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行走山西長城

偏關長城

大同得勝堡

右玉殺虎口

“萬里長城萬里長, 長城外面是故鄉……”, 這是一首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歌曲。 長城, 承載了兩千多年的歷史與文化, 也經歷了太多的滄桑和榮辱, 它既是卓越的軍事防禦工程, 又是華夏傳統人文精神的具體體現。

山西自古以來就是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衝突與融合的前沿, 特殊的地理位置, 使山西境內的古長城, 在中國萬里長城宏偉博大的版圖中, 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重要戰略地位

從戰國到明清的兩千多年時間裡, 山西境內的長城總長度累計3500多公里, 屬長城分佈較多的省份之一, 最早的長城可以追溯到西元前369年三家分晉之後。 現存較完整的城牆和遺跡有1500多公里, 按朝代可分為戰國長城、東魏長城、北齊長城、北周長城、隋長城、宋長城、明長城、清長城。

其中以明代修築的長城規模為最大, 前後共修築了154年。 明王朝, 將北方長城劃為九個防守區域, 史稱“九鎮”。 其中, 山西境內赫赫有名的當屬太原鎮和大同鎮, 並稱為“九邊重鎮”。 由此可見, 山西地域位置在當時是何等的重要。 歷經600余載戰爭和自然血雨腥風的過度磨礪, 仍然高聳屹立, 成為三晉大地上壯美感人的視覺史詩。

山西長城, 或騰躍於五臺山崇山峻嶺, 或匍匐在荷葉坪高山草甸, 或隱伏于管涔山茫茫林海, 或伴著麥浪徜徉于黃河岸畔、黃土高坡, 或迎著朔風疾馳過關城隘口、軍鎮堡寨。

內長城從偏關縣柏楊嶺堡起始, 向西一路串起偏頭、甯武、雁門、平型四大名關,

在五臺山東大門——龍泉關前翻過太行山脈、進入河北平原。 俯仰間仿佛回到千年前“三關平行勢逶迤, 落日連城鼓角多”的宋遼對峙。

外長城從陝西府谷縣跨過黃河進入山西, 一路北上至老牛灣折而東行, 串聯起右玉、左雲、大同、陽高、天鎮五大軍鎮。 沉吟間盡是陸放翁“夜闌臥聽風吹雨, 鐵馬冰河入夢來”的家國情懷。

深厚文化內涵

山西長城是壯麗的、秀美的, 無論從修築形制, 還是從歷史地位、文化內涵, 在全國皆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歷史價值和學術價值。

山西長城體現了遠古先民和當時軍事家非凡的聰明才智。 沿線除建有眾多重要關隘外, 還有各類屯兵的營堡以及眾多的敵臺、馬面、烽墩等配套軍事設施。 境內的關隘口子多為地形險要、易守難攻的咽喉要道、軍事要塞。

烽火臺主要用於傳遞軍情資訊, 就有古代“晝點狼煙”“夜舉火堆”的習慣。

行走在山西長城上, 依稀可以看到當年胡服騎射創建雲中城的趙武靈王, 白登兵敗開啟和親歷史的漢高祖劉邦, 雁門道上出塞、歸漢的王昭君與蔡文姬, 躍馬揚鞭北擊匈奴的李牧、李廣、衛青、霍去病, 融合胡漢奠基隋唐盛世的魏孝文帝, 高唱《敕勒歌》鼓舞軍心的北齊大將斛律金, 開宗立派救度蒼生的慧遠、曇鸞、窺基, 吞併燕雲十六州開創大遼帝國的耶律阿保機, 誓死奮戰守衛三關的楊家將, 高歌“問世間情為何物”的元好問, 詩書醫畫冠絕一時的傅青主, 十裡鑾儀朝聖五台的康熙乾隆……

長城和長城上的古代關隘, 曾割斷了民族之間的戰爭,促進了各民族的融合。作為戰爭的遺跡,山西長城已變成一份獨特的文化遺產,成為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珍貴實物。

古今縱觀,長城就像一座座內容龐大的建築博物館,一座座關隘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建雕塑樣本。長城博覽在山西,無論從建制、樣式、規模及地理位置來看,都充滿著一種不屈與不羈的陽剛之美。那一份歷久彌新而又內涵豐富的至簡至潔的建築美感,需要我們無數次的走進關隘,觸摸長城,觸摸真實的歷史,觸摸那一段段我們想要探究和瞭解的歲月……

大同重鎮 存遺豐厚

大同長城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大同自古就是南方農耕文明和北方遊牧民族的分割線,為九邊重鎮之一,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大同長城歷史悠久,歷朝歷代都有長城遺跡,包括:趙長城、秦長城、漢長城、北魏長城、隋長城、金長城、明長城、清長城。2009年公佈的長城資源調查資料中,大同市境內明代長城343.149千米。

邊牆五堡是指大同明長城上修建的堡城。大同鎮邊牆五堡有內五堡、外五堡、塞外五堡之分。通常說的“邊牆五堡”是指“內五堡”,即鎮邊、鎮川、宏賜、鎮魯、鎮河五堡,均在大同城北。如今由鎮邊堡西經三墩、鎮川口,西跨西寺梁山,抵宏賜堡這段內五堡長城,為黃土夯築,牆體十分堅固,保存較好,城牆高5米以上,是大同市境內明長城較為突出地段,又與永固陵、萬年堂鄰近,是邊塞風情旅遊的最佳地段。

雄奇忻州 威震三關

忻州,扼“晉陽北路門戶”,險關要塞,商賈往來,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作為防禦性質的古代軍事建築,忻州長城分佈區域是山西省內最大的。據記載,14個縣(市、區)中13個有長城。

忻州長城從戰國到明清,兩千多年的時間裡,忻州長城的修築總長度約為1000多公里,有戰國趙國長城、漢長城、北魏長城、東魏長城、北齊長城、隋長城、宋長城、明長城。據考察,忻州境內現存較完好的早期長城共有229.857公里,明長城有248.731公里,共計478.588公里。著名的“外三關”金雁門、銅偏關、鐵甯武,即為當時北方遊牧民族南下必經之地,在戰略防禦上具有舉足輕重的軍事意義和重要地位。

朔州古風 塞外詩情

朔州位於山西西北部黃土高原,北接大漠,南扼雁門、甯武、偏頭三關,西望黃河,東接恒山,外長城阻其北,內長城護其南,桑乾河、滄頭河貫穿其間,山川布列,層巒峻岡,地理位置極為險要,自古為北方遊牧民族南下、中原農耕民族北上的衝突地帶,亦為民族融合、和諧共處之地。

朔州內外長城修築歷史悠久,遠至戰國時期,近到明代,歷經2000餘年。由於時代久遠,遺存到今天的主要為明長城。右玉縣、平魯區境內明代外長城長約125公里,朔城區、山陰縣、應縣境內明代內長城長約160公里,內外長城共計300餘公里。長城線上每隔100米-800米築有牆台或敵樓,內側附近建屯軍城堡,常駐守軍,平時屯田,應急出征。明代外長城屬大同鎮防守,內長城屬山西鎮(亦稱太原鎮)防守,兩鎮一前一後構成防禦邊塞的兩道銅牆鐵壁,為護衛京師、遮罩三晉的戰略要地。

魅力陽泉 京畿要塞

陽泉地處“三晉要衝”,地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巍巍獅腦山,滾滾洮河水,山西東大門的險要位置,曾經被英勇善戰的平陽公主鎮守,所以提起陽泉,首先想到的是“萬里長城第九關”的娘子關。而明朝京西四大名關之一的固關長城是國內保留較完整的現存唯一可考石砌內長城,是我國最早的明代內長城,有“小八達嶺之風韻”的讚譽。古時的險關要塞逐漸淡忘在歷史的車輪中,矗立在獅腦山主峰上的百團大戰紀念碑,將抗日戰爭中八路軍在華北地區作戰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在共和國的歷史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本報記者 王少斐 本欄圖片均為資料圖片

曾割斷了民族之間的戰爭,促進了各民族的融合。作為戰爭的遺跡,山西長城已變成一份獨特的文化遺產,成為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珍貴實物。

古今縱觀,長城就像一座座內容龐大的建築博物館,一座座關隘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建雕塑樣本。長城博覽在山西,無論從建制、樣式、規模及地理位置來看,都充滿著一種不屈與不羈的陽剛之美。那一份歷久彌新而又內涵豐富的至簡至潔的建築美感,需要我們無數次的走進關隘,觸摸長城,觸摸真實的歷史,觸摸那一段段我們想要探究和瞭解的歲月……

大同重鎮 存遺豐厚

大同長城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大同自古就是南方農耕文明和北方遊牧民族的分割線,為九邊重鎮之一,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大同長城歷史悠久,歷朝歷代都有長城遺跡,包括:趙長城、秦長城、漢長城、北魏長城、隋長城、金長城、明長城、清長城。2009年公佈的長城資源調查資料中,大同市境內明代長城343.149千米。

邊牆五堡是指大同明長城上修建的堡城。大同鎮邊牆五堡有內五堡、外五堡、塞外五堡之分。通常說的“邊牆五堡”是指“內五堡”,即鎮邊、鎮川、宏賜、鎮魯、鎮河五堡,均在大同城北。如今由鎮邊堡西經三墩、鎮川口,西跨西寺梁山,抵宏賜堡這段內五堡長城,為黃土夯築,牆體十分堅固,保存較好,城牆高5米以上,是大同市境內明長城較為突出地段,又與永固陵、萬年堂鄰近,是邊塞風情旅遊的最佳地段。

雄奇忻州 威震三關

忻州,扼“晉陽北路門戶”,險關要塞,商賈往來,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作為防禦性質的古代軍事建築,忻州長城分佈區域是山西省內最大的。據記載,14個縣(市、區)中13個有長城。

忻州長城從戰國到明清,兩千多年的時間裡,忻州長城的修築總長度約為1000多公里,有戰國趙國長城、漢長城、北魏長城、東魏長城、北齊長城、隋長城、宋長城、明長城。據考察,忻州境內現存較完好的早期長城共有229.857公里,明長城有248.731公里,共計478.588公里。著名的“外三關”金雁門、銅偏關、鐵甯武,即為當時北方遊牧民族南下必經之地,在戰略防禦上具有舉足輕重的軍事意義和重要地位。

朔州古風 塞外詩情

朔州位於山西西北部黃土高原,北接大漠,南扼雁門、甯武、偏頭三關,西望黃河,東接恒山,外長城阻其北,內長城護其南,桑乾河、滄頭河貫穿其間,山川布列,層巒峻岡,地理位置極為險要,自古為北方遊牧民族南下、中原農耕民族北上的衝突地帶,亦為民族融合、和諧共處之地。

朔州內外長城修築歷史悠久,遠至戰國時期,近到明代,歷經2000餘年。由於時代久遠,遺存到今天的主要為明長城。右玉縣、平魯區境內明代外長城長約125公里,朔城區、山陰縣、應縣境內明代內長城長約160公里,內外長城共計300餘公里。長城線上每隔100米-800米築有牆台或敵樓,內側附近建屯軍城堡,常駐守軍,平時屯田,應急出征。明代外長城屬大同鎮防守,內長城屬山西鎮(亦稱太原鎮)防守,兩鎮一前一後構成防禦邊塞的兩道銅牆鐵壁,為護衛京師、遮罩三晉的戰略要地。

魅力陽泉 京畿要塞

陽泉地處“三晉要衝”,地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巍巍獅腦山,滾滾洮河水,山西東大門的險要位置,曾經被英勇善戰的平陽公主鎮守,所以提起陽泉,首先想到的是“萬里長城第九關”的娘子關。而明朝京西四大名關之一的固關長城是國內保留較完整的現存唯一可考石砌內長城,是我國最早的明代內長城,有“小八達嶺之風韻”的讚譽。古時的險關要塞逐漸淡忘在歷史的車輪中,矗立在獅腦山主峰上的百團大戰紀念碑,將抗日戰爭中八路軍在華北地區作戰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在共和國的歷史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本報記者 王少斐 本欄圖片均為資料圖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