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什麼?螞蟻和京東都不做金融了!背後的原因讓人唏噓!

開門見山。 從互聯網金融, 到金融科技, 再到科技, 中國的互聯網公司終於領悟:天下或許是天下人的天下, 金融只能是持牌者的金融。 無論新金融還是老金融, 都不例外。

在新金融巨頭及創業公司遭受監管整頓的同時, 傳統金融機構開始大舉殺入, 乃至以收割者的姿態高歌猛進。

正如新金融琅琊榜在《科技會顛覆銀行, 但顛覆者只能是銀行自己》所指出的那樣, 商業銀行對金融科技的重視程度, 已經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 這種重視絕非流於口號和形式, 而是實實在在地在探索、在行動。 銀行進軍金融科技的“集結號”已經吹響了。

此一時, 彼一時。 金融作為一個特殊領地, 原本就不可能是互聯網公司的天下。

不做金融了

據新浪財經報導, 在近期舉行的博鼇亞洲論壇間隙, 京東金融CEO陳生強稱, 未來京東金融將不再做金融。 京東金融將把全部的金融資產轉讓給銀行等金融機構,

而京東金融扮演的角色是為金融機構服務, 即全部業務轉為To B, 做科技型產品服務。

事實上, 從今年初以來, 京東金融對外不再提自身是一家金融科技公司, 而是科技公司。 而早在2017年初, 螞蟻金服就宣佈, 將自身定位為TechFin, 以後只做技術(Tech), 幫助機構做好金融(Fin)。 在去年6月的螞蟻財富開放平臺大會上, 螞蟻金服CEO井賢棟將螞蟻金服定位為一個科技公司, 而進入金融領域則是“一不小心”。

根據騰訊最新財報, 目前騰訊FiT的金融相關業務已經成為其重要營收來源, 並且增長迅速, 卻極少顯山露水, 在財報中依然被納入“其他業務”。

螞蟻金服和京東金融的先後轉向, 以及騰訊金融的刻意低調, 是金融強監管時代的必然結果。

除了相對微觀層面的業務管控, 諸如校園貸、現金貸和非標產品, 更具深意的是, 《關於加強非金融企業投資金融機構監管的指導意見》和《金融控股公司監管辦法》即將出臺。

用不了多久, 無論是背景複雜的民營金控巨頭, 還是近年來崛起的新金融巨頭,

都將正式被納入監管。 (參見《民營金控的黃昏》)

如今, 從政治正確性的角度而言, 金融越來越敏感, 於是金融科技都未必安全, 只能退回到科技二字。

牌照還是要拿

有意思的是, 在接受新浪財經採訪時, 陳生強還提到, 儘管宣佈不再做金融, 但是京東金融並沒有放棄獲取金融方面的各類牌照。

他給出的理由是, 如果沒有牌照, 無論是基金、支付還是小貸, 所有的事情全部做不了, 這是為了合規的考慮, 因為未來的金融監管將越來越趨嚴。

不僅是京東金融, 螞蟻金服和百度金融都是如此。 他們一方面努力淡化金控色彩, 更多強調自身的技術能力, 另一方面依然想方設法、通過各種途徑獲取金融牌照。

作為行業裡金融牌照最齊全的巨頭, 螞蟻金服曾對外稱:“螞蟻金服目前申領牌照所從事的金融業務, 目的並不在金融本身。 我們是想通過這些試驗田, 去沉澱底層的技術, 這些技術也會開放地去幫助金融機構做好Fin。 ”

這並不難理解, 如果沒有一線的金融業務經驗, 這些公司很難真正具備可以對外輸出、服務金融機構的能力。但是強監管之下,巨頭們又希望盡可能規避監管。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BATJ的姿態或許可以理解為:戰可以不打,但是槍桿子還是要有。

畢竟,監管是有週期性的,萬一未來還要和大銀行、大保險公司們開戰呢?

正規軍駕到

2013年以來,由互聯網公司主導的互聯網金融浪潮興起,在中國金融市場引起轟動,傳統金融機構自此開始重視面向C端使用者的產品開發與技術創新,一些銳意進取的機構更是奮起直追,全面發力金融科技。

就在傳統金融機構不斷醒來的同時,監管逐漸收緊,大量無資質、無專業背景的草根軍團被驅逐出局,極少數羽翼漸豐的新金融巨頭們被上了“緊箍咒”,不得不將業務重心轉向與金融機構合作,向後者提供服務,這才有了去年BATJ與大銀行的聯姻潮。

另外,國內大中型商業銀行的技術基礎本來就不弱,只要轉變觀念、形成共識,在體制機制上稍稍鬆動,就大有可為。更何況,絕大部分金融科技創業公司,並沒有形成真正的核心競爭力,不過是監管套利的產物。

眼下,傳統金融機構正在全面反撲,它們除了根基強大,在合規上還具有天然的優勢。如果說新金融巨頭面臨的抉擇是轉型和蟄伏,那麼眾多創業公司的命運很可能是被碾壓。

這些公司很難真正具備可以對外輸出、服務金融機構的能力。但是強監管之下,巨頭們又希望盡可能規避監管。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BATJ的姿態或許可以理解為:戰可以不打,但是槍桿子還是要有。

畢竟,監管是有週期性的,萬一未來還要和大銀行、大保險公司們開戰呢?

正規軍駕到

2013年以來,由互聯網公司主導的互聯網金融浪潮興起,在中國金融市場引起轟動,傳統金融機構自此開始重視面向C端使用者的產品開發與技術創新,一些銳意進取的機構更是奮起直追,全面發力金融科技。

就在傳統金融機構不斷醒來的同時,監管逐漸收緊,大量無資質、無專業背景的草根軍團被驅逐出局,極少數羽翼漸豐的新金融巨頭們被上了“緊箍咒”,不得不將業務重心轉向與金融機構合作,向後者提供服務,這才有了去年BATJ與大銀行的聯姻潮。

另外,國內大中型商業銀行的技術基礎本來就不弱,只要轉變觀念、形成共識,在體制機制上稍稍鬆動,就大有可為。更何況,絕大部分金融科技創業公司,並沒有形成真正的核心競爭力,不過是監管套利的產物。

眼下,傳統金融機構正在全面反撲,它們除了根基強大,在合規上還具有天然的優勢。如果說新金融巨頭面臨的抉擇是轉型和蟄伏,那麼眾多創業公司的命運很可能是被碾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