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多識活佛:佛教中的幾個“人心”問題

佛教教義理論的殊勝

佛教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是“人心”問題(這個心不是指人體的心臟, 而是人的思想意識), 因此佛家自稱佛學為內學(內指內心)。

佛家在人的意識的性質分類、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以及精細程度是現代心理學所遠不可企及的, 因為思想意識是一種無形無色, 看不見摸不著的能量作用, 所以以研究物質為長項的實證科學在面對非物質的精神世界時便顯得無能為力。

顯宗佛教認為生命的本體是無形的精神, 轉世和解脫成佛、聰明與愚昧、歡樂與苦惱、高尚與卑劣、勇敢和懦弱都是心的作用、心的品質的表現。 對心性的本質、存在形式和作用的認識及其改造轉化的方法, 構成了教義理論體系。 因此把佛教稱作心學、人學、生命學是最恰當不過的。

但更深層的研究發現, 顯宗經典理論在心的本質、心身關係、無形的精神如何受染等等問題上沒有合乎邏輯的答案。

比如, 顯宗理論在心性本質問題上有“心性本空”、“心續不斷”兩種說法。 “心”既然非物質, 無形無色, 其存在的形式是什麼呢?佛經中說“心因境生”, 也就是說在對外境的反映中, 才能表現出心的存在。 那麼原始心在無境的情況下,

又是怎麼存在的呢?又如作為不空的緣起心刹那流變的續流, 有哪些緣起在保持著它的續流呢?

又, 十二因緣中轉世的主體是受染意識, 轉世投胎後在母體中產生名色(受想行識無形無色故稱名、肉體稱色), “意識”扮演著種子的角色, 名色五蘊身從識中生出。

這就有了矛盾, 如果意識是色身的種子, 那麼意識就不是純精神的東西;如果色身來自母體, 那麼前世的色身業因緣的異熟果怎會生自母體呢?這在因果邏輯上是說不通的。

《俱舍論》中說, 無色界生命的色蘊處於潛在狀態, 否則, 再轉色界時, 就缺乏色蘊的種子。 這說明意識本身帶有物質成份, 因為同因同果, 異因異果, 在無形的意識中是生不出有形物質色體的。

又, 苦樂歸根結底是思想意識的感受, 那麼它和肉體有沒有關係?如果沒有關係, 那麼身體的疾病和饑餓、寒熱怎會產生心理上的苦感呢?沒有眼睛的人為何沒有視覺功能?沒有五官的人有五官之識嗎?若俱生盲人有色感, 那麼眼識不通過物質的眼睛又怎能看見呢?

諸如此類的問題, 密續中卻有圓滿的解答, 見下回分解。

分享智慧, 好運常伴!

相遇, 是一種緣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