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拯救連江古建築:一次“棚改”下的及時止損

■ 觀察家

古建築是一個民族、一座城市的生動面孔, 是當地民眾共同的記憶和認同基礎, 也是地域文化、建築文化、商業文化等等宏大命題的直觀體現, 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資訊。

近日, 網友小飛刀發文呼籲關注福建省連江縣今年2月份啟動的玉荷西路兩側片區棚戶區改造項目。 他寫道:“千年古縣連江經過歷次現代改造, 僅有四片老城區孑遺, 而這次改造將把其中最精華的兩片老城區一網打盡。 ”此後, 當地政府派專家勘察後認定, 該區域存在25座明代至民國時期古建築。

因為志願者的呼籲, 這些最初被歸入“棚戶區”的古建築,

命運初現轉機。 最新消息稱, 當地政府決定, 對此次棚改專案紅線圖內有保護價值的古建築都將予以保護, 並將根據福州市名城委專家的建議調整舊城區改造計畫。

儘管連江老城區早已拆得七零八落, 失去了千年古縣的歷史風貌, 但剩下的幾片孑遺終於還是有了一線復蘇的希望。 這一轉機, 首先要感謝熱心網友和原住民的守望相助、不離不棄。 一直以來, 正是因為有這樣一些審視的眼睛, 才能夠一次次對不夠精細的舊城改造說不, 從挖掘機下面拯救一些即將被摧毀的古建築。

當然, 連江縣政府能夠聽取民意, 並組織專家重新勘察, 體現了對舊城改造的審慎與冷靜, 這也是一次及時的止損。

尤其是, 如果當地政府能夠實事求是地調整改造規劃, 並對殘存的老城區實施連片保護, 無疑是這個千年古縣的福音, 也註定會給當地帶來意想不到的發展機遇。

俄羅斯作家果戈裡說過, 建築是世界的年鑒, 當歌曲和傳說都緘默的時候, 只有它還在說話。

古建築是一個民族、一座城市的生動面孔, 是當地民眾共同的記憶和認同基礎, 也是地域文化、建築文化、商業文化等宏大命題的直觀體現, 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資訊。 古建築最大的特點就是不能再造, 毀掉一個就少一個。 一旦毀掉, 再難復原。

保護好古建築, 留住一個城市的文明, 不僅需要民眾有熱情、有勇氣、有智慧呵護好自己的城市, 同時也需要城市管理者有高遠的站位、開闊的視野,

要能夠聽到來自民間和學界的聲音, 真正為歷史負責, 採取切實舉措保護好所剩不多的老城區、古建築。

事實上, 很多時候, 來自民間的熱情與來自政府的行動力完全能夠產生良性互動, 並共同作用于城市文明的打撈。 這是因為, 保護古城風貌並非僅僅指向歷史與文化, 同樣也體現在經濟發展層面, 像山西平遙那樣, 因為古城保護而獲得長足發展的例子, 國內並不鮮見。

早在2002年, 習近平在為福州市原文物局局長曾意丹《福州古厝》一書所作的序中寫道:“發展經濟是領導者的重要責任, 保護好古建築, 保護好傳統街區, 保護好文物, 保護好名城, 同樣也是領導者的重要責任, 二者同等重要。 ”他指出,

“現在許多城市在開發建設中, 毀掉許多古建築, 搬來許多洋建築, 城市逐漸失去個性。 ”

保護古建築, 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那種不由分說拆掉老城區、建起新城區, 並冠以“棚戶區改造”名義的做法, 無疑是在自斷歷史、自斷文脈, 並不足取, 也終將會成歷史的遺憾。

□胡印斌(媒體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