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七成券商的投行業務收入出現下滑,有8家同比降幅超過50%

截至4月28日, A股上市券商的一季度業績報告已經發佈完畢。 澎湃新聞記者發現, 無論券商規模大小, 幾乎都在投行業務手續費淨收入上遭遇重挫, 七成券商出現下滑, 其中, 8家券商的同比(較上年同期)降幅超過50%。

在30家A股上市券商的一季報中, 一個值得注意的要點是, 即使是那些領跑行業的龍頭券商, 投行業務收入也出現了不小的降幅。

例如, 營業收入和歸屬母公司股東淨利潤在一季度雙雙取得兩位數增長的中信證券(600030), 雖然無論是收入規模, 還是增幅, 都在業內處於領先地位, 但公司的投行業務降幅也高達兩位數。

中信證券合併利潤表顯示, 公司在一季度的手續費及傭金淨收入為44.84億元, 較上期減少1.17%。 其中, 經紀業務手續費淨收入21.34億元, 較上期增加3.71%;資產管理業務手續費淨收入同樣有所增長, 規模為14.86億元, 較上期增加11.91%。 拖後腿的正是投資銀行業務手續費淨收入, 一季度規模為7.36億元, 較上期大規模縮水19.18%。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龍頭券商——海通證券(600837)上。

合併利潤表顯示, 海通證券一季度手續費及傭金淨收入19.49億元, 同比下滑13.24%。 其中, 經紀業務手續費淨收入8.99億元, 小幅下降2.75%。 資產管理業務手續費淨收入與去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 為4.47億元。 下降最明顯的同樣是投資銀行業務手續費淨收入, 規模為5.76億元, 相比2017年第一季度的8.33億元,

縮水30.82%。

廣發證券(000776)投行手續費淨收入下降得更加厲害。

該公司一季報顯示, 手續費及傭金淨收入規模為22.70億元, 較去年同期下降16.18%。 其中, 經紀業務手續費淨收入10.58億元, 同比小幅增長1.82%。 資產管理及基金管理業務手續費淨收入8.36億元, 同比下滑8.54%。 投資銀行業務手續費淨收入3.55億元, 同比降幅為50.10%。

上海老牌券商國泰君安(601211)也未能倖免。

一季報中的合併利潤表顯示, 國泰君安手續費及傭金淨收入22.99億元, 較去年同期下滑8.01%。 其中, 經紀業務手續費淨收入13.90億元, 同比微幅增長0.38%。 資產管理業務手續費淨收入4.23億元, 同比下滑7.9%。 而投資銀行業務手續費淨收入4.46億元, 同比降幅達到32.25%。

對此, 國泰君安解釋稱, 這是由於受到市場影響, 證券承銷收入下降所致。

證券承銷收入下降, 已經成為了業內共同的“痛點”。

證監會官網資訊顯示, 截至2018年4月26日, 中國證監會受理首發企業323家, 其中, 已過會28家, 未過會295家。 未過會企業中正常待審企業286家, 中止審查企業9家。

323家排隊IPO企業, 比一周前的4月19日公佈的328家又減少了5家, 而此前一周, 排隊企業同樣是減少了5家。 與年初時的資料相比, 短短4個月, 排隊等待IPO的企業就已經減少了196家。

實際上, 投行業務收入的腳步放緩趨勢, 從2017年就已經開始。

證券業協會官網的資料顯示, 2017年券商行業總計實現證券承銷與保薦業務淨收入384.24億元, 相比2016年度的519.99億元, 銳減了26.11%。

業內人士認為, 投行業務不景氣的主要原因, 是新一屆發審委自2017年10月履職以來, 一直保持嚴格的審核標準,

在高門檻之前, 上會企業通過率明顯下降, 券商投行的收入也就隨之縮水。

而從A股上市券商的一季報來看, 投行業務在2018年第一季度依然延續了下行勢頭。

2018年1月份, 被業內戲稱為“IPO最冷的月份”, 據統計, 發審委在1月內共計審核了50家公司的首發申請, 只有18家獲得通過, 通過率36%, 甚至出現了一批7家上會企業6家被否、僅1家通過的情況。

一季度整體來看, IPO審核通過率也僅為46.4%, 這意味著超過一半的上會企業被發審委拒之門外。

從投行收入資料來看, 行業表現可謂慘澹, 在30家A股上市券商中, 僅有8家超過2億元, 另有6家在1億至2億元之間。 澎湃新聞記者梳理出這14家投行業務收入過億的券商名單:

14家投行業務收入過億券商名單。 製作:澎湃新聞, 資料來源, 東方財富Choice資料

值得注意的是, 在這14家券商中, 有10家都出現了同比負增長。 不過, 也有增幅迅猛的公司, 中國銀河一季度投行收入1.47億元, 相比2017年同期的4486萬元, 飆升228.12%。

而在30家A股上市券商中, 只有8家券商實現投行業務正增長。

逾二十家上市券商都遭遇了投行業務收入的“滑鐵盧”, 比例超過七成,其中,縮水最嚴重的是國海證券,同比降幅高達87.55%。此外,山西證券、華西證券、國金證券、西南證券、浙商證券、東吳證券、廣發證券的同比降幅均超過50%。

比例超過七成,其中,縮水最嚴重的是國海證券,同比降幅高達87.55%。此外,山西證券、華西證券、國金證券、西南證券、浙商證券、東吳證券、廣發證券的同比降幅均超過50%。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