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龍舞之鄉”禮舍村,108人舞動205米長龍,組成氣勢恢宏的龍塔

第一次去無錫的玉祁禮舍, 是兩年前的“三月三”, 那一次和玉祁禮舍數萬名鄉民一起參加了“三月三玉祁廟會”, 趕大集, 逛廟會,

車水馬龍, 熱鬧精彩, 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這一次聽朋友說, 禮舍古鎮要舉辦非遺項目雙龍戲珠和205米長龍表演, 禮社是江南傳統的舞龍之鄉, 舞龍燈又是禮舍傳統的拿手絕活, 而且這個項目很久沒有對外展示了, 機會難得, 必須要去看看, 所以一大早兒就從無錫城裡驅車, 趕到禮舍村的九龍宮。 據介紹, 今天禮社的舞龍表演分為上午和下午進行, 上午在九龍宮前有兩隊人馬進行舞龍燈和“雙龍戲珠”表演, 下午在禮舍老街進行108人合力舞動205米的長龍穿行以及在禮社古戲臺組成“龍塔”的表演。

1、玉祁禮舍在什麼地方?是個什麼樣的江南古鎮?

禮舍村, 是江蘇省無錫市惠山區玉祁鎮的一個古老村落, 始建于宋代, 是個有著800多年歷史的江南名村,

現有人口3600人, 禮舍最早稱呂舍, 因為南宋官員呂文纓在此築草捨命名, 後禮舍薛氏一族綿延昌盛, 於清代乾隆年間興建街市, 定名禮社。

舊時的禮舍為無錫西北境小鎮, 別看她地方小, 名氣卻很大, 一處處古樸厚重的建築, 展示了這裡數百年的歷史滄桑,

一個個文物舊址, 昭示著這裡豐厚的文化底蘊。 禮舍古鎮人傑地靈, 歷代人才輩出, 在清代就湧現了160多位文武官員, 近代中國有四大經濟學家, 禮社村就出了兩位, 一位是在經濟理論上造詣很深的孫治方, 另一位就是中國經濟學的泰斗薛暮橋, 另有資料顯示, 禮舍古村現有3600人口, 已知的散居在國內外的具有副教授以上職稱的專家就有120多人, 兩院院士4人, 平均30個禮社人中就有一個高級人才, 因此禮社又被譽為"教授之村"。

那麼, 禮社村“龍舞之鄉”的稱號又是怎麼來的呢?1513年明正德八年, 明朝第十代皇帝明武宗朱厚照南巡玉祁, 玉祁舞動黃青兩條長龍恭迎, 朱厚照“龍顏大悅”, 而後, 玉祁禮社舞龍之風便開始盛行,

遍及各村, 沿襲至今。 “禮舍龍燈”這一民間藝術, 深受當地農民百姓的喜愛, 每逢佳節和重大慶典活動, 他們都自發組織龍隊走村串巷“調龍燈”, 舞龍技藝也不斷得到發展和提高, 成為江蘇省乃至全國鄉村農民舞龍隊伍中的佼佼者。 2009年禮社舞龍申報無錫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0年對該專案的代表傳承人進行了申報, 目前, 玉祁龍舞是江蘇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2、九龍宮前舞龍燈, 雙龍戲珠, 蹲躺舞龍, 臥龍飛騰, 禮舍龍燈60多種套路, 讓人大開眼界。

“正月燈、二月鷂, 三月麥稈做吹簫……”, 每到正月十五元宵節, 民間都有鬧龍燈, 看花燈的習俗, “鬧龍燈”也是元宵節上的重頭戲, 在鑼鼓聲中, 龍燈昂首搖尾, 蜿蜒遊動,

多由數十個甚至上百個壯漢舉竿來回奔走, 熱鬧非凡, 舞龍燈祈福, 是許多禮舍村民難以忘懷的年味兒記憶。

▲今天禮舍的舞龍表演分為上午的舞龍燈和下午的205米長龍兩部分, 我很早就來到禮社村的九龍宮, 等待著上午舞龍燈的表演。 九龍宮在禮舍老街東頭, 是一樁具有江南風格的古式建築,門匾上有“九龍宮”三個大字,剛看到九龍宮的時候,我還以為這裡古時候用來供奉神靈的,後來才知道,九龍宮就是禮舍村專門用來放置儲存龍燈的地方,在禮舍村民的眼裡,這些龍就是神靈,所以平時從九龍宮裡面拿出龍燈,都是畢恭畢敬地說“請”出龍燈。

▲以前,我在國內很多地方都看見過舞龍燈,各家都有各家的招數和舞法,禮舍龍燈的舞法也有很多種,據說目前已形成了近60個套路,以及十幾個新穎別致的藝術造型,螺旋翻滾、塔盤、中字、國字、龍字造型、蹲躺舞龍、臥龍飛騰、高龍門等造型,都屬於“禮舍龍燈”的拿手好戲和獨門絕活兒。

▲為了今天的表演,禮舍舞龍燈的隊員們早早的就來到九龍宮前,除了進行舞龍燈的隊形練習以外,還擺出了一些有意思的造型,隊員中有年輕人,也有不少中年人,一個個身手矯健,身懷絕技。

▲這是禮社舞龍隊的女隊員,從活動主辦的朋友那裡得知,20多年來,玉祁禮社舞龍隊有過很多令人驕傲的成績,多次參加無錫市、江蘇省和全國性的龍舞大賽,參加過中央電視臺春節元宵節大型文藝活動,第六屆中國藝術節大型遊園文藝晚會和廣場民舞、鼓樂專場演出,第四屆中國民間藝術節,十三屆江蘇省運動會開幕式大型文藝表演“九龍騰飛”等大型活動,每年都要參與各類活動舞龍幾十次。

▲聽說今天村裡要舉辦舞龍燈表演,禮社村民們早早就來到九龍宮前的小廣場,一邊聊天,一邊等著舞龍燈的開始,那氣氛有點過年的感覺。

▲上午九點多,舞龍燈正式開始,在頗具江南風格的鼓樂伴奏下,身著綠色服裝的男子金龍隊和身著紅色服裝的女子青龍隊,閃亮登場。每隊10多個隊員,分別舞動著兩條身長20米的金龍和青龍,在九龍宮前翻騰飛舞,雙龍追著龍珠進行繞陣和穿陣表演,吸引了眾多村民和遊客駐足欣賞。

▲一時間,雙龍起舞,上下騰飛,讓人看得是眼花繚亂。我在拍攝的空隙,和身邊一對兒禮舍村的老夫妻聊起了舞龍燈,他們告訴我,從小時候記事的時候起,他們就知道村裡的舞龍燈了,那時大人們都在河邊的空場上舞龍,條件沒有現在好,但特別熱鬧開心,後來他們長大了,也開始跟著大人學著舞龍燈,那時禮舍村的人大多都會舞兩下龍燈,老人還告訴我,村裡人舞的龍燈和長龍都是自己親手製作的,紮龍燈的過程挺複雜的。

▲禮社村的老人說,紮龍燈是個技術活,好不好看都在龍頭上,紮一個龍頭需要很多竹子,耗時幾個星期,其中龍燈的眼睛要求最高,要做的生動傳神,活靈活現。

▲做龍燈的眼睛時,先用篾做成一個圓形,再用紗布打好底,裝潢金色的花邊,糊上黑紙做成眼珠,再做兩旁的龍耳與龍角,繃上布,用紮絲紮緊固定牢,要經得起甩動。

▲龍身的製作也很有講究,龍身的節數以單數為吉利,多見九節龍、十一節龍、十三節龍,還有多者可達二十九節。首先要做好每一個節子,然後再進行組裝。做節子要安裝三根筋,其中兩邊二根筋,背上一根龍骨筋,慢慢地掰成六角型或三角型的花格子,再安裝木頭把子。龍尾與掰龍節子一樣做工,只是要把尾巴掰成魚的尾巴一樣。龍衣縫製也很講究,先把不了塗上需要的顏色,以前都是手工畫龍鱗,現在採用絲網印刷的技術,製作的效果更加漂亮,最後裝飾龍鰭、龍飄,其中蘊含了傳統的繪畫和剪紙等技藝。

▲隨著鑼鼓極富感染力的激昂舒緩、疏密徐疾的節奏,金龍時而閃挪騰躍、卷風疾走;時而團團翻滾、風馳電掣;時而昂首怒目、威不可擋;時而舒展身姿、頷首獻瑞。

▲說話間,龍燈表演進入了高潮,隊員們用金色的長龍組出了很多高難度的造型,有劃旱船的造型,也有“中國”字樣的,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讓人大開眼界。

▲更令人驚訝的是雙龍嘴裡還吐出了彩色的碎片,

▲高高躍起的金龍,吐出一長串火星,哈哈,看的我是如癡如醉。

▲禮社村九龍宮小廣場周圍,圍滿了觀看表演的村民,精彩的舞龍燈表演,引得陣陣掌聲和叫好聲。

▲上午一個多小時的舞龍燈的表演結束後,全體男女隊員在九龍宮前合影留念,中午隊員們要趕回家裡吃飯,下午還要投入到205米的長龍穿行以及最後的“塔龍”表演。

3、108人舞動205米的巨型長龍,穿行於禮舍老街巷弄,組成直徑20米的龍塔,氣勢恢弘

如果說沒到禮社村之前對“禮社龍舞之鄉”還是停留在想像中的民間表演層面上的話,那麼經過上午在九龍宮前1個多小時的觀看,雙龍戲珠的精彩表演和禮社舞龍的特色套路,深深震撼了我們,也讓我們對禮社舞龍燈有了更深層面的瞭解,同時對將在下午進行的108人參加的舞動205米長龍的表演更加期待了。

長龍表演主要分為兩個內容:首先是108人舞動長龍穿行於禮社老街,然後在老街古戲臺小廣場上進行盤龍表演,將108人舞動的長龍組成近30米的同心圓,最後形成壯觀的“龍塔”。

▲下午長龍表演的地點在禮社那條著名的老街上,幾年前曾經來過這裡,古老的民居,古樸的街巷,熱情好客的老人,都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中午,我們在禮舍老街口的那家禮社酥餅店品嘗了禮社大餅之後,就早早來到老街的古戲臺,和在這裡聚集的村民一起,一邊聊天,一邊等待著表演的開始。

▲這邊剛回走路的孩子,也要在“龍塔”的基座上走兩步,找找感覺;那邊長龍隊伍中最關鍵的“龍頭”隊員和手持夜明珠的引導隊員聚在一起,交頭接耳,進行長龍行進間要領的回顧;幾個上了年紀的鑼鼓手們,則是點燃了手裡的香煙,猛吸幾口,讓心情平復一些,迎接激動人心時刻的到來。

▲108人,205米長龍,從禮社老街的街口一直延續到村裡的巷弄,禮社老街的池塘邊,長龍的龍頭和最前一段的隊員,已經做好了準備,隊員們等待著開始的口令。

下午,大約2點多,人們期待已久的長龍表演終於在一陣鑼鼓聲中開始了。在禮社老街這條百米長的巷弄裡,一條身長205米、由108人共同舞動的金色長龍,在“夜明珠”的引導下,時而盤踞空中,時而上下翻滾,氣勢恢弘。

▲長龍的最前端,是手持“夜明珠”的領頭隊員,他就是一隊之長,也是點睛之筆,不僅要熟記整個節目的套路,還要引導龍頭乃至整個龍身的套路動作。

▲緊跟“夜明珠”之後的就是“龍頭”隊員,他要緊跟“夜明珠”的引導,不僅要求手持的龍頭始終要與“夜明珠”保持在七、八寸左右的距離,還要時刻注意後面隊員與自己的距離,呵呵,這是一場名副其實的團隊大協作。

▲對處在“龍尾”的隊員,要求也相當高,他們既要順著前面隊員的引導,還要將“龍尾”舞得好看、有形。

▲一條205米的長龍,包括:“夜明珠”、龍頭、龍身和龍尾等諸多環節,分工不同,卻又有機相連,環環相扣,缺一不可,禮社的長龍很好的解決上面的幾個環節,具有超強的表現力,一條巨大的金色長龍,在一條扁擔寬的禮社老街上,輾轉騰挪,時而騰躍,時而流動,時而盤起,時而穿花,套路甚多,令人眼花繚亂。

▲如此近距離的觀看舞長龍,十分過癮,紛飛的長龍從身邊劃過,帶起了一陣風,隊員們舞的帶勁兒,卻也非常不容易,要想讓一條用竹、木紙、布等紮制而成的龍舞動起來,除了需要良好的體力,還要具有過硬的技術作保證。

▲這是長龍隊伍中的女子隊員,一個個身手矯健,姿勢優美,巾幗不讓鬚眉啊。

▲這條205米的長龍,經過百米長的禮社老街,最後來到老街古戲臺小廣場上,在這裡長龍要魚貫繞圈,盤龍成巨大的圓形“龍塔”。

▲手持龍尾的婦女隊員們最後進入古戲臺小廣場,108人組成的巨型“龍塔”,由內到外,由上到下,有條不紊,井然有序的開始了。

▲這是我拍攝的在禮社古戲臺小廣場205米的長龍組合成巨型“龍塔”的過程圖片。

▲經過二十多分鐘的遊動組合,一個巨大的金色“龍塔”終於出現在我們面前,“龍塔”中心的龍頭處於塔基上的最高點,龍身依次降低,這個由108人205米長龍組成的3D“龍塔”,纏繞的龍身有九層,高度有七、八米,直徑有二十多米,非常壯觀。

▲在巨大的金色“龍塔”最後呈現在我們面前的那一刻,現場圍觀的數百名村民和遠道而來的遊客,爆發出熱烈的掌聲和叫好聲。

玉祁禮社龍舞,作為流傳至今的民間傳統表演,是江蘇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在道具製作、舞蹈動作以及打擊樂演奏上都體現了鮮明的地方特色,既有北方舞龍的剛猛,又有南方舞龍的柔美,動靜結合,剛柔相濟,相得益彰,特別是舞龍燈造型和205米長龍,更是光彩奪目,美不勝收,令人眼花繚亂,大開眼界,如癡如醉。金龍飛舞,祥龍騰飛,我們衷心的祝福“龍舞之鄉”玉祁禮社的老百姓,在新的一年裡,風調雨順,和睦安寧,幸福美滿。

是一樁具有江南風格的古式建築,門匾上有“九龍宮”三個大字,剛看到九龍宮的時候,我還以為這裡古時候用來供奉神靈的,後來才知道,九龍宮就是禮舍村專門用來放置儲存龍燈的地方,在禮舍村民的眼裡,這些龍就是神靈,所以平時從九龍宮裡面拿出龍燈,都是畢恭畢敬地說“請”出龍燈。

▲以前,我在國內很多地方都看見過舞龍燈,各家都有各家的招數和舞法,禮舍龍燈的舞法也有很多種,據說目前已形成了近60個套路,以及十幾個新穎別致的藝術造型,螺旋翻滾、塔盤、中字、國字、龍字造型、蹲躺舞龍、臥龍飛騰、高龍門等造型,都屬於“禮舍龍燈”的拿手好戲和獨門絕活兒。

▲為了今天的表演,禮舍舞龍燈的隊員們早早的就來到九龍宮前,除了進行舞龍燈的隊形練習以外,還擺出了一些有意思的造型,隊員中有年輕人,也有不少中年人,一個個身手矯健,身懷絕技。

▲這是禮社舞龍隊的女隊員,從活動主辦的朋友那裡得知,20多年來,玉祁禮社舞龍隊有過很多令人驕傲的成績,多次參加無錫市、江蘇省和全國性的龍舞大賽,參加過中央電視臺春節元宵節大型文藝活動,第六屆中國藝術節大型遊園文藝晚會和廣場民舞、鼓樂專場演出,第四屆中國民間藝術節,十三屆江蘇省運動會開幕式大型文藝表演“九龍騰飛”等大型活動,每年都要參與各類活動舞龍幾十次。

▲聽說今天村裡要舉辦舞龍燈表演,禮社村民們早早就來到九龍宮前的小廣場,一邊聊天,一邊等著舞龍燈的開始,那氣氛有點過年的感覺。

▲上午九點多,舞龍燈正式開始,在頗具江南風格的鼓樂伴奏下,身著綠色服裝的男子金龍隊和身著紅色服裝的女子青龍隊,閃亮登場。每隊10多個隊員,分別舞動著兩條身長20米的金龍和青龍,在九龍宮前翻騰飛舞,雙龍追著龍珠進行繞陣和穿陣表演,吸引了眾多村民和遊客駐足欣賞。

▲一時間,雙龍起舞,上下騰飛,讓人看得是眼花繚亂。我在拍攝的空隙,和身邊一對兒禮舍村的老夫妻聊起了舞龍燈,他們告訴我,從小時候記事的時候起,他們就知道村裡的舞龍燈了,那時大人們都在河邊的空場上舞龍,條件沒有現在好,但特別熱鬧開心,後來他們長大了,也開始跟著大人學著舞龍燈,那時禮舍村的人大多都會舞兩下龍燈,老人還告訴我,村裡人舞的龍燈和長龍都是自己親手製作的,紮龍燈的過程挺複雜的。

▲禮社村的老人說,紮龍燈是個技術活,好不好看都在龍頭上,紮一個龍頭需要很多竹子,耗時幾個星期,其中龍燈的眼睛要求最高,要做的生動傳神,活靈活現。

▲做龍燈的眼睛時,先用篾做成一個圓形,再用紗布打好底,裝潢金色的花邊,糊上黑紙做成眼珠,再做兩旁的龍耳與龍角,繃上布,用紮絲紮緊固定牢,要經得起甩動。

▲龍身的製作也很有講究,龍身的節數以單數為吉利,多見九節龍、十一節龍、十三節龍,還有多者可達二十九節。首先要做好每一個節子,然後再進行組裝。做節子要安裝三根筋,其中兩邊二根筋,背上一根龍骨筋,慢慢地掰成六角型或三角型的花格子,再安裝木頭把子。龍尾與掰龍節子一樣做工,只是要把尾巴掰成魚的尾巴一樣。龍衣縫製也很講究,先把不了塗上需要的顏色,以前都是手工畫龍鱗,現在採用絲網印刷的技術,製作的效果更加漂亮,最後裝飾龍鰭、龍飄,其中蘊含了傳統的繪畫和剪紙等技藝。

▲隨著鑼鼓極富感染力的激昂舒緩、疏密徐疾的節奏,金龍時而閃挪騰躍、卷風疾走;時而團團翻滾、風馳電掣;時而昂首怒目、威不可擋;時而舒展身姿、頷首獻瑞。

▲說話間,龍燈表演進入了高潮,隊員們用金色的長龍組出了很多高難度的造型,有劃旱船的造型,也有“中國”字樣的,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讓人大開眼界。

▲更令人驚訝的是雙龍嘴裡還吐出了彩色的碎片,

▲高高躍起的金龍,吐出一長串火星,哈哈,看的我是如癡如醉。

▲禮社村九龍宮小廣場周圍,圍滿了觀看表演的村民,精彩的舞龍燈表演,引得陣陣掌聲和叫好聲。

▲上午一個多小時的舞龍燈的表演結束後,全體男女隊員在九龍宮前合影留念,中午隊員們要趕回家裡吃飯,下午還要投入到205米的長龍穿行以及最後的“塔龍”表演。

3、108人舞動205米的巨型長龍,穿行於禮舍老街巷弄,組成直徑20米的龍塔,氣勢恢弘

如果說沒到禮社村之前對“禮社龍舞之鄉”還是停留在想像中的民間表演層面上的話,那麼經過上午在九龍宮前1個多小時的觀看,雙龍戲珠的精彩表演和禮社舞龍的特色套路,深深震撼了我們,也讓我們對禮社舞龍燈有了更深層面的瞭解,同時對將在下午進行的108人參加的舞動205米長龍的表演更加期待了。

長龍表演主要分為兩個內容:首先是108人舞動長龍穿行於禮社老街,然後在老街古戲臺小廣場上進行盤龍表演,將108人舞動的長龍組成近30米的同心圓,最後形成壯觀的“龍塔”。

▲下午長龍表演的地點在禮社那條著名的老街上,幾年前曾經來過這裡,古老的民居,古樸的街巷,熱情好客的老人,都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中午,我們在禮舍老街口的那家禮社酥餅店品嘗了禮社大餅之後,就早早來到老街的古戲臺,和在這裡聚集的村民一起,一邊聊天,一邊等待著表演的開始。

▲這邊剛回走路的孩子,也要在“龍塔”的基座上走兩步,找找感覺;那邊長龍隊伍中最關鍵的“龍頭”隊員和手持夜明珠的引導隊員聚在一起,交頭接耳,進行長龍行進間要領的回顧;幾個上了年紀的鑼鼓手們,則是點燃了手裡的香煙,猛吸幾口,讓心情平復一些,迎接激動人心時刻的到來。

▲108人,205米長龍,從禮社老街的街口一直延續到村裡的巷弄,禮社老街的池塘邊,長龍的龍頭和最前一段的隊員,已經做好了準備,隊員們等待著開始的口令。

下午,大約2點多,人們期待已久的長龍表演終於在一陣鑼鼓聲中開始了。在禮社老街這條百米長的巷弄裡,一條身長205米、由108人共同舞動的金色長龍,在“夜明珠”的引導下,時而盤踞空中,時而上下翻滾,氣勢恢弘。

▲長龍的最前端,是手持“夜明珠”的領頭隊員,他就是一隊之長,也是點睛之筆,不僅要熟記整個節目的套路,還要引導龍頭乃至整個龍身的套路動作。

▲緊跟“夜明珠”之後的就是“龍頭”隊員,他要緊跟“夜明珠”的引導,不僅要求手持的龍頭始終要與“夜明珠”保持在七、八寸左右的距離,還要時刻注意後面隊員與自己的距離,呵呵,這是一場名副其實的團隊大協作。

▲對處在“龍尾”的隊員,要求也相當高,他們既要順著前面隊員的引導,還要將“龍尾”舞得好看、有形。

▲一條205米的長龍,包括:“夜明珠”、龍頭、龍身和龍尾等諸多環節,分工不同,卻又有機相連,環環相扣,缺一不可,禮社的長龍很好的解決上面的幾個環節,具有超強的表現力,一條巨大的金色長龍,在一條扁擔寬的禮社老街上,輾轉騰挪,時而騰躍,時而流動,時而盤起,時而穿花,套路甚多,令人眼花繚亂。

▲如此近距離的觀看舞長龍,十分過癮,紛飛的長龍從身邊劃過,帶起了一陣風,隊員們舞的帶勁兒,卻也非常不容易,要想讓一條用竹、木紙、布等紮制而成的龍舞動起來,除了需要良好的體力,還要具有過硬的技術作保證。

▲這是長龍隊伍中的女子隊員,一個個身手矯健,姿勢優美,巾幗不讓鬚眉啊。

▲這條205米的長龍,經過百米長的禮社老街,最後來到老街古戲臺小廣場上,在這裡長龍要魚貫繞圈,盤龍成巨大的圓形“龍塔”。

▲手持龍尾的婦女隊員們最後進入古戲臺小廣場,108人組成的巨型“龍塔”,由內到外,由上到下,有條不紊,井然有序的開始了。

▲這是我拍攝的在禮社古戲臺小廣場205米的長龍組合成巨型“龍塔”的過程圖片。

▲經過二十多分鐘的遊動組合,一個巨大的金色“龍塔”終於出現在我們面前,“龍塔”中心的龍頭處於塔基上的最高點,龍身依次降低,這個由108人205米長龍組成的3D“龍塔”,纏繞的龍身有九層,高度有七、八米,直徑有二十多米,非常壯觀。

▲在巨大的金色“龍塔”最後呈現在我們面前的那一刻,現場圍觀的數百名村民和遠道而來的遊客,爆發出熱烈的掌聲和叫好聲。

玉祁禮社龍舞,作為流傳至今的民間傳統表演,是江蘇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在道具製作、舞蹈動作以及打擊樂演奏上都體現了鮮明的地方特色,既有北方舞龍的剛猛,又有南方舞龍的柔美,動靜結合,剛柔相濟,相得益彰,特別是舞龍燈造型和205米長龍,更是光彩奪目,美不勝收,令人眼花繚亂,大開眼界,如癡如醉。金龍飛舞,祥龍騰飛,我們衷心的祝福“龍舞之鄉”玉祁禮社的老百姓,在新的一年裡,風調雨順,和睦安寧,幸福美滿。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