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專訪|“後來”的劉若英

劉若英唱《後來》是在1999年, 那時的她29歲, 得了四個“影后”, 有一場“為愛癡狂”求而不得的戀愛心事。 劉若英拍《後來的我們》的時候48歲, 已為人母, 但依然少女感十足。

她說自己早年總以為, 到了這個年紀, 是“洗手作羹湯”絕不會再出現在大眾面前的, 沒想到曾經算是“幕後工作”的導演如今不僅抛頭露面, 還有了要配合全國各地連軸飛的路演, 甚至還要為了電影宣傳上綜藝的環節。

由劉若英執導, 張一白監製, 井柏然、周冬雨、田壯壯主演的《後來的我們》, 4月28日上映。 這部電影在預售期間票房就突破了1億元。

影片導演劉若英、監製張一白出席上海首映禮。

第一次接觸電影時, 劉若英用她堅決不肯“脫”的倔強打動了張艾嘉;第一次導演電影, 劉若英被田壯壯誇獎“好像已經準備了很久”。 但劉若英不止一次在不同場合說“到現在都沒有覺得我可以做好一個導演”。

電影在臨近上映放出個宣傳“大招”,

一曲萬人大合唱版的《後來》, 劉若英看了一夜彈幕。 看到一個個名字, 一句句想念和道歉, 在深夜宣洩出來, 劉若英自己也感動落淚。 這是她的歌被愛的原因, 初聽不知曲中意, 再聽已是曲中人。 劉若英說她一直不同意用這首歌來作宣傳的, 在她的本意裡, 五月天的《後來的我們》才是這部電影的“主題曲”, “《後來》幾乎只有遺憾, 《後來的我們》裡有遺憾, 有祝福, 有釋然。 ”

《後來的我們》是一對男女跨越十年的愛情故事。 電影海報上寫, “在最無能為力的年紀, 卻碰到了最想照顧一生的人”, “我最大的遺憾, 是你的遺憾與我有關”, 這是關於發生過的愛情, 絕大多數的結局。 劉若英不止在電影裡講了愛情, 也講了生活, 講了漂泊和回不去的故鄉。 談及自己做導演的初衷, 劉若英說自己最想做的“只是透過不同的方式, 讓大家看到我們自己”。

電影裡當然也有劉若英自己, 為了拍這部電影, 她翻出許多青春心事, 回過頭看, 發現自己傷人傷己的幼稚和離譜也沒少犯。

真正心疼她的歌迷和娛樂圈的冷眼八卦看客們一起見證了她長達十五年的執著愛戀, 也看著“後來的”劉若英結婚生子, 可以書寫“在愛人懷裡孤獨”的獨到相愛方式, 也依然保持著自己獨立樂觀的樣子。

“後來的”劉若英說, 自己曾在愛裡跌跌撞撞, 遍體鱗傷, 但依然相信愛情, 感恩愛情的美好。 因為這份美好, 她願承受其中的不完美和心碎。 而歌裡“如果當時我們能不那麼倔強, 現在也不那麼遺憾”的不甘, 早已消化成為一種坦然。

做導演是過往積累的總和

澎湃新聞:當歌手、做演員、寫書這些自我表達的方式都試過了, 做導演是新的野心嗎?

劉若英:我到現在都沒有覺得我可以做一個導演。 只是因為我原來在寫一個劇本叫《易副官》, 寫完了以後去找錢, 到處去參加創投的過程中, 大家就說這個劇本只能你自己拍。 因為其中融入了一些我對老人的感情, 跟別人不太一樣。 就這樣有了這個思想準備, 但沒想到那個片子暫時還沒到合適的時機。

《後來的我們》是改編自我原來的一個短篇《過年, 回家》。我想講的都是一對男女的十年。張一白其實先給了我一些其他的本子,來來回回兩三年之後,我會覺得好像都沒有像這個故事一樣,是我真的覺得可以全部都在自己的想像中的。

做導演應該就是過往積累的一個總和。我有一天在後期在做音樂的時候,我就在想,我以前做音樂學習到的東西是不是可以放在我這部電影。我以前去旅行,一些看風景的角度是不是可以用在電影裡。我跟美術的溝通,道具是我曾經可能看的書,哪怕其中一張照片、一張沙發,都是搜羅記憶裡的經驗。

澎湃新聞:做導演的視角和演員有什麼不一樣?

劉若英:做演員還是單純一點,萬一演砸也就是對不起那個角色、對不起導演,不會去想到還對不起投資人了。可是自己在做導演的時候,就會覺得整個團隊都那麼努力,你更看得到每一個人的付出。所以壓力會更大。

澎湃新聞:你這部電影裡每一個部門的技術人員都是他自己領域的大師,像一個華語電影的“夢之隊”一樣,要“指揮”這些大師們,作為一個新導演會是種壓力嗎?

劉若英:不會,我覺得省心,像賓哥(李屏賓)就會跟我說,你一定會有你想擺的機位,或者是你想強調的東西,想這些就好了。或者是我會更在乎演員“好不好看”,所謂好不好看,倒不是美不美,是他們的妝容是不是符合那個狀態。這個可能是我自己做演員的體會,他們都說我細節控,殊不知把那些東西都弄好,其實你是不用演的。

井柏然和周冬雨

澎湃新聞:周冬雨和井柏然是你一開始的人選嗎?

劉若英:不是。我本來想選的是年紀大一點的,我那時候想找一個35歲到40歲的演員來演年紀大的部分,然後年輕的部分他們也可以通過造型來表達,可是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所以張一白就說我們換個角度,我們找年輕的讓他們來挑戰大齡,因為反正你只能最後占一邊。現在看來,這個部分還是蠻有說服力的。

澎湃新聞:大齡部分其實你也可以自己來演。

劉若英:絕對不可能!我最多演井柏然爸爸的女朋友哈哈,我覺得還是要專心第一次轉型。

原來大家都曾經幼稚過

澎湃新聞:這樣一個關於青春成長愛情故事的創作過程當中,有重新幫你回憶起某些你自己本來覺得已經忘掉的事情嗎?

劉若英:一定會,因為要跟編劇聊,畢竟還是會把自己的事情掏出來講,講的過程,才覺得自己真的很離譜,比如會想起自己原來真的曾經就是那種傷了別人,自己都不自知的人。也會離譜地玩消失,突然就不見,很久之後才會明知道他會那麼痛,那麼著急。但我就是拒絕交流,我覺得這個很恐怖。

澎湃新聞:這種“離譜”是多大時候的事?

劉若英:大概十幾歲的時候吧、

澎湃新聞:音樂上來說,你的《後來》和五月天的《後來的我們》都是作為這部電影的宣傳曲,你覺得哪首更貼近電影?

劉若英:我覺得是《後來的我們》。因為確實《後來》這首歌幾乎只有遺憾,但是《後來的我們》裡面是有祝福、有釋然。

澎湃新聞:電影從幾場提前路演的回饋來看,大家都覺得“很好哭”,和你的歌一樣,你好像很善於抓住和大眾的情感共鳴。在這方面覺得自己有一些心得或者先天優勢嗎?

劉若英:應該就是順著自己吧。我覺得我自己就是一個普通人。所以我有時候聽到別人問我怎麼感動別人,對我來說,我也沒有比較高的招。只是我可能煩惱多了,稍微有點經驗。可是都一樣的。我認為我在做的是一個test(測試),我沒有去想這個東西可以打動別人,因為我一旦抱著這樣的目的,我就不知道該怎麼拍了。我怎麼可能知道別人怎麼想呢?我只能是做一個自我的表達,反而是我看到他們感動的時候就(發現)原來大家都跟我一樣。

就像我其實一直都不想用《後來》做宣傳,監製說服了我很久。然後MV上線以後我剛好下飛機去酒店,洗完澡我就躺著刷手機看到那些大家在這首歌裡宣洩的遺憾,我真的是紅了眼眶。原來有那麼多故事,那麼多想說對不起的人,原來大家都那麼幼稚過。所以我才說,“獻給曾經那樣深愛過的那個時候的愛情”。我覺得那個東西不是我去預設的。

澎湃新聞:從《後來》到《後來的我們》,都是一種對時間流逝和其中得失的感慨。你怎麼看“變老”這件事?

劉若英:年齡對我來說不是一個很空的概念,反而是實實在在壓在心裡的那種東西。當然我要時時刻刻提醒我自己,要做自己年齡應該做的事情。我晚上都在想這個問題,我一定希望我永遠年輕貌美,晶瑩剔透。可這是不可能的,要接受這個(事實)需要一個過程。生活上也是,體力不再像以前,以前也許是第二天早上通告,前一天晚上還能出去吃飯,但像昨天晚上我們降落在上海的時候已經11點半了,監製說去吃個“耳光餛飩”,他說“十分鐘下去吃了就回”,我都沒有力氣。我說寧可回來卸了妝,假睫毛拿掉,然後躺在床上刷著手機休息。比如這次住的酒店有個露臺,要是我以前就會說,晚上到露臺來喝一杯,但現在第一個反應一定是明天5點半出發,我要早睡。我覺得這都是因為年齡它會在身體上身體上留下開關,直接告訴你什麼可以什麼不可以,還是很殘酷的。

澎湃新聞:對愛情的認知到現在有沒有改變?

劉若英:對愛情的態度是一樣的。我覺得還是一切都很美好,即便我確實跌跌撞撞的,遍體鱗傷,但是我並沒有因為這樣就不相信愛情,我還是會記得它的美好。我為什麼會願意為它傷心,就是因為它曾經那樣讓我心動,讓我快樂。我覺得那個東西會讓我也願意去承受,它有可能發生的不好。

澎湃新聞:無論是歌還是電影,都是在說一種遺憾,你覺得遺憾是不可避免的嗎?

劉若英:在一起的過程裡,只要是真心真意,只要你是真的愛,都會有遺憾。你無所謂,反而就沒有那麼在意,是因為你那麼認真,所以才會有遺憾。我唱了這麼多歌,說了這麼多話,大家都聽進去了,我想大家一定是對遺憾特別有認同。遺憾就是生活,生活一定有遺憾。

回家》。我想講的都是一對男女的十年。張一白其實先給了我一些其他的本子,來來回回兩三年之後,我會覺得好像都沒有像這個故事一樣,是我真的覺得可以全部都在自己的想像中的。

做導演應該就是過往積累的一個總和。我有一天在後期在做音樂的時候,我就在想,我以前做音樂學習到的東西是不是可以放在我這部電影。我以前去旅行,一些看風景的角度是不是可以用在電影裡。我跟美術的溝通,道具是我曾經可能看的書,哪怕其中一張照片、一張沙發,都是搜羅記憶裡的經驗。

澎湃新聞:做導演的視角和演員有什麼不一樣?

劉若英:做演員還是單純一點,萬一演砸也就是對不起那個角色、對不起導演,不會去想到還對不起投資人了。可是自己在做導演的時候,就會覺得整個團隊都那麼努力,你更看得到每一個人的付出。所以壓力會更大。

澎湃新聞:你這部電影裡每一個部門的技術人員都是他自己領域的大師,像一個華語電影的“夢之隊”一樣,要“指揮”這些大師們,作為一個新導演會是種壓力嗎?

劉若英:不會,我覺得省心,像賓哥(李屏賓)就會跟我說,你一定會有你想擺的機位,或者是你想強調的東西,想這些就好了。或者是我會更在乎演員“好不好看”,所謂好不好看,倒不是美不美,是他們的妝容是不是符合那個狀態。這個可能是我自己做演員的體會,他們都說我細節控,殊不知把那些東西都弄好,其實你是不用演的。

井柏然和周冬雨

澎湃新聞:周冬雨和井柏然是你一開始的人選嗎?

劉若英:不是。我本來想選的是年紀大一點的,我那時候想找一個35歲到40歲的演員來演年紀大的部分,然後年輕的部分他們也可以通過造型來表達,可是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所以張一白就說我們換個角度,我們找年輕的讓他們來挑戰大齡,因為反正你只能最後占一邊。現在看來,這個部分還是蠻有說服力的。

澎湃新聞:大齡部分其實你也可以自己來演。

劉若英:絕對不可能!我最多演井柏然爸爸的女朋友哈哈,我覺得還是要專心第一次轉型。

原來大家都曾經幼稚過

澎湃新聞:這樣一個關於青春成長愛情故事的創作過程當中,有重新幫你回憶起某些你自己本來覺得已經忘掉的事情嗎?

劉若英:一定會,因為要跟編劇聊,畢竟還是會把自己的事情掏出來講,講的過程,才覺得自己真的很離譜,比如會想起自己原來真的曾經就是那種傷了別人,自己都不自知的人。也會離譜地玩消失,突然就不見,很久之後才會明知道他會那麼痛,那麼著急。但我就是拒絕交流,我覺得這個很恐怖。

澎湃新聞:這種“離譜”是多大時候的事?

劉若英:大概十幾歲的時候吧、

澎湃新聞:音樂上來說,你的《後來》和五月天的《後來的我們》都是作為這部電影的宣傳曲,你覺得哪首更貼近電影?

劉若英:我覺得是《後來的我們》。因為確實《後來》這首歌幾乎只有遺憾,但是《後來的我們》裡面是有祝福、有釋然。

澎湃新聞:電影從幾場提前路演的回饋來看,大家都覺得“很好哭”,和你的歌一樣,你好像很善於抓住和大眾的情感共鳴。在這方面覺得自己有一些心得或者先天優勢嗎?

劉若英:應該就是順著自己吧。我覺得我自己就是一個普通人。所以我有時候聽到別人問我怎麼感動別人,對我來說,我也沒有比較高的招。只是我可能煩惱多了,稍微有點經驗。可是都一樣的。我認為我在做的是一個test(測試),我沒有去想這個東西可以打動別人,因為我一旦抱著這樣的目的,我就不知道該怎麼拍了。我怎麼可能知道別人怎麼想呢?我只能是做一個自我的表達,反而是我看到他們感動的時候就(發現)原來大家都跟我一樣。

就像我其實一直都不想用《後來》做宣傳,監製說服了我很久。然後MV上線以後我剛好下飛機去酒店,洗完澡我就躺著刷手機看到那些大家在這首歌裡宣洩的遺憾,我真的是紅了眼眶。原來有那麼多故事,那麼多想說對不起的人,原來大家都那麼幼稚過。所以我才說,“獻給曾經那樣深愛過的那個時候的愛情”。我覺得那個東西不是我去預設的。

澎湃新聞:從《後來》到《後來的我們》,都是一種對時間流逝和其中得失的感慨。你怎麼看“變老”這件事?

劉若英:年齡對我來說不是一個很空的概念,反而是實實在在壓在心裡的那種東西。當然我要時時刻刻提醒我自己,要做自己年齡應該做的事情。我晚上都在想這個問題,我一定希望我永遠年輕貌美,晶瑩剔透。可這是不可能的,要接受這個(事實)需要一個過程。生活上也是,體力不再像以前,以前也許是第二天早上通告,前一天晚上還能出去吃飯,但像昨天晚上我們降落在上海的時候已經11點半了,監製說去吃個“耳光餛飩”,他說“十分鐘下去吃了就回”,我都沒有力氣。我說寧可回來卸了妝,假睫毛拿掉,然後躺在床上刷著手機休息。比如這次住的酒店有個露臺,要是我以前就會說,晚上到露臺來喝一杯,但現在第一個反應一定是明天5點半出發,我要早睡。我覺得這都是因為年齡它會在身體上身體上留下開關,直接告訴你什麼可以什麼不可以,還是很殘酷的。

澎湃新聞:對愛情的認知到現在有沒有改變?

劉若英:對愛情的態度是一樣的。我覺得還是一切都很美好,即便我確實跌跌撞撞的,遍體鱗傷,但是我並沒有因為這樣就不相信愛情,我還是會記得它的美好。我為什麼會願意為它傷心,就是因為它曾經那樣讓我心動,讓我快樂。我覺得那個東西會讓我也願意去承受,它有可能發生的不好。

澎湃新聞:無論是歌還是電影,都是在說一種遺憾,你覺得遺憾是不可避免的嗎?

劉若英:在一起的過程裡,只要是真心真意,只要你是真的愛,都會有遺憾。你無所謂,反而就沒有那麼在意,是因為你那麼認真,所以才會有遺憾。我唱了這麼多歌,說了這麼多話,大家都聽進去了,我想大家一定是對遺憾特別有認同。遺憾就是生活,生活一定有遺憾。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