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老黃縣俗語“薑夠本”

在中國生意場上有句俗語叫“薑夠本”。 意思是說在一次買賣過程中沒有贏利, 只賺回本錢。 這種情況人們也常說“剛夠本”或“本局”。

“薑夠本”這句俗語雖然說的是生意場上的一次或一段時間內的經營結果, 但卻是農業生產過程中的一項重要生產規律, 它與“本局”有異曲同工之妙。 “本局”中的本是指做生意需要本錢的“本”。 過去民國以前有些做生意的門面是系統性質的, 這樣的門面也往往叫“局”, 如“郵電局”、“藥局”等, “本局”也說的是在一段經營中, 沒有獲利, 本利相當, 沒有賺頭。

複製老黃縣城中藥局的門面

薑既可醫治疾病, 又是頗佳調味品

薑在生長過程中, 不會失本, 只會營利, 這是由於薑的生長特性所決定的。 元代的農學家王禎在《農桑通訣》中曾寫道:“四月, 竹簞爬開根土, 取薑母貸之, 不虧元本。 ”明代大植物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姜宜原隰沙地,

四月取母薑種之, 五月生苗, 如初生嫩蘆而葉稍闊, 似竹葉對生。 葉亦辛香, 秋社前後, 新芽頓長, 如列指狀, 採食, 無筋, 謂之子姜, 秋分後者次之, 霜後則老矣。 ”

薑, 味辛辣, 既可以醫治許多種疾病, 對人體健康非常有好處, 又是俱佳的調味品。 所以, 《本草綱目》中列舉生薑能治療病症有幾十種, 其中有“久服去臭氣, 通神明;歸五臟, 除風邪寒熱, 傷寒頭痛鼻塞;咳逆上氣;止嘔吐, 去痰下氣, 去水氣滿, 療咳嗽時疾。 和半夏, 主心下急痛。 和杏仁作煎, 下急痛氣實, 心胸擁隔冷熱氣, 神效”。 因此, 李時珍說:“姜辛而不葷, 去邪辟惡, 生啖熱食, 醋漿糟鹽, 蜜煎調和, 無不宜之。 可蔬可和, 可果可藥, 其利博矣。 ”李時珍曰:“按許慎說文, 薑作疆。 雲禦濕之菜也。 王安石字說雲,

薑能疆禦百邪, 故謂之薑。 初生嫩者其尖微紫, 名紫薑, 或作子薑, 宿根謂之母薑也。 ”早在春秋時代, 孔子就知道吃生薑對身體有益, 所以孔子平生“不撤薑食”。 薑的藥用價值最常見的就是有人感冒, 燒些姜湯趁熱喝下, 發發汗, 驅驅寒氣便可治癒。

薑的調味作用更是赫赫有名, 它與蔥蒜並稱調味三兄弟。 大眾膳食中百分之九十以上菜譜中都離不開薑的調味, 最常見的做法是吃蝦蟹時醮的“薑汁”, 既應用了薑能殺菌防病的功效, 又利用了薑能調味的作用, 增加了蝦蟹新鮮的味道。 日常生活中, 不管多麼高規格的筵席, 都缺少不了蔥薑蒜的調味作用。

新長出薑塊底下的小塊老薑種

母薑種植後長出新姜, 母薑還能食用

“薑夠本”則是薑種植的最大特點。 舊時種薑由於當時沒有地膜覆蓋, 地溫不夠而容易爛種, 姜苗會出不整齊, 一般需要在穀雨之後、立夏之前下地。 也正是王禎與李時珍所說的農曆“四月”, 且還要提前把薑種催芽。 另外, 姜苗出土和生長期喜蔭, 如若不然, 似竹筍狀的姜芽易幹結放不開苞葉,

影響姜苗的生長。 我的鄰人長年種薑, 早些年都把薑種在快要成熟的麥溝裡, 在姜出苗時也正是麥子即將收穫的時節, 把麥穗從麥秸的上半截連頭割下, 保留下半截麥秸做遮蔭網, 有助於姜苗的出土與生長。

現在種薑一般都在清明前後下地, 利用地膜的保溫作用能把薑的種植期提前近一個月的時間。 現在種薑也要提前催芽, 催芽的時間一般在“驚蟄”前後開始, 農村中最簡單的催芽方法是選出芽眼較多的大塊薑種按順序排放到火坑上, 捂上棉被, 採用上捂下燒火的辦法給薑催芽, 催芽的時間一般需要延續到清明。 這時也正好到了該種薑的時節。 種薑首先需要把催好芽的大塊薑種按每芽掰成一小塊的方法分掰出小塊母薑, 這道工序叫“掰薑芽”。同時還要整翻土地,開薑溝。以前開溝都是人力用鍁翻挖,現在都用機器開溝,省事許多。薑溝開好後在溝底施足了有機與化學基肥,然後按株距尺寸擺放姜種,蓋上複土,噴灑除草劑後,再進行小拱地膜壓蓋,薑的種植才算完成。

姜苗的出土一般需要經過二十多天的時間,一般在穀雨後立夏前才能出土。這時視天氣的情況可澆一次水,等到姜苗有頂拱棚現象時,要在棚膜上打孔,讓姜苗長出棚外,姜苗才能持續生長,拱棚已失去作用,薑株也按正常程式進行管理。這時地下的塊根也已長出新薑。直到立秋前後,則需複薑背,即把原來的薑溝用複土壟起,變成土背,這樣有利於地下新長出的薑塊的膨大和保濕。再經過兩個半月的管理與生長,到了霜降前後就是摳薑的時節,這時當年長出的新薑已長成“多指形”的大塊姜,而清明種下的母姜,成為新長薑塊最下面的“老姜”,老薑並沒有腐爛,辛辣味更濃,也可食用,只是皮更厚,其內的薑絲更硬,也不易煮爛。過去農戶自家熬醬油(清醬)時都用它,味道比新薑還好。

薑經過一年的種植,大塊新薑長出,老薑還能食用,本利雙收。即便新薑一點也沒有長成,扒開土層,找出老薑,也不輸本,所以人們常說:“姜夠本”,意義就在如此。

霜降前後姜農開始摳薑

這道工序叫“掰薑芽”。同時還要整翻土地,開薑溝。以前開溝都是人力用鍁翻挖,現在都用機器開溝,省事許多。薑溝開好後在溝底施足了有機與化學基肥,然後按株距尺寸擺放姜種,蓋上複土,噴灑除草劑後,再進行小拱地膜壓蓋,薑的種植才算完成。

姜苗的出土一般需要經過二十多天的時間,一般在穀雨後立夏前才能出土。這時視天氣的情況可澆一次水,等到姜苗有頂拱棚現象時,要在棚膜上打孔,讓姜苗長出棚外,姜苗才能持續生長,拱棚已失去作用,薑株也按正常程式進行管理。這時地下的塊根也已長出新薑。直到立秋前後,則需複薑背,即把原來的薑溝用複土壟起,變成土背,這樣有利於地下新長出的薑塊的膨大和保濕。再經過兩個半月的管理與生長,到了霜降前後就是摳薑的時節,這時當年長出的新薑已長成“多指形”的大塊姜,而清明種下的母姜,成為新長薑塊最下面的“老姜”,老薑並沒有腐爛,辛辣味更濃,也可食用,只是皮更厚,其內的薑絲更硬,也不易煮爛。過去農戶自家熬醬油(清醬)時都用它,味道比新薑還好。

薑經過一年的種植,大塊新薑長出,老薑還能食用,本利雙收。即便新薑一點也沒有長成,扒開土層,找出老薑,也不輸本,所以人們常說:“姜夠本”,意義就在如此。

霜降前後姜農開始摳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