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讀《論語》有感

讀《論語》有感

作者:常思思

“天不生仲尼, 萬古長如歌”一語雖有些浮誇, 但一針見血的道出了孔子的想和著作對中國幾千年的文化以及歷史的影響。

悠悠華夏五千載, 《論語》是璀璨文化中一顆耀眼的明珠。 打開《論語》去讀, 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 看到群雄逐鹿, 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 產生了孔子這個偉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 於歷史的今天, 瞻仰《論語》的演說者――孔子。

古者有雲:“知人論世”, 讀書學習, 就要瞭解研究一個人的時代背景, 才能就事論事。 孔子, 前551――前479年, 名丘, 字仲尼, 魯國人。 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早年喪父, 家境衰落, 雖然生活貧苦, 但他十五歲即“志於學”。 孔子“三十而立”並開始授徒講學, 私學的創設更是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傳統, 進一步促進了學術文化的下移。 孔子50歲左右事政, 頗有政績, 後因不滿魯國國君的昏庸, 帶領弟子周遊列國, 顛沛流離14年一路宣傳他的“仁禮”主張。 《論語》是孔子思想的主要載體, 這本自古被譽為“四書”之一的經典, 記錄了孔子及弟子的言行舉止, 論述了孝道、治學、為政、治國等思想包含了無數發人深省的道理。 歌德曾經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談話。 ”是的, 讀好書, 就像結交了良師益友, 使我們受益匪淺;讀好書, 就猶如沐浴在溫暖的春風裡,
使我們心曠神怡;讀好書, 就如同找到了快樂的源泉, 使我們領悟到快樂的真諦!我之所以讀《論語》這本書是試圖認識孔子這樣一位元有教無類, 亦師亦友的聖人, 想深入瞭解孔子及其弟子的生活, 想從中尋覓修身養德的方法, 於是我走進了《論語》的世界。

讀《論語》就是一個審視社會, 反省自身的過程。 羅曼.羅蘭曾說過:“從來沒有人讀書, 只有人在書中讀自己發現自己或檢查自己。 ”培根說:“讀書在於造成完全的人格。 ”孔子的得意門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大概的意思是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呢?春秋時代,

社會變化十分劇烈, 反映在意識領域中, 即人們的思想信仰開始發生動搖, 傳統觀念似乎在人們的頭腦中出現危機, 於是, 曾參提出了“反省內求”的修養辦法, 不斷檢查自己的言行, 使自己的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 《論語》中多次談到自省的問題, 要求孔門弟子自覺的反省自己, 進行自我批評, 加強個人思想修養和道德修養, 改正個人言行舉止的各種錯誤, 這種自省的道德修養方式在今天仍值得借鑒的地方, 因為他特別強調進行修養的自覺性。 君子慎其獨, 一個人在獨處的時候也能嚴格的要求自己, 不做任何不道德的行為, 維護好自身的形象, 也不失為是一種自省自律。
諸葛亮的《試子書》中曾說到“靜以修身, 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 非寧靜無以致遠”,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 司馬遷忍辱負重完成了《史記》, 他們都是在困境中崛起, 在逆境中求生, 在失敗中沉澱自己, 反省自己, 最終走向光明邁向成功, 他們難道不可以稱得上典範, 稱得上慎獨君子?慎獨是一種修養, 是一種自律, 是一種坦蕩, 學會反省, 學會從別人身上看到自己, 修善自己, 成為一個人慎獨之人。

孔子講究孝道, 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子曰:“父在, 觀其志;父沒, 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 可謂孝矣。 ”說的是如果子女在父母去世之後仍不改變父親的教誨與合理的安排, 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 孔子的弟子曾參, 以孝著稱。 少年時期家貧,

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中來了客人, 母親不知所措, 就用牙咬了自己的手指。 曾參忽然覺得心疼, 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 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 跪問緣故。 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 我咬手指盼你回來。 ”曾參於是接見客人, 以禮相待, 便有了齧指痛心的故事。 盡孝說難不難, 子路百里負米, 子騫蘆衣順母, 或許孝只是一個小小的舉動;替父母提一提鞋, 洗一洗衣服, 分擔一點家務, 體貼一下, 體諒一下父母,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不要輕易用譏諷的言語或惡劣的行為去傷害愛你的人, 尤其你的家人……為人應詩書立業, 孝悌做人。 孝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應該一脈相承。 清者有雲“百善孝為先, 萬惡淫為源, 長存仁孝心, 則天下凡不可為者, 皆不忍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但在這個燈紅酒綠,良莠不齊的複雜社會裡,或因自私,或因貪婪,或因誘惑等導致人心渙散,思想道德滑坡,孝漸漸地也在褪色。忤逆父母,撒謊成性,違紀違法,甚至有人不願意贍養自己的父母。自幼,爺爺奶奶父母就告訴我養兒防老,父母養育子女是應盡的責任,子女贍養老人就是應盡的孝道和義務。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無知的孩子。我們家繼承了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吃飯時晚輩為長輩提凳子,碗筷為長輩雙手遞上,聽從長輩的教導,吸取長輩的經驗教訓,多的是溝通和愉悅,少的是糾紛和誤會,家庭氣氛和睦而活躍。父親用最通俗的語言告訴我:“一個家庭的家風,一個家庭的孝順,有時可以從老人的健康程度和活的年歲來看。”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教科書也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師,從小我就銘記父母的教誨,在父母的引導下,看見老人下樓過馬路,扶一下;老人喝水,倒一下水泡一下茶;老人父母洗腳提一下拖鞋,甚至親手為他洗一下……這些司空見慣的小事我早已習以為常,但現在由於上大學出門在外,只能通過電話,視頻跟家人噓寒問暖一下,只能通過假期來抓緊時間來做一下,哪怕只是簡單的放下手機,陪家人看看電視,聊一會兒天……因為每當牽起爺爺奶奶長滿斑跡的手,看著父母日漸花白的頭,陪著他們一步一步的慢步街頭,我總會在想,歲月充滿了太多的無知,且行且珍惜!因為我不想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時間都去哪兒了,還好,我們家已經是四世同堂的大家族了。“馬馳未覺西南遠,鳥哺何辭日夜飛”,老烏鴉餵養大小烏鴉,在老烏鴉年邁無力,不能覓食時小烏鴉便銜食喂母親以為回報,烏鴉反哺,羊羔跪乳,連動物都知道對父母對長輩感恩敬孝,作為有良知的人,為何不像孔子所說“孝子之事親之,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呢?

現在網上流行這樣一句話,人生中最可怕的不是碌碌無為,而是你不努力還安慰自己平凡可貴。對於滿足於現狀的人很多人,這句話仿佛再適合不過。從離我們最近的人,從我們大學生自身看,經歷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成功進入大學,或憑實力洋洋得意,或因運氣沾沾自喜,或因大學環境舒緩而開始鬆懈於學習,生活便開始貪圖享樂,泡吧、打遊戲,吃喝玩樂,紙醉金迷,人開始變得慵懶而頹廢,生活變得乏味而漫無目的。玩玩得不盡興無新意,學學得不專注不殷實,所以到了畢業之際才發現自己碌碌無為,不知去向。自己的論文方向從何下手?自己的從業方向如何選擇?又以什麼優勢被單位選擇,自己的人生方,向未來又在哪裡?又該用什麼樣的方法技能去融入社會去謀生?這些問題的來源歸結於一句話:“The problem is, you haven't read much but have been thinking too much.”這句話來自中國著名的作家、翻譯家楊絳先生,大意為“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的太多。”是的,作為學生用空閒的時間去想太多,想吃喝玩樂亦或者其他,而不是捧起一本書去讀去吸收知識,去書中尋找自己,借鑒別人,就是一個學生最大的悲哀,現在不忙,以後更茫!初入大學不開始沉澱下來靜心去學習,惰性便會伸出他的魔爪讓你一蹶不振,別人大一一開始便努力考各種資格證,你卻在熬夜打遊戲,別人打開始考其他資格證,你卻忙於失戀中悲痛……當別人大二考英語六級證書時,你卻才開始醒悟該考一個英語四級證書了。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同樣的機會次數,你卻永遠比別人慢一步,甚至機會來了也不一定能成功,到最後,別人擁有碩果累累的證書,而自己卻寥寥無幾,同一個專業,卻有不同的水準,不一樣的層次,擇業又是一次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自己有什麼資格什麼優勢去爭取,只有迷茫,只有比別人更忙。忙著考證,忙著畢業論文寫作,忙著為工作奔走,忙著迷茫……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謙虛讓人進步,初為大學生,應除去自己“大學生”的頭銜,端正學習態度依然像高中時期一樣勤奮,刻苦像海綿一樣吸收精華,凝聚力量。書猶藥也,善讀可以醫愚,溫故而知新。我與孔子老先生一樣志在先學為人而後志學,而在學習上,我又同意孔子學與思的主張,這便是孔老先生所說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讀書學習,而不思考問題就會罔然無知而沒有收穫;只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而不能肯定。孔子認為在學習過程中學和思不能偏廢,他指出了學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學的弊端。只有將學與思相結合,才可以使自己成為有道德有學識的人。這種思想對於今天學習的我們,對於教育活動都有其值得肯定的價值,所以我才更加相信池田大作的那句話――讀書不光能補充知識,還可以通過書籍使作者與讀者在對話中,產生生命的共鳴,共同塑造人生。

讀《論語》是一次旅行,漫長卻不苦悶。彌留在充滿油墨清香的字裡行間感受著儒學的思想魅力:那是“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踏實與求是;那是“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的明達與誠懇;那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仁愛與正直,那是“人不知而不慍”的包容與豁達……道不盡,言不窮,《論語》所充盈的儒家氣息是如此的濃厚,如此的莊重而深邃,沿途的每一處風景都足以令我心神嚮往,留戀忘返。

讀《論語》,是一場洗禮。讓原本枯槁的心靈得儒學的甘霖以滋養,讓原本疲乏的思維得精妙的哲語以啟迪,那一句句驚奇犀利的語言,那一頁頁平實卻韻味深遠的文字震醒了你我昏昏欲睡的文化休養的心。

讀《論語》,于心靈間,蕩漾起一片純淨。

皆不忍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但在這個燈紅酒綠,良莠不齊的複雜社會裡,或因自私,或因貪婪,或因誘惑等導致人心渙散,思想道德滑坡,孝漸漸地也在褪色。忤逆父母,撒謊成性,違紀違法,甚至有人不願意贍養自己的父母。自幼,爺爺奶奶父母就告訴我養兒防老,父母養育子女是應盡的責任,子女贍養老人就是應盡的孝道和義務。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無知的孩子。我們家繼承了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吃飯時晚輩為長輩提凳子,碗筷為長輩雙手遞上,聽從長輩的教導,吸取長輩的經驗教訓,多的是溝通和愉悅,少的是糾紛和誤會,家庭氣氛和睦而活躍。父親用最通俗的語言告訴我:“一個家庭的家風,一個家庭的孝順,有時可以從老人的健康程度和活的年歲來看。”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教科書也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師,從小我就銘記父母的教誨,在父母的引導下,看見老人下樓過馬路,扶一下;老人喝水,倒一下水泡一下茶;老人父母洗腳提一下拖鞋,甚至親手為他洗一下……這些司空見慣的小事我早已習以為常,但現在由於上大學出門在外,只能通過電話,視頻跟家人噓寒問暖一下,只能通過假期來抓緊時間來做一下,哪怕只是簡單的放下手機,陪家人看看電視,聊一會兒天……因為每當牽起爺爺奶奶長滿斑跡的手,看著父母日漸花白的頭,陪著他們一步一步的慢步街頭,我總會在想,歲月充滿了太多的無知,且行且珍惜!因為我不想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時間都去哪兒了,還好,我們家已經是四世同堂的大家族了。“馬馳未覺西南遠,鳥哺何辭日夜飛”,老烏鴉餵養大小烏鴉,在老烏鴉年邁無力,不能覓食時小烏鴉便銜食喂母親以為回報,烏鴉反哺,羊羔跪乳,連動物都知道對父母對長輩感恩敬孝,作為有良知的人,為何不像孔子所說“孝子之事親之,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呢?

現在網上流行這樣一句話,人生中最可怕的不是碌碌無為,而是你不努力還安慰自己平凡可貴。對於滿足於現狀的人很多人,這句話仿佛再適合不過。從離我們最近的人,從我們大學生自身看,經歷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成功進入大學,或憑實力洋洋得意,或因運氣沾沾自喜,或因大學環境舒緩而開始鬆懈於學習,生活便開始貪圖享樂,泡吧、打遊戲,吃喝玩樂,紙醉金迷,人開始變得慵懶而頹廢,生活變得乏味而漫無目的。玩玩得不盡興無新意,學學得不專注不殷實,所以到了畢業之際才發現自己碌碌無為,不知去向。自己的論文方向從何下手?自己的從業方向如何選擇?又以什麼優勢被單位選擇,自己的人生方,向未來又在哪裡?又該用什麼樣的方法技能去融入社會去謀生?這些問題的來源歸結於一句話:“The problem is, you haven't read much but have been thinking too much.”這句話來自中國著名的作家、翻譯家楊絳先生,大意為“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的太多。”是的,作為學生用空閒的時間去想太多,想吃喝玩樂亦或者其他,而不是捧起一本書去讀去吸收知識,去書中尋找自己,借鑒別人,就是一個學生最大的悲哀,現在不忙,以後更茫!初入大學不開始沉澱下來靜心去學習,惰性便會伸出他的魔爪讓你一蹶不振,別人大一一開始便努力考各種資格證,你卻在熬夜打遊戲,別人打開始考其他資格證,你卻忙於失戀中悲痛……當別人大二考英語六級證書時,你卻才開始醒悟該考一個英語四級證書了。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同樣的機會次數,你卻永遠比別人慢一步,甚至機會來了也不一定能成功,到最後,別人擁有碩果累累的證書,而自己卻寥寥無幾,同一個專業,卻有不同的水準,不一樣的層次,擇業又是一次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自己有什麼資格什麼優勢去爭取,只有迷茫,只有比別人更忙。忙著考證,忙著畢業論文寫作,忙著為工作奔走,忙著迷茫……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謙虛讓人進步,初為大學生,應除去自己“大學生”的頭銜,端正學習態度依然像高中時期一樣勤奮,刻苦像海綿一樣吸收精華,凝聚力量。書猶藥也,善讀可以醫愚,溫故而知新。我與孔子老先生一樣志在先學為人而後志學,而在學習上,我又同意孔子學與思的主張,這便是孔老先生所說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讀書學習,而不思考問題就會罔然無知而沒有收穫;只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而不能肯定。孔子認為在學習過程中學和思不能偏廢,他指出了學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學的弊端。只有將學與思相結合,才可以使自己成為有道德有學識的人。這種思想對於今天學習的我們,對於教育活動都有其值得肯定的價值,所以我才更加相信池田大作的那句話――讀書不光能補充知識,還可以通過書籍使作者與讀者在對話中,產生生命的共鳴,共同塑造人生。

讀《論語》是一次旅行,漫長卻不苦悶。彌留在充滿油墨清香的字裡行間感受著儒學的思想魅力:那是“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踏實與求是;那是“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的明達與誠懇;那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仁愛與正直,那是“人不知而不慍”的包容與豁達……道不盡,言不窮,《論語》所充盈的儒家氣息是如此的濃厚,如此的莊重而深邃,沿途的每一處風景都足以令我心神嚮往,留戀忘返。

讀《論語》,是一場洗禮。讓原本枯槁的心靈得儒學的甘霖以滋養,讓原本疲乏的思維得精妙的哲語以啟迪,那一句句驚奇犀利的語言,那一頁頁平實卻韻味深遠的文字震醒了你我昏昏欲睡的文化休養的心。

讀《論語》,于心靈間,蕩漾起一片純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