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他和梵古一樣 生前不為人知窮困潦倒 現在一幅畫128億

他和梵古一樣, 生前不為人知窮困潦倒, 在死後的幾十年裡長久不被人知, 如今作品一票難求。

就在今年 5 月 27 日佳士得的晚間拍賣上, 他的《白瓶花卉》3000萬起拍, 最終6500萬港元成交。

▲《白瓶花卉》油彩 畫布 115 x 88 cm. 1930 年代作

這畫面洗鏈簡潔, 突顯花卉主題, 流暢易懂。 而花瓶背景及大片的乳白, 其空靈的韻味更是一般西方繪畫所未及之處。 這也是常玉的繪畫為何能贏得中西方的共同肯定與喜愛之處。

這個價格對於常玉的作品, 不算高。 只要拍場上出現常玉作品, 就會引來矚目 。

第一次初識常玉(SanYu 1901-1966), 是在一本雜誌的內頁封面。 這是常玉2011年破紀錄的作品《五裸女》, 現在仍佔據著常玉拍賣作品成交價格的No.1 。

紅色的背景, 裸女站在金黃色的地毯, 上面綴著中國牡丹, 且有一些裝飾性的圖案, 裸色的身體被黑線勾勒著, 西方構成的圖式, 卻散發著濃濃的東方氣息。

2016 年香港佳士得 250 周年秋拍上《瓶菊》以 9100 萬的港幣落槌,

含傭金成交價高達 1.0358 億港元。

▲ 油畫纖維板 1950 年

2015 年佳士得“亞洲二十世紀藝術及當代藝術”夜場拍賣, 《菊花與玻璃瓶》成交價 8188 萬港元。

▲ 油畫纖維板 1950

2014 年 4 月 5 日的蘇富比春拍“現當代亞洲藝術夜場”, 《聚瑞盈馨》以估價待詢的形式上拍, 最終成交價為 8076 萬港元。

▲ 1958 年參選法國“ Jansonne 三年展”的作品

常玉生平不參與任何藝術組織, 也沒有發起過任何藝術運動。 他生前的作品, 從未出現於國內, 只在歐洲和美國展出過。 我們對於常玉的認知, 大部分來自於上面拍場上的高價作品。

常玉, 和梵古一樣, 生前不為人知, 在死後的幾十年裡, 他的藝術作品卻成為萬眾追求的藏品。

藝術上, 他被人稱為東方的馬蒂斯, 東方的莫迪尼阿尼。

身世上, 與倫勃朗相似, 早期家財萬貫, 後期窮困潦倒。

性格上, 他像是遊蕩在巴黎的曹雪芹, 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不爭名奪利,

不流俗, 一生保持純真而不染塵滓的襟懷。

他從未畫過男子和自畫像, 人物題材只有女性入場, 即使是畫周圍的人, 不管男的老的少的一律化成裸女形象, 猶如賈寶玉對女子的喜歡。

怎樣才能走入常玉的世界, 讀懂他天價作品的背後?想要揭開這些答案, 必須從他極具戲劇化的人生開始。

▲ 常玉

生於 20 世紀頭一年的常玉是位實實在在的貴公子。

常玉在家排行第六,母親喬氏是當地商富家女兒,父親常書舫為當地畫師,以畫獅子和馬著稱。他的大哥常俊民經營著四川最大的絲廠,二哥常必誠早在 1910 年左右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歸國後在上海創辦中國最早的牙刷廠——“一心”牙刷廠,常玉負責設計包裝和廣告。

家境優渥的常玉和其他任何富家小孩一樣,接受傳統文化教育。

他從小和父親學習繪畫, 14 歲時,父親為他請了一位以詩、詞、書、畫、戲五絕聞名於世的趙熙教授書法與文字。

跟隨趙熙 學習5 年,常玉打下了以“毛筆水墨”勾勒西方裸體素描的手法基礎,也將中國文人意趣根植常玉之心。

▲ 牡丹, 1921 ,水墨水彩 雙面畫,背面為徐悲鴻《馴獅圖》,

這是常玉現存最早的畫作

1918 年常玉去日本投靠二哥,並短期學習繪畫,親眼目睹了日本現代繪畫的風起雲湧,還接觸了現代藝術。當時,裸體畫在中國並未受待見。這次經歷開闊了他的眼界,才有了後來他著名的裸畫系列。

1920 年,常玉 19 歲,回應蔡元培的“勤工儉學”的浪潮,他與徐悲鴻、林風眠、潘玉良等人去了法國。常玉除了中途回國一次,便未踏入中國故土。

▲ 常玉與二哥常必誠(坐者)的合影 1920

來到巴黎後,他不屑於進入正規的美術學院學習,選擇崇尚自由的大茅屋學院學習繪畫。這非常符合常玉的性情。他想要脫離被束縛的環境,他要到巴黎實現一個宏願:“我要張大了我這經過訓練的‘淫眼’到東方去發現人體美……”

一生鍾愛裸女

大茅屋學院是一家私人學院,以新奇的教學模式和開放的交流氣氛而聞名,吸引了當時一大批崇尚自由表達的人。佛裡茲(Friesz)、布德爾(Bourdelle)、賈科梅蒂(Giacometti)、劄甘納(Eadkine)等許多知名藝術家都曾在此任教或工作過,其他著名的藝術家潘玉良、吳大羽、龐薰琴也都經常出入此處。

這個學院真的很自由:無論什麼人,買了門票就能進入畫院參加速寫班,每天下午 2 點到 5 點,或坐或站,對著模特畫畫。第一小時慢寫一次,第二小時慢寫兩次,第三小時畫速寫,模特每五分鐘換一次姿勢。學院裡沒有老師,只有負責掐著時間號令模特換姿勢的班長。

常玉就在這種輕鬆氛圍下,畫了不少女模特。

身在西方的常玉,改不掉也不願意改掉用毛筆劃畫的習慣。面對速寫,他不是像西方藝術家那樣用炭筆或鋼筆,而是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幾筆便勾勒出身形飽滿的裸女。

裸女,這是常玉鍾愛的主題之一,常常同個題材反復畫。他筆下的裸女都有著粗壯的大腿,被徐志摩戲稱為“宇宙大腿”。

他這個時期的作品,畫面淡雅,粉嫩輕盈,輕鬆自在。

常玉的畫很有自己個性:他以中國傳統書法運筆勾勒,再以鉛筆暈染,頗具裝飾藝術風格,線條充滿韻律感,具有野獸派的抒情同時也有表現派的張力。這種中西方融合的畫法,很快引起西方收藏家關注,在巴黎刮起強勁的“東方風範”。

▲ 四女裸像 123 x 141.5 cm 油彩 纖維板

▲ 雙裸女,1929,油畫畫布

從常玉整個人生來看,這是常玉人生中最為享受的時期。每個月富足的生活費,他可以在咖啡館裡一邊看《紅樓夢》或拉著小提琴一邊畫畫。打網球、撞球,登山等豐富多彩的活動,讓他迅速地融入巴黎市民的日常生活,結交朋友,開拓視野。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上,顯現出他內心的純白無暇與無憂無慮。

然而, 好景不長。1930 年代,是他生命的轉折時期。

1930 年,大哥經營的絲廠受到日本生絲傾銷中國的巨大影響而倒閉,第二年慨而離世。哥哥的去世,使他失去經濟來源,生活急轉直下。

同年,他於 1925 年在大茅屋工作室遇上的妻子,他與一生中唯一的愛人瑪素·夏綠蒂‧哈祖尼耶(Marcelle Charlotte Guyot)以離婚告終(之後常玉終生再未娶)。

▲ 左:常玉,《馬素像》, 1928 年,鉛筆紙本。

右:馬素·夏綠蒂·哈祖尼,約 1925 年

家境的變化引起心境的變化,而心境一一流露于常玉的筆端。

他從“波西米亞王子”式的富足生活瞬間跌入到溫飽線的底端,加之性格高傲,堅持自己的風格不從俗流,加上他與欣賞他的畫商亨利·皮埃爾·侯謝(Henry PierreRoche)決斷,斷了自己穩定的經濟來源,日子愈發難捱。

侯謝曾是巴勃羅·畢卡索(Pablo Picasso),喬治·勃拉克(Georges Braque)的經紀人。從 1929 年至 1931 年,侯謝收藏了常玉的 111 幅油畫和 600 幅素描。1932 年侯謝斷絕了與常玉的合作關係,僅合作了 3 年。

常玉(右下)

決斷的具體原因未明不得而知。估計與常玉“公子哥兒脾氣”有關,常玉不能容忍畫商淩駕於自己之上,但他要的“平等關係”很難實現。人家請常玉畫像,他約法三章:一先付錢,二畫的時候不要看,三畫完就走,不提這樣那樣的意見。答應這些條件的就畫,否則堅決不畫……”

“不合作”態度使常玉和畫商乃至整個藝術市場漸行漸遠。但他像杜尚一樣,“即使要飯,也不回國”。平時以繪製彩漆屏風和器物謀生。

孤立的靜物

因為生活的變故,常玉的畫風也開始出現變化,作品裡早期明亮素雅的粉紅赭黃等色調逐漸變淡變暗。

30 年代起,他開始以油彩創作盆花, 平面化空間與簡化造型建立起強烈的常玉風格。

▲ 綠色背景的百合花 91×65cm 纖維板油畫 1940 年代

從 1942 年開始,常玉的藝術創作進入“黑色時期”。他開始鍾情漆黑,線條雖勁朗,畫面的氛圍卻始終揮不去沉鬱惆悵的情緒。

50 年代的作品,也是目前流行在拍賣行上的天價作品——常玉在盆花作品中,融合中國傳統文人的情思,這些靜物花卉畫除了刻寫著他的人生變故之外,他還將東方美學與西方素材完美融合,成了這時期常玉情感的最佳見證,也成就了拍場裡最高價格的作品類型。

▲ 花中君子 在香港蘇富比春拍中,以 2812 萬港元成交

高風亮節的菊花、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繁華雍容的牡丹、清雅平安的竹子、 蒼勁挺秀的梅花、玫瑰、常春藤等歷來都是文人畫家熱愛的題材,也是他寄託情感的物件。

這些花兒在常玉筆下以西方手法的呈現,卻不失中國文化的含義,寓意深厚。講究的構圖、肯定的筆法、出彩的顏色與細節,顯得作品格調極其高雅。

▲ 盆栽 131x72 cm 油彩 纖維板

吳冠中曾說 “常玉畫了那麼多盆景,盆景裡開出綺麗的繁花,生意盎然;盆景裡苟延著凋零的殘枝,淒淒切切,卻鋒芒畢露。由於剪裁形式構成的完整飽滿,濃密豐厚的枝葉花朵往往種植於顯然不成比例的極小花盆裡。我覺得常玉自己就是盆景……”

▲ 青花盆中盛開的菊花

這些盆花,永遠靜靜地,孤獨地矗立著,頗有殘花敗韻、強撐姿色之意。

▲ 磁州窯瓶內的白蓮 155×81 cm 纖維板油畫 1950 年代

常玉還習慣在盆面題字,尤其特別偏愛宋代詩詞。

▲ 常玉 盆栽 油畫 纖維板 128x72 cm

▲ 常玉 盆花 油彩 纖維板 156x78 cm

他也將工藝符號入畫,如象徵富貴的金錢紋、代表長壽的萬壽紋、喜慶節日最愛的紅色金色組合等,營造出獨特的韻味。

和候謝決裂之後,他幾乎斷了自己在法國藝術圈的前途, 他不得不重新尋找戰場。 1948 年,他帶著 29 幅作品輾轉到紐約,住進了攝影師羅伯·法蘭克(Robert Frank)位於東 11 街 53 號的寓所,一待就是 2 年。與此同時,也來美國推廣他發明的“乒乓網球”。

▲ 羅伯·法蘭克與常玉

與弗蘭克一同生活的兩年裡,常玉並不經常談論藝術,也不曾在這位室友面前作過畫。雖未見常玉畫畫,法蘭克內心認定常玉藝術的價值,想盡一切辦法幫助他。他曾經試圖說服自己的表哥,一個法國商人,買常玉的一幅小畫。

法國人不想出錢,只想用一台小印表機交換。常玉當然拒絕了,他說:“我不需要一台印表機。”

1950 年,弗蘭克還在自己家族的幫助下,為常玉在紐約曼哈頓區的巴薩朵畫廊(Passedoit Gallery)舉辦了一次個展,展出常玉從巴黎帶來的那 29 幅畫作。展覽結束後一幅都賣不出去。

常玉心灰意冷地離開紐約返回巴黎,臨走時將這批畫作留給弗蘭克,以答謝他給予的慷慨支持。

▲ 草原漫步,1940 年,油彩 纖維板 , 49.5×64.5 cm

越發渺小的動物

晚年的常玉,可以用淒淒慘慘戚戚來形容。而晚期的動物題材,完完全全是他內心的寫照。

早期的動物像,溫馨可愛,到了晚期,動物描繪的越發渺小。當時德國流行的表現主義,展現大自然與生存競爭衝突力量,大型的動物如馬、鹿、狼、老虎、豹等成了常玉筆下的常客。

渺小的動物消失在偌大的空間裡,這些渺小的動物正是他自己的化身。

▲《荒漠中的豹》

▲《打滾的馬》 1940 年代 常玉

▲ 貓與烏鴉 木板油畫 123X138 CM

常玉的死,真讓人同情。

1966 年8 月 11 日,常玉邀請幾位朋友來住處相聚,他用一具瓦斯爐煮食,他沒有關爐子,等朋友離去後臥床看書,不知不覺中毒,在睡夢中離世。

第二天早上,翠華樓(常玉曾在那裡工作過)老闆侯成庚帶著剛到巴黎的外孫去見常玉,敲門不應,發現屋子散發著奇怪的氣味。

在公寓管理員打開房門時,滿屋瓦斯味,常玉躺在床上沒了呼吸,胸口還橫放著一本書。

不久後,法中社區服務協會的會員尚·陶恩先生在巴黎市郊的潘桐墓園為常玉租了一塊墳地,常玉被埋在一塊水泥板下,除了編號 TR/1296/1966 ,再無其他文字可辨識。

在常玉生命前一刻,他與好友達昂通了電話,當時常玉繪製最後一幅油畫《奔跑的小象》

常玉:孤獨……我開始畫一張畫。

達昂:是什麼樣的畫?

常玉:您將會看到!

達昂:那要等到幾時?

常玉:再過幾天之後……我先畫,然後再簡化它……再簡化它……那是只小象,在一望無垠的沙漠中賓士,那就是我。

《奔跑的小象》成了常玉的絕筆作。

▲《奔跑的小象》,1960,油畫纖維板

他死後,作品在巴黎成捆拍賣,單幅價格不過數百法郎。他很快就被世人遺忘了。

今年恰逢常玉離世 50 周年,臺北歷史博物館舉辦了常玉藝術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個展。

200 多件的作品能夠齊聚展覽,非常難得,光是展覽保額突破 200 億台幣(約合 44.6 億元人民幣),可見作品的重要性。

整理:《一幅好畫》頭條社

主題:大師的藝術,大美的生活

編輯:FANG

▲ 常玉

生於 20 世紀頭一年的常玉是位實實在在的貴公子。

常玉在家排行第六,母親喬氏是當地商富家女兒,父親常書舫為當地畫師,以畫獅子和馬著稱。他的大哥常俊民經營著四川最大的絲廠,二哥常必誠早在 1910 年左右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歸國後在上海創辦中國最早的牙刷廠——“一心”牙刷廠,常玉負責設計包裝和廣告。

家境優渥的常玉和其他任何富家小孩一樣,接受傳統文化教育。

他從小和父親學習繪畫, 14 歲時,父親為他請了一位以詩、詞、書、畫、戲五絕聞名於世的趙熙教授書法與文字。

跟隨趙熙 學習5 年,常玉打下了以“毛筆水墨”勾勒西方裸體素描的手法基礎,也將中國文人意趣根植常玉之心。

▲ 牡丹, 1921 ,水墨水彩 雙面畫,背面為徐悲鴻《馴獅圖》,

這是常玉現存最早的畫作

1918 年常玉去日本投靠二哥,並短期學習繪畫,親眼目睹了日本現代繪畫的風起雲湧,還接觸了現代藝術。當時,裸體畫在中國並未受待見。這次經歷開闊了他的眼界,才有了後來他著名的裸畫系列。

1920 年,常玉 19 歲,回應蔡元培的“勤工儉學”的浪潮,他與徐悲鴻、林風眠、潘玉良等人去了法國。常玉除了中途回國一次,便未踏入中國故土。

▲ 常玉與二哥常必誠(坐者)的合影 1920

來到巴黎後,他不屑於進入正規的美術學院學習,選擇崇尚自由的大茅屋學院學習繪畫。這非常符合常玉的性情。他想要脫離被束縛的環境,他要到巴黎實現一個宏願:“我要張大了我這經過訓練的‘淫眼’到東方去發現人體美……”

一生鍾愛裸女

大茅屋學院是一家私人學院,以新奇的教學模式和開放的交流氣氛而聞名,吸引了當時一大批崇尚自由表達的人。佛裡茲(Friesz)、布德爾(Bourdelle)、賈科梅蒂(Giacometti)、劄甘納(Eadkine)等許多知名藝術家都曾在此任教或工作過,其他著名的藝術家潘玉良、吳大羽、龐薰琴也都經常出入此處。

這個學院真的很自由:無論什麼人,買了門票就能進入畫院參加速寫班,每天下午 2 點到 5 點,或坐或站,對著模特畫畫。第一小時慢寫一次,第二小時慢寫兩次,第三小時畫速寫,模特每五分鐘換一次姿勢。學院裡沒有老師,只有負責掐著時間號令模特換姿勢的班長。

常玉就在這種輕鬆氛圍下,畫了不少女模特。

身在西方的常玉,改不掉也不願意改掉用毛筆劃畫的習慣。面對速寫,他不是像西方藝術家那樣用炭筆或鋼筆,而是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幾筆便勾勒出身形飽滿的裸女。

裸女,這是常玉鍾愛的主題之一,常常同個題材反復畫。他筆下的裸女都有著粗壯的大腿,被徐志摩戲稱為“宇宙大腿”。

他這個時期的作品,畫面淡雅,粉嫩輕盈,輕鬆自在。

常玉的畫很有自己個性:他以中國傳統書法運筆勾勒,再以鉛筆暈染,頗具裝飾藝術風格,線條充滿韻律感,具有野獸派的抒情同時也有表現派的張力。這種中西方融合的畫法,很快引起西方收藏家關注,在巴黎刮起強勁的“東方風範”。

▲ 四女裸像 123 x 141.5 cm 油彩 纖維板

▲ 雙裸女,1929,油畫畫布

從常玉整個人生來看,這是常玉人生中最為享受的時期。每個月富足的生活費,他可以在咖啡館裡一邊看《紅樓夢》或拉著小提琴一邊畫畫。打網球、撞球,登山等豐富多彩的活動,讓他迅速地融入巴黎市民的日常生活,結交朋友,開拓視野。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上,顯現出他內心的純白無暇與無憂無慮。

然而, 好景不長。1930 年代,是他生命的轉折時期。

1930 年,大哥經營的絲廠受到日本生絲傾銷中國的巨大影響而倒閉,第二年慨而離世。哥哥的去世,使他失去經濟來源,生活急轉直下。

同年,他於 1925 年在大茅屋工作室遇上的妻子,他與一生中唯一的愛人瑪素·夏綠蒂‧哈祖尼耶(Marcelle Charlotte Guyot)以離婚告終(之後常玉終生再未娶)。

▲ 左:常玉,《馬素像》, 1928 年,鉛筆紙本。

右:馬素·夏綠蒂·哈祖尼,約 1925 年

家境的變化引起心境的變化,而心境一一流露于常玉的筆端。

他從“波西米亞王子”式的富足生活瞬間跌入到溫飽線的底端,加之性格高傲,堅持自己的風格不從俗流,加上他與欣賞他的畫商亨利·皮埃爾·侯謝(Henry PierreRoche)決斷,斷了自己穩定的經濟來源,日子愈發難捱。

侯謝曾是巴勃羅·畢卡索(Pablo Picasso),喬治·勃拉克(Georges Braque)的經紀人。從 1929 年至 1931 年,侯謝收藏了常玉的 111 幅油畫和 600 幅素描。1932 年侯謝斷絕了與常玉的合作關係,僅合作了 3 年。

常玉(右下)

決斷的具體原因未明不得而知。估計與常玉“公子哥兒脾氣”有關,常玉不能容忍畫商淩駕於自己之上,但他要的“平等關係”很難實現。人家請常玉畫像,他約法三章:一先付錢,二畫的時候不要看,三畫完就走,不提這樣那樣的意見。答應這些條件的就畫,否則堅決不畫……”

“不合作”態度使常玉和畫商乃至整個藝術市場漸行漸遠。但他像杜尚一樣,“即使要飯,也不回國”。平時以繪製彩漆屏風和器物謀生。

孤立的靜物

因為生活的變故,常玉的畫風也開始出現變化,作品裡早期明亮素雅的粉紅赭黃等色調逐漸變淡變暗。

30 年代起,他開始以油彩創作盆花, 平面化空間與簡化造型建立起強烈的常玉風格。

▲ 綠色背景的百合花 91×65cm 纖維板油畫 1940 年代

從 1942 年開始,常玉的藝術創作進入“黑色時期”。他開始鍾情漆黑,線條雖勁朗,畫面的氛圍卻始終揮不去沉鬱惆悵的情緒。

50 年代的作品,也是目前流行在拍賣行上的天價作品——常玉在盆花作品中,融合中國傳統文人的情思,這些靜物花卉畫除了刻寫著他的人生變故之外,他還將東方美學與西方素材完美融合,成了這時期常玉情感的最佳見證,也成就了拍場裡最高價格的作品類型。

▲ 花中君子 在香港蘇富比春拍中,以 2812 萬港元成交

高風亮節的菊花、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繁華雍容的牡丹、清雅平安的竹子、 蒼勁挺秀的梅花、玫瑰、常春藤等歷來都是文人畫家熱愛的題材,也是他寄託情感的物件。

這些花兒在常玉筆下以西方手法的呈現,卻不失中國文化的含義,寓意深厚。講究的構圖、肯定的筆法、出彩的顏色與細節,顯得作品格調極其高雅。

▲ 盆栽 131x72 cm 油彩 纖維板

吳冠中曾說 “常玉畫了那麼多盆景,盆景裡開出綺麗的繁花,生意盎然;盆景裡苟延著凋零的殘枝,淒淒切切,卻鋒芒畢露。由於剪裁形式構成的完整飽滿,濃密豐厚的枝葉花朵往往種植於顯然不成比例的極小花盆裡。我覺得常玉自己就是盆景……”

▲ 青花盆中盛開的菊花

這些盆花,永遠靜靜地,孤獨地矗立著,頗有殘花敗韻、強撐姿色之意。

▲ 磁州窯瓶內的白蓮 155×81 cm 纖維板油畫 1950 年代

常玉還習慣在盆面題字,尤其特別偏愛宋代詩詞。

▲ 常玉 盆栽 油畫 纖維板 128x72 cm

▲ 常玉 盆花 油彩 纖維板 156x78 cm

他也將工藝符號入畫,如象徵富貴的金錢紋、代表長壽的萬壽紋、喜慶節日最愛的紅色金色組合等,營造出獨特的韻味。

和候謝決裂之後,他幾乎斷了自己在法國藝術圈的前途, 他不得不重新尋找戰場。 1948 年,他帶著 29 幅作品輾轉到紐約,住進了攝影師羅伯·法蘭克(Robert Frank)位於東 11 街 53 號的寓所,一待就是 2 年。與此同時,也來美國推廣他發明的“乒乓網球”。

▲ 羅伯·法蘭克與常玉

與弗蘭克一同生活的兩年裡,常玉並不經常談論藝術,也不曾在這位室友面前作過畫。雖未見常玉畫畫,法蘭克內心認定常玉藝術的價值,想盡一切辦法幫助他。他曾經試圖說服自己的表哥,一個法國商人,買常玉的一幅小畫。

法國人不想出錢,只想用一台小印表機交換。常玉當然拒絕了,他說:“我不需要一台印表機。”

1950 年,弗蘭克還在自己家族的幫助下,為常玉在紐約曼哈頓區的巴薩朵畫廊(Passedoit Gallery)舉辦了一次個展,展出常玉從巴黎帶來的那 29 幅畫作。展覽結束後一幅都賣不出去。

常玉心灰意冷地離開紐約返回巴黎,臨走時將這批畫作留給弗蘭克,以答謝他給予的慷慨支持。

▲ 草原漫步,1940 年,油彩 纖維板 , 49.5×64.5 cm

越發渺小的動物

晚年的常玉,可以用淒淒慘慘戚戚來形容。而晚期的動物題材,完完全全是他內心的寫照。

早期的動物像,溫馨可愛,到了晚期,動物描繪的越發渺小。當時德國流行的表現主義,展現大自然與生存競爭衝突力量,大型的動物如馬、鹿、狼、老虎、豹等成了常玉筆下的常客。

渺小的動物消失在偌大的空間裡,這些渺小的動物正是他自己的化身。

▲《荒漠中的豹》

▲《打滾的馬》 1940 年代 常玉

▲ 貓與烏鴉 木板油畫 123X138 CM

常玉的死,真讓人同情。

1966 年8 月 11 日,常玉邀請幾位朋友來住處相聚,他用一具瓦斯爐煮食,他沒有關爐子,等朋友離去後臥床看書,不知不覺中毒,在睡夢中離世。

第二天早上,翠華樓(常玉曾在那裡工作過)老闆侯成庚帶著剛到巴黎的外孫去見常玉,敲門不應,發現屋子散發著奇怪的氣味。

在公寓管理員打開房門時,滿屋瓦斯味,常玉躺在床上沒了呼吸,胸口還橫放著一本書。

不久後,法中社區服務協會的會員尚·陶恩先生在巴黎市郊的潘桐墓園為常玉租了一塊墳地,常玉被埋在一塊水泥板下,除了編號 TR/1296/1966 ,再無其他文字可辨識。

在常玉生命前一刻,他與好友達昂通了電話,當時常玉繪製最後一幅油畫《奔跑的小象》

常玉:孤獨……我開始畫一張畫。

達昂:是什麼樣的畫?

常玉:您將會看到!

達昂:那要等到幾時?

常玉:再過幾天之後……我先畫,然後再簡化它……再簡化它……那是只小象,在一望無垠的沙漠中賓士,那就是我。

《奔跑的小象》成了常玉的絕筆作。

▲《奔跑的小象》,1960,油畫纖維板

他死後,作品在巴黎成捆拍賣,單幅價格不過數百法郎。他很快就被世人遺忘了。

今年恰逢常玉離世 50 周年,臺北歷史博物館舉辦了常玉藝術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個展。

200 多件的作品能夠齊聚展覽,非常難得,光是展覽保額突破 200 億台幣(約合 44.6 億元人民幣),可見作品的重要性。

整理:《一幅好畫》頭條社

主題:大師的藝術,大美的生活

編輯:FANG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