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拯救老屋行動”走進雲南:讓鄉愁有歸處

新華社昆明4月24日電“宅子年歲久了, 免不了修修補補, 但不懂老手藝, 不敢輕易下手。 ”前些年, 眼看著老屋經年朽壞卻無計可施, 74歲的楊崇信心裡總不是滋味。

23日, “拯救老屋行動”走進楊崇信的家鄉——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縣符家營村。 未來兩年, 符家營等當地傳統古村落中的111處私人產權文物點將得到全面修繕保護。

“修房子的錢自己只出一半, 施工的工匠手藝也信得過。 ”楊崇信在村民的簇擁下, 張羅著“童子提梁、焚香祭祖”等修繕老屋前的儀式, 眼裡滿是驚喜。

中國私人產權文物古建數量巨大,

日常維護經費短缺。 由財政部、國家文物局資助開展, 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全程管理的“拯救老屋行動”, 瞄準了這些遺落山野的鄉愁記憶載體。

去年, 雲南省石屏縣、建水縣經申報評選, 成為全國三個“拯救老屋行動”整縣推進專案實施縣中的兩個, 分獲2000萬元修繕資金。

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秘書長詹長法在石屏縣整縣推進專案啟動儀式上說, 鄉民們對世代居住的祖屋感情深厚, 希望通過修繕, 提升村民生活品質, 也讓老屋發揮歷史文化價值。

石屏縣擁有“文獻名邦”的美譽, 全縣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單位達436項, 95%以上屬民居建築;34座保存完整、肌理清晰的傳統古村落, 分佈在大部分鄉鎮。

石屏縣文體廣電局副局長李觀珍說,

專案啟動前, 村民們積極申報, 為解決修繕資金中的自籌部分, 有人向親友拆借, 有的向銀行貸款, 還有人計畫以勞代資或者找村集體墊付。

“老屋裡留著祖祖輩輩的故事。 ”楊崇信是村裡楊氏家族二十二世孫, 平時不善言辭的他, 一提起老屋就動情, “修房子是為了守住一個心裡的家。 ”

為了“修舊如舊”, 雲南省文物專家編制了《老屋維修導則》, 修繕全程將進行技術指導;石屏縣近百名木工、雕工、彩繪工等傳統工匠也聚在一起, 準備助“老屋新生”一臂之力。

“村民的鄉愁就在這一磚一瓦裡, 守住了, 就有歸處。 ”楊崇信說。

“拯救老屋行動”雲南省建水縣整縣推進專案當日也同步啟動。 (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