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帶你瞭解漢中“褒斜棧道”的輝煌過往,它曾是“古代高速公路”!

在古漢台中院碑林廊下, 立著一方標牌, 上書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褒斜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 在1961年全國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分類中排列第10號。 這便是著名的褒穀口三絕。

褒穀口位於漢中城區以北15公里處, 在秦嶺山脈, 有一條貫穿關中平原與漢中盆地, 順沿褒水、斜水兩河的山谷, 南口稱褒穀, 北口叫斜穀, 在眉縣西南15公里, 合點長約235公里。 自戰國起, 山谷間便開始鑿石架木, 修築棧道, 歷代不息, 後人就命名為“褒斜道”。 這條古道是中國歷史上開鑿最早、規模最龐大、沿用最久的交通要道。 早在西元前314年秦惠文王派張儀、司馬錯伐蜀, 大軍即經此道, 這時的褒斜道已能通過大部隊和無數輜重, 因而成為南北兵家必爭和經濟文化交流必行之道。 東漢張衡《西京賦》寫道“商旅聯榍, 隱隱展展, 冠帶交錯, 方轅接軫”, 道路的暢通使得蜀漢豐富的物資源源不斷運往關中,

長安地區發達的文化流傳蜀漢, 發展了南北經濟貿易和文化交流。

褒斜道的設計選址、建築藝術也影響深遠。 其線路大致選定在高出常年水位二至九米的地方, 縱坡隨自然河面進行了實用與合理的調整。 據現代勘察測量,

全線平均縱坡不到百分之一, 起伏自然, 並富有節奏感。 目前還在使用的寶雞眉縣至留壩薑窩子的姜眉路, 就依原褒斜道而新修, 道路最為平坦, 幾乎不必翻越高山, 即穿越秦嶺太白, 是西漢高速通車以前漢中去往西安的骨幹。 褒斜道還兼顧行旅食宿設施, 五裡一郵, 十裡一亭, 三十裡驛, 亭驛建築相當考究, 綿延數百里叫人稱奇。 唐代天寶十五年, 唐玄宗李隆基為躲安史之亂, 從這裡入蜀逃往四川。 可以說, 由於有了通行三千餘年的褒斜道, 才把西北和西南連成一片, 促成了國家的統一和民族團結。

褒斜道一路由北而南, 以獨特的飛簷走壁棧道貫通秦嶺天險, 但當行至褒穀口, 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 面對異常堅硬的雲母石山, 平常所用打孔埋樁搭建棧道技術無法施展, 一時間棧道修築被迫停滯。 對此《史記·貨殖列傳》寫道:“棧道千里, 無所不通, 唯褒斜綰轂其口。 當時正是東漢永平年間, 漢明帝聞訊後廣召能工巧匠眾議, 最終採用“火焚水激”辦法開山破石, 鑿出一條長 15米,

高寬約4米的穿山隧洞, 即稱為石門。 隧洞內岩石堅硬, 表面平整, 沒有斧鑿痕跡, 開創了世界上依靠人工開鑿隧道的先河, 也是世界交通史上第一座人車並行的通車隧道。

石門隧道開通後, 即將開通過程以文字形式鐫刻於山崖之上。 隨後歷代文人墨客在石門兩壁和褒河兩岸崖壁上, 陸續鑿刻大量題詠和記事修復褒斜道、石門和山河堰工程摩崖石刻。摩崖中被稱為“陝南第一古石”俗稱“大開通的《鄐君開通褒斜道摩崖》鐫刻於西元66年,記載了當時複通褒斜道開鑿石門隧洞之事。在書法上,這塊碑上承秦小篆下啟古隸,隸中帶篆,頗有古韻,為篆書向隸書過渡的典型代表。這種書法風格,全國僅此一種,被譽為國寶級文物,清人楊守敬評價為“天然古秀若石紋然,百代而下無從模擬。”還有代表古代隸書最高水準“漢三頌”之的《石門頌》,以及反映由隸向楷過渡的魏碑《石門銘》。

詠歎描寫褒穀風景的石刻有《石門》《玉盆》《石虎》《袞雪》等。相傳《玉盆》為張良所書,位於石門以南褒河中,形如巨盆,色澤如玉,“浮浪玉盆”是清代褒谷二十四景之一。最有名的《袞雪》,相傳為魏王曹操所書,袞雪”旁有“魏王”兩個小字。原刻在石門以南約半裡的褒河水中一塊巨石上,據說這是曹操絕無僅有的手跡。相傳建安二十年(215年)和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兩次來漢中,在褒河邊見褒水浪花飛濺如滾雪之狀,遂大書“袞雪”二字抒懷。“袞雪”本為“滾雪”之意,曹操曾大笑:“袞在水邊,何以缺水?”

1967年褒谷口修建石門水庫,為搶救文物,從石門古棧道兩側近二百塊摩崖石刻中精選出具有很高歷史研究和書法藝術價值的十三塊石刻,將石刻四周鑿空,整體鑿出,移存到漢中博物館,建立了石門十三品陳列室。到1975年,石門水庫大壩按設計高度水位蓄水,棧道石門及將軍鋪、褒姒鋪、《棧道平歌》摩崖等諸多古跡和棧道遺跡都淹於水庫之中。

歷史已經悄然遠去,或許當你急馳在如今的薑眉路上,眼望青山依舊綠水長流,耳邊會隱隱迴響起遠古的車轔轔、馬蕭蕭;當你站立石門水庫大壩朝北遙望,天水相接之處,隱約可以想像水底長眠的石門隧洞;當你漫步石門十三品陳列廳,舉目仰視一個個行雲流水般的古老文字,那個時候,不免恍惚,歷史好似絕塵而去,歷史好似又從未曾遠離。

作者:筱米

陸續鑿刻大量題詠和記事修復褒斜道、石門和山河堰工程摩崖石刻。摩崖中被稱為“陝南第一古石”俗稱“大開通的《鄐君開通褒斜道摩崖》鐫刻於西元66年,記載了當時複通褒斜道開鑿石門隧洞之事。在書法上,這塊碑上承秦小篆下啟古隸,隸中帶篆,頗有古韻,為篆書向隸書過渡的典型代表。這種書法風格,全國僅此一種,被譽為國寶級文物,清人楊守敬評價為“天然古秀若石紋然,百代而下無從模擬。”還有代表古代隸書最高水準“漢三頌”之的《石門頌》,以及反映由隸向楷過渡的魏碑《石門銘》。

詠歎描寫褒穀風景的石刻有《石門》《玉盆》《石虎》《袞雪》等。相傳《玉盆》為張良所書,位於石門以南褒河中,形如巨盆,色澤如玉,“浮浪玉盆”是清代褒谷二十四景之一。最有名的《袞雪》,相傳為魏王曹操所書,袞雪”旁有“魏王”兩個小字。原刻在石門以南約半裡的褒河水中一塊巨石上,據說這是曹操絕無僅有的手跡。相傳建安二十年(215年)和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兩次來漢中,在褒河邊見褒水浪花飛濺如滾雪之狀,遂大書“袞雪”二字抒懷。“袞雪”本為“滾雪”之意,曹操曾大笑:“袞在水邊,何以缺水?”

1967年褒谷口修建石門水庫,為搶救文物,從石門古棧道兩側近二百塊摩崖石刻中精選出具有很高歷史研究和書法藝術價值的十三塊石刻,將石刻四周鑿空,整體鑿出,移存到漢中博物館,建立了石門十三品陳列室。到1975年,石門水庫大壩按設計高度水位蓄水,棧道石門及將軍鋪、褒姒鋪、《棧道平歌》摩崖等諸多古跡和棧道遺跡都淹於水庫之中。

歷史已經悄然遠去,或許當你急馳在如今的薑眉路上,眼望青山依舊綠水長流,耳邊會隱隱迴響起遠古的車轔轔、馬蕭蕭;當你站立石門水庫大壩朝北遙望,天水相接之處,隱約可以想像水底長眠的石門隧洞;當你漫步石門十三品陳列廳,舉目仰視一個個行雲流水般的古老文字,那個時候,不免恍惚,歷史好似絕塵而去,歷史好似又從未曾遠離。

作者:筱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