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吃完飯就脫粉,別再為明星“黑店”買單|雲掌財經

作者:雲掌財經 財主

誰說明星只能靠臉吃飯?頭頂熱門IP, 自帶流量光環, 許多時候, 僅僅只是掛個名字, 一樣能賺得盆滿缽滿。

明星沉迷搞副業

近些年, 明星跨界在娛樂圈已經屢見不鮮, 小到開店創業, 大到搏擊商海, 由於自身不缺資金, 又擁有強大的“粉絲經濟”, 這些明星店鋪往往在開業之初就吸引了大批顧客慕名而來。 時間久了, 隨著其商業價值的不斷擴大, 體育、文藝、主持……各個領域的名人大腕都紛紛加入其中, 少數是想要掙點外快, 更多人只是為了玩兒。 粉絲們有了接近偶像的機會, 明星們也能借此打響品牌,

因此不管是多離譜的定價, 多劣質的商品, 似乎總有人願意為其賣單。

不過凡事總有例外, 不久前, “孟非的小面”被曝關店的消息就讓不少人對“人氣變現”產生了質疑, 明星效應所帶來的客源終究是一時的, 做生意就像拍戲, 拿不出好的作品,

再紅的藝人也難逃“過氣”。

自從主持了非誠勿擾以後, “孟爺爺”就隨節目一起火得一塌糊塗。 關於孟非的評價, 除了出色的臨場反應和扎實的主持功底, 他與黃磊合開的餐館也成了繞不開的話題。 有網友回憶, 餐館開業之初人聲鼎沸, 一度需要特警來維持秩序, 如今卻因經營不善倒閉關門, 著實讓人唏噓不已。 熟悉非誠勿擾的觀眾自然都知道, 孟非曾不止一次在節目中提及自家餐館, 言語之中滿是自豪。 然而從各大社交平臺上顧客對餐館評價來看, “價格貴”、“不好吃”、“名不副實”等詞彙卻頻頻出現。 78元一碗的小面, 380元一斤的毛肚, 誇張的定價在小本經營的餐飲生意中絕對是另類, 拿自身當“噱頭”吸引消費者, 既想成名又想賺錢,

實在是一把雙刃劍。

經營問題難把關

投資少, 風險小, 選擇餐飲領域作為副業的明星自然不止孟非一人, 從初期生意興隆到後來門廳冷落的也遠遠不是“孟非的小面”一個。 早在跨界當“股神”之前, 演員趙薇就曾動過從商的念頭。 2009年11月, 占地1000平方米的“樂福餐廳”在三裡屯3.3大廈正式開業。 據瞭解, 趙薇的“樂福餐廳”註冊于北京龍騰匯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名下, 註冊資本為500萬元, 趙薇為自然人股東。 為了經營餐廳, 趙薇可謂出錢又出力, 不但將電影《花木蘭》的新聞發佈會與慶功宴辦在自家餐廳, 還時常帶著好友王菲去餐廳吃飯。 然而經營不過一年, 該餐廳就因生意慘澹關門大吉, 同時還傳出欠債糾紛, 供應蔬菜等貨物的商戶表示餐廳積欠16萬元的貨款未付清。

趙薇後來透過經紀人陳蓉表示未經手餐廳的管理, 不清楚此事。

當然, 明星老闆中也不乏誠信商家, 任泉、李冰冰、黃曉明聯合投資創立火鍋品牌熱辣壹號就一直享有不錯的口碑, 據說人均消費也不過在100元左右。

2015年, 井柏然、黃渤、何炅相繼加入投資, 成為品牌股東。 因為火鍋品類標準化程度高, 複製速度快, 目前熱辣壹號品牌在全國已有14家分店。

口味、價格、食品安全是餐飲行業的立足之本, 而明星餐廳所暴露出的問題恰恰又是業內不可觸及的紅線。 對比看來, 個別明星店鋪的本質更像是從粉絲那裡收取智商稅, 普通商家依靠誠信與服務打造自己品牌形象。 而生來自帶話題的明星店鋪則恰恰相反, 他們賣的是面子, 是消費者的追星體驗, 商品品質倒成了其次, 服務更是可有可無。 這種違反遊戲規則的行為讓顧客難以接受, 沒有穩定的客源和優良的口碑來支撐品牌的信譽度和生產成本, 失敗幾乎是必然。

“粉絲經濟”是雙刃劍

相比跨度過大的餐飲業,依靠鮮明的個人風格進軍服裝領域似乎成了更好的選擇。無論是余文樂的雅痞工裝Madness,劉嘉玲的輕奢品牌hardy hardy,陳冠希的街頭風clot,或者鄭愷的旗艦潮鞋Dahood都彰顯了他們獨特的個人品味。

據統計,有超過60%的明星選擇打造原創服飾潮牌,主要面向年輕消費群體。由於年齡上不存在代溝,這些明星更加理解年輕消費者的審美,並具備引領潮流消費理念的能力。他們的潮牌大多會同時面向電商管道銷售,以此來覆蓋更多的用戶群體。

話說回來,明星總是離不開東奔西走,拍戲、宣傳、跑活動,如果還要兼顧創業,長期來看時間成本太高,即便雇了專人打理,不親力親為難免就會出現問題。另一方面,“網紅經濟”的快速發展或多或少也給明星網店帶來了衝擊,它們不缺宣傳優勢,價格卻相對便宜許多。而明星店鋪除了依賴店主的知名度外,商品本身的競爭力並不強,所以許多品牌也隨時面臨著倒閉。

星店是明星的副業,其銷量也普遍與名氣掛鉤,由身份帶來的商品溢價是其盈利的主要來源,然而利用了這一身份便利,它們的未來也將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版權聲明:

本資訊號除注明來源的文章外,均為雲掌財經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來源

時間是有限的,我們要給你最好的

關注『雲掌財經精選』小程式,獲取優質財經內容

“粉絲經濟”是雙刃劍

相比跨度過大的餐飲業,依靠鮮明的個人風格進軍服裝領域似乎成了更好的選擇。無論是余文樂的雅痞工裝Madness,劉嘉玲的輕奢品牌hardy hardy,陳冠希的街頭風clot,或者鄭愷的旗艦潮鞋Dahood都彰顯了他們獨特的個人品味。

據統計,有超過60%的明星選擇打造原創服飾潮牌,主要面向年輕消費群體。由於年齡上不存在代溝,這些明星更加理解年輕消費者的審美,並具備引領潮流消費理念的能力。他們的潮牌大多會同時面向電商管道銷售,以此來覆蓋更多的用戶群體。

話說回來,明星總是離不開東奔西走,拍戲、宣傳、跑活動,如果還要兼顧創業,長期來看時間成本太高,即便雇了專人打理,不親力親為難免就會出現問題。另一方面,“網紅經濟”的快速發展或多或少也給明星網店帶來了衝擊,它們不缺宣傳優勢,價格卻相對便宜許多。而明星店鋪除了依賴店主的知名度外,商品本身的競爭力並不強,所以許多品牌也隨時面臨著倒閉。

星店是明星的副業,其銷量也普遍與名氣掛鉤,由身份帶來的商品溢價是其盈利的主要來源,然而利用了這一身份便利,它們的未來也將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版權聲明:

本資訊號除注明來源的文章外,均為雲掌財經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來源

時間是有限的,我們要給你最好的

關注『雲掌財經精選』小程式,獲取優質財經內容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