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又見平遙”大型系列報導之一

又見平遙劇場外景。

演出之“回家”劇照。

4月23日, “又見平遙文化園”啟動儀式舉行。 從首演至今, 《又見平遙》這部我國北方第一部大型實景演藝已成功運營五年,

並由一部大劇成功拓展向酒店集群、國際電影展、品牌新街等。

五年, 對於漫長的中華五千年文明史, 對於悠長的2700年平遙古城史, 可能只是彈指一揮間。 但對於又見平遙, 對於平遙乃至晉中、山西旅遊, 卻是從一場大劇, 到一個文化旅遊產業集群的革新。

為此, 今天起, 本報推出“又見平遙”大型系列報導。

又見, 又一次遇見夢中的“你”。

從2013年到2018年, 5年的時間, 又見平遙從一場戲漸成一座地標。

一個城市或一個區域的地標, 會滋養一代人的記憶, 從而代代相傳, 化作精神永存。

在《人說山西好風光》第二季2017年山西省旅遊發展大會主辦城市競演“老記憶、新地標”評選活動中, 喬家大院被評選為晉中旅遊景觀“老記憶”,

《又見平遙》情境體驗劇被評選為晉中“新地標”。

又一個山西符號誕生

地標, 顧名思義, 就是地理標誌, 對於一個城市而言, 乃其標誌性區域或地點, 能充分體現一城一區的人文風貌及發展建設。 可以說, 地標就是一個地方的標誌性建築, 或自然或人文。 地標之於一地, 誠如孔子之喻, “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需要一種吸引力, 或者說是向心力。 要形成一個“場”, 能輻射到整個區域, 使其實現代表這個城市或區域;同時, 在滲入這個區域的邊邊角角, 體現在這個區域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又要凝聚成群, 卓爾而立。

而這必須是以文化積累為血肉。

《又見平遙》恰是一座真正有價值的“文化地標”:演出通過“選妻”“鏢師洗浴”“靈魂回家”“面秀”等片段,

凸顯了平遙人的道德傳統以及因為這種傳統而闡發的悲壯情懷。

這是一次走著體驗的靈魂穿越之旅, 正如平遙縣九成文化旅遊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在盼所言:“又見平遙”已成為一座“文化道場”, 而不僅僅是一場劇、一齣戲。

夜晚點綴平遙古城的璀璨“明珠”

“出鏢了——”這一句話喊了200年。 當再次回味時, 已然是現代。 又見平遙, 這座漢文化的宮殿, 這裡的每一堵牆、每一片瓦、每一個鐫刻與花紋, 都有著五千年的中華文化。

一鐵鍬下去, 鏟出來一個地標, 矗立起一杆大旗。 時間回溯到2012年, 從動工之初, 又見平遙劇場便見證著一個又一個奇跡。 大家現在看到的劇場, 是一座設計運用北方最具代表性的“黃土”與“灰瓦”,

然後以巧妙的穿插、懸挑、轉折、疊落等現代簡潔的手法聚合成的一座“靈氣往來、求之無端”的“舞動劇場”, 賦予建築以節奏感很強的造型意境, 並表達出傳統建築的精神內涵。

誰能想到, 當初劇場是一邊施工, 一邊調整圖紙。 “建築業的人士都瞭解, 劇場建築和五星級酒店建築是最難的, 要兼顧建築本身的美感和質感, 更要照顧到消費者的感官與感受。 ”九成文化旅遊投資有限公司行銷經理說, 當時劇場設計不僅要考慮導演的演出要求, 譬如音響、燈光的位置擺放;演員的出場方式;還要兼顧觀影者的感受, 通風口設置、消防安全設置,一項項要細化、統籌。 “北方第一座實景室內情景劇, 既是榮譽, 也是沉甸甸的責任, 因為無跡可循,

是一邊蓋一邊摸索經驗。 ”要知道, 當時專案還面臨一個“硬杠杠”, 劇場高度不得高於城牆, 11米多高的城牆, 15米高的劇場, 如何協調?無奈之余, 劇場向地底下挖6米, 新問題隨之出現, 通風設施怎麼弄?噪音太大影響觀感, 位置太高擔心沉悶……

即使如此, 平遙人卻創造了60天的“平遙速度”, 劇場多年運營, 無一個觀影者吐槽設施, 更無一例安全事故。 這, 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跡。

站在城牆上朝劇場望去, “古城”與“舞動的劇場”以一種奇妙的對話姿態相處——

劇場建築總高度為15米, 屬於低層建築, 整個劇場的功能部分和建築體塊在平面上展開, 占地面積大, 空間開闊, 有利於結合周圍環境。 劇場建築和山體景觀組成南北向景觀中軸線, 通過高低錯落、材質變化和空間的收縮、放大形成有特色的空間效果。 建築單體上,“土”和“瓦”的外立面材質延續到鋪地,與建築臨近的硬質鋪地和地面景觀完美融合。

場地東西兩側3米高的階梯型景觀退臺上,設置泛光照明,以不同亮度、不同陰影變化照明的搭配,使建築物在黑暗中獲得炫目亮麗的效果;南側挑出的屋面板下設置泛光照明,通過不同亮度的照明來強化屋面舞動的優美輪廓線;首層鏤空疊摞的瓦牆設置內透光照明等。這些,都使得燈光照耀下的建築在夜幕下熠熠生輝。

一磚一瓦講述著晉商誠信根文化

2013年2月18日,《又見平遙》正式開演。從專案運營開始,運營團隊就清晰地認識到,他們不是在賣一張又一張的演出票,他們是在做著一場山西晉商文化的靈魂輸出。“《又見平遙》到底好不好,不是我們自己說,得觀影者來評價。”時任行政總監、現任九成副總經理高新洲認為,成為地標,又見平遙實至名歸。

事實上,“地標”一詞,不僅僅指代建築本身的獨特性,更是其獨具內涵的排他性、唯一性。《人民日報》曾刊登《沒有靈魂的地標只是一堆磚頭》中所言:“不考慮城市文化,不顧及建築功能,這樣刻意打造的地標就沒有靈魂,只能算是一堆磚頭的堆砌。”

而《又見平遙》這一場戲,不僅建築功能頗具特色,城市文化體現得尤其淋漓盡致。《又見平遙》裡,一群有義之士遠赴北疆,在刀光劍影裡,完成了一次保“鏢——血脈”、保“德行”的悲壯行程,也寫就了一段令人潸然淚下的“誠信佳話”。

一個牌樓,一座大院,一個房間,都是一個故事。在這個劇場裡,每個物件上都印著祖先的烙印。可以說,又見平遙劇場已不僅僅是一個演出現場,還策馬揚鞭在歷史的長河中,從我們身邊走過的亦是傳承著中華民族文化的先人。尤其是有著晉商基因的先民,以一種強烈的、謙卑的精神,信仰著誠信。230多條鮮活的生命換回一個孩子,所展現的平遙城的仁德,山西人的仗義和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正是這個故事所要告訴我們的。老祖宗“以信贏天下”的德行和“以德聚人心”的智慧,穿越時空,直透人心。

晉商用人唯賢是舉,晉商向來重視誠信忠義,認為做生意本質上就是做人。《又見平遙》正是體現了平遙人的仁義精神及中國人對血脈傳承的重視。山西人做的不是生意,是德行。保住血脈,也是保住中國人的傳統。

一把黃土,經過若干年洗禮,成了一座城,而這座城形成了它特定的風土人情。“過年了,我要回家,這一個被感動的家,就是中國五千年的文明。我來自哪裡,要去往哪裡,最終,我們都是要回歸到根上來。”高新洲說。

喝著千年的老酒,品著穿越的風情,看著古人的鬧市,傳承著祖先的誠信。我們在講著黃土故事。

可以說,《又見平遙》是一種精神,一種文化,一種情懷,那裡有我們世代相傳的根的文化,和平遙對這種根文化的自信。

又見平遙抒寫了盪氣迴腸的傳奇

奇跡被稱為奇跡,就是因為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專案創造的平遙速度還未落下帷幕,2015年,又一個奇跡悄然誕生。

“我們做好了四年虧損的準備,四年後能持平,大夥兒就覺得這件事勝利了。”平遙縣旅發委主任侯世俊至今都忘不了聽到喜訊的那一刻,那是2015年臘月初一。“我們第一次實現了盈利,不到兩年的時間,不僅持平,還有盈利。”那一刻,九成公司的員工歡呼雀躍。

創造奇跡,尊稱地標,這一項項榮譽的背後,既有運營團隊夜以繼日、孜孜不倦的點滴工作,卻更離不開來自省、市、縣政府部門的強力支持。處在轉型綜改浪尖上的山西,再一次把目光聚焦在文化+旅遊的產業鏈上:如何才能把山西的旅遊景點資源點串成線,讓遊客吃在山西、住在山西、遊在山西,從而拉動山西旅遊業的發展,促進轉型良性發展。

2012年,作為山西省轉型發展項目,《又見平遙》橫空出世。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重大決策均要把關,市委、市政府成立專案協調組,支援專案建設。縣委、縣政府特事特批,各項籌備工作迅速展開。

“我當時在家,鄰居說古城以後每天都有真人演出,後來才知道叫《又見平遙》。”世代在平遙居住的梁娉娉回憶,當時《又見平遙》劇場還沒開始建,就在平遙人心裡掀起了大浪。“街頭巷尾最集中的話題就是《又見平遙》。沒人能夠想像出在自己生活的平遙城裡,怎樣實現實景演出。”梁娉娉說,等到開始建劇場,一動工氣勢就非同一般,許多平遙人沒事就溜達到工地旁邊瞅一瞅,有的人乾脆爬上城牆去看,但看來看去,仍是一頭霧水。

五年時間,“又見平遙”抒寫了一個盪氣迴腸的傳奇,讓人們無法抗拒。

《又見平遙》大型實景演藝專案是“又見系列演藝專案”在中國北方地區的第一個專案。在侯世俊的記憶中,首演當年接待遊客量就達到了26萬人次,到了2014年,則是35萬人次,2015年為40多萬人次,2016年為56萬人次,2017年為60萬人次。門票收益也是一路上漲,2013年為3400萬元,2014年為4800萬元,2015年為6500萬元,2016年為8200萬元,2017年為10107萬元。

五年多的演出證明,《又見平遙》不僅有可觀的經濟收入,而且增加了一個瞭解平遙乃至山西文化的視窗,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質。

《又見平遙》的成功,在於它催生出的文化產業鏈,已經拉動了地區綜合效益的全面發展。實踐證明,《又見平遙》的成功,說明了省、市、縣政府的決策是正確的。最淺顯的一個例子是,《又見平遙》直接帶動數千人就業,讓平遙人民自覺不自覺地加大對古城、對演出的愛護,遊客旅遊環境顯著提升。

在當下,《又見平遙》二期的建成、平遙電影宮的強勢崛起,讓古城文化道場的“磁力”越發廣闊;在未來,平遙古城散發出的魅力,又豈僅僅是一座“活化石”所能涵蓋。每個人心底都有民族魂、文化魂,當故人再次踏上平遙的那一刻,當眼眸中出現《又見平遙》,久久凝視時,便會遇到夢中最美的“自己”!

本報記者 趙德偉

建築單體上,“土”和“瓦”的外立面材質延續到鋪地,與建築臨近的硬質鋪地和地面景觀完美融合。

場地東西兩側3米高的階梯型景觀退臺上,設置泛光照明,以不同亮度、不同陰影變化照明的搭配,使建築物在黑暗中獲得炫目亮麗的效果;南側挑出的屋面板下設置泛光照明,通過不同亮度的照明來強化屋面舞動的優美輪廓線;首層鏤空疊摞的瓦牆設置內透光照明等。這些,都使得燈光照耀下的建築在夜幕下熠熠生輝。

一磚一瓦講述著晉商誠信根文化

2013年2月18日,《又見平遙》正式開演。從專案運營開始,運營團隊就清晰地認識到,他們不是在賣一張又一張的演出票,他們是在做著一場山西晉商文化的靈魂輸出。“《又見平遙》到底好不好,不是我們自己說,得觀影者來評價。”時任行政總監、現任九成副總經理高新洲認為,成為地標,又見平遙實至名歸。

事實上,“地標”一詞,不僅僅指代建築本身的獨特性,更是其獨具內涵的排他性、唯一性。《人民日報》曾刊登《沒有靈魂的地標只是一堆磚頭》中所言:“不考慮城市文化,不顧及建築功能,這樣刻意打造的地標就沒有靈魂,只能算是一堆磚頭的堆砌。”

而《又見平遙》這一場戲,不僅建築功能頗具特色,城市文化體現得尤其淋漓盡致。《又見平遙》裡,一群有義之士遠赴北疆,在刀光劍影裡,完成了一次保“鏢——血脈”、保“德行”的悲壯行程,也寫就了一段令人潸然淚下的“誠信佳話”。

一個牌樓,一座大院,一個房間,都是一個故事。在這個劇場裡,每個物件上都印著祖先的烙印。可以說,又見平遙劇場已不僅僅是一個演出現場,還策馬揚鞭在歷史的長河中,從我們身邊走過的亦是傳承著中華民族文化的先人。尤其是有著晉商基因的先民,以一種強烈的、謙卑的精神,信仰著誠信。230多條鮮活的生命換回一個孩子,所展現的平遙城的仁德,山西人的仗義和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正是這個故事所要告訴我們的。老祖宗“以信贏天下”的德行和“以德聚人心”的智慧,穿越時空,直透人心。

晉商用人唯賢是舉,晉商向來重視誠信忠義,認為做生意本質上就是做人。《又見平遙》正是體現了平遙人的仁義精神及中國人對血脈傳承的重視。山西人做的不是生意,是德行。保住血脈,也是保住中國人的傳統。

一把黃土,經過若干年洗禮,成了一座城,而這座城形成了它特定的風土人情。“過年了,我要回家,這一個被感動的家,就是中國五千年的文明。我來自哪裡,要去往哪裡,最終,我們都是要回歸到根上來。”高新洲說。

喝著千年的老酒,品著穿越的風情,看著古人的鬧市,傳承著祖先的誠信。我們在講著黃土故事。

可以說,《又見平遙》是一種精神,一種文化,一種情懷,那裡有我們世代相傳的根的文化,和平遙對這種根文化的自信。

又見平遙抒寫了盪氣迴腸的傳奇

奇跡被稱為奇跡,就是因為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專案創造的平遙速度還未落下帷幕,2015年,又一個奇跡悄然誕生。

“我們做好了四年虧損的準備,四年後能持平,大夥兒就覺得這件事勝利了。”平遙縣旅發委主任侯世俊至今都忘不了聽到喜訊的那一刻,那是2015年臘月初一。“我們第一次實現了盈利,不到兩年的時間,不僅持平,還有盈利。”那一刻,九成公司的員工歡呼雀躍。

創造奇跡,尊稱地標,這一項項榮譽的背後,既有運營團隊夜以繼日、孜孜不倦的點滴工作,卻更離不開來自省、市、縣政府部門的強力支持。處在轉型綜改浪尖上的山西,再一次把目光聚焦在文化+旅遊的產業鏈上:如何才能把山西的旅遊景點資源點串成線,讓遊客吃在山西、住在山西、遊在山西,從而拉動山西旅遊業的發展,促進轉型良性發展。

2012年,作為山西省轉型發展項目,《又見平遙》橫空出世。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重大決策均要把關,市委、市政府成立專案協調組,支援專案建設。縣委、縣政府特事特批,各項籌備工作迅速展開。

“我當時在家,鄰居說古城以後每天都有真人演出,後來才知道叫《又見平遙》。”世代在平遙居住的梁娉娉回憶,當時《又見平遙》劇場還沒開始建,就在平遙人心裡掀起了大浪。“街頭巷尾最集中的話題就是《又見平遙》。沒人能夠想像出在自己生活的平遙城裡,怎樣實現實景演出。”梁娉娉說,等到開始建劇場,一動工氣勢就非同一般,許多平遙人沒事就溜達到工地旁邊瞅一瞅,有的人乾脆爬上城牆去看,但看來看去,仍是一頭霧水。

五年時間,“又見平遙”抒寫了一個盪氣迴腸的傳奇,讓人們無法抗拒。

《又見平遙》大型實景演藝專案是“又見系列演藝專案”在中國北方地區的第一個專案。在侯世俊的記憶中,首演當年接待遊客量就達到了26萬人次,到了2014年,則是35萬人次,2015年為40多萬人次,2016年為56萬人次,2017年為60萬人次。門票收益也是一路上漲,2013年為3400萬元,2014年為4800萬元,2015年為6500萬元,2016年為8200萬元,2017年為10107萬元。

五年多的演出證明,《又見平遙》不僅有可觀的經濟收入,而且增加了一個瞭解平遙乃至山西文化的視窗,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質。

《又見平遙》的成功,在於它催生出的文化產業鏈,已經拉動了地區綜合效益的全面發展。實踐證明,《又見平遙》的成功,說明了省、市、縣政府的決策是正確的。最淺顯的一個例子是,《又見平遙》直接帶動數千人就業,讓平遙人民自覺不自覺地加大對古城、對演出的愛護,遊客旅遊環境顯著提升。

在當下,《又見平遙》二期的建成、平遙電影宮的強勢崛起,讓古城文化道場的“磁力”越發廣闊;在未來,平遙古城散發出的魅力,又豈僅僅是一座“活化石”所能涵蓋。每個人心底都有民族魂、文化魂,當故人再次踏上平遙的那一刻,當眼眸中出現《又見平遙》,久久凝視時,便會遇到夢中最美的“自己”!

本報記者 趙德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