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八國聯軍裡的中國軍團“華勇營” 競向家鄉父老開槍

1900年8月14日, 大清帝國的首都, 被八個國家的侵略軍攻陷, 這個日子, 可說是黑暗的中國近代史中最黑暗的一天。 在趾高氣揚的洋兵中間,

摻雜著不少黃皮膚、黑眼睛的士兵。 他們不是日本兵, 而是地地道道的中國人, 更不同尋常的是, 這些中國兵不是陣前倒戈的懦夫, 也不是臨時抓來的漢奸, 而是一支訓練有素的“英軍”。

“以華制華”的華勇營

故事要從5年前說起。 甲午戰爭失敗, 列強們紛紛參與瓜分中國的盛宴, 英國也想割一塊港口去, 便強佔了威海衛港, 迫使清政府簽訂條約。

1898年7月1日, 刑部尚書廖壽恒等代表清政府, 與英國公使竇納樂在北京簽訂了《訂租威海專條》。 然而, 在簽字後, 另一個難題擺在了英國殖民者面前——當時的英國首相索爾茲伯里發愁, 光靠一紙空文難以實現殖民統治, 想要在威海站穩腳跟, 必須有足夠的軍事力量做保證。 幾乎遍佈全球的殖民地分散了英國的軍事力量。

於是英國想把他們在印度的經驗搬到中國——在威海衛組建一支中國雇傭軍。

據威海市檔案館資料, 1898年11月, 根據英國陸軍部2號軍令, 在印度兵團服役的鮑爾·漢密爾頓少校被提升為中校, 任命為威海衛殖民軍指揮官。 最初只準備在威海衛招募編制為1000人的華勇營。 不過英國人顯然沒有料到他們即將面臨的困境。

英國歷史學家哈菲爾德在《中國海岸的英印軍隊射擊成績十分優秀。 所以帶兵軍官對他們讚不絕口:‘他們非常遵守紀律, 而且十分自律;他們非常強壯, 而且十分堅忍;而且, 他們個個都是射擊高手, 幾乎環環擊中;他們很好養活, 他們似乎對食物沒有什麼要求, 不論是什麼,

只要是能吃的, 他們唯一關心的是食物的數量……是優秀的行軍者和挑夫, 能吃很少而走很遠’”。

眼看手中這柄“利器”已經打磨成形, 英國人想要小試牛刀了。

1900年的春天, 威英當局按照條約設置租界邊界, 並在邊界埋設界樁。 這行為刺激起了威海人民樸素的愛國愛家情緒,

抗議活動不斷發生。 於是英當局便派華勇營武力保護勘界。

華勇營的第二連連長中尉巴恩斯, 在軍營中寫了大量日記, 詳細紀錄了華勇營在1900年前後的活動情況, 他把日記結集, 並於1902年在倫敦出版, 名為《與中國軍團在一起的活躍日子》。 這本書是研究威海衛華勇營最重要的文獻。

按照巴恩斯的記載:“4月28日晚, 英國人已在臥龍西北山后坡等處, 埋上了刻有‘大英租界’字樣的界石25塊, 李希傑等中國官員就近住在界外的東道頭村叢家廟, 而英國官員則在華勇營的護衛下在相距三英里外的垛山腳下安營。 當晚, 附近約600名群眾來到東道頭村向李希傑等人申訴, 村民代表江正己宣讀了他寫好的《請願書》, 痛斥了清廷官吏的賣國行為並懇請其停止劃界”。

然而, 和平請願沒有任何效果。 5月5日下午2時30分左右, 以彭羅斯為首的15名英國勘界人員剛剛埋完第32塊界碑, 大約有1500多名憤怒的群眾蜂擁而至, 他們手持鐵鍬、鋤頭、木棒和石頭迅速逼近。 彭羅斯的頭部被石塊擊中, 隨後他開槍擊倒了3名群眾, 然後朝華勇營軍營方向逃竄, 並不時向追趕的群眾射擊。 被激怒了的群眾毫不畏懼, 繼續向前猛衝, 雙方很快混戰到了一起。

彭羅斯中尉的頭部和腿部被連刺三刀、擊倒在地, 華勇營的士兵終於向自己的老鄉們開槍了, 並拼死從人群中救起了彭羅斯。

因為普通百姓不懂隱蔽, 很快就成了華勇們的活靶子, 19人當場喪生。 其中有一人, 還是華勇營第四連一名士兵的父親。 面對這悲慘的一幕,該士兵卻毫不動搖。即使在他們的英國軍官自己看來,這名士兵也有足夠的理由離開華勇營,但他還是“堅守崗位”,意志堅定地選擇了留下。這次流血事件,被稱為“威海慘案”。

華勇營士兵對自己的父老鄉親毫不留情的殺戮,獲得了他們的英國上級的一致好評,巴恩斯寫到:“在外國軍官的指揮下,讓他們去和自己的同胞對抗,他們沒有吭一聲,沒有發出絲毫怨言,所有的人都顯示出巨大的熱誠!”

對於華勇營在“威海慘案”中的出色表現,英國駐華大使竇納樂向威海當局發了一封嘉獎電報:“向鮑爾中校表示祝賀,為了他的華勇營出色的表現”。

山東人民因受到的侵略燃起怒火,他們匯合成更大規模的反洋教、滅洋人的義和團運動,並由山東境內迅速蔓延至京畿地區。1900年6月,北京東交民巷的外國使館,被義和團和清軍圍攻。為了解救圍困中的各地洋人,英國駐華海軍司令兼八國聯軍統帥西摩爾中將率八國聯軍進軍北京。然而,西摩爾軍隊在半路上被清軍截擊,自身難保,求援的電報接連不斷。

剛剛有過“靚麗表現”的華勇營,獲得了英國的更大信任:華勇營正式被納入英軍建制,換上了陸軍部隊的軍裝,稱為“第一中國軍團”—The 1st Chinese Regiment。這時,英國政府已經把不將該兵團用於租界地以外的任何軍事行動的承諾忘得一乾二淨。華勇營的中國士兵們從此和八國聯軍一起,在十九世紀的最後一年裡,對自己的祖國人民進行蹂躪和屠殺搶掠。

天津之戰“立功”

根據巴恩斯的記載,華勇營屢有驚人表現。1900年6月21日,陸軍上校鮑爾帶領從華勇營中精挑細選出的第一批士兵200人,包括192名中國士兵和11名英國軍官,乘坐英國軍艦“奧蘭多”號前往天津,前去解救被圍困在天津的西摩爾聯軍。

抵達天津後,中國軍團參與的第一場戰鬥是攻打天津機器局東局。天津機器局東局,人們習慣稱之為“東局子”,它是清政府在華北興辦的最大的兵工廠。東局子的地理位置,處在一個炮轟天津租界很有利的位置上,而且它是從大沽開進天津的必經之地,因此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聯軍決定偷襲東局子。6月27日,由俄軍率先對東局子偷襲,遭到了扼守在這裡的清軍和義和團部隊的猛烈還擊。

隨後,英軍的鮑爾上校接到命令,帶領華勇營前去增援俄軍,結果在路上遭遇到了準備增援東局子彈藥庫的一支清軍騎兵部隊和一群義和團團眾。巴恩斯寫道:“我們絲毫沒有理會頭頂上呼嘯而過的子彈,排槍射擊非常有效,命中率很高。非常幸運的是,敵方持有許多種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旗幟,這有助於我方準確的選取射擊目標。這些士兵們表現得完全像一個老兵,……而且他們的群射技術非常好,槍槍命中目標,冷靜得如同在打靶場練習射擊時一樣。”華勇營的出現,保護了俄軍的左翼,並有效地拖延了時間,後來大批聯軍趕到,結果徹底扭轉了戰況。東局子失守。東局子的失守,使得大沽通往天津的通道被打開。

巴恩斯在日記中激動地炫耀:“中國軍團遠征作戰次數比任何部隊都多。即使不算解決威海衛出現的麻煩,天津之戰有我們的份,解救北京有我們的份,以及1900年8月到獨流(今天津獨流縣),這些遠征都是我們幹的,沒有其他軍團參加。最後,他們(指華勇營)從南門第一個沖進了天津的圍城,成為最後總攻中佔領天津城的英國軍隊的唯一代表。”

7月3日,聯軍搶奪老龍頭火車站,妄圖佔據這個通往京、津、沽的交通樞紐。整個戰鬥激烈異常。聯軍與清軍進行反復拉鋸,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戰鬥次數最多,維持時間最長,最為血腥的一次戰鬥。最終義和團和清軍士兵彈藥耗盡,退到了火車廂中與敵人展開了肉搏。在車廂裡肉搏的就有華勇營的兵。

這些同為中國人的士兵互相扭打在一起的時候,不知他們有沒有詫異,為何敵人長得像自家兄弟?但中國軍團的士兵沒有絲毫遲疑,因為他們屠殺同胞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7月6日,有一門清軍大炮總在轟擊天津使館,但是,這門炮隱藏得非常好。於是,聯軍派出一隊偵察兵去尋中國人的三磅炮的陣地。巴恩斯記錄,“華勇營副總指揮布魯斯少校帶領的華勇營士兵,在英國軍艦巴福魯號火力掩護下,兩次奉令進入一個村莊,不巧,敵人隱蔽良好。向他們持續猛烈地射擊——布魯斯少校腹部被劃開一個大口子,極其勇敢的艾斯達爾準尉也受重傷。”這是一次沒有效果的偵察,但是華勇營的士兵在炮火中逃命的路上,還一直不忘抬著英國皇家海軍準尉艾斯達爾,即使他已經身受重傷,快要一命嗚呼。

從7月9日至14日,聯軍開始向天津城發動全面總攻。

中國軍團主要負責運輸英國軍隊的大炮和彈藥,護衛和協同香港炮兵,向西機器局軍火庫發起炮擊。在他們的掩護下,日軍迅速佔領西機器局,隨後將之焚毀。

巴恩斯的書中還記錄了一個場景:美國步兵受到嚴重創傷,迫切地需要擔架和醫護人員的治療,所以皮埃爾少校率領華勇營第一連和第七連冒著生命危險去支援美軍。但是,當美軍軍官發現這些增援部隊時,他立刻站起來,焦慮不安地揮手示意他們退回去,因為,這裡正是炮火最密集的地方。但是那些中國士兵仍然魚貫小跑過來。皮埃爾少校又發現美軍的彈藥差不多都快用完了,於是歐理藩中尉又率領第六連的士兵運送新的武器彈藥過來。但是歐理藩中尉和馱著武器的騾子都犧牲在路上了,不過,中國軍團的士兵們仍然冒死前行。隨後,華勇營拖住了前面大量的敵軍,確保了日本軍隊右側不受任何攻擊。

華勇營在天津戰鬥中的表現,為他們迎來了一項殊榮——他們被允許佩帶僅由英國精銳陸戰部隊佩戴的一種特殊勳章。這個勳章上印著天津城門,城門的拱門上有用漢字寫的“天津”兩個字。在底下的卷軸上用羅馬字體寫著“第一中國軍團”和“天津”。

“閱兵式”上的沉默

8月14日淩晨,八國聯軍對北京城發動總攻。英軍於中午才到達北京,巴恩斯中尉帶領100名中國軍團的士兵運送重型機槍和各國的大炮,行走不便,在最後幾天,這些機槍和火炮基本上是用人力運達北京的。而希爾上尉帶領華勇營第五連30名士兵,護衛一隊裝滿彈藥的獨輪車。希爾上尉在事後的報告中寫道:“無論道路多麼崎嶇,天氣多麼炎熱,他們排著整齊的佇列筆直地向前走,遠遠地超過了其他運輸隊,似乎他們從來不需要休息一樣”。這一幕給其他國家的侵略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聯軍總指揮,德國海軍上將蓋斯裡,為了中國軍團的出色表現特別頒佈了一道嘉獎令。

8月28日,聯軍在紫禁城裡舉行了慶祝勝利的閱兵式。

早晨七點,聯軍在大清門前集中,然後八國聯軍、北京各外國使館的使節和使館衛隊列隊進入紫禁城。在樂隊的伴奏下,聯軍隊伍亂紛紛地喊著號子,盡興地呼叫。

華勇營的士兵在巴恩斯中尉的帶領下,走在受閱的英軍佇列中,香港軍團與中國軍團最後出場。這是一個特殊的時刻。這些中國的年輕人應該是第一次走進這個皇宮。儘管外國士兵們覺得“這真是一個壯觀的場面,……情不自禁想要擁抱、叫喊、舞蹈,或者諸如此類的瘋狂舉動”,但是中國軍團的士兵們始終沉默著。細膩敏感的巴恩斯察覺到他的部下的表情。他寫道:“在閱兵儀式上,讓那些中國人照顧這個被掠奪的城市,實際上,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巨大的傷害。他們靜默的臉上寫滿了悲傷,……特別是當我們接近帝王生活的宮殿時,你可以發覺他們臉上充滿了鄙夷與不屑和一種非常糟糕的表情。毋庸置疑,他們的心情比他們的表情還要糟糕”。幾千年積澱下來的尊卑等級觀念,在這一刻讓這群中國青年的心裡激起巨大的波瀾。此刻他們正站在這個威嚴的封建權力的最高中心,他們不能不感到顫慄。但是,他們一如從前一樣靜默著。

紫禁城閱兵後,中國軍團遵從聯軍的統一部署,分別進駐京畿的幾處軍事要地。主要是在有“津門首騷”之稱的重鎮河西務(今天津市武清區河西務鎮),由巴恩斯統一指揮。在他的123名士兵中,有70人來自華勇營第四連,他們成為這個駐守河西務的主力部隊。巴恩斯有意識地利用中國軍團的士兵們特殊的身份,對當地村民進行管理,因此河西務一地比八國聯軍的其他駐地更早地進行了戰後重建。同樣地,駐守在通州的華勇營第五連也和當地民眾“打成一片”,甚至有些村莊主動要求華勇營派兵長駐,以防止頻繁的土匪騷擾和劫掠。1900年10月21日,華勇營才回到威海衛。

1905年8月,英日第二次簽訂了同盟條約,威海衛的防禦壓力大為減輕,華勇營失去了利用價值。1906年6月,這支風光一時的雇傭部隊被解散。華勇營儘管得到了英軍的褒獎,但在很多中國人看來,已經被打上“漢奸”的恥辱印記。不過對於這些來自中國底層,經常溫飽不保的士兵來說,祖國和英軍給予的優待比起來又意味著什麼呢?

面對這悲慘的一幕,該士兵卻毫不動搖。即使在他們的英國軍官自己看來,這名士兵也有足夠的理由離開華勇營,但他還是“堅守崗位”,意志堅定地選擇了留下。這次流血事件,被稱為“威海慘案”。

華勇營士兵對自己的父老鄉親毫不留情的殺戮,獲得了他們的英國上級的一致好評,巴恩斯寫到:“在外國軍官的指揮下,讓他們去和自己的同胞對抗,他們沒有吭一聲,沒有發出絲毫怨言,所有的人都顯示出巨大的熱誠!”

對於華勇營在“威海慘案”中的出色表現,英國駐華大使竇納樂向威海當局發了一封嘉獎電報:“向鮑爾中校表示祝賀,為了他的華勇營出色的表現”。

山東人民因受到的侵略燃起怒火,他們匯合成更大規模的反洋教、滅洋人的義和團運動,並由山東境內迅速蔓延至京畿地區。1900年6月,北京東交民巷的外國使館,被義和團和清軍圍攻。為了解救圍困中的各地洋人,英國駐華海軍司令兼八國聯軍統帥西摩爾中將率八國聯軍進軍北京。然而,西摩爾軍隊在半路上被清軍截擊,自身難保,求援的電報接連不斷。

剛剛有過“靚麗表現”的華勇營,獲得了英國的更大信任:華勇營正式被納入英軍建制,換上了陸軍部隊的軍裝,稱為“第一中國軍團”—The 1st Chinese Regiment。這時,英國政府已經把不將該兵團用於租界地以外的任何軍事行動的承諾忘得一乾二淨。華勇營的中國士兵們從此和八國聯軍一起,在十九世紀的最後一年裡,對自己的祖國人民進行蹂躪和屠殺搶掠。

天津之戰“立功”

根據巴恩斯的記載,華勇營屢有驚人表現。1900年6月21日,陸軍上校鮑爾帶領從華勇營中精挑細選出的第一批士兵200人,包括192名中國士兵和11名英國軍官,乘坐英國軍艦“奧蘭多”號前往天津,前去解救被圍困在天津的西摩爾聯軍。

抵達天津後,中國軍團參與的第一場戰鬥是攻打天津機器局東局。天津機器局東局,人們習慣稱之為“東局子”,它是清政府在華北興辦的最大的兵工廠。東局子的地理位置,處在一個炮轟天津租界很有利的位置上,而且它是從大沽開進天津的必經之地,因此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聯軍決定偷襲東局子。6月27日,由俄軍率先對東局子偷襲,遭到了扼守在這裡的清軍和義和團部隊的猛烈還擊。

隨後,英軍的鮑爾上校接到命令,帶領華勇營前去增援俄軍,結果在路上遭遇到了準備增援東局子彈藥庫的一支清軍騎兵部隊和一群義和團團眾。巴恩斯寫道:“我們絲毫沒有理會頭頂上呼嘯而過的子彈,排槍射擊非常有效,命中率很高。非常幸運的是,敵方持有許多種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旗幟,這有助於我方準確的選取射擊目標。這些士兵們表現得完全像一個老兵,……而且他們的群射技術非常好,槍槍命中目標,冷靜得如同在打靶場練習射擊時一樣。”華勇營的出現,保護了俄軍的左翼,並有效地拖延了時間,後來大批聯軍趕到,結果徹底扭轉了戰況。東局子失守。東局子的失守,使得大沽通往天津的通道被打開。

巴恩斯在日記中激動地炫耀:“中國軍團遠征作戰次數比任何部隊都多。即使不算解決威海衛出現的麻煩,天津之戰有我們的份,解救北京有我們的份,以及1900年8月到獨流(今天津獨流縣),這些遠征都是我們幹的,沒有其他軍團參加。最後,他們(指華勇營)從南門第一個沖進了天津的圍城,成為最後總攻中佔領天津城的英國軍隊的唯一代表。”

7月3日,聯軍搶奪老龍頭火車站,妄圖佔據這個通往京、津、沽的交通樞紐。整個戰鬥激烈異常。聯軍與清軍進行反復拉鋸,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戰鬥次數最多,維持時間最長,最為血腥的一次戰鬥。最終義和團和清軍士兵彈藥耗盡,退到了火車廂中與敵人展開了肉搏。在車廂裡肉搏的就有華勇營的兵。

這些同為中國人的士兵互相扭打在一起的時候,不知他們有沒有詫異,為何敵人長得像自家兄弟?但中國軍團的士兵沒有絲毫遲疑,因為他們屠殺同胞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7月6日,有一門清軍大炮總在轟擊天津使館,但是,這門炮隱藏得非常好。於是,聯軍派出一隊偵察兵去尋中國人的三磅炮的陣地。巴恩斯記錄,“華勇營副總指揮布魯斯少校帶領的華勇營士兵,在英國軍艦巴福魯號火力掩護下,兩次奉令進入一個村莊,不巧,敵人隱蔽良好。向他們持續猛烈地射擊——布魯斯少校腹部被劃開一個大口子,極其勇敢的艾斯達爾準尉也受重傷。”這是一次沒有效果的偵察,但是華勇營的士兵在炮火中逃命的路上,還一直不忘抬著英國皇家海軍準尉艾斯達爾,即使他已經身受重傷,快要一命嗚呼。

從7月9日至14日,聯軍開始向天津城發動全面總攻。

中國軍團主要負責運輸英國軍隊的大炮和彈藥,護衛和協同香港炮兵,向西機器局軍火庫發起炮擊。在他們的掩護下,日軍迅速佔領西機器局,隨後將之焚毀。

巴恩斯的書中還記錄了一個場景:美國步兵受到嚴重創傷,迫切地需要擔架和醫護人員的治療,所以皮埃爾少校率領華勇營第一連和第七連冒著生命危險去支援美軍。但是,當美軍軍官發現這些增援部隊時,他立刻站起來,焦慮不安地揮手示意他們退回去,因為,這裡正是炮火最密集的地方。但是那些中國士兵仍然魚貫小跑過來。皮埃爾少校又發現美軍的彈藥差不多都快用完了,於是歐理藩中尉又率領第六連的士兵運送新的武器彈藥過來。但是歐理藩中尉和馱著武器的騾子都犧牲在路上了,不過,中國軍團的士兵們仍然冒死前行。隨後,華勇營拖住了前面大量的敵軍,確保了日本軍隊右側不受任何攻擊。

華勇營在天津戰鬥中的表現,為他們迎來了一項殊榮——他們被允許佩帶僅由英國精銳陸戰部隊佩戴的一種特殊勳章。這個勳章上印著天津城門,城門的拱門上有用漢字寫的“天津”兩個字。在底下的卷軸上用羅馬字體寫著“第一中國軍團”和“天津”。

“閱兵式”上的沉默

8月14日淩晨,八國聯軍對北京城發動總攻。英軍於中午才到達北京,巴恩斯中尉帶領100名中國軍團的士兵運送重型機槍和各國的大炮,行走不便,在最後幾天,這些機槍和火炮基本上是用人力運達北京的。而希爾上尉帶領華勇營第五連30名士兵,護衛一隊裝滿彈藥的獨輪車。希爾上尉在事後的報告中寫道:“無論道路多麼崎嶇,天氣多麼炎熱,他們排著整齊的佇列筆直地向前走,遠遠地超過了其他運輸隊,似乎他們從來不需要休息一樣”。這一幕給其他國家的侵略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聯軍總指揮,德國海軍上將蓋斯裡,為了中國軍團的出色表現特別頒佈了一道嘉獎令。

8月28日,聯軍在紫禁城裡舉行了慶祝勝利的閱兵式。

早晨七點,聯軍在大清門前集中,然後八國聯軍、北京各外國使館的使節和使館衛隊列隊進入紫禁城。在樂隊的伴奏下,聯軍隊伍亂紛紛地喊著號子,盡興地呼叫。

華勇營的士兵在巴恩斯中尉的帶領下,走在受閱的英軍佇列中,香港軍團與中國軍團最後出場。這是一個特殊的時刻。這些中國的年輕人應該是第一次走進這個皇宮。儘管外國士兵們覺得“這真是一個壯觀的場面,……情不自禁想要擁抱、叫喊、舞蹈,或者諸如此類的瘋狂舉動”,但是中國軍團的士兵們始終沉默著。細膩敏感的巴恩斯察覺到他的部下的表情。他寫道:“在閱兵儀式上,讓那些中國人照顧這個被掠奪的城市,實際上,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巨大的傷害。他們靜默的臉上寫滿了悲傷,……特別是當我們接近帝王生活的宮殿時,你可以發覺他們臉上充滿了鄙夷與不屑和一種非常糟糕的表情。毋庸置疑,他們的心情比他們的表情還要糟糕”。幾千年積澱下來的尊卑等級觀念,在這一刻讓這群中國青年的心裡激起巨大的波瀾。此刻他們正站在這個威嚴的封建權力的最高中心,他們不能不感到顫慄。但是,他們一如從前一樣靜默著。

紫禁城閱兵後,中國軍團遵從聯軍的統一部署,分別進駐京畿的幾處軍事要地。主要是在有“津門首騷”之稱的重鎮河西務(今天津市武清區河西務鎮),由巴恩斯統一指揮。在他的123名士兵中,有70人來自華勇營第四連,他們成為這個駐守河西務的主力部隊。巴恩斯有意識地利用中國軍團的士兵們特殊的身份,對當地村民進行管理,因此河西務一地比八國聯軍的其他駐地更早地進行了戰後重建。同樣地,駐守在通州的華勇營第五連也和當地民眾“打成一片”,甚至有些村莊主動要求華勇營派兵長駐,以防止頻繁的土匪騷擾和劫掠。1900年10月21日,華勇營才回到威海衛。

1905年8月,英日第二次簽訂了同盟條約,威海衛的防禦壓力大為減輕,華勇營失去了利用價值。1906年6月,這支風光一時的雇傭部隊被解散。華勇營儘管得到了英軍的褒獎,但在很多中國人看來,已經被打上“漢奸”的恥辱印記。不過對於這些來自中國底層,經常溫飽不保的士兵來說,祖國和英軍給予的優待比起來又意味著什麼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