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寶藏遼寧|清代莊河出了四個武進士

武進士都是當年闖關東者的後代

上周, 記者在莊河採訪時, 莊河雜誌《莊河記憶》主筆張傳筠告訴記者, 莊河人大多是闖關東的山東人後代。

“這地方出武進士。 ”張傳筠向記者強調。

莊河地區當時歸岫岩管轄, 修于咸豐七年, 武科舉被徹底廢止了。

武科場比力氣、箭術和刀技, 沒有擂臺對打

清代的武科舉從低到高分為童試、鄉試、會試、殿試, 各級考試通常每三年舉行一次, 考試的內容大同小異, 只是要求標準的高低不同, 選手的競爭力不同。

張傳筠講道, 與今天人們看到的武俠電影、評書演義不一樣, 清代的武科舉不設擂臺,

沒有考生間的拳腳互搏, 或持兵器較量, 主要考的是考生的力氣大小和弓馬功夫, 此外還有刀技。

最低級別的是童試, 考中者為武秀才。 在童試中, 騎馬射箭時三箭不中目標者被淘汰;站在地上射五箭, 五箭均未中目標或僅中一箭者被淘汰。 “當時莊河地區的考生要參加童試, 岫岩亦無學額, 需寄籍他縣。 ”張傳筠說。

“第二級別是鄉試, 考中者為武舉人。 按照清朝的規定, 各省武生在本省省城參加鄉試, 不過奉天府的武生都要到順天府(今北京)參加鄉試, 當時的奉天府管理今遼寧省範圍內各縣的‘民人’(非八旗人口)事務。 ”佟悅說。

張傳筠介紹說, 查閱資料可知, 武科的鄉試分為三場, 第一場比試馬上射箭, 在馬道旁設三個目標,

每個目標距離三十五步, 考生縱馬三次發九箭, 中兩箭的為合格;第二場考的是平地射箭, 最初的制度是考生距離八十步發射, 後因遷就考生能力改為距離五十步發射, 共發九箭, 射中三箭算合格。

射箭合格的考生接著參加開硬弓、舞刀、掇石(舉巨石)的比試。 硬弓分為十二力(十斤為一力)、十力、八力三號, 另備有十二力以上的弓, 應試者自選弓號, 限拉三次, 每次以拉滿為准;刀有八十斤、一百斤、一百二十斤三種, 舞刀必須在前後胸處舞出花樣;石頭有二百斤、二百五十斤、三百斤的, 掇石必須將巨石提至胸腹之間, 再借助腹力將巨石底部左右各翻露一次, 叫做“獻印”, 一次完成為合格。 按照規定, 考生弓、刀、石三項必須有兩項為頭號和二號成績,

三號成績超過兩項者即為不合格, 取消三場考試資格。

第三場考策論, 由各省巡撫出題, 嘉慶十二年(1807年)起因應試者多是能武不能文, 改為默寫《武經》, 《武經》包括《孫子》《吳子》《司馬法》《尉繚子》《李靖問對》《黃石公三略》《姜太公六韜》。

會試與鄉試規制相同, 在京城舉行, 考中者為武進士。 會試後已取得武進士資格者, 再通過殿試分出等次, 共分三等, 稱為“三甲”。 嘉慶十九年(1814年)起, 殿試時由皇帝在紫光閣親閱馬上射箭, 在箭亭親閱弓刀石比試。 第一甲三名, 分別為狀元、榜眼、探花, 稱呼與文進士相同, 賜武進士及第, 二甲賜武進士出身, 三甲賜同武進士出身, 一甲和二甲、三甲的前十餘名, 都由皇帝親自確定,

由兵部送榜, 張榜掛于京城西長安門外。

“道光乙巳年(1845年), 劉大鵬參加殿試, 成為第三甲第十六名進士、欽點營用。 他也是當時岫岩州有史記載的第一個武進士, 在道光年間剛剛走出蠻荒、文風漸興的遼南, 會給人們帶來一定程度的喜悅和精神滿足。 ”張傳筠說。

新媒體編輯:張藝凡

責任編輯:王眾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