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文明長卷 大道惟新

珠三角工業文明長卷。 南方日報記者 戴嘉信 攝

穿過車水馬龍的季華路, 劃過水波粼粼的文翰湖, 一座“頂天立地”的戰略科創平臺,

即將在南海三山崛起。

佛山已經進入全國創新型城市建設佇列。 在4月24日召開的全市科技創新大會上, 佛山提出, 將全力推進季華實驗室建設。

從季華路一路往西, 西樵山下, 風輕雲淡。 數千年前, 嶺南的先民們就是在這裡, 以石為器, 開鑿出了珠江文明新紀元。

從歷史長河走來, 今天的佛山, 以匠心傳承歷史, 更以匠心開創未來。 工匠精神與科技創新, 始終是支撐佛山產業騰飛的雙翼。

撰文:羅瓊

源起▶▶工匠精神 薪火相傳

1960年,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考古學家賈蘭坡就首次提出了“西樵山文化”的概念, 考古學家一致認為:西樵山是中國南方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是珠江文明的“燈塔”。

5000萬年前, 當珠三角還是一片汪洋之時, 由海底火山噴發形成的西樵山,

已經挺拔在南海之濱。

6000多年前, 史前人類劃著小舟, 彙聚在西樵山, 並留下大量細石器, 珠三角地區最早的工匠由此誕生。 “匠人”在簡陋的條件下, 把石材造成石器, 鍛造出了最原始的工匠精神。

千百年來, 由西樵山上流傳下來的工匠精神, 賦予了佛山獨特的魅力。

早在新石器時代, 佛山的先人們就在西樵山腳燒制陶器。 到了唐末, 佛山瓦缸揚名全國。 再到明清, 制陶業已經成為佛山的三大經濟支柱之一, “石灣瓦, 甲天下”的盛名, 自此傳開。

做一件事, 就要做到極致, 這是佛山工匠們對工匠精神最初的詮釋。

為了提升燒陶的生產效率, 佛山工匠們大刀闊斧地改造了原有的龍窯;隨著陶藝技術的精進, 在釉料色彩及生產品種上,

佛山陶器有了更多的變化;而緊跟市場需要, 創造“石灣公仔”、仿燒各大名窯瓷器, 更是讓佛山在中國陶瓷史上留下一段段輝煌記錄。

明清時期, 與燒陶業齊名的, 是佛山的冶鐵業。

翻開一本本佛山世家大族的族譜, 有關鑄造業的記載, 比比皆是。

明清時期, 佛山鑄造業享譽全國, 產品遍及海內外, 有“佛山之冶遍天下”之稱。 鐵線、鐵鍋、鐵鑊、鐵釘、鐵鍊、鐵砧、鐵針, 一系列品質上乘的鐵器, 順著北江河網暢銷四方, 也讓佛山躋身“天下四聚”之一。

本地學者申小紅認為, 明清時期的佛山, 之所以享有突出的城市地位和取得輝煌的經濟成就, 以個體家庭小作坊和以家族大作坊為主的作坊式鑄造業所發揮的歷史作用,

是功不可沒的。

從燒陶到冶鐵, 從小作坊到大家族, 佛山把根深深地紮入實業當中, 從未停止以工匠精神創造文明、追求卓越的腳步。

奮進▶▶民族工業 星火燎原

從南海出發, 一批批近代工匠奮勇爭先, 民族工業星火燎原。

1873年, 在桑基魚塘遍佈的西樵山下, 華僑富商陳啟沅決定對絲織業“人工繅絲”進行改進, 創辦繼昌隆繅絲廠, 點燃了近代民族工業的薪火。

6年後, 中國第一家民族資本火柴廠——巧明火柴廠, 也在佛山誕生。 1882年, 宏遠堂機器造紙公司在南海縣建立, 1890年正式出紙, 日產書寫紙約3噸。

從佛山到珠三角, 再到廣東, 那個時代的先進的中國人, 已經意識到先進工業技術是國家強盛的基礎。

珠江之濱, 英國人柯拜在廣州黃埔建“柯拜船塢”,

為中國近代最早工廠。

惠陽城外, 機器糖廠日產千噸, 在初創新式糖廠之中國難得一見, 被贊“與世界糖業最興盛之國家相比亦不相伯仲”。

康有為、梁啟超等仁人志士為民族興亡奔走與鼓呼, 也讓珠三角成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地方。

新中國成立後, 廣東工業再度揚帆起航, 一批批南粵工匠, 也發揮力量, 不怕苦、不怕累, 譜寫出一曲曲宏大的工業交響樂:

1949年, 順德糖廠有限公司改為廣東省糖業公司, 為中國第一家機械化糖廠, 其生產規模位居全國第一;1962年, 佛山新光針織廠以70%人絲、30%人棉交織的絨衫, 成為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出口的針織品。

棉紡廠、針織廠、電器廠, 輕工業從小到大;鋼鐵廠、造船廠、化工廠, 重工業從無到有。

而在人們全情投入社會主義建設浪潮的時候,南海鹽步人民公社也舉辦“社員幸福的生活展覽”,嶄新的被鋪、錚亮的自行車,都是當時的美好生活的象徵。

眼朝著未來,而雙手仍然在扎實地編織現在。南粵工匠們鬥志昂揚,用勤奮與踏實推動珠三角工業的巨輪,向著工業現代化前進。

創新▶▶中流擊水 敢為人先

春雷一響,萬象更新。

當年中國第一家生產電冰箱的鄉鎮企業順德珠江冰箱廠,擁有那時全球最先進生產線。參觀者之震撼以至於連問三次:“這是鄉鎮企業嗎?”

30多年前佛山順德以大辦鄉鎮企業來實現工業化:978家公有企業全部轉制,美的等今天很多大名鼎鼎的航母企業,就是順德“靚女先嫁”結出的碩果。

在南海,這樣的例子更比比皆是。

20世紀60年代,不甘貧窮的丹灶人靠著手拎肩扛做起了小五金加工,並借此成為南海首先富裕起來的地區,80年代誕生了南海首個萬元戶,留下“敲鑼打鼓賀富”的傳奇故事。

改革開放以來,南海憑藉敢為天下先的精神,通過國有、鄉鎮、村集體、合資、外資、個體“六個輪子一起轉”的經濟發展模式,創造了著名的“南海模式”。“六個輪子一起轉”是打破體制的約束,充分調動市場主體的積極性來發展經濟,讓市場發揮配置資源的作用。

由此不難理解,1981年8月26日和1982年6月10日,《人民日報》分別發表社論《象南海縣那樣把農村搞活變富》和《象南海縣這樣堅定地前進》。

今天的佛山,平均每秒鐘就有2個電鍋下線,每分鐘就有1輛汽車完成組裝、100台微波爐生產完畢,每個小時有273台洗衣機出廠,每天有超過2萬台冰箱誕生,每年有2300萬台空調運向全球各地。圍繞關鍵技術和核心部件,佛山正在培育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有市場競爭力與前景的產品和企業,推動製造業向高端躍升。

2017年,佛山全市財政共投入創新資金47.29億元,占財政支出比重達6.09%,其中市本級財政投入在每年遞增的情況下,額外追加4億元,總經費達6.81億元,創歷史新高。

正在舉行的德國漢諾威工博會上,來自佛山的廣東嘉騰機器人自動化有限公司,與庫卡前股東——德國格林策巴赫機械簽訂戰略合作協定,正式“聯姻”。

從美的集團並購德國機器人巨頭庫卡,到東方精工並購義大利智慧裝備企業,再到如今嘉騰與格林策巴赫進行技術互補合作,一批佛山本土企業秉承著工匠精神崛起壯大,正在加快搶佔全球產業發展制高點,讓佛山的開放創新之路越走越寬。

更遠大的發展目標,更濃厚的創新氛圍,更開放的產業環境,正在建設面向全球的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的佛山,對工匠精神發出更強烈的呼喚。

■走進珠三角工匠精神展示館

一軸長卷,講述千年傳奇

珠三角工匠精神展示館已經在佛山市南海區揭幕。走進展示館,一幅26米長、濃縮千年匠心傳承歷史的“珠三角工業文明長卷”映入眼簾。

“珠三角工業文明長卷”以超大曲面屏為載體,氣勢恢宏地重現了數千年來珠三角工業文明的起源和發展歷程。這在國內城市展館中尚屬首次。

“文明長卷”按照起源、孕育、繁盛、新生、啟航、奔流、創新七個歷史階段,對珠三角工業文明進行了勾勒與濃縮。位於深圳的鹹頭嶺遺址,是整個珠三角文明起源階段的代表之一。而在春秋戰國時期,珠三角工業文明進入“孕育”階段。在肇慶境內,曾出土春秋晚期至戰國時期墓葬的青銅器。

據介紹,明清時期,珠三角工業文明非常繁榮。在佛山,陶瓷業發達,贏得了“石灣缸瓦,勝於天下”的美譽。到近百年前,近代民族工業在珠三角萌芽。1873年,南海籍華僑陳啟沅創辦繼昌隆繅絲廠,成為中國第一家民族資本經營的工業企業。1949年以後,現代工業體系的建設在珠三角揚帆起航。改革開放後,珠三角抓住了歷史的機遇。1978年,東莞辦起了全國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東莞縣太平手袋廠。

進入21世紀,珠三角工業進入了新時期。一個代表性事件是,2003年,我國第一家建在出口加工區的中外合資汽車企業——本田汽車(中國)有限公司在廣州掛牌。此後,汽車製造業發展成為廣州工業的三大支柱產業之一。

2016年,全球在研最大水陸兩栖飛機AG600在珠海總裝下線,填補了我國在大型水陸兩栖飛機的研製空白。在此背後,珠三角已經在多個先進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具體領域走在全國前列。

一次溯源,閱盡工業百年史

在珠三角工匠精神展示館的“百年征程”展區,篩選集納了自1846年至2017年這171年間的200個重大工業發展事件,濃縮展示了珠三角工業發展百年歷史。跟隨大事件一起展示的,還有一批工業老物件。

在這裡,可以看到1978年中國內地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太平手袋廠生產場景,1984年的健力寶生產線,2005年海天醬油建成的全球最大規模的調味品生產基地場景。

在這裡,還可以看到開創民族工業先河的機器——足踏繅絲機,還有風靡全國的小霸王學習機,銷售量過億張的聯邦椅,還有2008年北京奧運會火炬。它們一同為珠三角製造贏得了國際口碑和信譽。

在百年征程展館“百年記錄”展區,這裡集納了人民日報、南方日報等權威媒體記錄珠三角發展的數百個版面。與共和國同齡的《南方日報》,共展出了68年來近百個頭版版面,定格珠三角工業發展的重大歷史時刻。

珠三角在百年創新歷程中創造了無數個“世界第一”“全球首創”,它們如同明星般閃耀在珠三角波瀾壯闊的發展長河中。

“百大創新”展區,則從珠三角眾多創新明星中,摘取了一百顆最亮的星——展示館利用科技手段,將珠三角九城百餘年來100個最具創新的“第一”,以圖片形式彙聚成了一條“流動的河流”,觀眾們只要點擊其中一張圖片,就能詳細瞭解圖片背後的創新故事。

在“百年光影”展區,這裡展示有南方日報創刊以來和從多個權威管道收集到的100多張珍貴老照片,其中不少是第一次公開展出。包括有“中國萊特兄弟”之稱的馮如試飛的照片、王老吉創始人的照片等,逐一定格著百年來珠三角激情燃燒的歲月。

重工業從無到有。

而在人們全情投入社會主義建設浪潮的時候,南海鹽步人民公社也舉辦“社員幸福的生活展覽”,嶄新的被鋪、錚亮的自行車,都是當時的美好生活的象徵。

眼朝著未來,而雙手仍然在扎實地編織現在。南粵工匠們鬥志昂揚,用勤奮與踏實推動珠三角工業的巨輪,向著工業現代化前進。

創新▶▶中流擊水 敢為人先

春雷一響,萬象更新。

當年中國第一家生產電冰箱的鄉鎮企業順德珠江冰箱廠,擁有那時全球最先進生產線。參觀者之震撼以至於連問三次:“這是鄉鎮企業嗎?”

30多年前佛山順德以大辦鄉鎮企業來實現工業化:978家公有企業全部轉制,美的等今天很多大名鼎鼎的航母企業,就是順德“靚女先嫁”結出的碩果。

在南海,這樣的例子更比比皆是。

20世紀60年代,不甘貧窮的丹灶人靠著手拎肩扛做起了小五金加工,並借此成為南海首先富裕起來的地區,80年代誕生了南海首個萬元戶,留下“敲鑼打鼓賀富”的傳奇故事。

改革開放以來,南海憑藉敢為天下先的精神,通過國有、鄉鎮、村集體、合資、外資、個體“六個輪子一起轉”的經濟發展模式,創造了著名的“南海模式”。“六個輪子一起轉”是打破體制的約束,充分調動市場主體的積極性來發展經濟,讓市場發揮配置資源的作用。

由此不難理解,1981年8月26日和1982年6月10日,《人民日報》分別發表社論《象南海縣那樣把農村搞活變富》和《象南海縣這樣堅定地前進》。

今天的佛山,平均每秒鐘就有2個電鍋下線,每分鐘就有1輛汽車完成組裝、100台微波爐生產完畢,每個小時有273台洗衣機出廠,每天有超過2萬台冰箱誕生,每年有2300萬台空調運向全球各地。圍繞關鍵技術和核心部件,佛山正在培育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有市場競爭力與前景的產品和企業,推動製造業向高端躍升。

2017年,佛山全市財政共投入創新資金47.29億元,占財政支出比重達6.09%,其中市本級財政投入在每年遞增的情況下,額外追加4億元,總經費達6.81億元,創歷史新高。

正在舉行的德國漢諾威工博會上,來自佛山的廣東嘉騰機器人自動化有限公司,與庫卡前股東——德國格林策巴赫機械簽訂戰略合作協定,正式“聯姻”。

從美的集團並購德國機器人巨頭庫卡,到東方精工並購義大利智慧裝備企業,再到如今嘉騰與格林策巴赫進行技術互補合作,一批佛山本土企業秉承著工匠精神崛起壯大,正在加快搶佔全球產業發展制高點,讓佛山的開放創新之路越走越寬。

更遠大的發展目標,更濃厚的創新氛圍,更開放的產業環境,正在建設面向全球的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的佛山,對工匠精神發出更強烈的呼喚。

■走進珠三角工匠精神展示館

一軸長卷,講述千年傳奇

珠三角工匠精神展示館已經在佛山市南海區揭幕。走進展示館,一幅26米長、濃縮千年匠心傳承歷史的“珠三角工業文明長卷”映入眼簾。

“珠三角工業文明長卷”以超大曲面屏為載體,氣勢恢宏地重現了數千年來珠三角工業文明的起源和發展歷程。這在國內城市展館中尚屬首次。

“文明長卷”按照起源、孕育、繁盛、新生、啟航、奔流、創新七個歷史階段,對珠三角工業文明進行了勾勒與濃縮。位於深圳的鹹頭嶺遺址,是整個珠三角文明起源階段的代表之一。而在春秋戰國時期,珠三角工業文明進入“孕育”階段。在肇慶境內,曾出土春秋晚期至戰國時期墓葬的青銅器。

據介紹,明清時期,珠三角工業文明非常繁榮。在佛山,陶瓷業發達,贏得了“石灣缸瓦,勝於天下”的美譽。到近百年前,近代民族工業在珠三角萌芽。1873年,南海籍華僑陳啟沅創辦繼昌隆繅絲廠,成為中國第一家民族資本經營的工業企業。1949年以後,現代工業體系的建設在珠三角揚帆起航。改革開放後,珠三角抓住了歷史的機遇。1978年,東莞辦起了全國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東莞縣太平手袋廠。

進入21世紀,珠三角工業進入了新時期。一個代表性事件是,2003年,我國第一家建在出口加工區的中外合資汽車企業——本田汽車(中國)有限公司在廣州掛牌。此後,汽車製造業發展成為廣州工業的三大支柱產業之一。

2016年,全球在研最大水陸兩栖飛機AG600在珠海總裝下線,填補了我國在大型水陸兩栖飛機的研製空白。在此背後,珠三角已經在多個先進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具體領域走在全國前列。

一次溯源,閱盡工業百年史

在珠三角工匠精神展示館的“百年征程”展區,篩選集納了自1846年至2017年這171年間的200個重大工業發展事件,濃縮展示了珠三角工業發展百年歷史。跟隨大事件一起展示的,還有一批工業老物件。

在這裡,可以看到1978年中國內地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太平手袋廠生產場景,1984年的健力寶生產線,2005年海天醬油建成的全球最大規模的調味品生產基地場景。

在這裡,還可以看到開創民族工業先河的機器——足踏繅絲機,還有風靡全國的小霸王學習機,銷售量過億張的聯邦椅,還有2008年北京奧運會火炬。它們一同為珠三角製造贏得了國際口碑和信譽。

在百年征程展館“百年記錄”展區,這裡集納了人民日報、南方日報等權威媒體記錄珠三角發展的數百個版面。與共和國同齡的《南方日報》,共展出了68年來近百個頭版版面,定格珠三角工業發展的重大歷史時刻。

珠三角在百年創新歷程中創造了無數個“世界第一”“全球首創”,它們如同明星般閃耀在珠三角波瀾壯闊的發展長河中。

“百大創新”展區,則從珠三角眾多創新明星中,摘取了一百顆最亮的星——展示館利用科技手段,將珠三角九城百餘年來100個最具創新的“第一”,以圖片形式彙聚成了一條“流動的河流”,觀眾們只要點擊其中一張圖片,就能詳細瞭解圖片背後的創新故事。

在“百年光影”展區,這裡展示有南方日報創刊以來和從多個權威管道收集到的100多張珍貴老照片,其中不少是第一次公開展出。包括有“中國萊特兄弟”之稱的馮如試飛的照片、王老吉創始人的照片等,逐一定格著百年來珠三角激情燃燒的歲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