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古代沒有普通話,從周朝開始各朝代官方都講什麼語言?

我們都知道, 古代是沒有普通話的, 那麼古代皇上和大臣在朝堂之上怎麼交流呢?

周朝(周音)

周朝時, 據傳官方語言以周天子所在地為准, 是周朝的統治者和各地諸侯所共用之語言, 為周音, 稱雅言。 各諸侯國交往的需要也促進了雅言的形成發展, 有了音和韻, “聲成文謂之音, 聲音相和謂之韻”。 《論語》『述而第七』中有雲:「子所雅言, 詩、書、執禮, 皆雅言也。 」, 可見雅言應用之廣。 秦始皇統一六國, 便以秦音為標準。 周秦漢之發音, 稱上古音。 魏晉到宋為中古音。 元以後是近古音。

漢代(洛陽雅言)

在漢代, 共同語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當時把共同語叫做通語。 各地講不同方言的人可以用通語進行交際。 從秦漢開始, 黃河沿岸的中原人陸續向南方遷移, 把河洛古語帶到南方。

晉代(洛陽話、建康話)

晉代五胡亂華、衣冠南渡以後, 中原雅音南移。 不同的政權都按照其首都的方言為標準音。 北方朝代建都各有不同, 但是傳統上以洛陽話為標準音;南方一般建都在建康(今南京), 所以建康話為標準音。 西晉後, 由於北方遊牧民族南下, 他們逐漸開始和漢族交流生活, 因此他們的口音也漸漸影響到了中國北方地區:比如西晉後的洛陽話和晉代前的洛陽話已經有很大差別。 而建康話是南遷的晉王室的語言和當地語言(主要是當時的吳語)融合形成的。

相對而言, 建康話的變化比較小, 漢族知識份子主流上以南方的建康話為正統。

隋代(切韻音——洛陽南京綜合音系)

隋朝統一中國定都長安。 由於當時中國北方地區長期在北方遊牧民族統治之下, 漢族習俗文化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一心想恢復漢族禮樂的隋文帝做了很多恢復漢族文化的舉措, 其中包括命陸法言等編著《切韻》, 審定比較經典、純正的漢語。 《切韻》音系為參考洛陽話和建康話為主。 除了官韻外, 在當時南方, 經濟中心城市揚州的方言——吳語也悄悄地流行開來。 揚州話是普遍認為的第一個以城市經濟文化優勢, 自發形成的通用語。 另外, 吳語也是日語吳音的來源。

唐代(唐韻音——洛陽南京綜合音系)

唐代在《切韻》的基礎上,

制定《唐韻》作為唐朝標準音, 規定官員和科舉考試必須使用唐韻。 而唐代政治中心長安的方言並沒有很高的地位。 甚至據說當地皇帝因為說長安方言而被諫臣指為不標準。 但是, 長安話仍然比較流行。 長安話是日語漢音的來源。

宋代(廣韻音——洛陽南京綜合音系)

宋代在《唐韻》的基礎上, 制定《廣韻》。 後來由於《廣韻》和當時的語音差別很大, 南宋時代的劉淵又著《平水韻》。 遺憾的是, 《平水韻》的影響力未及《廣韻》。

元代(大都話)

中國元朝以首都大都話為基礎, 制定《中原音韻》, 作為標準音。 這樣, 《廣韻》標準音地位喪失了。 並且, 中國北方的方言有朝著大都話靠攏的趨勢。 也有人表示, 元代的標準音是蒙古式漢語, 丟失了很多傳統漢語的特徵。

明代(南京話)

元代將近百年的統治使得傳統的漢人的禮樂風俗、語言文化發生巨大變化。 因此, 明太祖繼位第二年, 以唐宋制度作為模範, 恢復了科舉制度, 並立了儒學。 明代以後, 由於語音演變的原因中國北方漢語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比如, 元代所編的《蒙古字韻》僅存十五韻, 失去了傳統漢語的特點;但是當時的語音距離唐宋的二百零六音韻體系甚遠, 明太祖誤以為宋代的《廣韻》是出於江浙一帶。 於是即位第八年, 朱元璋命樂韶鳳、宋濂參考典籍中的中原音韻和當時的南京話, 編著《洪武正韻》作為官方韻書。 《明史·樂韶鳳傳》記載:“八年, 帝以舊韻出江左, 多失正, 命與廷臣參考中原雅音正之, 書成, 名《洪武正韻》”。

因此, 南京話也是官話的代表之一。 可惜的是, 《洪武正韻》並未推廣開來。

清朝

清中期, 隨著對漢臣的倚重, 且為提高辦公效率, 清宮上朝一律改用北京話, 滿語仍是國語, 但不再充當官話。

在南方, 經濟發達的江南地區的方言也逐漸流行開來, 並且以當地強大的經濟實力成為一種流行的語言。 比較流行的時明代全國通用語南京話和地方通用語吳語。王士性在《廣志繹》中說:“善操海內上下進退之權,蘇人以為雅者,則四方隨之而雅,俗者,則隨而俗之。”吳音最流行的時候,上至士大夫,下至歌妓以說蘇白為榮。當時越劇、昆曲、評彈都以吳語文讀為基礎。除了江南地區以外,嶺南地區的粵語也因為當地經濟發展逐漸流行。有人指出,粵語實際上是唐宋北方徙民影響當地更早期北方徙民的漢語而形成的,也是公認比較接近宋朝標準音《廣韻》的方言之一。

到了19世紀末也就是清朝末年,中國的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受到西方學術思想的影響,特別受到日本的影響。日本在明治維新前後大力推廣日本語的共同語,日本人把日本語的民族共同語叫做國語。國語這個詞本來是中國古代一本書的名字,日本人把國語當做民族共同語的名稱。19世紀末中國的文化生活發生很大變化,國語這個名詞得到傳播。在清末,北京話的地位從官話提升到了國語,作為了全民通用語。

民國時期(國音、北京音)

辛亥革命之後,為了發展中國的經濟、文化,在中國也開始推廣國語。國語這個詞在民國時期得到當時政府的承認,成為民族共同語的一個正式稱呼。

比較流行的時明代全國通用語南京話和地方通用語吳語。王士性在《廣志繹》中說:“善操海內上下進退之權,蘇人以為雅者,則四方隨之而雅,俗者,則隨而俗之。”吳音最流行的時候,上至士大夫,下至歌妓以說蘇白為榮。當時越劇、昆曲、評彈都以吳語文讀為基礎。除了江南地區以外,嶺南地區的粵語也因為當地經濟發展逐漸流行。有人指出,粵語實際上是唐宋北方徙民影響當地更早期北方徙民的漢語而形成的,也是公認比較接近宋朝標準音《廣韻》的方言之一。

到了19世紀末也就是清朝末年,中國的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受到西方學術思想的影響,特別受到日本的影響。日本在明治維新前後大力推廣日本語的共同語,日本人把日本語的民族共同語叫做國語。國語這個詞本來是中國古代一本書的名字,日本人把國語當做民族共同語的名稱。19世紀末中國的文化生活發生很大變化,國語這個名詞得到傳播。在清末,北京話的地位從官話提升到了國語,作為了全民通用語。

民國時期(國音、北京音)

辛亥革命之後,為了發展中國的經濟、文化,在中國也開始推廣國語。國語這個詞在民國時期得到當時政府的承認,成為民族共同語的一個正式稱呼。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