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逛了一天義烏文交會,收穫最多的竟是表情包!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陳淡寧

2018年4月27日, 第十三屆中國(義烏) 文化產品交易會(簡稱義烏文交會), 在義烏國際博覽中心開幕。

隨著國家近年來對非遺保護工作的日益重視, 特別是自2015年文化部提出“非遺保護要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理念, 因此近三年來, 每屆義烏文交會上, 位於C2館區的“浙江非遺生活館”都是人氣最旺, 亮點最多的展區。

下面, 請欣賞錢報記者從一線發來的現場——

表情包

以為我會在“現場”後面接“報導”兩個字的讀者們, 你們都沒想到吧,哈哈哈哈哈。

但說實話,其實記者本人也很意外。畢竟去年的這個時候,記者還在算200塊怎麼“買買買”比較劃得來↓↓

戳這裡回顧去年非遺生活館

想不到今年根本無心算帳,這些借由傳統手工藝誕生的“有臉”的展示品,看得人不亦樂乎,手機一直開在拍照模式,根本停不下來。

這其中的很大一個原因是,與去年的染織類主題衍生品不同,今年義烏文交會上的非遺項目及衍生品,以“竹、木”為主。

而竹與木自古在江浙一代,不僅是用作傢俱和日用品的原材料,如桌椅屏風、傘扇燈籠,更有各種通過雕刻起到裝飾、祈福、娛樂等作用的文化產品,比如窗花、牛腿、木偶、風箏等等。

而在這些雕刻與編制物裡,無論是寶相莊嚴的菩薩還是憨態可掬的動物,甚至是一些隻存在於神話之中的瑞獸,當中都包含著手藝人對於生活的虔誠願望與美好期許。

也因此,顯得這些展品的“臉”格外生動,用來做表情包毫無違和感。

記者拿到參展手冊數了一下,發現本屆展會邀請了全省竹、木類相關非遺項目以及省外相關項目及衍生品牌總共有62個,毛估估現場的展品總有個幾千餘件。

如果說通過實物的展陳做到了“見物”的話,那麼昨天第一天的熱鬧景象,主要還是因為“見人”——在展會現場,到處都能看到各種各樣非遺技藝的活態展示,甚至還有許多互動體驗的場面。

比如現場做綢傘展示的模特小姐姐,在輪換休息的間隙,跑到漁網編織的展示點,和那些一邊編織漁網一邊唱歌的大姐們學起了編漁網,再比如記者在會場裡轉悠的時候,好幾次都遇到同一組在義烏工作生活的外國友人,從木刻浮水印到竹篾編制,他們幾乎一個一個地體驗了過來。問他們感想,他們回答地異口同聲“很厲害”。

今年非遺生活館最大的亮點,可能還是要數“見生活”了。

就在漁網編織技藝展示點的正對面,有一個小小的展臺。上面擺著幾把摺扇,走進細看,你會發現這些摺扇扇面上的畫非常有個性,應該是出自時下一些流行的插畫師之手。而摺扇旁邊放著一個小小的立牌,上面寫著“民藝系列APP《榫卯》、《摺扇》”。

守著這個展示點的是兩個90後的小夥子。一個叫徐鴻淼,一個叫沈滌非。他倆來自北京,是整個非遺會展裡最年輕的參展商。而他們參展的產品,其實並不是桌上的這些摺扇,而是他們這個十幾人的小團隊,開發的兩款與非遺技藝相關的手機應用軟體。

徐鴻淼現場給記者演示了這兩款手機應用,前面的一個《榫卯》出品於2014年,這款被稱為“漂亮但無用”只是讓人“瞭解木頭之間連接方式”的應用,竟然很快就登上了 App Store 應用推薦榜的第一名,在一個月內被下載了 38 萬次。

而另一個app《摺扇》是去年上線的新產品,相比於上一個“只能看看”的《榫卯》,《摺扇》多了很多交互的遊戲功能,你可以在手機上模擬從選竹子到製作出一把扇子的過程。

而展會現場的這些風格獨特的摺扇,是與APP同期研發的用以盈利的線下產品,他們請了安吉的制扇老師傅,細心打磨每一根扇骨,又請了一些流行的插畫師繪製扇面。在記者採訪徐鴻淼的間隙,有10多人,來詢問扇子的價格。

徐鴻淼告訴記者,以前他們參加的都是科技類的展覽,像這樣的非遺展會他們還是頭一次來,“在科技展裡我們顯得很傳統,但在這裡卻顯得很超前,反正終歸是不一樣的。”徐鴻淼笑說對於這種“畫風不符”,在他們這一代看來並沒有什麼不好,反而還挺自豪的,“畢竟現在大家追求的不都是個性嘛。”

早晨會展還沒正式揭幕時,徐鴻淼去周圍的展位轉了一圈,回來的時候撓著頭“感覺畫風好像跟他們不太一樣啊,但是又給了我好多新思路,像木偶、風箏,都是可以通過app來接入年輕人的生活的”。

在90後的徐鴻淼看來,現代生活其實就是互聯網的生活,衣食住行都已經牢牢地跟手機綁在了一起,年輕人獲取資訊知識的管道,更多的是來自於網上,來自於各種各樣的app。所以,app成了現在人們與生活,與文化相連的“介面”。

因此,他們想要做的就是通過這個“介面”,把非遺,把民藝,接入到現在的生活裡去。

“我們團隊裡的人,起初對這些傳統物件的瞭解,也僅僅是來自於課本,但在開發這些專案的時候,我們去搜集資料,去實地探訪,去深入瞭解,發現它們的實用價值或許已經不存在了,但它們的美並不會被時代所淘汰。”徐鴻淼說,這些年輕人深信這件事是有意義的,所以才願意投入進去。

浙江省非遺保護中心主任郭藝告訴記者,在新的視野之下,我們需要重新審視傳統文化這個巨大的資源寶庫,更加密切地關注存在於生活中的建築、器皿、工藝、服飾、典籍、禮俗等,他們無不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無限的發展潛能。

近年來,得益於各有關方面與有識之士的大力推動,許多非遺項目呈現出融入生活的新樣貌,為優秀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提供了有益參照與借鑒。而這些實踐成果都體現在這次的展會上,本次展會持續到4月30日,有興趣的讀者,不妨來義烏看一看。

錢江晚報新聞資訊用戶端“浙江24小時”出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版權合作請聯繫qbwl@8531.cn。

但說實話,其實記者本人也很意外。畢竟去年的這個時候,記者還在算200塊怎麼“買買買”比較劃得來↓↓

戳這裡回顧去年非遺生活館

想不到今年根本無心算帳,這些借由傳統手工藝誕生的“有臉”的展示品,看得人不亦樂乎,手機一直開在拍照模式,根本停不下來。

這其中的很大一個原因是,與去年的染織類主題衍生品不同,今年義烏文交會上的非遺項目及衍生品,以“竹、木”為主。

而竹與木自古在江浙一代,不僅是用作傢俱和日用品的原材料,如桌椅屏風、傘扇燈籠,更有各種通過雕刻起到裝飾、祈福、娛樂等作用的文化產品,比如窗花、牛腿、木偶、風箏等等。

而在這些雕刻與編制物裡,無論是寶相莊嚴的菩薩還是憨態可掬的動物,甚至是一些隻存在於神話之中的瑞獸,當中都包含著手藝人對於生活的虔誠願望與美好期許。

也因此,顯得這些展品的“臉”格外生動,用來做表情包毫無違和感。

記者拿到參展手冊數了一下,發現本屆展會邀請了全省竹、木類相關非遺項目以及省外相關項目及衍生品牌總共有62個,毛估估現場的展品總有個幾千餘件。

如果說通過實物的展陳做到了“見物”的話,那麼昨天第一天的熱鬧景象,主要還是因為“見人”——在展會現場,到處都能看到各種各樣非遺技藝的活態展示,甚至還有許多互動體驗的場面。

比如現場做綢傘展示的模特小姐姐,在輪換休息的間隙,跑到漁網編織的展示點,和那些一邊編織漁網一邊唱歌的大姐們學起了編漁網,再比如記者在會場裡轉悠的時候,好幾次都遇到同一組在義烏工作生活的外國友人,從木刻浮水印到竹篾編制,他們幾乎一個一個地體驗了過來。問他們感想,他們回答地異口同聲“很厲害”。

今年非遺生活館最大的亮點,可能還是要數“見生活”了。

就在漁網編織技藝展示點的正對面,有一個小小的展臺。上面擺著幾把摺扇,走進細看,你會發現這些摺扇扇面上的畫非常有個性,應該是出自時下一些流行的插畫師之手。而摺扇旁邊放著一個小小的立牌,上面寫著“民藝系列APP《榫卯》、《摺扇》”。

守著這個展示點的是兩個90後的小夥子。一個叫徐鴻淼,一個叫沈滌非。他倆來自北京,是整個非遺會展裡最年輕的參展商。而他們參展的產品,其實並不是桌上的這些摺扇,而是他們這個十幾人的小團隊,開發的兩款與非遺技藝相關的手機應用軟體。

徐鴻淼現場給記者演示了這兩款手機應用,前面的一個《榫卯》出品於2014年,這款被稱為“漂亮但無用”只是讓人“瞭解木頭之間連接方式”的應用,竟然很快就登上了 App Store 應用推薦榜的第一名,在一個月內被下載了 38 萬次。

而另一個app《摺扇》是去年上線的新產品,相比於上一個“只能看看”的《榫卯》,《摺扇》多了很多交互的遊戲功能,你可以在手機上模擬從選竹子到製作出一把扇子的過程。

而展會現場的這些風格獨特的摺扇,是與APP同期研發的用以盈利的線下產品,他們請了安吉的制扇老師傅,細心打磨每一根扇骨,又請了一些流行的插畫師繪製扇面。在記者採訪徐鴻淼的間隙,有10多人,來詢問扇子的價格。

徐鴻淼告訴記者,以前他們參加的都是科技類的展覽,像這樣的非遺展會他們還是頭一次來,“在科技展裡我們顯得很傳統,但在這裡卻顯得很超前,反正終歸是不一樣的。”徐鴻淼笑說對於這種“畫風不符”,在他們這一代看來並沒有什麼不好,反而還挺自豪的,“畢竟現在大家追求的不都是個性嘛。”

早晨會展還沒正式揭幕時,徐鴻淼去周圍的展位轉了一圈,回來的時候撓著頭“感覺畫風好像跟他們不太一樣啊,但是又給了我好多新思路,像木偶、風箏,都是可以通過app來接入年輕人的生活的”。

在90後的徐鴻淼看來,現代生活其實就是互聯網的生活,衣食住行都已經牢牢地跟手機綁在了一起,年輕人獲取資訊知識的管道,更多的是來自於網上,來自於各種各樣的app。所以,app成了現在人們與生活,與文化相連的“介面”。

因此,他們想要做的就是通過這個“介面”,把非遺,把民藝,接入到現在的生活裡去。

“我們團隊裡的人,起初對這些傳統物件的瞭解,也僅僅是來自於課本,但在開發這些專案的時候,我們去搜集資料,去實地探訪,去深入瞭解,發現它們的實用價值或許已經不存在了,但它們的美並不會被時代所淘汰。”徐鴻淼說,這些年輕人深信這件事是有意義的,所以才願意投入進去。

浙江省非遺保護中心主任郭藝告訴記者,在新的視野之下,我們需要重新審視傳統文化這個巨大的資源寶庫,更加密切地關注存在於生活中的建築、器皿、工藝、服飾、典籍、禮俗等,他們無不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無限的發展潛能。

近年來,得益於各有關方面與有識之士的大力推動,許多非遺項目呈現出融入生活的新樣貌,為優秀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提供了有益參照與借鑒。而這些實踐成果都體現在這次的展會上,本次展會持續到4月30日,有興趣的讀者,不妨來義烏看一看。

錢江晚報新聞資訊用戶端“浙江24小時”出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版權合作請聯繫qbwl@8531.cn。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