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深圳監獄服刑人員8米剪紙作品《清明上河圖》競逐全國大賽

法制網記者 唐榮

法制網通訊員 汪興軍 譚力

2018“深圳·金鳳凰”工藝品創新設計大賽26日舉行, 來自廣東深圳監獄的8米剪紙長卷作品《清明上河圖》參賽, 這是此次大賽中唯一由在押服刑人員報送的參賽作品。

7人耗時一個月剪出8米《清明上河圖》長卷

為讓服刑人員有一技之長, 2011年, 深圳監獄與蓮花街道老年剪紙協會合作, 嘗試將民間傳統的剪紙技藝引入高牆。 2017年, 為將剪紙這門傳統手藝做強, 深圳監獄與市工藝禮品行業協會共建傳統手工技藝深圳監獄培訓基地, 把傳承非物質文化作為教育改造罪犯的重要手段。

此次參賽作品《清明上河圖》剪紙長卷, 是由7名服刑人員共同完成。 葉某2014年被送至深圳監獄服刑, 師範學校美術班畢業的他參加了獄內剪紙班, 將遺棄很長時間美術手藝重新撿起來。 一個月前, 在監獄員警的建議下, 葉某等開始利用勞動、教育的間隙時間進行創作。

在創作中, 葉某等人遇到了許多問題和難點, 如怎麼選擇圖樣、紙樣, 圖樣人物如何刻畫表達等, 最終, 在監獄的幫助和自身的努力下, 8米《清明上河圖》剪紙長卷得以問世。 細小的人物, 每一次下剪刀都是小心翼翼, 能夠趕在賽前完成, 葉某等人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讓服刑人員的作品參加創新設計大賽, 是深圳監獄教育改造罪犯方法的創新, 參與社會評價體系、接受社會的檢驗是體現監獄改造成果的最佳方式。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章星說, “這幅《清明上河圖》長款讓我耳目一新, 得知作者是深圳監獄的在押服刑人員, 我更是深感震撼。 監獄能把非物質文化的傳統手工技藝教給他們, 是對傳統文化一種負責任的傳承。 ”

刑釋人員拜景泰藍工藝畫專家為師

在大賽深圳監獄展區, 監獄特別組織了一個小小的拜師儀式。 4月25日刑滿釋放的小林, 成為了深圳市工藝禮品行業協會常務理事、景泰藍工藝畫專家李偉平的徒弟。

小林能夠與李偉平先生結緣, 起源於在去年監獄舉辦的服刑人員工藝美術大賽中, 小林的書法和篆刻作品讓李偉平先生耳目一新、甚是意外,

李偉平先生當即表示, 在小林回歸社會後, 願意將畢生所學傳授於他。 此次拜師, 不僅是實現之前許下的承諾, 也給小林刑滿出監後適應社會走出了美好的第一步。

深圳監獄展區的30餘件作品中, 有8件出自小林之手。 2009年, 剛滿18歲的小林因搶劫罪被判處十三年有期徒刑, 剛到監獄時, 小林發現自己的刑期比絕大多數的服刑人員都長, 所有的希望和夢想在瞬間消失, 曾因一時無法接受, 產生過輕生的念頭。

後來, 在警官的教育和幫助下, 小林加入了監區組織的“書法興趣小組”, 慢慢學習寫東西。 在老師授課和深圳市書法家協會專家的技術指導下, 小林的字越寫越好, 興趣也越來越濃, 他每天要花5至6個小時在練字上, 佔據了他全部的休息時間。

2016年, 在監獄組織的書法美術大賽上, 小林的書法作品“天道酬勤”獲一等獎。 2017年, 小林又開始學習篆刻, 經過一年的努力, 他的篆刻作品獲得監獄舉辦的工藝書法美術大賽三等獎

法制網深圳4月28日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