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兩件國寶級書畫曾流落農村,《青園圖》被人竊取一段

1945年到1963年, 兩幅國寶級書畫《陽羨帖》《青園圖》流落莊河。 後來幾經輾轉, 終被旅大文物店的陳鐘遠發現, 將其送到旅順博物館保存。 在莊河這18年中, 兩件國寶歷經坎坷。 當地考古愛好者孫德宇經過大量走訪, 費盡周折, 還原了當時的一些細節。

不識字的農民被識貨的親戚騙, 《青園圖》被裁成兩段

“事情還得從1945年日本戰敗、溥儀攜大量珍貴文物出逃、偽皇宮內出現侍衛裹竊書畫這件事說起。 ”當地雜誌《莊河記憶》編輯孫德宇對記者說。

孫德宇是當地有名的考古愛好者, 為查清國寶的經歷, 做過大量的走訪調查。

他講道, 在溥儀出逃的混亂中, 一個名叫何成山的侍衛卷走了兩幅字畫和一把精緻的茶壺, 然後返回老家莊河青堆子鎮。 與他同行的還有一個當兵的老鄉, 姓王。 由於老鄉沒搶到東西, 何成山便將那把茶壺和一幅字分給他, 那幅字即是蘇軾的《陽羨帖》。 他自己留下一幅山水長卷, 即明代畫家沈周所作的《青園圖》。 他們當時只知曉這兩幅書畫是寶貝, 但何人所作、價值多大, 他們也不清楚。

“回到老家後, 何成山把那幅山水長卷交給父親何有林。 幾年後, 何成山出國務工, 再也沒有回到家鄉, 最後病死他鄉。 ”孫德宇說。

孫德宇講道, 1952年, 何有林想賣掉這幅山水畫補貼家用, 於是他便找到親戚呂某幫忙鑒定。 呂某是當地的商人, 喜歡收藏字畫,

自己也能書會畫。

這幅畫中有三間茅廬, 裡面坐著一位讀書人, 屋前有一彎河水和起伏的山陵, 畫面富有生活氣息, 優美自然, 有書畫功底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此畫出自高手。 畫的署款為“長洲沈周”, 沈周與唐寅、文徵明、仇英合稱“明四家”, 因首書有“青園”二字, 此畫即應是《青園圖》。 《青園圖》在《石渠寶笈續編》中有記錄, 為清朝宮廷寶物。 “呂某看到畫卷上醒目地蓋滿了十幾方歷代名家收藏印, 特別是清代皇帝的禦印, 知道這幅畫非同一般。 ”孫德宇說。

呂某當時並沒有買下這幅畫, 估計是他手頭的錢不足以匹配這幅畫的價值, 或者他不忍心以低價收購這幅畫, 欺騙何有林, 但他將畫卷還給何有林時, 畫卷的一部分卻缺失了。

原來呂某看到畫卷的題跋部分有沈周自題的一首五言詩, 動了貪念, 他利用裱畫技巧, 把題跋部分的沈周自題詩裁下來, 又把原畫對接裱好, 交還給何有林, 並告訴他要把畫保管好, 這是一幅好畫。

何有林不識字, 對書畫的形制規格一竅不通, 很長時間也沒發現破綻。 據說後來何有林憑記憶想起這幅畫少了一方大印, 本想找呂某問個究竟, 但又想都是親戚, 最後作罷。

孫德宇接著講道, 1953年, 何有林的手頭更緊了, 就把《青園圖》送到青堆子鎮僅有的一家寄賣店售賣, 但過了很久也無人問津, 因為附近收藏者感到這幅畫來路不明, 擔心是贗品, 最後還是寄賣店的店主低價收購了這幅畫, 也沒太當回事。

“至於《青園圖》丟失的那部分,

也於1961年被呂某以300元的價格偷偷賣掉。 它後來成為追查整幅圖卷的線索。 ”孫德宇說。

農民賣畫遇到識貨人, 《陽羨帖》得以完整保存

再說何成山那個姓王的老鄉。 兩家距離很遠, 兩人分手後便沒有再見面。 蘇軾所書寫的《陽羨帖》被姓王的士兵帶回老家後, 一直保存完好。 1953年左右, 這個姓王的人患病急需用錢, 聽說本鎮有個叫唐秀山的大夫是個字畫收藏家, 便把這幅字帶給唐秀山鑒定。

據唐秀山的兒子唐永傑講, 唐秀山當時被這幅字上鈐有密密麻麻的印章震驚, 仔細研究其中的印章才知道這幅字被稱為《陽羨帖》, 曾經在皇宮收藏, 作者就是北宋文學家、大書法家蘇軾。

唐秀山心中甚是歡喜, 想到自己見過無數書畫,

卻從未見過這麼好的作品。 交談中, 唐秀山得知了這幅作品的來源, 便想買下來, 但賣主索價太高, 唐秀山一時也拿不出那麼多的錢。 雙方多次討價還價後商定, 唐秀山用自己收藏的兩幅畫作, 再加上200元現錢, 換下了這幅《陽羨帖》。 此後, 唐秀山將這幅字仔細地用一個防潮橡皮桶裝好, 放到家中的屋頂棚裡精心保存。

記住陳鐘遠這個人

對於這兩幅字畫的經歷, 遼寧師範大學教授劉俊勇也做過專門研究, 還參與過收藏。 “《陽羨帖》《青園圖》均是國家一級文物, 是國寶。 《青園圖》是沈周畫藝成熟時期的作品, 也是沈周的得意之作。 《陽羨帖》是蘇軾書法中的精品, 有書法家認為就書法的精緻程度而言, 《陽羨帖》可與王羲之的《蘭亭序》相媲美。 ”有意思的是,《青園圖》的作者沈周曾經收藏過蘇軾的《陽羨帖》。“如今,這兩件國寶能夠在博物館中妥善收藏,陳鐘遠老先生功不可沒。收藏時間是1962年和1963年。”劉俊勇告訴記者。

陳鐘遠在上世紀60年代是旅大市文物店業務組的負責人,當時旅大市文物店負責遼南地區的文物收集工作,其中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為旅順博物館提供有價值的藏品。

旅大市文物店原副經理曹鈞在回憶文章中提到,《青園圖》是陳鐘遠分兩次收集上來的。他先是在莊河青堆子鎮發現了《青園圖》的題跋,但畫卷卻不知去向,陳鐘遠認為畫卷很可能也在莊河青堆子鎮。為此,他多次往返于大連和青堆子鎮之間,反復調查追問,始終不放棄,終於將原畫作找到、收購。旅順博物館將《青園圖》的題跋與畫卷一起運至上海博物館,由該博物館的專家們重新裝裱,使原物合璧。

據孫德宇介紹,在1963年,陳鐘遠曾三次來唐秀山家看畫,動員唐秀山把家中收藏的書畫拿出來,對他說,凡屬國寶級的作品,都應賣給國家,收藏在博物館裡,留給後人欣賞。正是在陳鐘遠苦口婆心的勸說下,唐秀山將自己珍藏的三件作品——蘇軾的《陽羨帖》、董其昌的山水畫、上睿,屬常州管轄。據史料記載,蘇軾在嘉祐二年(1057年)中進士第時,年僅22歲。在一場宴會中,與同中進士第的陽羨人蔣之奇相約“同卜居陽羨”,卜居,即選擇居處之意。

此後蘇軾輾轉多地做官,居無定所。熙寧七年(1074年),蘇軾在就任的路上曾經路過陽羨,那裡的風物給他留下了極為美好的印象。元豐七年(1084年)9月,蘇軾再次來到陽羨,終於實現了在此買房養老的計畫。他寫下《楚頌帖》,表達了遂願後的心情:“吾來陽羨,船入荊溪,意思豁然,如愜平生之欲。逝將歸老,殆是前緣……”第二年5月,蘇軾到陽羨居住,不過,這種期望已久的歸田養老的生活僅持續了一個多月,蘇軾即離開陽羨赴登州就任,但家眷仍然留居陽羨。此後蘇軾經歷坎坷,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他從海南回朝廷做官途中,經停陽羨時,終老於此。

《陽羨帖》寫于蘇軾在陽羨買田之後,是蘇軾委託友人幫忙繼續買地的信。只有短短50餘字:“軾雖已買田陽羨,然亦未足伏臘,禪師前所言下備鄰莊,果如何,托得之面議,試為經度之。景純家田亦為議過,已面白,得知此不詳雲也。冗事時漬高懷,想不深罪也,軾再拜。”按照宋代的寫信格式,信中沒有上款,只有下款。從《陽羨帖》中,我們看不出蘇軾這封信到底給誰寫,但能看出蘇軾對首次買地不能滿足家用的焦慮,至於他是否續買成功,也不見史料記載,因而《陽羨帖》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

新媒體編輯:張藝凡

責任編輯:王眾心

”有意思的是,《青園圖》的作者沈周曾經收藏過蘇軾的《陽羨帖》。“如今,這兩件國寶能夠在博物館中妥善收藏,陳鐘遠老先生功不可沒。收藏時間是1962年和1963年。”劉俊勇告訴記者。

陳鐘遠在上世紀60年代是旅大市文物店業務組的負責人,當時旅大市文物店負責遼南地區的文物收集工作,其中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為旅順博物館提供有價值的藏品。

旅大市文物店原副經理曹鈞在回憶文章中提到,《青園圖》是陳鐘遠分兩次收集上來的。他先是在莊河青堆子鎮發現了《青園圖》的題跋,但畫卷卻不知去向,陳鐘遠認為畫卷很可能也在莊河青堆子鎮。為此,他多次往返于大連和青堆子鎮之間,反復調查追問,始終不放棄,終於將原畫作找到、收購。旅順博物館將《青園圖》的題跋與畫卷一起運至上海博物館,由該博物館的專家們重新裝裱,使原物合璧。

據孫德宇介紹,在1963年,陳鐘遠曾三次來唐秀山家看畫,動員唐秀山把家中收藏的書畫拿出來,對他說,凡屬國寶級的作品,都應賣給國家,收藏在博物館裡,留給後人欣賞。正是在陳鐘遠苦口婆心的勸說下,唐秀山將自己珍藏的三件作品——蘇軾的《陽羨帖》、董其昌的山水畫、上睿,屬常州管轄。據史料記載,蘇軾在嘉祐二年(1057年)中進士第時,年僅22歲。在一場宴會中,與同中進士第的陽羨人蔣之奇相約“同卜居陽羨”,卜居,即選擇居處之意。

此後蘇軾輾轉多地做官,居無定所。熙寧七年(1074年),蘇軾在就任的路上曾經路過陽羨,那裡的風物給他留下了極為美好的印象。元豐七年(1084年)9月,蘇軾再次來到陽羨,終於實現了在此買房養老的計畫。他寫下《楚頌帖》,表達了遂願後的心情:“吾來陽羨,船入荊溪,意思豁然,如愜平生之欲。逝將歸老,殆是前緣……”第二年5月,蘇軾到陽羨居住,不過,這種期望已久的歸田養老的生活僅持續了一個多月,蘇軾即離開陽羨赴登州就任,但家眷仍然留居陽羨。此後蘇軾經歷坎坷,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他從海南回朝廷做官途中,經停陽羨時,終老於此。

《陽羨帖》寫于蘇軾在陽羨買田之後,是蘇軾委託友人幫忙繼續買地的信。只有短短50餘字:“軾雖已買田陽羨,然亦未足伏臘,禪師前所言下備鄰莊,果如何,托得之面議,試為經度之。景純家田亦為議過,已面白,得知此不詳雲也。冗事時漬高懷,想不深罪也,軾再拜。”按照宋代的寫信格式,信中沒有上款,只有下款。從《陽羨帖》中,我們看不出蘇軾這封信到底給誰寫,但能看出蘇軾對首次買地不能滿足家用的焦慮,至於他是否續買成功,也不見史料記載,因而《陽羨帖》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

新媒體編輯:張藝凡

責任編輯:王眾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