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房產>正文

核心區位,拉近繁華

大到選擇地段拿地開發, 小到開發專案周邊的道路交通建設, 在房地產行業, 區位一直是房企在拿地和佈局項目時必須考慮的因素。 不論是住宅還是商業, 優質的區位條件都會引發相應的關注度, 並帶來相應的置業與消費需求。 對於房企而言, 掌握核心區位優勢, 是旗下開發的物業能否取得成功的決定性因素。

事實上, 強調“區位”這一概念的, 不只是房地產項目佈局, 對於城市而言,

各類區位因素也對自然環境、經濟發展, 城市性格產生著重要的影響。 憑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 珠三角地區成為國內經濟發展水準最高的區域之一。 粵港澳大灣區概念的提出, 這一區域未來也將迎來區位條件和優勢進一步升級的空間。

●撰文:南方日報記者 葛政涵

大灣區地理條件優越

粵港澳大灣區涵蓋廣東珠三角9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 陸地面積約為5.6萬平方公里, 大陸和島嶼海岸線總長3201公里。 三面環山, 三江彙聚, 海岸蜿蜒, 島嶼無數, 這些都共同構成了粵港澳大灣區的地理基礎。

從位置上看, 粵港澳大灣區剛好處在內地與港澳, 中國與南亞溝通的橋樑地帶, 兼有內外聯動的作用。

灣區以珠江口為核心, 向北連接長江經濟帶, 向西通往北部灣經濟區, 向東連接海峽西岸和臺灣, 向南則直抵東南亞和南亞地區。 綿長的海岸線為大灣區提供了眾多天然的深水避風良港。 古時候, 廣州是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 是海上絲路的出發地之一。 到了今天, 廣州港、深圳港、香港港等多個港口, 共同構成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引擎。

大灣區的自然資源同樣豐富。 根據《粵港澳大灣區自然資源與環境圖集》公佈的報告, 大灣區具備開展現代化經濟建設的三大優勢。 一是灘塗和淺海區等面積達7225平方公里, 後備土地資源較為豐富, 可作為區域工程建設、城市建設用地, 發展潛力大。 二是油氣、天然氣水合物資源,

地熱、地下水、海砂等資源非常豐富。 三是地質條件穩定, 歷史上沒有發生過6級以上破壞性地震, 有利於實現區域一體化建設。

走向繁華勢不可擋

粵港澳大灣區其實並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 更是一個經濟概念。 美國紐約灣區、三藩市灣區和日本東京灣區成為產業集中、經濟發達、人口稠密之地。 而世界三大灣區的繁華, 離不開選址的智慧, 這些灣區的成功, 也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提供了參考樣本。 事實上, 粵港澳大灣區的不少區位條件都與世界三大灣區一致, 有的甚至還優於世界三大灣區。

一方面, 海灣地形優勢令灣區可以充分發展航運事業。 在這一點上。 粵港澳大灣區擁有廣州、深圳和香港三個超大港口。

大灣區面向南海, 是中國經略南海的橋頭堡, 根據全球知名航運機構Alphaliner發佈2017年全球前110位集裝箱港口輸送量排名, 深圳、香港和廣州位列第三、第五和第七位, 三大港口的集裝箱輸送量合計為6634萬標箱。

除了航運優勢外, 粵港澳大灣區還形成了規模龐大的機場群, 六大機場分佈在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珠海、佛山和惠州。 根據各機場的資料, 粵港澳大灣區六大機場的總體旅客輸送量20161.76萬人次, 貨郵輸送量739.58萬噸。 機場群的運輸規模已經超過紐約、倫敦、東京等世界級機場群, 位居全球灣區機場群之首。

另一方面, 灣區經濟的騰飛離不開腹地的支持。 粵港澳大灣區自身面積5.6萬平方公里, 並容納了超過6000萬人口, 如果將整個泛珠三角地區算作腹地, 那麼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腹地,有著全國約五分之一的國土面積、三分之一的人口和三分之一的經濟總量。與此同時,泛珠三角地區與珠江流域的經濟流向相同,部分省區與大灣區的文化根源也類似,並在產業、市場等多個領域有著很強的互補性。

而通過對接“一帶一路”倡議,粵港澳大灣區廣闊的腹地將開拓巨大的發展空間,有專家預測,粵港澳大灣區將成為中國新的經濟中心。

將區位優點發揮極致

去年12月31日,珠江入海口的夜晚煙火璀璨,在煙花的映襯下,港珠澳大橋主體正式亮燈。亮燈儀式標誌著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的施工任務基本完成,基本具備通車條件。今年通車後,這座連通香港、珠海、澳門的紐帶不僅會加強內地與港澳、珠江東岸與西岸的聯繫,更會讓大灣區交通線網構成閉環。

除了港珠澳大橋外,廣深港高速鐵路也將迎來全線通車。橫跨珠江的虎門二橋、深中通道正在穩步推進建設,而最新規劃的蓮花山過江通道將連接東莞麻湧鎮和廣州番禺化龍鎮,成為穿過珠江的又一條捷徑。據瞭解,蓮花山過江通道預計2020年開建,2025年完工。

如今,粵港澳大灣區整體規劃即將出臺,灣區內各大城市都開始根據自身特色,逐步規劃和明確未來的發展力度。儘管在珠三角範圍內,各城市之間、珠江東岸與西岸之間仍存在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但隨著多條過江通道的建設,未來大灣區範圍內核心節點的通勤時間也將大大縮短,區位優勢也會被進一步放大。

戴德梁行大中華區綜合住宅服務及大中華區業務行銷董事總經理蔣尚禮指出,當前東西兩岸經濟發展不均衡的現狀將伴隨大灣區的融合發展而大大改善,珠江西岸有望進入快速上升通道;珠港澳大橋及深中通道等的建設都將大大優化東西兩岸的協同合作,而作為西岸核心的珠海、中山也將因為大灣區的互通融合、部分產業從東岸轉移至西岸而大大受惠,進入發展的快速路。

房企看好大灣區前景

大灣區的經濟發展潛力、人口增長紅利,軌交的暢通及基建的完善在國內處於優勢地位,隨著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的升級,房地產行業在大灣區也將迎來更新的機遇。

本土房企:先發優勢令企業享受紅利

華南地區是不少老牌房企的發源地,碧桂園、恒大、萬科三家龍頭房企就在這裡起步。而保利、富力、雅居樂、華潤、招商蛇口等華南本土房企,也都以珠三角地區為起點,面向全國開展佈局。

早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概念出爐前,華南本土房企就已經憑藉先發優勢在本土持續耕耘,佔據了珠三角城市的核心區位。除了自己的“大本營”所在城市外,本土房企也積極進入區域內其他城市。地產研究機構克而瑞統計顯示,截至2017年,碧桂園、保利、恒大三家房企均已進駐粵港澳大灣區內全部9座內地城市,在開發運營中,較好的口碑效應也令企業享受到眾多紅利。

在先發優勢下,本土房企正在加速對大灣區內城市的整體佈局。華潤置地2016年2月進入珠海,在橫琴投資建設萬象世界。恒大在2016年首入肇慶,通過招拍掛和收並購等方式,建設了恒大世紀夢幻城、恒大翡翠華庭、恒大團星鼎峰和恒大禦湖城四個項目。

外來房企:突圍進軍意圖明顯

在本土房企穩固陣地的同時,外來房企也在大灣區內動作頻頻。

陽光城、旭輝、泰禾、融信等閩系房企,近年來進入高速擴張期,這些企業在粵港澳大灣區積極拿地建設。以泰禾為例,儘管2015年才首進廣東,落子深圳,但現在泰禾已經將佈局的棋盤擴大至佛山、東莞、珠海、惠州、廣州等地。而陽光城在大灣區內收儲土地最多。根據克而瑞的資料,2016年至2017年上半年,陽光城在粵港澳大灣區新增土地儲備581.06萬平方米,其中456.77萬平方米以收並購方式取得,拿地成本只有1048元/平米。

而國內其他地區的規模房企,如融創、龍湖、綠地、綠城等,雖然總部距離大灣區較遠,但在全國化擴張需求的推動下,也選擇在廣州、深圳、佛山等地頻頻落子。其中,龍湖早在2014年便已進入廣東,根據企業公佈的銷售資料,2017年龍湖在華南區域的銷售金額已達到166.2億元。融創同樣值得關注,儘管2016年才南下進入華南市場,但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融創重倉拿地,並通過收並購方式納入專案。如今,融創和碧桂園、保利等房企一樣,已經將品牌佈局在粵港澳大灣區所有9個內地城市中。

除了建設住宅項目,一些外來房企還在粵港澳大灣區展開多元化佈局試驗,開發建設一批城市綜合體、產業新城、特色小鎮、長租公寓等項目。例如綠地在廣州空港經濟區總部園區建設廣州國際空港中心,而龍湖則將旗下長租公寓專案龍湖冠寓帶到廣州和深圳。

■連結

2017年房企

首次進駐

粵港澳大灣區狀況

(不完全統計)

在廣深外溢效應及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利好的影響下,大灣區三四線城市價值預期看好,成為品牌房企的重點,地產研究機構克而瑞統計顯示,去年共有14家企業通過招拍掛及其他方式佈局大灣區城市。

城市

新進房企

(名稱)

佈局區域廣州泰禾增城融信增城美的南沙建發白雲深圳首創龍華龍湖鹽田東莞招商麻湧鎮華潤大朗鎮旭輝石排鎮佛山世茂禪城金輝順德中交順德金科順德華髮禪城金融街三水珠海三一海洋香洲龍湖高新區中山卓越港口鎮、南頭鎮旭輝南頭鎮佳兆業沙溪鎮合景泰富西區肇慶龍光鼎湖、四會美的鼎湖合景泰富四會新城控股四會中海鼎湖

2018年一季度

珠三角九市

土地出讓統計

2018年1季度,珠三角9城市土地成交合計805億,成交建築面積達1550萬平方米,供應面積為1324萬平方米,同比去年同期,均有所下降,分別降了6%和8%。

其中土地供應及需求最大的城市為佛山,共供應了518萬平方米,成交了471萬平方米;供求最少的城市是東莞,供應為0,成交為6萬平方米;作為一線城市的廣州和深圳表現分化:廣州1季度土地供應233萬平方米,成交177萬平方米,供求關係尚算穩定;深圳1季度土地供應22萬平方米,成交58萬平方米,卻呈供不應求狀態。

而同樣出現供不應求的還有東莞、惠州、江門和珠海,其中以江門差距最大,338萬平方米的成交量,較145萬平方米的供應量多了193萬平方米。

珠三角9城市中,成交總價最多的是廣州,合計352億元,其次是172億元的佛山,第三的則是惠州,共成交了93億元。

那麼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腹地,有著全國約五分之一的國土面積、三分之一的人口和三分之一的經濟總量。與此同時,泛珠三角地區與珠江流域的經濟流向相同,部分省區與大灣區的文化根源也類似,並在產業、市場等多個領域有著很強的互補性。

而通過對接“一帶一路”倡議,粵港澳大灣區廣闊的腹地將開拓巨大的發展空間,有專家預測,粵港澳大灣區將成為中國新的經濟中心。

將區位優點發揮極致

去年12月31日,珠江入海口的夜晚煙火璀璨,在煙花的映襯下,港珠澳大橋主體正式亮燈。亮燈儀式標誌著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的施工任務基本完成,基本具備通車條件。今年通車後,這座連通香港、珠海、澳門的紐帶不僅會加強內地與港澳、珠江東岸與西岸的聯繫,更會讓大灣區交通線網構成閉環。

除了港珠澳大橋外,廣深港高速鐵路也將迎來全線通車。橫跨珠江的虎門二橋、深中通道正在穩步推進建設,而最新規劃的蓮花山過江通道將連接東莞麻湧鎮和廣州番禺化龍鎮,成為穿過珠江的又一條捷徑。據瞭解,蓮花山過江通道預計2020年開建,2025年完工。

如今,粵港澳大灣區整體規劃即將出臺,灣區內各大城市都開始根據自身特色,逐步規劃和明確未來的發展力度。儘管在珠三角範圍內,各城市之間、珠江東岸與西岸之間仍存在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但隨著多條過江通道的建設,未來大灣區範圍內核心節點的通勤時間也將大大縮短,區位優勢也會被進一步放大。

戴德梁行大中華區綜合住宅服務及大中華區業務行銷董事總經理蔣尚禮指出,當前東西兩岸經濟發展不均衡的現狀將伴隨大灣區的融合發展而大大改善,珠江西岸有望進入快速上升通道;珠港澳大橋及深中通道等的建設都將大大優化東西兩岸的協同合作,而作為西岸核心的珠海、中山也將因為大灣區的互通融合、部分產業從東岸轉移至西岸而大大受惠,進入發展的快速路。

房企看好大灣區前景

大灣區的經濟發展潛力、人口增長紅利,軌交的暢通及基建的完善在國內處於優勢地位,隨著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的升級,房地產行業在大灣區也將迎來更新的機遇。

本土房企:先發優勢令企業享受紅利

華南地區是不少老牌房企的發源地,碧桂園、恒大、萬科三家龍頭房企就在這裡起步。而保利、富力、雅居樂、華潤、招商蛇口等華南本土房企,也都以珠三角地區為起點,面向全國開展佈局。

早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概念出爐前,華南本土房企就已經憑藉先發優勢在本土持續耕耘,佔據了珠三角城市的核心區位。除了自己的“大本營”所在城市外,本土房企也積極進入區域內其他城市。地產研究機構克而瑞統計顯示,截至2017年,碧桂園、保利、恒大三家房企均已進駐粵港澳大灣區內全部9座內地城市,在開發運營中,較好的口碑效應也令企業享受到眾多紅利。

在先發優勢下,本土房企正在加速對大灣區內城市的整體佈局。華潤置地2016年2月進入珠海,在橫琴投資建設萬象世界。恒大在2016年首入肇慶,通過招拍掛和收並購等方式,建設了恒大世紀夢幻城、恒大翡翠華庭、恒大團星鼎峰和恒大禦湖城四個項目。

外來房企:突圍進軍意圖明顯

在本土房企穩固陣地的同時,外來房企也在大灣區內動作頻頻。

陽光城、旭輝、泰禾、融信等閩系房企,近年來進入高速擴張期,這些企業在粵港澳大灣區積極拿地建設。以泰禾為例,儘管2015年才首進廣東,落子深圳,但現在泰禾已經將佈局的棋盤擴大至佛山、東莞、珠海、惠州、廣州等地。而陽光城在大灣區內收儲土地最多。根據克而瑞的資料,2016年至2017年上半年,陽光城在粵港澳大灣區新增土地儲備581.06萬平方米,其中456.77萬平方米以收並購方式取得,拿地成本只有1048元/平米。

而國內其他地區的規模房企,如融創、龍湖、綠地、綠城等,雖然總部距離大灣區較遠,但在全國化擴張需求的推動下,也選擇在廣州、深圳、佛山等地頻頻落子。其中,龍湖早在2014年便已進入廣東,根據企業公佈的銷售資料,2017年龍湖在華南區域的銷售金額已達到166.2億元。融創同樣值得關注,儘管2016年才南下進入華南市場,但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融創重倉拿地,並通過收並購方式納入專案。如今,融創和碧桂園、保利等房企一樣,已經將品牌佈局在粵港澳大灣區所有9個內地城市中。

除了建設住宅項目,一些外來房企還在粵港澳大灣區展開多元化佈局試驗,開發建設一批城市綜合體、產業新城、特色小鎮、長租公寓等項目。例如綠地在廣州空港經濟區總部園區建設廣州國際空港中心,而龍湖則將旗下長租公寓專案龍湖冠寓帶到廣州和深圳。

■連結

2017年房企

首次進駐

粵港澳大灣區狀況

(不完全統計)

在廣深外溢效應及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利好的影響下,大灣區三四線城市價值預期看好,成為品牌房企的重點,地產研究機構克而瑞統計顯示,去年共有14家企業通過招拍掛及其他方式佈局大灣區城市。

城市

新進房企

(名稱)

佈局區域廣州泰禾增城融信增城美的南沙建發白雲深圳首創龍華龍湖鹽田東莞招商麻湧鎮華潤大朗鎮旭輝石排鎮佛山世茂禪城金輝順德中交順德金科順德華髮禪城金融街三水珠海三一海洋香洲龍湖高新區中山卓越港口鎮、南頭鎮旭輝南頭鎮佳兆業沙溪鎮合景泰富西區肇慶龍光鼎湖、四會美的鼎湖合景泰富四會新城控股四會中海鼎湖

2018年一季度

珠三角九市

土地出讓統計

2018年1季度,珠三角9城市土地成交合計805億,成交建築面積達1550萬平方米,供應面積為1324萬平方米,同比去年同期,均有所下降,分別降了6%和8%。

其中土地供應及需求最大的城市為佛山,共供應了518萬平方米,成交了471萬平方米;供求最少的城市是東莞,供應為0,成交為6萬平方米;作為一線城市的廣州和深圳表現分化:廣州1季度土地供應233萬平方米,成交177萬平方米,供求關係尚算穩定;深圳1季度土地供應22萬平方米,成交58萬平方米,卻呈供不應求狀態。

而同樣出現供不應求的還有東莞、惠州、江門和珠海,其中以江門差距最大,338萬平方米的成交量,較145萬平方米的供應量多了193萬平方米。

珠三角9城市中,成交總價最多的是廣州,合計352億元,其次是172億元的佛山,第三的則是惠州,共成交了93億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