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扒下日本的面具—今天的中國遠比我們想像的更強大

我相信, 幾十年後, 未來的中國人在回顧今天的歷史就會發現, 當年我們之所以不如日本, 是因為這個國家根本就不存在。

日本, 一個被神話的國家

到今天, 距離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已經整整七十二年。

這七十二年裡, 世界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歐洲一體了, 美國稱霸了, 蘇聯解體了, 這一系列事件的發生都在昭示著新時代的到來。

然而, 就在這半個多世紀裡, 地球上卻發生了一件十分怪異的事, 怪異到令所有知情者感到震驚、憤怒以及噁心。

這件事就是日本被神話了。

眾所周知, 二戰中, 日本是法西斯陣營主要成員國之一,

且在戰爭中犯下了諸多不可饒恕的罪行。

但是, 就是這樣一個背負著數以千萬民眾鮮血的國家, 不但沒有在戰後進行任何集體性的反思, 反而還篡改歷史, 洗腦民眾, 大肆鼓吹軍國主義。

更可怕的是, 這樣一個不思悔改的國家、民族卻得到後來西方主流社會的認可甚至崇拜, 稱他們是“東方最偉大的民族”。

要知道, 就算如德國那般進行過集體性反思的國家都沒有擁有這樣的待遇, 可想而知這是多麼荒謬。

德國總統的華沙之跪

諷刺的還在後面, 戰敗後的日本雖然遭到了嚴厲的制裁, 但是主要集中在軍事方面, 經濟、政治方面並沒有受到太大的約束。 在美國的扶持下, 日本僅花費了二十多年就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是當時二戰戰敗國中最早恢復元氣的國家。

就這樣, 曾經淪為戰敗國的日本居然成為了西方世界爭相追捧的對象, 尤其是歐美某些小國更是將日本經驗奉為圭臬, 紛紛前往東方島國“拜師學藝”, 日本儼然成為西方世界最受關注的寵兒!

一個犯下累累罪行的暴徒居然成為西方主流社會的座上賓, 這難道不是近代歷史以來最魔幻現實主義的一幕嗎?

然而, 這樣魔幻的一幕並沒有就此結束, 到了現在反而還有愈演愈烈的態勢, 而這一次居然發生在中國。

比如, 就在微信朋友圈中, 大肆流出下面這些略顯“驚悚”的文章。

微信文章截圖

以上這些, 全是吹捧日本的文章, 有誇日本科技先進的, 有誇日本教育發達的, 有誇日本資本雄厚的, 有誇日本人文情懷的......反正在這些文章中, 日本簡直就是人類的天堂, 中國跟日本沒得比。

對於這樣的現象, 不少網友都知道這一定又是“精日”或“日吹”分子幹的“好事”:故意製造“噱頭”, 讓國人產生中國不如日本的假像。

的確, 中國在某些方面的確不如日本, 但是以上這些盲目追捧日本, 彰顯日本牛X的文章卻不是被本人認可的。

因為這些文章潛意識的在宣揚一個觀點:中國不如日本, 不是體現在物質層面上, 而是體現在精神、文化層面上, 從根本上否定中國乃至中國人的價值!

那麼到底是為什麼造成這樣的現象呢?

很多人說, 因為他們是漢奸, 是走狗, 是收了日本人的黑心錢......

但在我看來, 都不是!

因為“日吹”或“精日”的出現只是事物發展的結果, 而不是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

那原因是什麼?

是宣傳!日本的宣傳!

日本, 一個會宣傳的國家

日本, 是世界上最會宣傳自己的國家, 沒有之一。

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 日本, 作為東亞島國一直都是存在感很低的國家,
尤其是18世紀之前的日本更是難以登上世界先進文明的舞臺。

歷史上日本

但, 就是這樣一個本該泯然眾人矣的民族, 卻成為世界上最幸運的民族之一。

眾所周知,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想強大, 要想立足於世界, 就必須擁有兩樣東西, 一是自成體系的文化,二是先進的生產力。

可對於日本而言,這兩樣東西都不曾是他們自己創造的,而是學過來了的。

跟學誰?中國和美國。

前者為日本打下了堅實的文化基礎,後者為日本帶來了先進的工業體系,可以說沒有這兩個世界大國,日本根本不可能走到今天。

日本的幸運就體現于此,作為不同時代的兩個世界上最強的國家居然都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侵略日本、佔領日本,反而將自己最好的東西拿出來供日本人學習,使之變得強大,這樣的一幕放在世界史上你幾乎找不出來第二個。

日本明治維新時期

正是在幸運女神的加持下,日本幾乎在一夜之間超過中國,成為20世紀初東亞最強的國家,把曾經的老師狠狠踩在腳下。

但即便如此,日本人心裡始終有一個檻,那就是這些東西始終是別人的,而不是自己的。

這種深深的自卑感存在於當時每個日本人心中,成為他們內心深處最尖銳的一根刺讓他們隱隱作痛。

為了拔掉這根刺,日本人想盡一切辦法,其中最直接的辦法就是一個字:打!

一百多年前,他們打了朝鮮、中國、俄羅斯,打完了還不夠,又打了德國,結果把德國侵佔的青島給搶了過去。可以說,當時的日本就是帝國中的一匹黑馬,震驚了中國也震驚了世界。

他們試圖通過一次次戰爭征服世界,同時也證明自己。

日本陸軍軍演

對於日本的節節勝利,當時有的說是發達的經濟,有的說是獨裁的政治,還有的說是對手的弱小。

然而,在我看來,可能都是,也可能都不是。

因為,就在我研究日本如何崛起成長為世界強國的過程中,發現日本一項很少人關注的東西,而這個東西很有可能正是日本之所以“強大”的根源。

這,就是日本的宣傳能力!

日本的戰時宣傳

還記得“支那”一詞嗎?這個帶有侮辱性的詞彙便是日本人對當時中國人的蔑稱。

這個詞是何時產生的呢?甲午戰爭!

日本取得戰爭勝利後,為了彰顯自己的強大,便將“支那”一詞冠在中國人頭上,並認為當時的華夏已被愚昧無知的滿人所殖民,不再是東亞世界的中心,那就不能再稱之中華。

戰後的日本,不僅在用詞上否定中國,還在文化上否定中國,大肆宣傳中華文化的根脈不在中國,而在日本,而這就是後來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緣由。

今天的網友看到這樣的言論會嗤之以鼻,但是告訴你,這樣的言論卻得到了當時一大批文化名人的認同。

魯迅、孫中山、聞一多、康有為的女兒康同璧都曾用“支那”代指為自己,甚至連辜鴻銘、章太炎等文化大家也都宣稱中國文化在日本。

魯迅著《支那小說史》

可以說,當時被日本人宣傳洗腦最厲害的正是當時中國最有文化的那一批人。在日本人看來,只要將中國最具有影響力的知識份子洗腦成功了,那麼以後殖民中國甚至侵略中國就方便多了。

那麼,為什麼日本人這麼重視宣傳呢?這就要從他們在甲午戰爭中幹的好事說起。

1894至1895年的甲午戰爭,是中日兩國近代以來的首次國運相搏,也是日本在軍事鬥爭和國際舞臺上運用輿論宣傳工具的“初體驗”。

那是在1894年的7月25日,清政府決定出兵朝鮮幫助朝鮮政府趕走日本侵略者。在當時的黃海海面上,一艘載有近千名中國士兵及大量軍餉的英國商船高升號正在向朝鮮全速前進。

然而,就在船隻快要駛向海岸線的時候,意外發生了。

一艘日本巡洋艦赫然出現在高升號的正前方,還沒等中國士兵做出任何反應,不遠處的日本巡洋艦便將艦上所有的魚雷發射管對準高升號發起攻擊。霎那之間,整艘船隻瞬間解體,最後這艘載有1116人的清朝軍隊活下來只有245人,另外74名船上工作人員僅有12人獲救。

而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高升號事件,它就是甲午戰爭爆發的導火索。

高升號事件還原圖

按理來說,不宣而戰,偷襲對手,攻擊中立商船……高升號事件無疑會使日本在外交上陷於被動。

然而出乎眾人意料的是,日本在這起事件中充分運用輿論宣傳為自己造勢,竟然很快扭轉了不利局面,將清政府置於完全被動的局面。

下面,就來帶大家看看日本是如何實現這波操作的。

首先,編造謊言,人為製造矛盾。

就在高升號事件發生後,日本政府為了擺脫責任,馬上安排國內報紙行業大肆報導清政府士兵射殺落水歐洲船員,凸顯清政府的野蠻和無恥。這些報導散佈後,造成十分惡劣的影響,使得大量普通公民被新聞誤導,轉而加入了批判清政府的陣營。

其次,顛倒黑白,利用權威專家。

雖然日本的報導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當時的英國政府並沒有聽信日本的一面之詞,畢竟當時還有不少倖存的歐洲船員。可就在英國軍方要求武力報復日本的消息傳出後,一位元當時非常著名英國國際法專家卻為日本進行申辯,並列出了三大理由。幾天之後,牛津大學教授胡蘭德也在英國《泰晤士報》上發表了相同觀點的文章,公開支持日本軍隊。除此之外,就連英國某海軍大學教授勞倫斯也發表演講與兩人呼應,為日本辯解。

值得一提的是,這三人提出的觀點有一個重要前提,那就是日本已經是“文明國”,而中國依然是“野蠻國”。

最後,公開抗議,佔據輿論高地。

很快,日本的宣傳攻勢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在後來召開的第一次聽證會上,結論明顯對日本有利。仗著佔據輿論高地的優勢,日本立馬趁勢還擊,派出日本外務大臣質問英國公使,表示高升號本身“非法徵募”,違反了女王的中立聲明,要求駐英公使青木向英國“強烈抗議”。最終英國裁定當時已經存在戰爭狀態,高升號為交戰國執行作戰任務,日本軍隊有權扣留或擊沉它。

可以看到,一場明明由日本人挑起的戰爭,最後黑鍋卻背在中國人頭上,不說當時英國是否存在故意的成分,但最終造成這個結果至少是和日本人的輿論宣傳是脫不了關係的。

另外,高升號事件僅僅只是日本使用輿論宣傳的一個縮影,反映了日本處處用心、招招領先的現實,而中國處處被動,苦不堪言。

最典型的就是當時的日本緊跟國際的發展形勢,與西方列強打好交道,吸取清政府的教訓,時刻宣傳自己的正義立場與文明形象。

脫亞入歐已成為當時日本的主流思想

此舉不僅獲得了戰爭的勝利,還博得了西方的好感,可以說其“文明開化”取得了顯著效果,其“脫亞入歐”也取得了成功。反觀清政府,雖然也極力想爭取有利的國際環境和國際輿論,卻始終沒有能夠得到西方的充分認可。

這裡面有時代的因素,但也與當時中國尚存的一絲骨氣有關。

看到這裡,或許會有網友疑惑,難道僅靠宣傳就能贏得戰爭,成為世界強國?

當然不能!

在這裡並不是否定當時日本強大的國力,也不是諷刺中國的無能,而是希望大家明白,宣傳或者輿論往往可能改變戰爭的走向以及國家的命運,它所產生的威力可能超乎所有人的想像。

舉個簡單的例子,還是甲午戰爭。

眾所周知,甲午戰爭爆發之前,日本便對中國覬覦已久,尤其是工業體系建立以後日本更加掩蓋不住其膨脹的野心。但日本政府深知,中國再弱小也曾是自己的老師,如果貿然出手,一定會受到國內以及國際社會的強烈反對,使自己陷入被動。

於是,在甲午戰爭爆發前的那幾年,日本政府利用報社、廣告公司等媒體在民間進行廣泛宣傳,大肆散佈“日本與中國同根同種,日本人也是黃種人中的上等人,日本應該與中國一起對抗白種人”等類似言論,同時日本政府充分利用當時中國國內的“滿漢矛盾”,挑起中日兩國的民族情緒,讓日本民眾相信日本出征中國是一項解放中國人民的偉大事業,是為了拯救中國人民於水火,是一場堂堂正正的正義之戰!

一時間,日本國內戰爭熱情高漲,參軍踴躍,士氣高昂。在《日清戰爭實記》中,記載了一位元日本叫森鷗村的父親寫信鼓勵前線征戰的兒子的故事。這位元日本父親熟練使用漢語言,全部文言文寫作。日本父親認為日清戰爭是“伐異類、戮異類,以聲我義,揚我威,實千載一時不可失者”。

《日清戰爭實記》

日本父親還在信中勉勵兒子鞠躬盡瘁,慷慨赴難。“國家危急存亡之所隸,而吾人之榮辱休戚亦系焉。雖連戰連勝,決不可安棲。苟為軍人者,宜慷慨赴難,鞠躬盡瘁。命都能舍,何惶區區憶親思家乎?”信中可見,父親將兒子赴前線作戰視為保家衛國之榮耀。最後,父親還不忘叮囑兒子,莫貪功名富貴。“汝切莫介懷,一意專心,銜龍尾,攀鳳翼,以建功勳。家國民人,而不在功名富貴”!

通過這封信可以看出,當時的日本國內,普遍將對華的侵略戰爭視為解放之戰、救亡之戰。普通百姓視前線作戰為保家衛國的責任與義務。如此氛圍下,日本上演了一幕幕送親人上戰場的感人場景。父送子、妻送夫,高唱軍國主義歌曲為親人送行。這點也是日本政府樂於看到的,更是日本向民眾發動輿論戰的勝利。

必要要提的是,這次勝利不僅包括國內民眾,還包括國外僑民甚至外國民眾。就在日本宣傳“侵華戰爭”是正義的戰爭的同時,國外日本僑民紛紛雲集回應,積極組織愛國聯合會為戰爭募捐。這樣的舉動還竟然感動了美國人,促使美國幫助日本人打壓中國。

可以說,在那樣的環境之下,整個大和民族的身上始終散發著一股狂熱的氣息,仿佛隨時就要爆炸一般。而這,就是上面說到的宣傳的力量!

日本陸軍參拜靖國神社

正是因為嘗到了“宣傳”帶來的巨大魔力,自甲午戰爭之後,戰爭宣傳就成為了日本帝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在二戰時期達到頂峰。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當時的日本軍隊會帶大量隨軍記者、作家,專門為國內外民眾提供第一手報導。在這些報導中,他們全然不提日本士兵在中國犯下的殘忍暴行,著重誇大了日本士兵在中國遇到的困難和阻礙,將日本士兵塑造成樸素、勇敢、正直的英雄形象,這樣的作法成功博取了不少日本民眾的同情,讓日本的愛國熱情持續高漲下去。

據專家介紹,當時日本軍隊為了吸引更多的作家參與戰時報導,不惜付出當時兩倍大學生的工資以激勵他們創作,唯一的要求便是宣傳日本軍隊的正面形象。

除此之外,日本政府同樣沒放過國際社會的支援。

在侵華戰爭初期,為了避免四面臨敵的局面,日本政府在媒體報導中極力展現自己和平友善的一面,除了利用隨軍記者的大量不實報導混淆視聽之外,還通過行賄、欺騙等方式,收買無良的西方媒體記者掩蓋日本軍隊燒殺搶掠的事實。

比如,故意編造日本軍人善良無私的場面:

'皇軍經過河南農村,正值大麥長成時,皇軍不忍破壞中國農民的耕種成果,寧可選擇在國軍佈滿地雷的道路前進也不進入耕地,皇軍寧可自己冒著危險……'

比如,故意擺拍日本軍人善待中國人的友好場面:

日本故意擺拍的照片

以上這些美化戰爭的行徑,成功欺騙了國際社會,讓他們認為日本對中國發起的戰爭是正義的戰爭,是應該理解甚至是支持的。

綜上之,在這樣的宣傳攻勢下,日本在戰爭前期上取得了相當大的優勢,並迅速擴大了戰果,如果不是後來毛主席領導下的共產黨同樣注重輿論宣傳的力量的話,很有可能整個中華民族就會徹底亡在日本人的手中!

可能有人會說,這是誇大其詞,難道就靠日本人一張嘴就能把中國人消滅了,這不是開玩笑嗎?

不信?呵呵,那再來看下面一段。

日本,將宣傳進行到底

不知道大家還記得在網上鬧的沸沸揚揚的“四行倉庫”事件。

在這起事件中,有四個中國年輕人被冠以“精日”的稱謂,遭到中國網友的一致聲討。

四行倉庫事件當事人

關於這起事件的細節就不再多談,今天主要講講潛伏在這起事件背後的“幽靈”——日本。

不知從何時起,中國互聯網上出現了一個群體,叫作“精日”。

“精日”,顧名思義就是指精神上的日本人,他們以當日本人為榮,以當中國人為恥。

這種極端的崇日現象在近兩年來屢見不鮮,而且絲毫沒有收斂的態勢,上了年紀的網友應該都知道,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中國有美粉、英粉、蘇粉,但是唯獨沒有日粉,因為當時的中國人知道即便日本經濟再發達,科技再先進都不能洗刷日本人曾犯下的累累血債,他們,永遠不能!

然而,這樣的情況沒過多久就變了。

變化發生在七十年代,1972年中國與日本邦交正常化,日本又一次回到中國民眾的視野之中。

而這一次日本打開我國國門的不是槍炮,而是文化,準確說是影視文化。

電視劇《血凝》

中日恢復邦交正常化之後,大批日本影視劇撲面而來,《血凝》、《追捕》、《排球女將》等一系列日本電視劇、電影在中國刮出了一陣旋風,高倉健、山口百惠、荒木由美子等日本影星瞬間成為當時不少國人口中熱議的對象,甚至還成為了他們的粉絲,可以說中國追星文化就是日本帶給我們的。

也就是從那之後,部分中國人開始認識日本、瞭解日本、學習日本,到最後喜歡日本,愛上日本,而這就是新中國建國後第一批日粉的由來。

但整體來說,新中國第一批日粉相對後來的精日派而言,品質是相當高的。首先,當時第一時間接觸到日本影視文化的人群大多已經成年且具有一定的教育水準;其次,日本侵略中國的歷史還未離的太遠,當時仍活著不少革命先烈,日本是中國仇人的思想依舊是中國社會的主流。

因此,在那個時期,中國人對日本的崇拜、迷戀還只是一小部分,並沒有影響到整個中國大環境。然而,當時的中國不知道,文化的口子一旦拉開,再想補回來就晚了!

一轉眼又到了九十年代,這次日本傳來的不是電視劇,而是日本動畫片(現在叫動漫)。

如果說日本電視劇席捲的是身強力壯的中國青年,那麼日本動畫片席捲的就是毫無縛雞之力的中國孩童。

低齡化,是日本動畫片的最大的特點之一!

還記得,90年代最火的動畫片不是中國的《葫蘆娃》,也不是美國的《變形金剛》,而是日本的《七龍珠》!

《七龍珠》動畫片

火到什麼程度?火到中國大街上的每一個影碟店裡必有《七龍珠》的影片,沒有,那對不起,你這店還真入不了小朋友的大眼睛。

可以說,當時的《七龍珠》創造了動畫片的一個奇跡,也創下文化輸出的奇跡。

至此之後,越來越多的中國孩童喜歡上日本動畫,迷戀上日本動畫,其中一部分成為日本二次元文化忠實粉絲,進而愛屋及烏成為日本文化的一大擁躉。而這批擁躉也正是今天“精日”或“日吹”群體中最中堅的力量之一!

千萬不要小看這個群體,他們產生的破壞力甚至比當年的日本人還強大。

眾所周知,過去的日本的宣傳不是日本人自己編造的,就是日本給錢讓外國人編造的,聽得多了自然就不會上當。

在這樣的情況下,日本政府就不得不改變宣傳方式,選擇一種更加可信的方法欺騙中國人。

而什麼是更加可信的方式呢?毋庸置疑就是讓中國人自己騙自己人。

怎麼騙?洗腦!

與以往給錢辦事不同,洗腦式宣傳比前者更加忠誠可靠並且更讓人信服。

因為在這些被洗腦的中國人中,他們心裡是真的相信日本的一切,相信自己所說的就是真的,相信中國就是不如中國。

我們回頭來看今天流行的鼓吹日本的文章就會發現,背後的製作者大多都是80後,90後,很少看到60後、70後,而前者往往是受日本文化影響最嚴重的一批人。

知道為什麼日本政府如此發展動漫遊戲產業嗎?除了能創造大量的經濟價值之外,更大的好處就是文化輸出,或者說是文化洗腦。

通過這些東西,他們能很快將中國的年輕人圈住,讓他們沉迷,讓他們癡狂,讓他們甘心為大日本帝國“服務”。

動漫節上的中國年輕人

當然,也不是一竿子打死,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動漫並不是都是壞的,喜歡日本動漫的也不都是被洗腦 的。

但是,這裡面卻存在一個不爭的事實,那就是日本的確在通過這些東西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文化輸出。

日本的目的很簡單,就是先籠絡一批中國年輕人,讓他們為自己背書,編造各種日本美好的謊言,到處貶低、侮辱中國人,大肆傳播逆向民族主義,通過他們去影響那些意志不堅定的中國人,逐步擴大群體規模,進而破壞中國內部的團結,造成中華民族的割裂。

試想一下,一旦中日戰事打響,這股親日力量的出現必定會對中國造成難以估量的破壞。而這,就是警惕今天的流行文化尤其是日本流行文化的關鍵所在。

看到這裡,想必大家對日本這個國家又有了新的認識,也希望大家不要再掉入日本製造的宣傳陷阱,最後送給大家一句話:

千萬不要陷入自我否定的怪圈,今天的中國遠比我們想像的更強大。 一是自成體系的文化,二是先進的生產力。

可對於日本而言,這兩樣東西都不曾是他們自己創造的,而是學過來了的。

跟學誰?中國和美國。

前者為日本打下了堅實的文化基礎,後者為日本帶來了先進的工業體系,可以說沒有這兩個世界大國,日本根本不可能走到今天。

日本的幸運就體現于此,作為不同時代的兩個世界上最強的國家居然都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侵略日本、佔領日本,反而將自己最好的東西拿出來供日本人學習,使之變得強大,這樣的一幕放在世界史上你幾乎找不出來第二個。

日本明治維新時期

正是在幸運女神的加持下,日本幾乎在一夜之間超過中國,成為20世紀初東亞最強的國家,把曾經的老師狠狠踩在腳下。

但即便如此,日本人心裡始終有一個檻,那就是這些東西始終是別人的,而不是自己的。

這種深深的自卑感存在於當時每個日本人心中,成為他們內心深處最尖銳的一根刺讓他們隱隱作痛。

為了拔掉這根刺,日本人想盡一切辦法,其中最直接的辦法就是一個字:打!

一百多年前,他們打了朝鮮、中國、俄羅斯,打完了還不夠,又打了德國,結果把德國侵佔的青島給搶了過去。可以說,當時的日本就是帝國中的一匹黑馬,震驚了中國也震驚了世界。

他們試圖通過一次次戰爭征服世界,同時也證明自己。

日本陸軍軍演

對於日本的節節勝利,當時有的說是發達的經濟,有的說是獨裁的政治,還有的說是對手的弱小。

然而,在我看來,可能都是,也可能都不是。

因為,就在我研究日本如何崛起成長為世界強國的過程中,發現日本一項很少人關注的東西,而這個東西很有可能正是日本之所以“強大”的根源。

這,就是日本的宣傳能力!

日本的戰時宣傳

還記得“支那”一詞嗎?這個帶有侮辱性的詞彙便是日本人對當時中國人的蔑稱。

這個詞是何時產生的呢?甲午戰爭!

日本取得戰爭勝利後,為了彰顯自己的強大,便將“支那”一詞冠在中國人頭上,並認為當時的華夏已被愚昧無知的滿人所殖民,不再是東亞世界的中心,那就不能再稱之中華。

戰後的日本,不僅在用詞上否定中國,還在文化上否定中國,大肆宣傳中華文化的根脈不在中國,而在日本,而這就是後來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緣由。

今天的網友看到這樣的言論會嗤之以鼻,但是告訴你,這樣的言論卻得到了當時一大批文化名人的認同。

魯迅、孫中山、聞一多、康有為的女兒康同璧都曾用“支那”代指為自己,甚至連辜鴻銘、章太炎等文化大家也都宣稱中國文化在日本。

魯迅著《支那小說史》

可以說,當時被日本人宣傳洗腦最厲害的正是當時中國最有文化的那一批人。在日本人看來,只要將中國最具有影響力的知識份子洗腦成功了,那麼以後殖民中國甚至侵略中國就方便多了。

那麼,為什麼日本人這麼重視宣傳呢?這就要從他們在甲午戰爭中幹的好事說起。

1894至1895年的甲午戰爭,是中日兩國近代以來的首次國運相搏,也是日本在軍事鬥爭和國際舞臺上運用輿論宣傳工具的“初體驗”。

那是在1894年的7月25日,清政府決定出兵朝鮮幫助朝鮮政府趕走日本侵略者。在當時的黃海海面上,一艘載有近千名中國士兵及大量軍餉的英國商船高升號正在向朝鮮全速前進。

然而,就在船隻快要駛向海岸線的時候,意外發生了。

一艘日本巡洋艦赫然出現在高升號的正前方,還沒等中國士兵做出任何反應,不遠處的日本巡洋艦便將艦上所有的魚雷發射管對準高升號發起攻擊。霎那之間,整艘船隻瞬間解體,最後這艘載有1116人的清朝軍隊活下來只有245人,另外74名船上工作人員僅有12人獲救。

而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高升號事件,它就是甲午戰爭爆發的導火索。

高升號事件還原圖

按理來說,不宣而戰,偷襲對手,攻擊中立商船……高升號事件無疑會使日本在外交上陷於被動。

然而出乎眾人意料的是,日本在這起事件中充分運用輿論宣傳為自己造勢,竟然很快扭轉了不利局面,將清政府置於完全被動的局面。

下面,就來帶大家看看日本是如何實現這波操作的。

首先,編造謊言,人為製造矛盾。

就在高升號事件發生後,日本政府為了擺脫責任,馬上安排國內報紙行業大肆報導清政府士兵射殺落水歐洲船員,凸顯清政府的野蠻和無恥。這些報導散佈後,造成十分惡劣的影響,使得大量普通公民被新聞誤導,轉而加入了批判清政府的陣營。

其次,顛倒黑白,利用權威專家。

雖然日本的報導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當時的英國政府並沒有聽信日本的一面之詞,畢竟當時還有不少倖存的歐洲船員。可就在英國軍方要求武力報復日本的消息傳出後,一位元當時非常著名英國國際法專家卻為日本進行申辯,並列出了三大理由。幾天之後,牛津大學教授胡蘭德也在英國《泰晤士報》上發表了相同觀點的文章,公開支持日本軍隊。除此之外,就連英國某海軍大學教授勞倫斯也發表演講與兩人呼應,為日本辯解。

值得一提的是,這三人提出的觀點有一個重要前提,那就是日本已經是“文明國”,而中國依然是“野蠻國”。

最後,公開抗議,佔據輿論高地。

很快,日本的宣傳攻勢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在後來召開的第一次聽證會上,結論明顯對日本有利。仗著佔據輿論高地的優勢,日本立馬趁勢還擊,派出日本外務大臣質問英國公使,表示高升號本身“非法徵募”,違反了女王的中立聲明,要求駐英公使青木向英國“強烈抗議”。最終英國裁定當時已經存在戰爭狀態,高升號為交戰國執行作戰任務,日本軍隊有權扣留或擊沉它。

可以看到,一場明明由日本人挑起的戰爭,最後黑鍋卻背在中國人頭上,不說當時英國是否存在故意的成分,但最終造成這個結果至少是和日本人的輿論宣傳是脫不了關係的。

另外,高升號事件僅僅只是日本使用輿論宣傳的一個縮影,反映了日本處處用心、招招領先的現實,而中國處處被動,苦不堪言。

最典型的就是當時的日本緊跟國際的發展形勢,與西方列強打好交道,吸取清政府的教訓,時刻宣傳自己的正義立場與文明形象。

脫亞入歐已成為當時日本的主流思想

此舉不僅獲得了戰爭的勝利,還博得了西方的好感,可以說其“文明開化”取得了顯著效果,其“脫亞入歐”也取得了成功。反觀清政府,雖然也極力想爭取有利的國際環境和國際輿論,卻始終沒有能夠得到西方的充分認可。

這裡面有時代的因素,但也與當時中國尚存的一絲骨氣有關。

看到這裡,或許會有網友疑惑,難道僅靠宣傳就能贏得戰爭,成為世界強國?

當然不能!

在這裡並不是否定當時日本強大的國力,也不是諷刺中國的無能,而是希望大家明白,宣傳或者輿論往往可能改變戰爭的走向以及國家的命運,它所產生的威力可能超乎所有人的想像。

舉個簡單的例子,還是甲午戰爭。

眾所周知,甲午戰爭爆發之前,日本便對中國覬覦已久,尤其是工業體系建立以後日本更加掩蓋不住其膨脹的野心。但日本政府深知,中國再弱小也曾是自己的老師,如果貿然出手,一定會受到國內以及國際社會的強烈反對,使自己陷入被動。

於是,在甲午戰爭爆發前的那幾年,日本政府利用報社、廣告公司等媒體在民間進行廣泛宣傳,大肆散佈“日本與中國同根同種,日本人也是黃種人中的上等人,日本應該與中國一起對抗白種人”等類似言論,同時日本政府充分利用當時中國國內的“滿漢矛盾”,挑起中日兩國的民族情緒,讓日本民眾相信日本出征中國是一項解放中國人民的偉大事業,是為了拯救中國人民於水火,是一場堂堂正正的正義之戰!

一時間,日本國內戰爭熱情高漲,參軍踴躍,士氣高昂。在《日清戰爭實記》中,記載了一位元日本叫森鷗村的父親寫信鼓勵前線征戰的兒子的故事。這位元日本父親熟練使用漢語言,全部文言文寫作。日本父親認為日清戰爭是“伐異類、戮異類,以聲我義,揚我威,實千載一時不可失者”。

《日清戰爭實記》

日本父親還在信中勉勵兒子鞠躬盡瘁,慷慨赴難。“國家危急存亡之所隸,而吾人之榮辱休戚亦系焉。雖連戰連勝,決不可安棲。苟為軍人者,宜慷慨赴難,鞠躬盡瘁。命都能舍,何惶區區憶親思家乎?”信中可見,父親將兒子赴前線作戰視為保家衛國之榮耀。最後,父親還不忘叮囑兒子,莫貪功名富貴。“汝切莫介懷,一意專心,銜龍尾,攀鳳翼,以建功勳。家國民人,而不在功名富貴”!

通過這封信可以看出,當時的日本國內,普遍將對華的侵略戰爭視為解放之戰、救亡之戰。普通百姓視前線作戰為保家衛國的責任與義務。如此氛圍下,日本上演了一幕幕送親人上戰場的感人場景。父送子、妻送夫,高唱軍國主義歌曲為親人送行。這點也是日本政府樂於看到的,更是日本向民眾發動輿論戰的勝利。

必要要提的是,這次勝利不僅包括國內民眾,還包括國外僑民甚至外國民眾。就在日本宣傳“侵華戰爭”是正義的戰爭的同時,國外日本僑民紛紛雲集回應,積極組織愛國聯合會為戰爭募捐。這樣的舉動還竟然感動了美國人,促使美國幫助日本人打壓中國。

可以說,在那樣的環境之下,整個大和民族的身上始終散發著一股狂熱的氣息,仿佛隨時就要爆炸一般。而這,就是上面說到的宣傳的力量!

日本陸軍參拜靖國神社

正是因為嘗到了“宣傳”帶來的巨大魔力,自甲午戰爭之後,戰爭宣傳就成為了日本帝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在二戰時期達到頂峰。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當時的日本軍隊會帶大量隨軍記者、作家,專門為國內外民眾提供第一手報導。在這些報導中,他們全然不提日本士兵在中國犯下的殘忍暴行,著重誇大了日本士兵在中國遇到的困難和阻礙,將日本士兵塑造成樸素、勇敢、正直的英雄形象,這樣的作法成功博取了不少日本民眾的同情,讓日本的愛國熱情持續高漲下去。

據專家介紹,當時日本軍隊為了吸引更多的作家參與戰時報導,不惜付出當時兩倍大學生的工資以激勵他們創作,唯一的要求便是宣傳日本軍隊的正面形象。

除此之外,日本政府同樣沒放過國際社會的支援。

在侵華戰爭初期,為了避免四面臨敵的局面,日本政府在媒體報導中極力展現自己和平友善的一面,除了利用隨軍記者的大量不實報導混淆視聽之外,還通過行賄、欺騙等方式,收買無良的西方媒體記者掩蓋日本軍隊燒殺搶掠的事實。

比如,故意編造日本軍人善良無私的場面:

'皇軍經過河南農村,正值大麥長成時,皇軍不忍破壞中國農民的耕種成果,寧可選擇在國軍佈滿地雷的道路前進也不進入耕地,皇軍寧可自己冒著危險……'

比如,故意擺拍日本軍人善待中國人的友好場面:

日本故意擺拍的照片

以上這些美化戰爭的行徑,成功欺騙了國際社會,讓他們認為日本對中國發起的戰爭是正義的戰爭,是應該理解甚至是支持的。

綜上之,在這樣的宣傳攻勢下,日本在戰爭前期上取得了相當大的優勢,並迅速擴大了戰果,如果不是後來毛主席領導下的共產黨同樣注重輿論宣傳的力量的話,很有可能整個中華民族就會徹底亡在日本人的手中!

可能有人會說,這是誇大其詞,難道就靠日本人一張嘴就能把中國人消滅了,這不是開玩笑嗎?

不信?呵呵,那再來看下面一段。

日本,將宣傳進行到底

不知道大家還記得在網上鬧的沸沸揚揚的“四行倉庫”事件。

在這起事件中,有四個中國年輕人被冠以“精日”的稱謂,遭到中國網友的一致聲討。

四行倉庫事件當事人

關於這起事件的細節就不再多談,今天主要講講潛伏在這起事件背後的“幽靈”——日本。

不知從何時起,中國互聯網上出現了一個群體,叫作“精日”。

“精日”,顧名思義就是指精神上的日本人,他們以當日本人為榮,以當中國人為恥。

這種極端的崇日現象在近兩年來屢見不鮮,而且絲毫沒有收斂的態勢,上了年紀的網友應該都知道,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中國有美粉、英粉、蘇粉,但是唯獨沒有日粉,因為當時的中國人知道即便日本經濟再發達,科技再先進都不能洗刷日本人曾犯下的累累血債,他們,永遠不能!

然而,這樣的情況沒過多久就變了。

變化發生在七十年代,1972年中國與日本邦交正常化,日本又一次回到中國民眾的視野之中。

而這一次日本打開我國國門的不是槍炮,而是文化,準確說是影視文化。

電視劇《血凝》

中日恢復邦交正常化之後,大批日本影視劇撲面而來,《血凝》、《追捕》、《排球女將》等一系列日本電視劇、電影在中國刮出了一陣旋風,高倉健、山口百惠、荒木由美子等日本影星瞬間成為當時不少國人口中熱議的對象,甚至還成為了他們的粉絲,可以說中國追星文化就是日本帶給我們的。

也就是從那之後,部分中國人開始認識日本、瞭解日本、學習日本,到最後喜歡日本,愛上日本,而這就是新中國建國後第一批日粉的由來。

但整體來說,新中國第一批日粉相對後來的精日派而言,品質是相當高的。首先,當時第一時間接觸到日本影視文化的人群大多已經成年且具有一定的教育水準;其次,日本侵略中國的歷史還未離的太遠,當時仍活著不少革命先烈,日本是中國仇人的思想依舊是中國社會的主流。

因此,在那個時期,中國人對日本的崇拜、迷戀還只是一小部分,並沒有影響到整個中國大環境。然而,當時的中國不知道,文化的口子一旦拉開,再想補回來就晚了!

一轉眼又到了九十年代,這次日本傳來的不是電視劇,而是日本動畫片(現在叫動漫)。

如果說日本電視劇席捲的是身強力壯的中國青年,那麼日本動畫片席捲的就是毫無縛雞之力的中國孩童。

低齡化,是日本動畫片的最大的特點之一!

還記得,90年代最火的動畫片不是中國的《葫蘆娃》,也不是美國的《變形金剛》,而是日本的《七龍珠》!

《七龍珠》動畫片

火到什麼程度?火到中國大街上的每一個影碟店裡必有《七龍珠》的影片,沒有,那對不起,你這店還真入不了小朋友的大眼睛。

可以說,當時的《七龍珠》創造了動畫片的一個奇跡,也創下文化輸出的奇跡。

至此之後,越來越多的中國孩童喜歡上日本動畫,迷戀上日本動畫,其中一部分成為日本二次元文化忠實粉絲,進而愛屋及烏成為日本文化的一大擁躉。而這批擁躉也正是今天“精日”或“日吹”群體中最中堅的力量之一!

千萬不要小看這個群體,他們產生的破壞力甚至比當年的日本人還強大。

眾所周知,過去的日本的宣傳不是日本人自己編造的,就是日本給錢讓外國人編造的,聽得多了自然就不會上當。

在這樣的情況下,日本政府就不得不改變宣傳方式,選擇一種更加可信的方法欺騙中國人。

而什麼是更加可信的方式呢?毋庸置疑就是讓中國人自己騙自己人。

怎麼騙?洗腦!

與以往給錢辦事不同,洗腦式宣傳比前者更加忠誠可靠並且更讓人信服。

因為在這些被洗腦的中國人中,他們心裡是真的相信日本的一切,相信自己所說的就是真的,相信中國就是不如中國。

我們回頭來看今天流行的鼓吹日本的文章就會發現,背後的製作者大多都是80後,90後,很少看到60後、70後,而前者往往是受日本文化影響最嚴重的一批人。

知道為什麼日本政府如此發展動漫遊戲產業嗎?除了能創造大量的經濟價值之外,更大的好處就是文化輸出,或者說是文化洗腦。

通過這些東西,他們能很快將中國的年輕人圈住,讓他們沉迷,讓他們癡狂,讓他們甘心為大日本帝國“服務”。

動漫節上的中國年輕人

當然,也不是一竿子打死,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動漫並不是都是壞的,喜歡日本動漫的也不都是被洗腦 的。

但是,這裡面卻存在一個不爭的事實,那就是日本的確在通過這些東西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文化輸出。

日本的目的很簡單,就是先籠絡一批中國年輕人,讓他們為自己背書,編造各種日本美好的謊言,到處貶低、侮辱中國人,大肆傳播逆向民族主義,通過他們去影響那些意志不堅定的中國人,逐步擴大群體規模,進而破壞中國內部的團結,造成中華民族的割裂。

試想一下,一旦中日戰事打響,這股親日力量的出現必定會對中國造成難以估量的破壞。而這,就是警惕今天的流行文化尤其是日本流行文化的關鍵所在。

看到這裡,想必大家對日本這個國家又有了新的認識,也希望大家不要再掉入日本製造的宣傳陷阱,最後送給大家一句話:

千萬不要陷入自我否定的怪圈,今天的中國遠比我們想像的更強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