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有魚有研究藥明康得是如何賦能中國創新?

藥明康得近日開啟申購,公開發行擬募集資金為21.3億元, 擬發行不超過1.04億股, 占發行後總股數的比例不低於10%。 募資額雖低於此前計畫, 但在A股估值體系裡, 藥明康得很可能成為醫藥行業巨無霸。

從分子式到創新藥:賦能的力量

現代醫藥研發從來都是昂貴的嘗試, 曾有媒體報導, 屠呦呦發現青蒿素接近“舉國之力”。 “523項目”提出了專題抗瘧藥研究任務, 中醫科學院專門成立課題組攻堅, 先後6家單位共同參與大協作, 舉國體制動員的資源是重要支持。 而商業醫藥公司創新藥研發費用接近天價, 根據美國藥物研究和製造協會(PhRMA),

美國新藥研發的週期長達8-15年, 考慮到研發過程中的高淘汰率, 平均每種創新藥的研發成本高達26億美元。

事實上, 醫藥研發工作可以委託給外包機構, 也就是CRO(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 藥明康得73%的收入, 正是來自這種外包服務CRO。 在藥明康得的大客戶中, 包括了全球最知名的藥企, 例如強生、默沙東、羅氏、輝瑞等。 2014年美國FDA審批通過的41個新藥中, 31個來自藥明康得的合作夥伴;2015年批准的45個新藥中, 有33個;2016年批准的22個新藥中, 有16個。

“醫改”之火 可以燎原

我國的創新藥僅僅是起步階段, 而醫藥制度改革, 正在為我國醫藥產業創新發展進一步掃平障礙, 提振CRO需求。

從2015年以來, 我國陸續發佈了10餘個政策檔和多個技術指導原則, 改革專利制度,

強調專利保護, 激勵創新, 輔助、指導並推動企業開展一致性評價工作。

藥審改革, 推動創新藥優先審評審批, 將消除我國研究審批時間過長的瓶頸, 大大加速新藥上市速度。 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的推行, 使得新藥上市大約減少了三到五年的時間;我國排隊等待審評的註冊申請已由2015年9月高峰時的近22000件降至2017年的4000件;藥品審評隊伍由不足200人增加到800餘人。 藥品的審評標準、品質和效率都有很大提高。 創新藥的加速發展, 也就意味著藥明康得這樣的CRO龍頭企業市場規模的相應擴大。

醫療行業標準與國際接軌

2017年, CFDA正式成為國際人用藥品註冊技術協調會(ICH)成員。 我國可以參與ICH指導原則的制訂, 同時也需要逐步在國內實施ICH指導原則, 這意味著中國藥品註冊技術要求與國際接軌之路已經全面打開, 藥品研發和註冊已經進入全球化時代。

加入ICH要求對其標準有更深的認知和接納, 此前藥審制度的不規範、藥品審評速度慢、本土企業國際化程度低都會受到挑戰。 根據CFDA藥化註冊司副巡視員李芳,加入ICH既有利於國外生產的新藥進入中國市場,

也有利於中國生產的藥品走向國際, 推動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加入國際註冊行列。 主要客戶源于國外、長期實施ICH標準和原則藥德康明, 比較優勢更加凸顯。

從CRO巨頭到打造醫藥研發生態圈

高品質的全產業鏈是藥明康得的立身之本, 未來, 在CRO這個日趨“商品化服務”的領域, 如何尋求差異化競爭優勢?藥明的答案是:借助資本運作打造醫藥研發生態圈。 資本運作並不必然是“不務正業”。 CRO領域的特點是雖有巨頭, 但市場結構仍然相對分散;近年來, 越來越多的CRO公司開展並購, 擴充產品線、發展差異策略。 其中, 最大的並購當屬2016年Quintiles(昆泰)對健康產業戰略諮詢服務商IMS 的合併(新公司改名為IQVIA)。

IMS的資料服務,能夠説明Quintiles識別病人和臨床實驗調查者, 改進臨床實驗設計, 並促進產業鏈末端的合同銷售(CSO), 形成生態閉環。 藥明康得也正在借助資本運作積極開展並購、融資和投資。

後記

醫藥行業是“中國製造2025”提出的10個重點行業之一。 我國電腦、半導體行業正面臨的自主研發能力的挑戰, 或許未來有一天, 醫藥行業也會面對。 作為醫藥研發服務平臺巨頭, 孵化創新、引領創新, 既是藥明康得未來發展的戰略, 也是這個時代賦予它的使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