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笛:杏花疏影裡 吹笛到天明

現代詩人席慕蓉在她的一首名為《鄉愁》的散文詩中這樣寫道:“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 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以月下笛聲寄託自己的鄉愁。

然而不僅是鄉愁, 喜怒哀樂、怡情舒懷, 笛自誕生起, 就以婉轉動聽的音色, 吟出了古人的心聲。

笛是中國古代一種常見的樂器, 屬古代八音之一——竹。 人們曾以音色為笛命名, 《釋名》上講:“篴, 滌也, 其聲滌滌然也, 通作笛。 ”笛, 亦稱橫笛, 是六孔橫吹的形制,

笛身六個按指孔、一個吹孔、一個膜孔, 需要貼笛膜。 笛膜的震動, 使笛比不開膜孔的簫, 音色更為響亮清越。 有故事記載, 東漢的音樂家蔡邕, 為了選一根良材美竹製作笛子, 執意要拆掉已經用竹子蓋好的柯亭, 就是要拿建亭子的第十六根竹子制笛。 後來, 製成的笛子果然音色美妙非凡, 不枉了一座竹亭的重新拆建, 於是便將這支笛取名“柯亭笛”。 後來, “柯亭笛”一詞, 不僅在樂器中泛指美笛, 也在人才裡意喻著良材。

或許是因為笛好攜帶、好入門, 在中國, 笛極其普及, 會笛的民間藝人往往多過其他樂器演奏者。 笛從來不是甘於寂寞的樂器, 它的音色嘹亮出眾, 一出聲, 就要一鳴驚人, 獨奏時自成逍遙, 合奏時更出類拔萃, 幾乎能駕馭住各類曲目, 所以才那麼深入民間--在城裡, 有曲就有笛;在鄉下, 有戲就有笛;在堂上, 有舞便有笛;在山裡, 有牧童還有笛。 拈一支笛子, 閑閑裡一站, 便可成為眾下裡絕對的焦點。 瞭解它, 不需曲徑通幽費時費力, 它會不遮不掩湧入你的耳膜、不管不顧撞進你的心裡,

在你起舞時一同激越、在你高歌時一同嘹亮, 在你路過時拉你駐足、在你消沉時喚你昂揚。

笛的聲響在大江南北隨處可聞, 使得笛的身影在唐詩宋詞隨處可見。 大約, 古人們也曾在孤獨時被笛陪伴過、在失意時被笛喚醒過,

在腳步無論行至哪一地都與笛相逢過、在舟船無論蕩漾哪一處都伴笛行旅過。 因笛聲綿長, 故可沉、可鬱、可悠、可傷;又笛聲高亢, 故可狂、可傲, 可歡、可醉。

有一種詩裡的笛聲, 暈染了靈魂, 唯美出天明。 宋代陳與義的詞《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遊》, 堪稱寫笛之詩意灑然的絕筆:“杏花疏影裡, 吹笛到天明”,在花影疏落裡,有清笛聲聲的律動,緩緩拉開了香芬的夜,徐徐迎來了拂曉的明。在這樣的笛聲縹緲裡,心緒又如何不能傾盡幽懷地為美好黎明靜待?

有一種詩裡的笛聲,輕啟了春愁,銷魂著月色。“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詩仙李白雖豪邁萬千,卻在《春夜洛城聞笛》把一曲笛音的勾魂攝魄寫得淋漓盡致--洛城雖好,不是家鄉,春風雖暖,不在故園。伴隨著玉笛暗暗飛度的,是離愁別緒,是吹笛人的鄉情低回不忍放聲而奏,是聽笛人的鄉愁暗起不敢澎湃而出。

有一種詩裡的笛聲,沉重了山石,蒼涼著日月。唐代李益一首《夜宴觀石將軍舞》,寫盡了笛聲剪影山險關高的蒼涼:“微月東南上戍樓,琵琶起舞錦纏頭。更聞橫笛關山遠,白草胡沙西塞秋”,白雲悠悠,關山蒼蒼,孤城寂寂,英雄淚殘,一曲笛聲闊遠而來,笛聲裡,有對生命溫暖的渴盼,有對日慘關冷的苦歎,有高亢長久、回蕩在山關斜陽裡氣息不斷、笛音蒼鬱的千年呼喚。

有一種詩裡的笛聲,綻放著風姿,瀟灑了人生。黃庭堅一首《鷓鴣天》潑墨出隱士狂情:“黃菊枝頭生曉寒,人生莫放酒杯幹。風前橫笛斜吹雨,醉裡簪花倒著冠”,菊花寒立枝頭,志士空閒寂寞,與黃花為伴退居深山,此時,橫笛在手,天地為伴,醉裡簪花,雨裡斜行,也是有幸灑脫,也是有味清歡!只要身康體健、神清氣爽,何處不江湖?哪處無佳音?

……

長頸抒氣,玉手按孔,笛聲一起,盪氣迴腸,清越直入青雲,慷慨情動志士,笛子的詩情,還體現在以曲傳聲的無言相交上。中國十大古曲之一的《梅花三弄》,最初叫《梅花三調》,相傳東晉時是桓伊將軍所作的笛曲。一日,書法家王徽之乘船行江,恰好遇到桓伊乘車從岸上經過,於是,王徽之命人轉達,希望能聞桓伊一曲笛音。當時,桓伊已甚為顯貴,卻泰然下車,為王徽之吹奏《三調》之曲,一弄寒山綠萼,二弄姍姍綠影,三弄三疊落梅,笛聲悠揚,曲意深長。桓伊吹完後立即上車離去,整個過程中,雙方未交談一言、未寒暄一句,只憑笛聲神交,已是彼此懂得。

“桓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調,高妙絕倫,後人入于琴。”桓伊這首笛曲,後來譜入七弦古琴,成為聞名遐邇的琴曲《梅花三弄》,它見證著一種曠達不拘禮節、坦蕩不著形跡的君子之交,一種以笛為憑證、滿含魏晉風骨的磊落相交。這一曲笛音,正告訴我們,最美的語言,就是音樂的語言,最美的相知,就是曲中的相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郝思斯)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zyjwgjjw)

吹笛到天明”,在花影疏落裡,有清笛聲聲的律動,緩緩拉開了香芬的夜,徐徐迎來了拂曉的明。在這樣的笛聲縹緲裡,心緒又如何不能傾盡幽懷地為美好黎明靜待?

有一種詩裡的笛聲,輕啟了春愁,銷魂著月色。“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詩仙李白雖豪邁萬千,卻在《春夜洛城聞笛》把一曲笛音的勾魂攝魄寫得淋漓盡致--洛城雖好,不是家鄉,春風雖暖,不在故園。伴隨著玉笛暗暗飛度的,是離愁別緒,是吹笛人的鄉情低回不忍放聲而奏,是聽笛人的鄉愁暗起不敢澎湃而出。

有一種詩裡的笛聲,沉重了山石,蒼涼著日月。唐代李益一首《夜宴觀石將軍舞》,寫盡了笛聲剪影山險關高的蒼涼:“微月東南上戍樓,琵琶起舞錦纏頭。更聞橫笛關山遠,白草胡沙西塞秋”,白雲悠悠,關山蒼蒼,孤城寂寂,英雄淚殘,一曲笛聲闊遠而來,笛聲裡,有對生命溫暖的渴盼,有對日慘關冷的苦歎,有高亢長久、回蕩在山關斜陽裡氣息不斷、笛音蒼鬱的千年呼喚。

有一種詩裡的笛聲,綻放著風姿,瀟灑了人生。黃庭堅一首《鷓鴣天》潑墨出隱士狂情:“黃菊枝頭生曉寒,人生莫放酒杯幹。風前橫笛斜吹雨,醉裡簪花倒著冠”,菊花寒立枝頭,志士空閒寂寞,與黃花為伴退居深山,此時,橫笛在手,天地為伴,醉裡簪花,雨裡斜行,也是有幸灑脫,也是有味清歡!只要身康體健、神清氣爽,何處不江湖?哪處無佳音?

……

長頸抒氣,玉手按孔,笛聲一起,盪氣迴腸,清越直入青雲,慷慨情動志士,笛子的詩情,還體現在以曲傳聲的無言相交上。中國十大古曲之一的《梅花三弄》,最初叫《梅花三調》,相傳東晉時是桓伊將軍所作的笛曲。一日,書法家王徽之乘船行江,恰好遇到桓伊乘車從岸上經過,於是,王徽之命人轉達,希望能聞桓伊一曲笛音。當時,桓伊已甚為顯貴,卻泰然下車,為王徽之吹奏《三調》之曲,一弄寒山綠萼,二弄姍姍綠影,三弄三疊落梅,笛聲悠揚,曲意深長。桓伊吹完後立即上車離去,整個過程中,雙方未交談一言、未寒暄一句,只憑笛聲神交,已是彼此懂得。

“桓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調,高妙絕倫,後人入于琴。”桓伊這首笛曲,後來譜入七弦古琴,成為聞名遐邇的琴曲《梅花三弄》,它見證著一種曠達不拘禮節、坦蕩不著形跡的君子之交,一種以笛為憑證、滿含魏晉風骨的磊落相交。這一曲笛音,正告訴我們,最美的語言,就是音樂的語言,最美的相知,就是曲中的相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郝思斯)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zyjwgjjw)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