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獨具魅力的歷史文化現象——字形檔文化之筆塔

字形檔文化是鹽亭獨具魅力的歷史文化現象。 一座座字形檔塔, 讓人真切地感受到彌漫在鹽亭大地上的書香氣息, 感受到鹽亭人民自古以來對文字的敬惜, 對文人的敬仰, 對知識的崇拜。 據不完全統計, 我國約留存字形檔塔251座, 在嫘祖故里鹽亭, 至今還保留著31座, 其中, “惜墨如金坊”是中國迄今為止唯一的字形檔牌坊。 鹽亭堪稱中國字庫塔“第一縣”。

下面, 小編邀您一起走進鹽亭字形檔塔, 追尋它們的故事……

筆 塔

作者:劉泰焰

一管刺向藍天的巨筆, 書寫著無極的希冀。

虎踞龍蟠是您的眉眼, 人傑地靈是您的胸臆。

大地讓您親吻藍天, 藍天讓白雲擁抱大地。

白雲下麵是故鄉喲, 英雄兒女生生不息……

這是鹽亭筆塔題照。

筆塔, 在鹽亭舊城西門外一阜之丘的寶台觀, 即原中共鹽亭縣委機關內。 建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 為重簷歇山式樓閣塔, 七層六面, 高30米。 因其高標奪目的形體像一管伸向藍天的巨筆,

故名。 塔基周長36.8 米, 用巨石砌成三級臺階。 塔身用青磚和精工燒成的筒瓦以及預製飾件砌成。 其造型矯健, 簷牙飛翹, 氣勢升騰, 工藝異常精湛。 塔身每層簷下內收斜面和下層頸部直面皆鑲嵌寬窄各二道浮雕二方連續花邊圖案。 寬幅圖案由萬字格或九迭篆式條紋構成, 顯得既嚴密又巧妙。 寬幅花邊圖案中還點綴著花草蟲魚、飛禽走獸, 以及山水人物深浮雕場景, 其形態逼真, 內容豐富, 顯得既紛繁雜遝, 又有條不紊, 令人眼花繚亂, 悅目賞心, 極具近觀遠觀美輪美奐的整體效果。 底層每角棱柱皆配砌大型耳狀石鼓磉墩, 石鼓上接飛角處皆塑置或上竄或下跳的青獅一尊, 其姿態各異,
生動有趣。 塔上部第五、六、七層每角懸掛一共18個鐵鈴, 它們輕重有別, 音階有異, 隨風之強弱, 發出不同的晌聲, 時而悠揚, 時而激越……從以“叮噹”為主旋的樂律中, 可以品味到自然和諧的共鳴。 尤其在月明清夜之時聞鈴心動, 或讓人怡然陶醉, 或發人幽遠遐想。 塔巔裝置三連寶葫蘆狀刹頂。 刹頂用磁片貼面, 歷經 110多年風吹雨襲, 至今在太陽照射下仍然發出耀眼的光芒。

塔身東南方(正面)每層兩邊棱柱皆刻有對仗工整, 詞章錦繡的楹聯一副, 每層中央皆辟有神龕。 頂層龕內塑魁星站立神道像, 左手執朱筆, 右手捧功名簿, 神態專注, 栩栩如生。 第六層龕內塑字仙倉頡站立神道像, 四目豁然, 若有所思。 第五層龕內安置“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之靈位”豎牌。

第四, 第三層為空龕。 第二層中央則鑲嵌刻有“光緒戊子季夏之望”(即西元 1888年農曆六月十五日)督學使者高賡恩遵縣令陳俊廷之囑撰書的建塔碑記。 碑記說:“世傳寶台觀址為唐相嚴公震舊宅。 其字形檔建於雲溪蓮花池之右, 由是累出榮貴顯倫者, 以此庫朝鳳凰背負戴為風水所潈。 文湖州題詩在焉, 鹽邑分治士人寶之。 ”接著記敘前庫圯毀, 科名凋落, 官民為祈文風復興, 風水重旺, 乃修成此七級文庫(塔)等情節。 最後寫道:“風水關乎氣運, 氣運發乎人心, 心也者, 吾文之寶庫也。 諸君勉旃。 ”雖系談玄唯心, 卻也包含了“事在人為”、“國興文盛”的道理。

塔身其餘五面第二層以上各層面中間也刻有一幅花卉山水或人物場景浮雕。

人物場景內容是宣揚“孝、悌、忠、信”的歷史典故戲文故事, 仍是活靈活現、人物呼之欲出, 動人懷古思今之情愫。 而此五面之間的四角棱柱裝飾是:第二層為穿雲破霧, 向下遊動的深浮雕“滾龍抱柱”, 龍頭高舉, 氣宇軒昂, 龍嘴或開或合, 如聞噓吟有聲。 第三層為頭下尾上的鳳凰深浮雕, 舒展雙翅, 翩翩繞降, 有迎面撲來之感。 第四、五、六、七層皆為花卉浮雕, 枝伸朵露, 生機勃勃, 茂發向上, 爭奇鬥妍, 頗具百花競放, 文彩飛揚之寓意。

還要特別提到的是西南與西方兩面的第四、第三兩層, 用湛藍包磁片鑲嵌著“龍蟠虎踞”四個顏筋柳骨、筆力遒勁的大字。 相傳此四字出於題寫成都武侯祠名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的趙藩之手。 趙藩,白族,雲南大理劍川人,此人才智超群。光緒十九年 (1893) 至二十五年任四川籌餉局提調和川東土稅局督辦期間建功受獎,被稱為“小諸葛”。光緒二十六年 (1900),即趙藩告假回家後一年,雲貴總督邀請他到昆明辦理團練。次年,又奉總督丁振鐸之命送貢品去陝西長安,慰問躲避第二次八國聯軍襲擊而逃難到彼的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時人盡知慈禧喜怒無常,所以趙藩此行難免提心吊膽,殊知慈禧不僅召見了他,還格外嘉獎,被委為道員,複調回四川供職。歸途中,趙藩翻越秦嶺,從廣元放舟至閬中,然後舍舟而陸,來到嘉陵江、涪江分水嶺上的鹽亭山縣,下榻筆塔旁邊的本地會館,他前瞻西川在望,頓然心神安定;回首此次行程,無論旅途還是仕途皆如宋初《太平寰宇記》關於筆塔所背負戴山的記載:“由劍門入當縣,其山龍蟠虎踞,起伏四百餘裡,至此而蹲。”有感於中,於是欣然命筆,書成“龍蟠虎踞”四字,縣人慕其名聲,乃將其字補嵌於塔上,添彩增輝,倍受往來遊客青睞。

傳說道來好生奇異,自筆塔修建以後,縣境東南果然接連出了勾舉人、胡舉人、趙舉人、王舉人等科場俊彥。縣北則湧現了“保路運動”領袖之一的教育家蒙裁成,著名歷史學家蒙文通、蒙思明,一代佛學大師袁煥仙,“川黨早期馬列主義宣傳家”袁詩蕘,以及侯伯英、盧發社等英雄烈士。

而今鹽亭熱土仍是英才輩出,文氣昌隆。正應了筆塔東南(正面)底層楹聯“火候文章光北斗;門前科第擢東關”的寓意。於是,相信風水紀念建築能夠潛移默化,陶冶靈性,啟迪後昆的人們,自然而然又要回過神來、反復咀嚼、念念不忘建塔碑文中的話語:“風水關乎氣運,氣運發乎人心,心也者,吾文之寶庫也。”誠如是哉!

趙藩,白族,雲南大理劍川人,此人才智超群。光緒十九年 (1893) 至二十五年任四川籌餉局提調和川東土稅局督辦期間建功受獎,被稱為“小諸葛”。光緒二十六年 (1900),即趙藩告假回家後一年,雲貴總督邀請他到昆明辦理團練。次年,又奉總督丁振鐸之命送貢品去陝西長安,慰問躲避第二次八國聯軍襲擊而逃難到彼的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時人盡知慈禧喜怒無常,所以趙藩此行難免提心吊膽,殊知慈禧不僅召見了他,還格外嘉獎,被委為道員,複調回四川供職。歸途中,趙藩翻越秦嶺,從廣元放舟至閬中,然後舍舟而陸,來到嘉陵江、涪江分水嶺上的鹽亭山縣,下榻筆塔旁邊的本地會館,他前瞻西川在望,頓然心神安定;回首此次行程,無論旅途還是仕途皆如宋初《太平寰宇記》關於筆塔所背負戴山的記載:“由劍門入當縣,其山龍蟠虎踞,起伏四百餘裡,至此而蹲。”有感於中,於是欣然命筆,書成“龍蟠虎踞”四字,縣人慕其名聲,乃將其字補嵌於塔上,添彩增輝,倍受往來遊客青睞。

傳說道來好生奇異,自筆塔修建以後,縣境東南果然接連出了勾舉人、胡舉人、趙舉人、王舉人等科場俊彥。縣北則湧現了“保路運動”領袖之一的教育家蒙裁成,著名歷史學家蒙文通、蒙思明,一代佛學大師袁煥仙,“川黨早期馬列主義宣傳家”袁詩蕘,以及侯伯英、盧發社等英雄烈士。

而今鹽亭熱土仍是英才輩出,文氣昌隆。正應了筆塔東南(正面)底層楹聯“火候文章光北斗;門前科第擢東關”的寓意。於是,相信風水紀念建築能夠潛移默化,陶冶靈性,啟迪後昆的人們,自然而然又要回過神來、反復咀嚼、念念不忘建塔碑文中的話語:“風水關乎氣運,氣運發乎人心,心也者,吾文之寶庫也。”誠如是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