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海棠春曉”——斫琴師梵戈古琴專場講座:古琴與古建的和鳴

4月21日,由北京文博交流館主辦、其所屬單位北京智蓮隆基藝術品中心承辦的“海棠春曉”文化藝術周之“音樂——古琴與古建的和鳴”主題講座,在2018年的第一場霏霏春雨中如期舉行,吸引了60多位來自社會各界古琴愛好者的踴躍參與,同時邀請了廣陵、金陵派古琴傳人石琨先生及歸教于龔一先生門下的資深琴人秦羽先生到場,並演奏了《良宵引》等傳統琴曲。

當天,主講人斫琴師、築雪山房古琴工作室創始人梵戈先生,就古琴的美學鑒賞等知識內容,與在座的古琴愛好者們進行了分享。 講座中,梵戈先生從古琴的材質之美入手,用自己的獨特視角及理論分析了鑒賞古琴製作涉及的面底材料的優良標準,並帶來了多種制琴良材(松、杉、桐、青桐、雲杉等)的樣板供到場愛好者把玩研究。

接下來,講座又結合古琴的用材選擇,深入解說了古琴發聲的原理,古琴所用材質、形制、結構等對古琴的“韻”之影響等製作奧秘,梵戈說,不同材質均可以製作出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九德”之美的古琴,而所謂泡桐制琴就必然會有“空、韻短、不夠圓潤或不勻”等傳言並不科學。 梵戈說,所謂圓、勻、松、透、清、麗、和、潤這些特性,多半更取決於製作工藝,任何材質都可以實現一定程度上的這些特性,但不同材質由於材料料自身特性的差異,基礎頻率的差異等,會導致整體的音色特徵在有上述共同特性的基礎上又有著一定的量和質上的差異。

在活動中,梵戈反復強調了古琴作為樂器時的準確性的重要。 梵戈說,古琴作為樂器是有其音域範圍的,作為世界上平均弦長最長的樂器,古琴歷來的核心審美都與沉、厚、松、立等特性緊密相關,但是很多老琴及新制古琴,在音域的準確性上是有相當的缺失的。 正如小提琴的聲音可以很美妙,但大提琴如果發出了類似小提琴的音色,即便聽感上很美妙,但它的音域是不準確的,也就是說聲音是不對的,也不是大提琴應該有的音色。

講座中,在闡述古琴音色之美、精神之美等內容時,梵戈親自彈奏了自的“禹冠式”古琴作品,以製作者對音色審美的標準,操弄古琴發出最符合琴器自身特性的琴聲,為在場的所有聽眾帶來了一次美妙的鑒賞之旅。

除此之外,梵戈先生也與在場的古琴愛好者們一起探討了古琴創作的收穫與心得,講座在大家意猶未盡的提問和熱烈的掌聲中圓滿落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