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清華MBA教授觀點|企業家為何需要井底之蛙的精神?

互聯網時代資訊爆炸與社會提速, 導致人面臨欲望無限而資源有限的困窘。 如何在這種浮躁的環境下實現創新與創業?可以借用井蛙的定力, 通過收斂精力專注於自己感興趣的一點而成為專家, 把感興趣的一點做深就是工匠精神, 把做深的一點再放大就是企業家精神。 在此三種精神基礎上建立的企業是有精氣神的企業, 是有核心能力的, 從而在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環境下完成人生之三不朽事業:立德、立功、立言。

井底之蛙典故出自《莊子·秋水》, 莊子說:“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 拘於虛也。 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

篤于時也。 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 束於教也。 ”意思是井底的蛙受到了地理條件的限制, 沒有見過世面, 眼界不開闊, 知識面十分有限, 見識狹小, 不能對它談大海。

從這個寓言故事流傳起, 井底之蛙一直是人們嘲諷的物件。 為了避免成為可笑的“井底之蛙”, 人們常常追蹤最新概念, 跟風熱議話題, 意圖使自己更為淵博。 隨著互聯網的日益便利及技術的逐漸發展, 人們可以接觸的資訊越來越多, 資訊增長的速度也越來越快, 對現有的資訊還沒有熟悉、消化和處理, 馬上又有新的信息出現。 以有限精力追求似乎是“無限”的資訊, 導致今天的人似乎淵博, 卻又流于膚淺, 如同浮萍一般, 在網路海洋裡東飄西蕩, 哪個方向上走得都不遠,

而且迷迷糊糊, 疲勞不堪, 最後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 感覺很忙, 卻越忙越空虛, 忙等於盲。

以井蛙之定力培育專家精神

每個人的知識擁有量總是有限的, 只懂得圈內的一點, 大小也就如同一口井。 “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 不似蟻穴之在大澤乎?”即使知識淵博如浩瀚大海者, 相對來看, 其所知也只似汪洋大澤的一個蟻穴而已。 所以,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 每個人都是井底之蛙。 然而, 這個井底之蛙, 並非只有孤陋寡聞一個特質。

井底之蛙不懂大海, 也沒有見過高山, 但是它對井底的情況十分瞭解。 它從蝌蚪時候起就生活在這裡, 它知道井底的環境, 一年四季水溫的變化, 黑夜白天井底的變化, 下雨和晴天井水水質的情況。

如果同這只蛙討論井底的事情, 它絕對是行家裡手。 問這樣的井底專家海是什麼樣子的, 這種提問方式叫做“坑蛙”。 如果問大海邊山上長大的蛙, 颳風的時候井底下是什麼樣子的?則海邊山上見多識廣的蛙也不知道。

基於此, 我們可以拋棄幾千年來對“井底之蛙”的偏見, 為其平反了。 井底之蛙不一定是目光狹隘、見識短淺的代名詞, 它也有可能是個井底事情的專家。

作為管理者和企業家, 不需要因為自己有所不知道而自卑, 或是汲汲於追求所謂的“淵博”, 以井蛙的定力培養自己的專家精神, 才能夠打造個人的核心能力。

把感興趣的一點做深是工匠精神

專家是相對雜家而言的, 所以專家容易出現,

但是專家只有輔助以工匠精神才會成為大家。

工匠精神來源於手工業時代, 是對個體勞動者提高產品品質的褒獎。 一百年以後, 取而代之的是全面品質管制, 零缺陷就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對。 任何一個人只要決意小心謹慎, 避免犯錯, 就已經向零缺陷的目標邁了一大步。 如果把精益生產體系充分落實, 從缺陷不出工廠, 到不出車間, 甚至是不出工位, 就又回歸到了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指對工作傾注熱情、一絲不苟而且努力做到極致的態度。 這樣的工匠與井蛙一樣, 可能不知道許多事情, 但是他知道自己的那點事情, 他可能只是知道與自己業務密切相關的那點事情, 卻能夠一絲不苟地把自己分內的工作做到極致而達到零缺陷。

薩達姆被絞死那一天, 一個殺豬的特別的激動, 半夜打電話給大作家表哥, 詢問作為“大人物”的表哥為何不關注薩達姆的死而只顧睡覺。 表哥答曰:“我只是個寫風土文章的, 不寫薩達姆。 ”殺豬的十分不開心, 表哥也沒有睡好。 第二天大作家表哥發表言論:“不要瞧不起小人物, 小人物有大思想。 ”

我們可以如此解讀這個小故事:因為殺豬的關心薩達姆, 所以他一直是個殺豬的。 如果殺豬的認真關心殺豬, 就有可能成為薩達姆。 庖丁解牛就是因為庖丁集中精力和智慧做一件事情, 因而成為領域專家而名垂千古。 小人物之所以是小人物, 因為他有大思想。 如果小人物有小思想, 這樣他就能夠把這個思想付諸實施, 從而把小事做大,成為大人物。有太大思想的人,陷入的困境是“老虎吃天,無從下口”。

人人想幹事業,卻不知道“事業”是由“事兒”發展起來的。

一個人炒菜,自己吃了,這叫做事兒。如果這個人炒菜,全國人民都吃,那就是餐飲事業。一個人把籃球扔到籃球筐裡面,沒有誰觀看,這個人幹的就是事兒。如果這個人把籃球扔到籃球筐裡的時候,全世界人民都在看,這個人幹的就是事業了。如果諸葛亮講話給一個放牛娃聽,放牛娃聽一次激動一次,一直激動到死,諸葛亮還是個山野匹夫。因為諸葛亮講話劉備聽了,成就了劉備,也成就了諸葛亮。所以事業與事兒沒有質的區別,只有量的差別。一個人要發現自己感興趣的一點,使得自己成為該領域的專家,才會對別人有價值,才會對別人有用,這就是有德,德就是彼此真誠相待;才能夠贏得別人的信任,吸引別人的注意力而凝聚人氣。人氣旺則財氣旺,這就是《大學》說的:“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

聖人們早就告訴我們如何成就自己。老子說:“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中庸》說:“遠行必自爾,登高必自卑。”因為人的手小,一次只能抓一把土,只有日積月累,才能夠“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在積累核心能力階段,從點滴做起,找到感興趣的一點,專心致志把這點做深,這就是工匠精神。

由工匠精神而產生企業家精神

根據事業與事兒的區別,可以提出做事業的思路:找到感興趣的一點,專注並熟悉這個領域,這叫做專家精神;把感興趣的這點做深,這叫做工匠精神;把做深的一點再放大,叫做企業家精神。找到感興趣的一點,這需要個人智慧,需要有專家的眼光,這個領域要滿足三個指標:興趣、能力、回報。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把感興趣的一點做深,這需要個人自我努力,需要工匠精神,需要把自己的精力持續相當長的時間鎖定在這個領域,真誠面對自己的選擇,“誠則明,明則誠,誠則成,不誠則無物(中庸)”,厚積薄發日久必有所成。把做深的一點放大,這需要多個人一起努力,只有用企業家精神才能夠凝聚價值觀彼此認同的人共建平臺而實現各方價值。

當年春都公司老闆,就怕別人說自己是殺豬的,拋棄了殺豬的屠宰工序,廣泛多元化,還告訴別人自己是著名的經濟學家。結果春都公司破產了。同時代起家的雙匯公司老闆萬隆說:“我就是個殺豬的,過去用刀子殺,現在用設備殺。過去用板車賣肉,現在用管道。”結果萬隆成就了今天的雙匯。

醫院之所以分科,因為每個醫學領域都很精深。一個醫生把所有的精力集中在自己的領域才能夠勝任。如果每個醫生都是各領域的專家,都如一口井那樣深,那麼由這些專家組成的這個醫院就是一個大海,無論多大的船都可以承載,多大的魚都可以包容,再難治的病在這裡都可以得到治療,而不是轉院。所以,醫院需要的醫生要如同井底蛙那樣深刻而不是河底蛙那樣廣博,河底蛙雖然眼界寬知識面廣,但是不深刻,這樣的醫生構成的醫院不能治療患者的大病。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一個人和一個企業都是一樣的,定位要明晰,同時在本領域內要有深入的研究和積累,才會地久天長,基業百年。工匠精神是本,企業家精神是末,先有本後有末。工匠精神是體,企業家精神是用,有體自然表現出用。工匠精神是根,企業家精神是枝葉,根深則枝葉繁茂,源遠則水流綿長。由工匠精神而產生企業家精神,進而締造的企業,具備核心競爭力,可以獲得有價值、稀缺、難以模仿、不可替代的競爭優勢。

互聯網時代資訊爆炸與社會提速,導致人面臨欲望無限而資源有限的困窘。如何在這種浮躁的環境下實現創新與創業?本文通過井底之蛙的經典案例,引發出可以借用井蛙的定力培育專家精神,讓自己歸於清靜,靜能通神而有思考能力,通過收斂精力專注於自己感興趣的一點而成為專家。把這點做深就是工匠精神,把做深的一點再放大就是企業家精神,由工匠精神自然而然發展出企業家精神。在此三種精神基礎上建立的企業是有精氣神的企業,是有核心能力的企業,就可以表現出:有價值、稀缺、難模仿、不可替代的競爭優勢,從而在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環境下完成人生之三不朽事業:立德、立功、立言。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MBA智庫商學院微信公眾平臺: mbalib-mba 。

從而把小事做大,成為大人物。有太大思想的人,陷入的困境是“老虎吃天,無從下口”。

人人想幹事業,卻不知道“事業”是由“事兒”發展起來的。

一個人炒菜,自己吃了,這叫做事兒。如果這個人炒菜,全國人民都吃,那就是餐飲事業。一個人把籃球扔到籃球筐裡面,沒有誰觀看,這個人幹的就是事兒。如果這個人把籃球扔到籃球筐裡的時候,全世界人民都在看,這個人幹的就是事業了。如果諸葛亮講話給一個放牛娃聽,放牛娃聽一次激動一次,一直激動到死,諸葛亮還是個山野匹夫。因為諸葛亮講話劉備聽了,成就了劉備,也成就了諸葛亮。所以事業與事兒沒有質的區別,只有量的差別。一個人要發現自己感興趣的一點,使得自己成為該領域的專家,才會對別人有價值,才會對別人有用,這就是有德,德就是彼此真誠相待;才能夠贏得別人的信任,吸引別人的注意力而凝聚人氣。人氣旺則財氣旺,這就是《大學》說的:“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

聖人們早就告訴我們如何成就自己。老子說:“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中庸》說:“遠行必自爾,登高必自卑。”因為人的手小,一次只能抓一把土,只有日積月累,才能夠“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在積累核心能力階段,從點滴做起,找到感興趣的一點,專心致志把這點做深,這就是工匠精神。

由工匠精神而產生企業家精神

根據事業與事兒的區別,可以提出做事業的思路:找到感興趣的一點,專注並熟悉這個領域,這叫做專家精神;把感興趣的這點做深,這叫做工匠精神;把做深的一點再放大,叫做企業家精神。找到感興趣的一點,這需要個人智慧,需要有專家的眼光,這個領域要滿足三個指標:興趣、能力、回報。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把感興趣的一點做深,這需要個人自我努力,需要工匠精神,需要把自己的精力持續相當長的時間鎖定在這個領域,真誠面對自己的選擇,“誠則明,明則誠,誠則成,不誠則無物(中庸)”,厚積薄發日久必有所成。把做深的一點放大,這需要多個人一起努力,只有用企業家精神才能夠凝聚價值觀彼此認同的人共建平臺而實現各方價值。

當年春都公司老闆,就怕別人說自己是殺豬的,拋棄了殺豬的屠宰工序,廣泛多元化,還告訴別人自己是著名的經濟學家。結果春都公司破產了。同時代起家的雙匯公司老闆萬隆說:“我就是個殺豬的,過去用刀子殺,現在用設備殺。過去用板車賣肉,現在用管道。”結果萬隆成就了今天的雙匯。

醫院之所以分科,因為每個醫學領域都很精深。一個醫生把所有的精力集中在自己的領域才能夠勝任。如果每個醫生都是各領域的專家,都如一口井那樣深,那麼由這些專家組成的這個醫院就是一個大海,無論多大的船都可以承載,多大的魚都可以包容,再難治的病在這裡都可以得到治療,而不是轉院。所以,醫院需要的醫生要如同井底蛙那樣深刻而不是河底蛙那樣廣博,河底蛙雖然眼界寬知識面廣,但是不深刻,這樣的醫生構成的醫院不能治療患者的大病。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一個人和一個企業都是一樣的,定位要明晰,同時在本領域內要有深入的研究和積累,才會地久天長,基業百年。工匠精神是本,企業家精神是末,先有本後有末。工匠精神是體,企業家精神是用,有體自然表現出用。工匠精神是根,企業家精神是枝葉,根深則枝葉繁茂,源遠則水流綿長。由工匠精神而產生企業家精神,進而締造的企業,具備核心競爭力,可以獲得有價值、稀缺、難以模仿、不可替代的競爭優勢。

互聯網時代資訊爆炸與社會提速,導致人面臨欲望無限而資源有限的困窘。如何在這種浮躁的環境下實現創新與創業?本文通過井底之蛙的經典案例,引發出可以借用井蛙的定力培育專家精神,讓自己歸於清靜,靜能通神而有思考能力,通過收斂精力專注於自己感興趣的一點而成為專家。把這點做深就是工匠精神,把做深的一點再放大就是企業家精神,由工匠精神自然而然發展出企業家精神。在此三種精神基礎上建立的企業是有精氣神的企業,是有核心能力的企業,就可以表現出:有價值、稀缺、難模仿、不可替代的競爭優勢,從而在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環境下完成人生之三不朽事業:立德、立功、立言。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MBA智庫商學院微信公眾平臺: mbalib-mba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