素女士(金碧青綠山水畫家)並不視為一己所有,而是看作全民族的文化遺產。

自20世紀50年代起,張先生夫婦陸續將收藏30年之久的書畫名跡捐獻國家,使這些文物成為博物館的重寶,表現了崇高的愛國情操和無私的奉獻精神。

1965年,張伯駒將《百花圖》以及所剩的其他古書畫共計三十多件藏品捐獻給吉林省博物館,也就是今天的吉林省博物院時,當時吉林省有一位叫宋振庭的文化官員,他握住張伯駒的手說:張先生一下子使我們博物館成了富翁了。

1956年,故宮博物院收到了一份極為珍貴的大禮:著名收藏家張伯駒及其夫人潘素,將其30年所收藏的珍品--包括陸機的《平復帖》、杜牧的《張好好詩》、范仲淹的《道服贊》以及黃庭堅《草書》等8幅書法,無償捐獻出來。而陸機的《平復帖》、展子虔的《遊春圖》、杜牧《張好好詩》等古代書畫極品都是故宮博物院的鎮院之寶。

"張伯駒先生捐獻的任何一件東西,用什麼樣的形容詞來形容它的價值都不為過。"電視紀錄片《故宮》的策劃之一、紫禁城出版社社長章宏偉由衷地感慨,章宏偉說,為故宮做捐獻的最頂尖的有兩位,一位是捐瓷器的孫瀛洲,一位則是捐書畫的張伯駒。陸機的《平復帖》,是現今傳世墨蹟中的"開山鼻祖"。雖長不足一尺,只有9行字,卻蓋滿了歷代名家的收藏章記,朱印累累,滿紙生輝,被收藏界尊為"中華第一帖";隋代大畫家展子虔所繪的《遊春圖》,距今1400多年,被認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幅畫作。"這幾樣東西父親隨便留給我們一件,就夠我們幾代人吃不完的,那可是百萬富翁、千萬富翁啊!"張伯駒與潘素惟一的女兒、73歲的張傳彩老人笑咪咪地說。父親在後海留下的惟一一所老宅因年久而修繕,她與老伴樓宇棟兩位白髮蒼蒼的老人,一大早便冒雨搭公共汽車來約定地點接受採訪。從外套後面不小心露出來掛著月票的紅繩,讓人很難想像眼前這位衣著樸素的七旬老人,曾經是鼎盛時期在北京擁有數處院落、那個顯赫而富有的張家大小姐。

1956年7月,時任文化部部長沈雁冰(茅盾)親筆為捐獻8件國寶的張伯駒頒發了一個褒獎令,這張薄薄的紙片,被張家仔仔細細地保存著,它也見證了一個深愛中華文化的人為保存本民族文化遺產所做的偉大貢獻。

以下是張伯駒捐獻的書畫絕品:

《平復帖》

《平復帖》為西晉大文人陸機手書真跡,距今已有近1700年,比王羲之的手跡還早七八十年,是現今傳世墨蹟中的"開篇鼻祖"。它長不足一尺,只有9行字,卻蓋滿了歷代名家的收藏章記,朱印累累,滿紙生輝,被收藏界尊為 "中華第一帖"。


《遊春圖》

《遊春圖》為隋代大畫家展子虔所繪,距今1400多年,被認為中國現存最早的一幅畫作,歷代書畫界都將其奉為絕無僅有的極品,有人稱它是"國寶中的國寶"。《遊春圖》畫卷長二尺有餘,運筆精到,意趣無限,素有"天下第一畫卷"的美稱。

杜牧《張好好詩卷》

杜牧,唐代詩人、書法家。杜牧《張好好詩》等真跡能流傳至今,實在是一個奇跡。

元錢選《山居圖卷》

趙佶《雪江歸棹圖卷》

趙佶《雪江歸棹圖卷》,趙佶即宋徽宗。

宋黃庭堅《諸上座帖》

范仲淹的《道服贊》


《百花圖》

《百花圖》宋代楊婕妤(jié yú)的作品,為素絹本,畫卷長3米24,分為十七段,每段畫一種花卉或景物,畫筆精麗,書法俊秀--這幅畫卷被認為中國繪畫史上保存下來的第一位女畫家的作品,被歷代宮廷和大收藏家視為絕代珍品,張伯駒本人也對其加蓋的收藏印章。

《上陽臺帖》

《上陽臺帖》為唐代大詩人李白所書自詠四言詩,也是其唯一傳世的書法真跡;紙本,縱28.5cm,橫38.1cm。草書5行,共25字;款署"太白"二字;引首清高宗弘曆楷書題"青蓮逸翰"四字,正文右上宋徽宗趙佶瘦金書題簽:"唐李太白上陽臺"七字。後紙有宋徽宗趙佶,元張晏、杜本、歐陽玄、王餘慶、危素、騶魯,清乾隆皇帝題跋和觀款。卷前後鈐有宋趙孟堅"子固"、"彝齋"、賈似道"秋壑圖書",元"張晏私印"、"歐陽玄印"以及明項元汴,清梁清標、安岐、清內府,近代張伯駒先生等鑒藏印;實乃曠世絕品!

1982年正月,參加宴會歸來的張伯駒突患感冒,被送進北大醫院,因所謂"級別不夠"不能住雙人或單人病房,張伯駒和七八位病人擠在一個病房,不時有重病號抬進來,死的人被拉出去,心緒不安的老人便要回家,2月26日,等到女兒終於拿到同意調換醫院的"批令"時,張伯駒卻不幸離開人世,享年84歲。

張伯駒一生捐獻的國寶,在當時便有人估計已高達億元之巨,但隨著古代書畫價格的上漲,又何止這個數目 ,他的大儒景行、菩薩慈行、高道善行是中國文化藝術史上一座無法逾越的豐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