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解決集成需求才是未來區塊鏈業務的重點

作者:張韡武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 我正在巴勒斯坦中轉, 機場咖啡店不接受信用卡, 要人民幣, 我手上只有50一張的新加坡元, 不管怎樣先吃起來了, 怎麼收場待會兒再說吧。

過去忙澳洲聯邦銀行區塊鏈項目中我學習到一點, 即用戶是有集成的需求的。 這些產品中不涉密的項目在《澳洲金融回顧》AFR發表而廣為人知, 大部分涉及如何聯接多個環境為使用者提供更好的服務。

美國運通黑卡

信任上, 打個比方, Spaceship是澳洲新興養老金管理公司, 其投資回報率領先, 但是絕大多數人說“我已經相信了我的銀行, 不願意把養老金交給其它公司管理”。

方便上, 主要是信任問題的延伸。 每個服務商不能直接信任其它服務商, 所以使用者手上得有一堆用戶名密碼。 這些系統也不交互, 我的銀行帳戶是Macquire, 信用卡帳戶是美國運通, 出門前告訴美國運通我去中東了, 結果Macquire發現我在中東用卡把卡暫時鎖定了。

如果是用同一家銀行就沒這樣的問題。

我再舉一個大家都會遇到的例子, 信用卡軟體上顯示有一筆奇怪的消費, 但是商家名字似曾相識。 錢是我花的嗎?還是有人用了我的信用卡?如果信用卡軟體能直接告訴我這筆錢買了什麼, 我就不會困惑了, 但是所買物品是在商家的資料庫裡的, 信用卡

公司不知道。 商家也沒辦法直接集成到信用卡公司, 因為信用卡公司太多了。

乍一看根本不知道自己消費了什麼

這一點不是金融行業獨有的問題。

比如你收到電子郵件:知乎上有人回了你的貼子, 你要跟貼, 一點連結, 發現必須登錄到知乎的應用上。 又比如你訂了的機票明明已經取消了, 早上5點你的Gmail引發鬧鐘, 說你有一個飛機要趕, 還自作多情地告訴你現在離機場有幾分鐘。 比如你人在機場用機場的應用查詢航班, 人家還要問航班號, 航班應用不會自己跳出來提供這個資訊, 而是要使用者再抄一次過去。 我在新加坡有時候要用設施,

人家系統會說要我去管理處驗證我是新加坡居民身份, 獲得授權碼才可以用, 然而我手機裡有新加坡居民的應用, 能證明我身份的資訊已經在手機裡了, 還要拿手機去找人, 真是騎驢找驢。

跳轉連結, 止於要你登錄 or 註冊

大體上, 一切需要憑證、需要關聯、授權、轉移權利的場合,

都是有集成需求的。 金融行業痛點明顯, 所以先著手解決。 現在的金融行業, 各銀行能用APP解決的問題都有相應的App了, 解決集成需求才是未來的重點。

歐洲新的金融管理要求所有銀行都提供跨行授權功能。 這個思路如果用到澳洲, 就是使得spaceship這樣的小創業公司可以通過澳洲聯邦銀行這樣的大銀行的APP為使用者提供服務。

但是這個解決思路其實不對, 因為這有一個我們計算科學上稱為n方減n的問題:為了使n個系統可以共同工作, 需要建立n方減n個連結。 比如說, 像Spaceship這樣的資產管理公司連帶上管理資產的銀行, 在澳洲大約有500家。 這些人都集成起來為使用者提供服務, 需要多少次集成?不是500次, 而是249500次。這樣太多了,所以實際做業務的時候,只做關鍵集成,即所有資產管理公司都集成到四大行上面。

這樣是有一大一小兩個問題的。小問題是只有四大行的用戶才可以享受集成。大問題是,四大行可以積極合作,也可以消極對待,像門神一樣管住了市場入口,這樣市場就競爭不起來。

我打個比方,有一批學生去買書,書商只要把書做到書包能裝的程度,就可以賣去。市場競爭很激烈。後來來了四個書包公司,他們占了90的市場份額,然後說每一本書必須向他們申請集成證。對於沒集成證的書,就算書包容得下,書包也會智能鎖住拉鍊不讓書裝進去。這樣做,用戶一進書店就不看書了,專門看書上的相容證,而書的競爭也不再是內容競爭了,而是誰能拿到四大書包公司的集成證。這就是目前澳洲金融市場的局面。

金融行業這種局面也適用於一些其它行業,但是不是普遍適用的。如今打手機電話,對方不管是不是同一個移動公司的,通常費用是一樣的。快遞公司也不分中通位址還是圓通位址,你只要有一個位址,哪家快遞都可以給你送。使用百度流覽器不會只能流覽百度授權集成的網站,而是只要我黨授權的都可以訪問,所以這裡面的競爭是更激烈更有效率的。這裡面是沒有n方減n這個問題的。為什麼有的市場可以充分競爭,有的市場如金融就不行?

答案是看是不是需要確權。我有美國運通卡,才可以進運通貴賓室訪問一些服務。我有聯邦銀行帳號,才可以訪問聯邦銀行的理財業務(或者其合作夥伴的理財業務)。這裡都是有一個屬於用戶的東西。不管使用者有什麼資產(會員、存款帳號都算),它都有一個發行方。如果使用者可以直接使用某類服務,這種服務的競爭就是激烈的,更為公平的。如果用戶必須通過它的發行方才可以使用某類服務,它的競爭就不激烈,就是授權和集成的競爭,而非產品和服務的競爭。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資產的發行方是唯一可以使用這種資產的單位。發行關係和代理(使用)關係是二合一的。這種模式叫代理模式,這是目前技術局限所造成的,不通過代理,使用者沒有辦法使用需要確權的服務。

直到區塊鏈出現。

寫到這裡,咖啡店老闆過來收走了我的50新加坡元,給我找了1000塊巴基斯坦國貨幣。“我去哪兒花?”我問道。“歡迎你以後再來巴基斯坦!”他笑著回答道。

巴基斯坦貨幣:盧布

(正面為穆罕默德·阿裡·真納的頭像,反面為巴基斯坦的風景名勝)

近一年市場上有了一套概念,叫幣圈和鏈圈。這兩圈還沒有交集,一個人不能既屬於幣圈又屬於鏈圈,就跟有了中國國籍就不能有其它國籍一樣。我從2012年就開始投資比特幣,近兩年在銀行從事區塊鏈之後,發現到國內人介紹我“鏈圈達人”。我是一直挺幣,說我“鏈圈”我覺得奇怪。我覺得如果一定要分,有這麼兩個圈子。

一個圈子認為商業訂購技術。比如快速結帳需要POS機,POS機應聲而出,帶來IBM的發軔。二戰時要算彈道抛物線,帶來電腦的誕生。社會經濟發展來自新的商業模式,新的商業模式帶來技術發展。這個圈子會談應該向技術要什麼,要來怎麼用。銀行官僚大體上是這一派人士。IBM做Hyperledger也是這樣思考的:一個商業問題等於一個技術方案,解決商業問題技術方案就有價值。HP也是這樣,你需要列印,我給你印表機。

一個圈子認為技術推動社會變革,商業模式是結果不是原因。比如網際網路把所有結點連接起來,這個專案是什麼商業模式,其設計者開始並沒有打算。比如HTML技術產生也沒有商業模式。比如高速網際網路不是為了SalesForce建立的,但是有了它SalesForce才能建立自己的商業模式。又比如如果沒有開源運動,單純用解決問題收費的思路是不可能產生比特幣這樣的發明的。

這個圈子會指出比特幣的發明不是中本聰去訪談瞭解了用戶痛點,發現“使用者需要一種並非刷完卡就交易完了,而是刷完卡要再等半個小時的支付方式”,所以才做出比特幣來的。比特幣是技術,但它解決的是錢的問題,不是技術如何賣錢的問題。技術創新是有自己的經緯的,商業領袖也學不會它。

這兩個圈子交集也很少。一個不知道接下來怎麼賺錢的技術專家和一個不知道技術上根本創新的商業領袖在一起很少談得來,一談就是空對空。我們區塊鏈充滿了這種空對空的對話。我在澳洲時銀行辦過一次公開交流活動,有一個銀行領導花了幾個月仔細研究了比特幣,說:“做得太盲目了,中本聰應該去問問銀行到底需要什麼再去做比特幣。”立即就有另一個人站出來說,“銀行是過去技術局限性的產物,技術進步了就沒有銀行了。看看郵局的命運就知道了。”針鋒對麥芒,大家都為後面這位鼓掌。

其實兩個圈子裡都有達人和真知。

就說上面的針鋒對麥芒故事。發言的是支付部門的退休老領導,是個為人尊敬的人,我瞭解他的研究。比如他講到百萬級大額支付才需要第三個簽名,以及簽完要等需要1周時間以便簽名者有機會簽了以後反簽(簽否),大家良心說話,用比特幣的人需要不需要這個?是不是沒設計進去?(我試過了用比特幣腳本做不出來。)他也講到票款對付:銀行是有票款對付的職能的,光做通貨不做票款對付根本革不了銀行的命,而票款對付是需要做Non-fungible token的,這些中本聰都“忘了設計了”。這個老領導代表了銀行也有真知。區塊鏈白皮書很多,美聯儲也出過一個,大家不知道吧,含金量不錯的。

下載連結:https://www.federalreserve.gov/econresdata/feds/2016/files/2016095pap.pdf

我們回歸技術來說事。區塊鏈倒底是什麼?它的技術本質是記帳方式的變化。這話是真的,但是不明就裡的商業領袖會跟著說這樣無道理的話:“過去銀行記帳,現在區塊鏈記帳,主要是記帳主體變了,看不出技術創新點。”

這話為什麼沒道理?因為區塊鏈記帳方是無權力的。記帳方既不能拒絕記帳(一般情況)也不能做假帳或大幅度調整進帳次序和時間,所以它不是“資訊”,而是“證明”。集成是需要證明的,光靠資訊轉來轉去是不夠的。作為一個公網,它沒有准入許可權的(未來的設計會成為用戶可以設置准入許可權,更好)。這是一個很好的集成點,以前從來沒有過,可以做到以前做不到的事。

我打一個比方,把上面的邏輯放到場景中。

我現在住在新加坡的“臻苑”,物業給我一個應用,上面寫了我的房東是誰,遇到什麼情況找誰,停車場要修理我也會收到通知。這就是一個我的Token,證明我有住在“臻苑”的權利。但是它不是區塊鏈Token。後來我想用BBQ設施,物業說它歸商用樓管理,需要一個BBQ設備管理網站的用戶名和密碼。用它可以訂BBQ、會議室什麼的。這個網站需要房東幫我申請。這一申請就是一周。為什麼這麼麻煩?

因為居民區和商用樓區不是同一個公司在管。雖然有協議,居民可以使用辦公區,但是要走一個確權流程。他們也討論過兩個系統接駁,來個共同登錄,但是太複雜了。

如果我的租戶Token是一個區塊鏈Token,我就可以直接向第三個單位證明我的租戶身份,對方不需要為我開設帳戶就可以為我提供服務,也不需要物業開放他們的API。實際上我可以直接用手機裡的租戶Token啟動BBQ機,而不需要BBQ機跟這個那個系統集成。

說出來有點驚人:其實BBQ機甚至不一定需要跟區塊鏈連接。使用SPV證明可以在離線情況下僅靠密碼學就達到相當的可靠度,用戶可以證明為了獲得這個Token世界上已經燒掉了多少電,BBQ機一看嚇壞了,說這肯定是真用戶,爐子開開燒烤串吧。現在批評比特幣燒電浪費的不知道它有多大應用。這種Token概念已經有小範圍實施了,被證明很有效率,比如大學校園裡通常有SSO,即Single Sing-on的服務。不過這些服務是用前面說的ð²-ð的辦法實施的,不是用區塊鏈,所以有集成的極限,一般只有在同一個單位才能集成(比如,大學圖書館和教學樓都是屬於同一個大學的)。

我再舉一個虛擬一點的例子。我從京東買了一個筆記型電腦。如果這是一項區塊鏈交易,有交易就有Token。理想情況下,我可以許可信用卡公司訪問這個Token,我還可以給出我擁有這個Token的證明。這樣,如果筆記型電腦需要退貨,信用卡公司可以直接走受理流程,不需要京東“許可”信用卡系統接入他們的系統。如果壞了,保險公司也可以認Token走流程,不需要跟京東集成。

為什麼這麼牛?因為Token是屬於用戶的,不是屬於京東的。在它上面有可靠的證明,信用卡公司知道是使用者跟京東交易產生的,保險公司知道是被保的商品。想想看,凡是想跟用戶直接做生意,受集成證煩擾的,現在都可以直接“集成”到用戶身上,集成難度很低,跟“信用卡接駁京東”不是一個等級。實際上,在信用卡APP裡直接顯示買了什麼物品、物流現現在哪一站,都可以做到了。

這種做法我給取了個名字,叫用戶端集成。這是以前沒有過的。聰明的讀者會指出如果用區塊鏈,信用卡公司的記帳功能就用不到了。確實是這樣,代替它的是用戶的智慧錢包。這就是我們創業團隊在做的事。

而是249500次。這樣太多了,所以實際做業務的時候,只做關鍵集成,即所有資產管理公司都集成到四大行上面。

這樣是有一大一小兩個問題的。小問題是只有四大行的用戶才可以享受集成。大問題是,四大行可以積極合作,也可以消極對待,像門神一樣管住了市場入口,這樣市場就競爭不起來。

我打個比方,有一批學生去買書,書商只要把書做到書包能裝的程度,就可以賣去。市場競爭很激烈。後來來了四個書包公司,他們占了90的市場份額,然後說每一本書必須向他們申請集成證。對於沒集成證的書,就算書包容得下,書包也會智能鎖住拉鍊不讓書裝進去。這樣做,用戶一進書店就不看書了,專門看書上的相容證,而書的競爭也不再是內容競爭了,而是誰能拿到四大書包公司的集成證。這就是目前澳洲金融市場的局面。

金融行業這種局面也適用於一些其它行業,但是不是普遍適用的。如今打手機電話,對方不管是不是同一個移動公司的,通常費用是一樣的。快遞公司也不分中通位址還是圓通位址,你只要有一個位址,哪家快遞都可以給你送。使用百度流覽器不會只能流覽百度授權集成的網站,而是只要我黨授權的都可以訪問,所以這裡面的競爭是更激烈更有效率的。這裡面是沒有n方減n這個問題的。為什麼有的市場可以充分競爭,有的市場如金融就不行?

答案是看是不是需要確權。我有美國運通卡,才可以進運通貴賓室訪問一些服務。我有聯邦銀行帳號,才可以訪問聯邦銀行的理財業務(或者其合作夥伴的理財業務)。這裡都是有一個屬於用戶的東西。不管使用者有什麼資產(會員、存款帳號都算),它都有一個發行方。如果使用者可以直接使用某類服務,這種服務的競爭就是激烈的,更為公平的。如果用戶必須通過它的發行方才可以使用某類服務,它的競爭就不激烈,就是授權和集成的競爭,而非產品和服務的競爭。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資產的發行方是唯一可以使用這種資產的單位。發行關係和代理(使用)關係是二合一的。這種模式叫代理模式,這是目前技術局限所造成的,不通過代理,使用者沒有辦法使用需要確權的服務。

直到區塊鏈出現。

寫到這裡,咖啡店老闆過來收走了我的50新加坡元,給我找了1000塊巴基斯坦國貨幣。“我去哪兒花?”我問道。“歡迎你以後再來巴基斯坦!”他笑著回答道。

巴基斯坦貨幣:盧布

(正面為穆罕默德·阿裡·真納的頭像,反面為巴基斯坦的風景名勝)

近一年市場上有了一套概念,叫幣圈和鏈圈。這兩圈還沒有交集,一個人不能既屬於幣圈又屬於鏈圈,就跟有了中國國籍就不能有其它國籍一樣。我從2012年就開始投資比特幣,近兩年在銀行從事區塊鏈之後,發現到國內人介紹我“鏈圈達人”。我是一直挺幣,說我“鏈圈”我覺得奇怪。我覺得如果一定要分,有這麼兩個圈子。

一個圈子認為商業訂購技術。比如快速結帳需要POS機,POS機應聲而出,帶來IBM的發軔。二戰時要算彈道抛物線,帶來電腦的誕生。社會經濟發展來自新的商業模式,新的商業模式帶來技術發展。這個圈子會談應該向技術要什麼,要來怎麼用。銀行官僚大體上是這一派人士。IBM做Hyperledger也是這樣思考的:一個商業問題等於一個技術方案,解決商業問題技術方案就有價值。HP也是這樣,你需要列印,我給你印表機。

一個圈子認為技術推動社會變革,商業模式是結果不是原因。比如網際網路把所有結點連接起來,這個專案是什麼商業模式,其設計者開始並沒有打算。比如HTML技術產生也沒有商業模式。比如高速網際網路不是為了SalesForce建立的,但是有了它SalesForce才能建立自己的商業模式。又比如如果沒有開源運動,單純用解決問題收費的思路是不可能產生比特幣這樣的發明的。

這個圈子會指出比特幣的發明不是中本聰去訪談瞭解了用戶痛點,發現“使用者需要一種並非刷完卡就交易完了,而是刷完卡要再等半個小時的支付方式”,所以才做出比特幣來的。比特幣是技術,但它解決的是錢的問題,不是技術如何賣錢的問題。技術創新是有自己的經緯的,商業領袖也學不會它。

這兩個圈子交集也很少。一個不知道接下來怎麼賺錢的技術專家和一個不知道技術上根本創新的商業領袖在一起很少談得來,一談就是空對空。我們區塊鏈充滿了這種空對空的對話。我在澳洲時銀行辦過一次公開交流活動,有一個銀行領導花了幾個月仔細研究了比特幣,說:“做得太盲目了,中本聰應該去問問銀行到底需要什麼再去做比特幣。”立即就有另一個人站出來說,“銀行是過去技術局限性的產物,技術進步了就沒有銀行了。看看郵局的命運就知道了。”針鋒對麥芒,大家都為後面這位鼓掌。

其實兩個圈子裡都有達人和真知。

就說上面的針鋒對麥芒故事。發言的是支付部門的退休老領導,是個為人尊敬的人,我瞭解他的研究。比如他講到百萬級大額支付才需要第三個簽名,以及簽完要等需要1周時間以便簽名者有機會簽了以後反簽(簽否),大家良心說話,用比特幣的人需要不需要這個?是不是沒設計進去?(我試過了用比特幣腳本做不出來。)他也講到票款對付:銀行是有票款對付的職能的,光做通貨不做票款對付根本革不了銀行的命,而票款對付是需要做Non-fungible token的,這些中本聰都“忘了設計了”。這個老領導代表了銀行也有真知。區塊鏈白皮書很多,美聯儲也出過一個,大家不知道吧,含金量不錯的。

下載連結:https://www.federalreserve.gov/econresdata/feds/2016/files/2016095pap.pdf

我們回歸技術來說事。區塊鏈倒底是什麼?它的技術本質是記帳方式的變化。這話是真的,但是不明就裡的商業領袖會跟著說這樣無道理的話:“過去銀行記帳,現在區塊鏈記帳,主要是記帳主體變了,看不出技術創新點。”

這話為什麼沒道理?因為區塊鏈記帳方是無權力的。記帳方既不能拒絕記帳(一般情況)也不能做假帳或大幅度調整進帳次序和時間,所以它不是“資訊”,而是“證明”。集成是需要證明的,光靠資訊轉來轉去是不夠的。作為一個公網,它沒有准入許可權的(未來的設計會成為用戶可以設置准入許可權,更好)。這是一個很好的集成點,以前從來沒有過,可以做到以前做不到的事。

我打一個比方,把上面的邏輯放到場景中。

我現在住在新加坡的“臻苑”,物業給我一個應用,上面寫了我的房東是誰,遇到什麼情況找誰,停車場要修理我也會收到通知。這就是一個我的Token,證明我有住在“臻苑”的權利。但是它不是區塊鏈Token。後來我想用BBQ設施,物業說它歸商用樓管理,需要一個BBQ設備管理網站的用戶名和密碼。用它可以訂BBQ、會議室什麼的。這個網站需要房東幫我申請。這一申請就是一周。為什麼這麼麻煩?

因為居民區和商用樓區不是同一個公司在管。雖然有協議,居民可以使用辦公區,但是要走一個確權流程。他們也討論過兩個系統接駁,來個共同登錄,但是太複雜了。

如果我的租戶Token是一個區塊鏈Token,我就可以直接向第三個單位證明我的租戶身份,對方不需要為我開設帳戶就可以為我提供服務,也不需要物業開放他們的API。實際上我可以直接用手機裡的租戶Token啟動BBQ機,而不需要BBQ機跟這個那個系統集成。

說出來有點驚人:其實BBQ機甚至不一定需要跟區塊鏈連接。使用SPV證明可以在離線情況下僅靠密碼學就達到相當的可靠度,用戶可以證明為了獲得這個Token世界上已經燒掉了多少電,BBQ機一看嚇壞了,說這肯定是真用戶,爐子開開燒烤串吧。現在批評比特幣燒電浪費的不知道它有多大應用。這種Token概念已經有小範圍實施了,被證明很有效率,比如大學校園裡通常有SSO,即Single Sing-on的服務。不過這些服務是用前面說的ð²-ð的辦法實施的,不是用區塊鏈,所以有集成的極限,一般只有在同一個單位才能集成(比如,大學圖書館和教學樓都是屬於同一個大學的)。

我再舉一個虛擬一點的例子。我從京東買了一個筆記型電腦。如果這是一項區塊鏈交易,有交易就有Token。理想情況下,我可以許可信用卡公司訪問這個Token,我還可以給出我擁有這個Token的證明。這樣,如果筆記型電腦需要退貨,信用卡公司可以直接走受理流程,不需要京東“許可”信用卡系統接入他們的系統。如果壞了,保險公司也可以認Token走流程,不需要跟京東集成。

為什麼這麼牛?因為Token是屬於用戶的,不是屬於京東的。在它上面有可靠的證明,信用卡公司知道是使用者跟京東交易產生的,保險公司知道是被保的商品。想想看,凡是想跟用戶直接做生意,受集成證煩擾的,現在都可以直接“集成”到用戶身上,集成難度很低,跟“信用卡接駁京東”不是一個等級。實際上,在信用卡APP裡直接顯示買了什麼物品、物流現現在哪一站,都可以做到了。

這種做法我給取了個名字,叫用戶端集成。這是以前沒有過的。聰明的讀者會指出如果用區塊鏈,信用卡公司的記帳功能就用不到了。確實是這樣,代替它的是用戶的智慧錢包。這就是我們創業團隊在做的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