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會理發掘石棺墓335座 陪葬海貝或為稀有裝飾品

考古發掘現場, 工作人員對人骨進行採集。 劉陳平攝

4月27日上午, 烏東德水電站(四川)考古發掘階段性成果論壇在涼山州會理縣舉行。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介紹, 目前, 烏東德水電站四川區域發掘石棺葬335座, 成為西南地區發現石棺葬數量最多的單個考古專案。 在發掘成果突出的兩處遺址中, 猴子洞遺址延續時間長, 為一處聚居點, 其石棺葬與滇中地區存在聯繫, 墓葬分佈反映當時社會以家族為主。 而大劈山墓地, 初步判斷為一處部落或家族墓地。

總體進展開展考古發掘文物點8個 出土各類文物2136件

自2017年起,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涼山州博物館、會理縣文管所開始在烏東德水電站四川區域開展考古發掘。 截至目前, 開展考古工作的文物點有8個, 它們分別是猴子洞遺址、河頭地遺址、河東田遺址、李家坪遺址、大劈山墓地、河漂遺址、三臺地遺址、下壩子遺址,

發掘面積37500平方米。

發現遺跡種類有墓葬、灰坑、水溝、房址、窯址、灶等, 共計851個, 其中石棺葬335座, 是西南地區發現石棺葬數量最多的單個考古專案。 出土陶器、瓷器、石器、銅器、鐵器、骨器、貝器等各類文物共計2136件, 標本數萬件。

猴子洞遺址

石棺葬與川西地區差異大 與滇中地區存在聯繫

會上, 考古專案現場負責人高寒介紹, 猴子洞遺址共發現石棺葬121座、史前房址19座, 出土器物1065件。 發現了西南地區年代較早的新石器時代大型石棺葬墓地, 還發現了與墓葬同時期的居住區。

“猴子洞遺址墓地年代下限距今3000年左右, 前後年代跨度上千年, 如此長時段的大型石棺葬墓地在西南地區極其罕見。 ”專案總負責人劉化石說,

猴子洞遺址的石棺葬屬於雲南元謀大墩子類型, 最早可到距今4290年, 很可能是西南地區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大型石棺葬墓地之一。

專家認為, 該遺址石棺葬與川西地區石棺葬差異較大, 而與滇中地區的石棺葬有著一定的聯繫, 這為研究不同地區石棺葬文化性質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

反映當時社會以家族為主 4座墓葬隨葬有海貝

劉化石介紹, 猴子洞遺址成組分佈的墓葬以及合葬墓的發現, 反映出當時社會以家族為社會組織細胞, 並且流行死後聚族而葬的習俗;墓葬規模和隨葬品的差異表明墓主人間存在一定程度的地位差別, 但是這種差異還並不十分懸殊, 也沒有證據顯示較高的地位在家族成員間可以穩固繼承。

另外, 有4座墓葬都隨葬有海貝, 除其中一座命名為M84的墓葬外, 其餘3座都同時隨葬骨飾品。 4座墓葬在形制和隨葬品數量種類方面也並不突出, 推測海貝可能為稀有的裝飾品, 並非顯示地位財富的貴重物品。

“因未普遍發現, 應不具有貨幣性質。 ”劉化石說, 海貝種類和來源的鑒定結果將成為揭示更多社會互動與發展水準的重要資訊。

大劈山墓地

墓地規模大分佈集中或為部落或家族墓地

目前, 大劈山墓地發現了192座石棺葬, 墓地規模大, 墓葬分佈集中, 形制多樣, 隨葬品豐富, 排列有序, 據此, 專家判斷, 此處應該為一部落或家族的墓地。

“隨葬品中出土的蚌片、骨環、海貝等器物的具體來源還需進一步考證。

”高寒說, 像大劈山墓地這樣的石棺葬如此集中且規模如此之大, 在整個西南地區都極為罕見。

通過對它的發掘, 將為研究石棺葬墓地的規劃、墓主身份級別及該部落或家族的社會文化內涵提供珍貴的材料。

據介紹, 在此次發掘過程中, 考古工作團隊保護文物與開展課題研究緊密結合, 大量運用自然科學研究方法與技術, 充分開展多學科綜合研究。

此外, 考古工地全面使用數位化測繪裝備, 完整提取考古物件及周邊環境的地理空間資料資訊等, 探索數位化管理系統及考古發掘移動應用系統的應用;同時, 利用文字、圖片、攝像等技術手段對考古進程進行全方位紀實記錄。

原標題:會理發掘石棺墓335座 石棺墓陪葬海貝或為稀有裝飾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