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統萬城在沙海重現輝煌

作者:雷魏添 姚志偉來源:陝西傳媒網2018年04月28日08:40 統萬城馬面遺址。

靖邊縣城北, 無定河畔。 斜陽下, 一座白城子靜靜地矗立在塞北的黃沙之中。

1600年的時光, 這片曾經被赫連勃勃讚歎“美哉斯阜, 臨廣澤而帶清流, 吾行地多矣, 未有若斯之美”的土地變得有些荒蕪。 即便如此, 身處殘垣斷壁間, 一股厚重的歷史文化氣息撲面而來, 蒼涼壯闊的氣勢震人心扉。

這裡——統萬城遺址, 是匈奴人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留下的唯一一座都城遺址, 是中國北方較早的都城, 因其城牆為白色, 當地人稱白城子;又因赫連勃勃所建,

故稱赫連城。

走進統萬城遺址, 感受到的既是舊時月, 也是今時光, 人們仿佛被帶回赫連勃勃時代, 目睹著一座新城拔地而起時的波瀾壯闊……

統一天下 君臨萬邦

西元418年, 赫連勃勃在經歷了多年的南征北戰後, 終於在灞上(今西安市東, 因在灞水西高原而得名, 即如今的白鹿原)稱帝。

赫連勃勃是匈奴部落鐵弗部人, 原姓劉, 本名劉勃勃。

據史料記載, 當年, 躊躇滿志的赫連勃勃攻入長安, 大饗將士。 群臣舉薦建都長安, 但赫連勃勃卻毫不猶豫地拒絕了。 西元407年他率軍攻破高平城(今寧夏固原)時說過, 適時要另建新都。 可這新都既非高平城, 亦非長安, 赫連勃勃對天下大勢自有卓見。

古朔方位置正當長安北上秦直道, 不僅可避開舊都高平城處於多方夾擊之下的不利處境,

還可充分利用秦直道的交通便利來發揮騎兵快速作戰的優勢。

赫連勃勃心中這個位於古朔方的新都就是他一直心心念念的“童話之城”——統萬城。 早在西元413年, 赫連勃勃便任命自己最為信任的手下叱幹阿利為將作大匠, 全權負責築城事宜。 赫連勃勃認為, 叱幹阿利精通建築技術, 由他負責興建的大夏新都肯定會高大堅固。

在赫連勃勃看來, 統萬城, 才是大夏政權輝煌的象徵。

策馬揚鞭, 意氣風發, 一路飛奔至統萬城下的赫連勃勃對叱幹阿利負責監造的都城非常滿意。 他說:“朕方統一天下, 君臨萬邦, 可以統萬為名。 ”北方重鎮統萬城就此得名。 於是, 大夏有了新都, 匈奴有了新魂。

歷時六載, “蒸土築城”, 固若金湯的統萬城分東西二城, 城郭面積約10平方公里, 城牆厚約16米, 加上向外伸出的馬面, 厚度可達30米。 宮殿巍峨, 城頭寬厚, 角樓高聳, 高臺摩天, 整個建築規模宏大, 輝煌華麗。

《資治通鑒》中記載, 統萬城“高十仞, 基厚三十步, 上寬十步, 宮牆高五仞, 其堅可以礪刀斧, 台榭壯大, 飛閣相連, 皆雕鏤圖畫, 被以綺繡, 飾以丹青, 窮極文采”。

勃勃身死 統萬城破

統萬城建成後, 赫連勃勃命漢族大臣胡義周撰寫《統萬城銘》, 垂數千言, 辭藻華美, 將統萬城壯麗輝煌之景展露無遺。

站在統萬城遺址上, 透過《統萬城銘》氣勢磅礴的文字, 人們仿佛看到赫連勃勃站在城頭向遠處眺望, 與手下眾多謀臣武將共圖大業的情景。

然而, 歷史似乎和赫連勃勃開了一個玩笑,

他並沒能在這座宏偉的新都長久享受。 西元425年, 面對北魏的不斷侵擾和立儲問題的憂慮, 赫連勃勃的生命在統萬城永安殿畫上了句號。 他, 造就了這座城, 但他卻先這座城而去。 繁華夢落, 唯有統萬城讓他留戀不舍。

隨著赫連勃勃身死, 統萬城的命運也發生了轉折。 西元427年,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兵臨統萬城。 繼位夏王的赫連昌才能平庸, 放棄了可資憑藉的堅城堡壘, 輕率地出城與北魏軍決戰, 陷入北魏軍重圍, 致統萬城失守。 煌煌統萬城, 在赫連勃勃父子手中不及10年, 即落入北魏軍之手。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幾乎是不費吹灰之力就攻破了“固可礪斧”的統萬城。

雖然大夏國很快覆滅, 統萬城作為北方軍事重鎮的歷史卻長達600年。

北魏、西魏、東魏都曾在這裡設置鎮、州、郡。 然而經過連年的征戰與劫掠, 統萬城周圍草原遭到嚴重破壞, 加之南邊毛烏素沙漠的風沙侵襲, 統萬城逐漸為沙漠所包圍。

“故國關山無限路, 風沙滿眼堪斷魂。 ”在唐代詩人李益眼中, 赫連勃勃眼中“美哉斯阜”的草原都城已是一片荒涼、淒清的景象。

然而, 統萬城悲慘的命運似乎還未終結。 西元994年, 北宋宰相呂蒙正因為夏州“深在沙漠”, 為防止黨項人“據城自雄”, 奏准朝廷下令毀掉統萬城。 宋太宗一紙詔令, 居民內遷, 統萬城被毀。 600年歷史的統萬城漸漸成為廢墟, 最終銷聲匿跡在一望無垠的沙海之中, 不為世人所知。

知縣調查 統萬重現

或許連何炳勳自己都不知道, 他在不經意間重新開啟了一段幾乎快要消逝的歷史。在他看來,這只不過是一次奉命調查。

事情的起因是有荒民發現了一處露在沙地上面的城垣,堅固遠勝黃土崖。於是,荒民在城垣上挖出窯洞,在此生活,漸漸形成一個小村莊,因城垣為白色,故稱白城子。

清道光年間,榆林知府李熙齡對此頗有興趣,作為懷遠知縣的何炳勳自然要親自跑上一趟。按照李熙齡的指示,他攜帶羅盤、紙筆,隨步定向,前往縣內白城子調查。

沿著沙土渙散、雜草叢生的城垣痕跡漫步,他隨手撫摸著白色的土築墩台,瞭望四周,除了空曠,什麼也沒有。忽然間,何炳勳想起《周禮》有雲:“惟王建國,辨方正位,體國經野,設官分職,以為民極。”

“我所轄之地曾經水草豐盈,此處城垣遺跡佈局又甚合禮法,莫非這座頹敗的城垣曾是繁華若錦的古時王城?”何炳勳將自己所見所想一一記下,回報知府。就這樣,匈奴人留在這個世界唯一的都城、顯赫一時的赫連勃勃大夏國之都城——統萬城得以重見天日。

自此之後,對於統萬城遺址的探索就再也沒有間斷過。專家、學者們蜂擁而至,一睹統萬城曾經的輝煌,探索匈奴人留在這裡的文明。

2012年4月,當考古人員走進統萬城周邊的一處墓葬時,一幅色彩鮮豔、異常精美的壁畫映入眼簾:太陽和月亮以及玉兔與三足神鳥,恰好印證了中國古代關於日、月的神話故事。壁畫右下方有一位疑似墓主人的男子,端坐在靠椅之上,神態安詳,五位身披袈裟的僧人站立一旁。墓室壁畫向人們闡釋著統萬城的歷史,講述著這個北方各民族融合地區的故事。

“除了壁畫和一些小型的陶罐外,從2002年開始,這裡先後發現並確定了外郭城垣的走向及範圍,探明了西城西門甕城、南門甕城、北門甕城及護城壕遺址範圍,發掘了護城壕、西門甕城、東城建築基址、西城西北角夯土基址和統萬城祭祀台基址,許多項目都是首次發現。”統萬城文物管理所所長高展說,“統萬城遺址無論從歷史學、考古學、民族學、人類學還是古代政治經濟、文化藝術、軍事防衛、城市建設和自然環境變遷等方面都極具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學術價值和社會價值。它包含了相互依從的遺址、戈壁、河谷、沙漠、黃土台原、墓葬6個方面的構成要素。它的興衰變遷,是匈奴人遺留給歷史的特殊見證。”

保護開發 重現輝煌

“統萬城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要讓這一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存留下去、傳承下去。”4月16日,統萬城遺址公園講解員李少鵬帶著自豪結束了他的講解。

聽著李少鵬的講解,記者的思緒被帶回當下,眼前的統萬城儘管早已難窺全貌,但卻在書寫著一部無字的、不朽的史書,記述著匈奴人遺留下的璀璨歷史。

茫茫沙海有綠意,巍巍城垣藏雄魂。為了留住這沙海雄魂,也為了揭開統萬城神秘的面紗,挖掘統萬城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對統萬城的保護開發工作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便陸陸續續進行著。

高展說:“為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從2003年開始,我們先後對統萬城遺址的永安台、西南角樓、南城垣、西北角樓及馬面等進行了加固維修保護。同時,投資2600萬元對統萬城遺址重點保護區的土地進行了回征。”

如今的統萬城遺址由外郭城、東城、西城三部分組成。外郭城周長1.3907萬米,但城垣段落大部分已被沙漠掩蓋;東城周長2545米,其中的東垣、南垣、北垣損毀嚴重,只有長度2米左右的極小部分城垣裸露地面;西城周長2470米,是整個遺址保存最為完整的部分。

馬面、城垣、甕城、城壕……這些遺跡向人們真實而完整地展示著大夏國在城市規劃、城防體系、建築設計、材料應用等方面的傑出智慧。

從2011年開始,靖邊縣政府正式啟動了統萬城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並且成立了專門的申遺工作機構,同時編制完成了統萬城遺址申遺文本。2012年,統萬城遺址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如今在統萬城遺址旁,統萬城遺址博物館正在加緊建造之中。統萬城景區保護與旅遊開發籌建處副主任苗嵐雲說:“這座遺址博物館建築面積9922平方米,選址于無定河南岸的沙丘台原上,可遠眺雄渾壯闊的城牆遺址。統萬城遺址博物館將集現代博物館展陳手段、文化休閒、歷史文化遊覽、匈奴文化體驗、統萬城文創衍生產品於一體,打造歷史性、科學性、原真性的情境體驗,讓遊客在互動活動中體驗統萬城遺址的歷史,欣賞和感悟統萬城遺址的細節和歷史文化內涵。”

走出統萬城遺址,歷史的記憶揮之不去。如今,這片土地和遺址正迎來新生,繼續向世界傳遞著輝煌的匈奴文明。記者 雷魏添/文 姚志偉/圖

統萬城東城垣遺址,曾被當地居民“開發”成了窯洞。 統萬城西南角樓遺址。

在建的統萬城遺址博物館。

他在不經意間重新開啟了一段幾乎快要消逝的歷史。在他看來,這只不過是一次奉命調查。

事情的起因是有荒民發現了一處露在沙地上面的城垣,堅固遠勝黃土崖。於是,荒民在城垣上挖出窯洞,在此生活,漸漸形成一個小村莊,因城垣為白色,故稱白城子。

清道光年間,榆林知府李熙齡對此頗有興趣,作為懷遠知縣的何炳勳自然要親自跑上一趟。按照李熙齡的指示,他攜帶羅盤、紙筆,隨步定向,前往縣內白城子調查。

沿著沙土渙散、雜草叢生的城垣痕跡漫步,他隨手撫摸著白色的土築墩台,瞭望四周,除了空曠,什麼也沒有。忽然間,何炳勳想起《周禮》有雲:“惟王建國,辨方正位,體國經野,設官分職,以為民極。”

“我所轄之地曾經水草豐盈,此處城垣遺跡佈局又甚合禮法,莫非這座頹敗的城垣曾是繁華若錦的古時王城?”何炳勳將自己所見所想一一記下,回報知府。就這樣,匈奴人留在這個世界唯一的都城、顯赫一時的赫連勃勃大夏國之都城——統萬城得以重見天日。

自此之後,對於統萬城遺址的探索就再也沒有間斷過。專家、學者們蜂擁而至,一睹統萬城曾經的輝煌,探索匈奴人留在這裡的文明。

2012年4月,當考古人員走進統萬城周邊的一處墓葬時,一幅色彩鮮豔、異常精美的壁畫映入眼簾:太陽和月亮以及玉兔與三足神鳥,恰好印證了中國古代關於日、月的神話故事。壁畫右下方有一位疑似墓主人的男子,端坐在靠椅之上,神態安詳,五位身披袈裟的僧人站立一旁。墓室壁畫向人們闡釋著統萬城的歷史,講述著這個北方各民族融合地區的故事。

“除了壁畫和一些小型的陶罐外,從2002年開始,這裡先後發現並確定了外郭城垣的走向及範圍,探明了西城西門甕城、南門甕城、北門甕城及護城壕遺址範圍,發掘了護城壕、西門甕城、東城建築基址、西城西北角夯土基址和統萬城祭祀台基址,許多項目都是首次發現。”統萬城文物管理所所長高展說,“統萬城遺址無論從歷史學、考古學、民族學、人類學還是古代政治經濟、文化藝術、軍事防衛、城市建設和自然環境變遷等方面都極具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學術價值和社會價值。它包含了相互依從的遺址、戈壁、河谷、沙漠、黃土台原、墓葬6個方面的構成要素。它的興衰變遷,是匈奴人遺留給歷史的特殊見證。”

保護開發 重現輝煌

“統萬城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要讓這一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存留下去、傳承下去。”4月16日,統萬城遺址公園講解員李少鵬帶著自豪結束了他的講解。

聽著李少鵬的講解,記者的思緒被帶回當下,眼前的統萬城儘管早已難窺全貌,但卻在書寫著一部無字的、不朽的史書,記述著匈奴人遺留下的璀璨歷史。

茫茫沙海有綠意,巍巍城垣藏雄魂。為了留住這沙海雄魂,也為了揭開統萬城神秘的面紗,挖掘統萬城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對統萬城的保護開發工作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便陸陸續續進行著。

高展說:“為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從2003年開始,我們先後對統萬城遺址的永安台、西南角樓、南城垣、西北角樓及馬面等進行了加固維修保護。同時,投資2600萬元對統萬城遺址重點保護區的土地進行了回征。”

如今的統萬城遺址由外郭城、東城、西城三部分組成。外郭城周長1.3907萬米,但城垣段落大部分已被沙漠掩蓋;東城周長2545米,其中的東垣、南垣、北垣損毀嚴重,只有長度2米左右的極小部分城垣裸露地面;西城周長2470米,是整個遺址保存最為完整的部分。

馬面、城垣、甕城、城壕……這些遺跡向人們真實而完整地展示著大夏國在城市規劃、城防體系、建築設計、材料應用等方面的傑出智慧。

從2011年開始,靖邊縣政府正式啟動了統萬城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並且成立了專門的申遺工作機構,同時編制完成了統萬城遺址申遺文本。2012年,統萬城遺址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如今在統萬城遺址旁,統萬城遺址博物館正在加緊建造之中。統萬城景區保護與旅遊開發籌建處副主任苗嵐雲說:“這座遺址博物館建築面積9922平方米,選址于無定河南岸的沙丘台原上,可遠眺雄渾壯闊的城牆遺址。統萬城遺址博物館將集現代博物館展陳手段、文化休閒、歷史文化遊覽、匈奴文化體驗、統萬城文創衍生產品於一體,打造歷史性、科學性、原真性的情境體驗,讓遊客在互動活動中體驗統萬城遺址的歷史,欣賞和感悟統萬城遺址的細節和歷史文化內涵。”

走出統萬城遺址,歷史的記憶揮之不去。如今,這片土地和遺址正迎來新生,繼續向世界傳遞著輝煌的匈奴文明。記者 雷魏添/文 姚志偉/圖

統萬城東城垣遺址,曾被當地居民“開發”成了窯洞。 統萬城西南角樓遺址。

在建的統萬城遺址博物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