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柳:不知細葉誰裁出

唐朝詩人劉禹錫曾作一首竹枝詞:“楊柳青青江水準, 聞郎江上踏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 道是無晴卻有晴。 ”詩裡將柳樹稱為“楊柳”,

我們生活中常常也會有這樣的叫法。 柳與楊原本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樹木, 為什麼人們常將柳稱為楊柳?

甲骨文中柳是形聲字, 上面是形符木, 下面是聲符卯。 金文中構字部件沒有變化, 而字的形體變成了左右結構。 字形發展到小篆, 把右邊的聲符寫成了“丣”。 《說文解字》中說:“柳, 小楊也”, 說柳就是小楊樹。 什麼是楊呢?清代學者段玉裁在解釋這句話時說:“楊之細莖小葉者曰柳”。 《爾雅·釋木》裡說:“楊, 蒲柳。 ”從這裡可以看出, 古人所說的“楊柳”, 其實就指的是“柳”, 是柳屬植物的泛稱。

有人說, 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的意象中, 最重要的植物就是柳。 自古以來文人墨客筆下的兩大主題, 一是關於春天, 二是關於送別。 而柳恰好是能夠同時具備這兩大主題的元素, 所以詩文中詠柳之作數不勝數也就不奇怪了。

“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每年春來, 春風便哢擦哢擦在冒出新枝的柳樹上剪出萬條綠枝葉——春風與柳, 好比伯樂和良馬, 成就彼此一段佳話。 當春天剛剛開始變暖, 是柳樹上那些帶著嫩黃色的柳芽兒喻示了春天的到來, 在民間有“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開八九燕來”的俗語, 冬去春來, 柳比燕歸來得還早。 因此, 文人們吟詠春天, 往往離不開寫柳, 這幾乎已經成為一種賦詩填詞的定式。

比如辛棄疾《武陵春》裡說“桃李風前多嫵媚, 楊柳更溫柔”, 秦觀《畫堂春》裡說“東風吹柳日初長, 雨餘芳草斜陽”, 毛滂《玉樓春》裡寫“曉寒料峭尚欺人, 春態苗條先到柳”, 等等。

當然, 柳最獨特的文化寓意, 當數送別了。 古時折柳送別始於漢代, 是非常風雅的禮俗, 一是因為柳的諧音就是“留”,

折柳相贈有長情挽留的依依惜別之意;同時也是借用柳易於生長的特徵, 來祝福遠行人在他鄉土地上能迅速順利發展。 “客舍青青柳色新”, “渡頭楊柳青青, 枝枝葉葉離情”, 詠柳的送別詩一首又一首, 堤柳成蔭一輪又一輪, 思念成災又茂盛了年年歲歲。 在小說《神雕俠侶》中, 小龍女在決定離開楊過、嫁給公孫止時, 曾就痛斷肝腸地把自己改姓為“柳”, 她雖對尋來絕情谷的楊過說“我不認識你”, 但是一個柳字, 反而暴露了她最真實的內心:她在準備相別之時, 內心卻在渴求著相留, 楊過姓楊, 她就姓柳, 楊柳依依, 悠悠我心……不僅是小龍女和楊過, 那些即將分別的人, 在強說告別的時候, 有誰不是在心裡盼著被挽留?

史上幾位柳姓的名人,為人也頗有柳的風範。唐代著名書法家柳公權,書法圈有論“顏筋柳骨”,字如其人,他正是一位為人耿直、敢於直言的人;唐代詩人柳宗元,詩好文極佳,人也似柳之淡極柔極,卻活出一派瀟灑;北宋詞人柳永,一生重情重義,惟一曲慢詞可容曲折意,惟鋪成描畫可盡才子性,以最溫柔婉轉詞,留萬世不滅名;還有那在堂前栽了五棵柳樹的五柳先生陶淵明,以及在居住的泉邊栽柳、自稱柳泉居士的蒲松齡,等等。以柳喻人,或取其形,或取其貌,或取其性,留下了數不盡的故事。

無論是報春的柳、飛舞的柳,還是送別相留的柳——柳的形象,像是在驗證著人生情愁的註定經歷:春是短促,留是徒勞,別是常態。多少個春天過去,多少次柳枝泛青,當一切得失都歷經著輪回往復,唯願能最終懂得:擁有時,認真珍惜,失去時,鄭重送別。

春日有柳,真好。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郝思斯)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zyjwgjjw)

史上幾位柳姓的名人,為人也頗有柳的風範。唐代著名書法家柳公權,書法圈有論“顏筋柳骨”,字如其人,他正是一位為人耿直、敢於直言的人;唐代詩人柳宗元,詩好文極佳,人也似柳之淡極柔極,卻活出一派瀟灑;北宋詞人柳永,一生重情重義,惟一曲慢詞可容曲折意,惟鋪成描畫可盡才子性,以最溫柔婉轉詞,留萬世不滅名;還有那在堂前栽了五棵柳樹的五柳先生陶淵明,以及在居住的泉邊栽柳、自稱柳泉居士的蒲松齡,等等。以柳喻人,或取其形,或取其貌,或取其性,留下了數不盡的故事。

無論是報春的柳、飛舞的柳,還是送別相留的柳——柳的形象,像是在驗證著人生情愁的註定經歷:春是短促,留是徒勞,別是常態。多少個春天過去,多少次柳枝泛青,當一切得失都歷經著輪回往復,唯願能最終懂得:擁有時,認真珍惜,失去時,鄭重送別。

春日有柳,真好。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郝思斯)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zyjwgjjw)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